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蓝箭 - 

[转帖]《大学》探微释义

[复制链接] 47
回复
496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01:35:43 | 只看该作者
【古本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南怀瑾释】
人人要求自己的学养,发挥“外用(王)”,先要从齐家做起。自己家族的教育效果都没有,而能教化别人的,没有这个道理。所以有修养的人不出家门,也能够对于整个的社会、国家,起到教化、教育影响的效果。一个真正的孝子,是能真心诚意拥护君王的;做兄弟的人,也能全心维护兄长的权威,不与兄长争夺;慈祥仁爱的人,自然能够领导大家了。

【智旭直指】
一一都从“修身”上说来,玩三个“所以”字,绝不费力。

【载暄今解】
全部都是从修养、修行自身上来说,这里所提出的三个“所以”,指的是家族、家庭的教育搞好了,在家尽到孝道了,做兄弟的全心维护了兄长的权威,对民众有真正的慈祥仁爱,也就能自然而然不费任何力气地做好领导了。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01:35:58 | 只看该作者
【古本原文】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南怀瑾释】
《康诰》说:作为执政治国得的目标和信条,告诫执政者的内明存心,必须对于全国的人民,确切具有“如保慈子”的仁慈之念,不可徒有口号而自欺欺人。心里真心实意地这样去追求实践,虽然还不是道,但也差不多了。没有先学习怎样抚养儿子然后再嫁人的。

【智旭直指】
妙在“心诚求之”四字,正与下文“民好”、“民恶”相合,又与上文五个“辟”字相反。此皆从“格物致知”、“诚意”、“慎独”中来。

【载暄今解】
妙在“心诚求之”(真心实意去追求实践)四字,正与下文所提到的“民好”(人民所喜欢的就正确地引导和管理),“民恶”(人民讨厌的弊端就想方设法排除)相结合,又与上文中所提到的五个“辟”字相反。这些都是从达到心物一元具备认识心性本性的智慧、诚实心意识、自我内心随时警惕并修正中而来的。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01:36:13 | 只看该作者
【古本原文】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愤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其齐家。

【南怀瑾释】
一家仁爱,一个国家也就大兴仁爱。一家忍让,则国民也就会互相忍让。一个人贪得无厌,那么就会导致国家混乱不堪。最关键的道理就是这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言语上最需谨慎,那么一个有德行的明君就可安定国家了。

尧舜以仁义、慈爱领导天下,人民也就以仁义、慈爱来大扬风气。残暴的纣王以残酷的暴力领导天下,人民也以凶狠之心而跟随。荒淫无度的纣王反而要老百姓从善如流,但老百姓却不服从。

从事政治的当权者或立法者,当你要发布命令,或建立法制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也是一个最基层的平民群众,也是对象的当事人。只是现在立场不同,处境不一样而已。如果要是我自己接受这个命令,是不是可以做得到、行得通呢?假定人人是我,如果在我自己的心中,也是有所碍难,也是很不妥当的,那就不能随便下令或立法而要求别人遵守了。所以治理国家的根本是要将其家族、家庭、家务操持好。

【智旭直指】
尧、舜之仁,不过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身耳。如此修身,便为天下人榜样,天下人自然从之,何必发号施令哉!“令”字与“帅”字正相反。“帅”是无心之化,“令”是有心之求。达得心外无天下,故不必有心求,不知天下在心中,故不能无心化也。

【载暄今解】
尧帝和舜帝的慈祥仁爱,不过是格除心中的物欲达到认识心性本体的智慧、诚实端正心意识,以此修行和修正自身。就像这样的修行和修正自身,便作为天下人的榜样,天下人也就自然而然追随学习,不必要发号任何施令来命令天下人!“令”字与“帅”字的意义正好相反。“帅”是统帅,自然具备率领的威权与德能,是无心的化育;“令”是命令,带有强迫性的指令,是刻意求得的,不合乎真正的自然之道。一旦达到了除此心性本体之外没有与之相对立的家国天下的认识智慧,也就不必要有任何的心思来寻求,如果不知道家国天下是此心性本体心物一元的整体,所以不能具备无心化育的德能。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01:36:28 | 只看该作者
【古本原文】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 而后可以教国人。

【南怀瑾释】
《诗经•国风•桃夭》:“那个要出嫁的姑娘,既有年轻健美的外形,同时也有深藏不露的才能和良好的德性。这个女孩子嫁过去了,一定很适合于这个家族。”一个家族、家庭中,首先需要有一个具有妇德的女主人,才能使这个家族、家庭父子兄弟、上下老幼,各得其宜。这样,当然可以使这个家庭中的男人们,向外发展事业,不但无内顾之忧,同时还可以得到贤内助的助力了,而后可以教导化育国家人民了。

《诗经•小雅•蓼萧篇》说:对家庭而言,兄弟姊妹、至亲骨肉之间和睦康乐,互相敬爱,对王公诸侯而言,如兄如弟相亲相爱。而后可以教导化育国家人民了。

“而后可以教国人”:重点还是指“家天下”时期的帝室家庭,以及王侯将相,乃至当权士大夫的家族而言。

【智旭直指】
二诗皆说修身齐家事耳,而治国便在其中,何必求之于国哉!

【载暄今解】
二首诗都说的是修养、修正自身,操持好家庭、家族的事情,而治理国家也就在这些事情当中了,不必要把这些事情放在治理国家的大论与高调中。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01:36:40 | 只看该作者
【古本原文】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南怀瑾释】
《诗经•国风•鳲鸠》说:在主体当权的人,对于诚意、正心的初衷,必须要做到表里内外如一终身不变,才能正己、正人。在家庭、家族中如此,对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才可以自立、立人,相率天下以正了!假如你能做到,使父子兄弟们都要效法以后,渐渐就可使人民也都来效法了。这就是正己然后正人,所谓治理、管理好国家在于先将其家族、家庭操持好。

【字词解释】
忒:正心不变。
法:指效法。

【智旭直指】
“其仪不忒”,只是修身事耳。“正是四国”,则天下不难平矣。

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为人兄,止于友;为人弟,止于恭,而后民自法之。可见四国自趋于正,不待我去正他。

四以国与天下合释。

【载暄今解】
他的行为没有差错,做到了表里内外始终如一,这只是修养、修正自身的事情。可以匡正四方的邦国,那么天下也就可以治理得平和稳定了。

做人的父亲,要做到慈祥仁爱;做人的儿子,要做到孝敬顺从;做人的兄长,要做到友爱和睦;做人的兄弟,要做到恭敬尊从,而后人民自然也就仿效学习。可见四方的邦国自然也就趋向于正泰安宁,不需要刻意去匡正他们。

第四以国家与天下是一个整体来进行阐述。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01:37:23 | 只看该作者
【古本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南怀瑾释】
所谓安定天下、管理、治理国家的。在上面高层的领导人,能做到尊重老人,先从对自己的老人,如父母以上的祖父母辈,乃至父母以上上辈中的叔伯等老人,都能敬重孝养。扩而充之,就能善养天下的老人了。能做到尊敬年长的兄长辈的人,自然社会人民、大家都会效法你的行为,做到“善事长者”,兴起兄弟之间友爱的德行了。能体恤孤儿,使幼孤的孩子,也有所养,有如己出。那么,社会人民,就都会效法你的德行,视你如大众的父母,不会生起背离的念头了。大人君子们,必须要有“独立而不倚”的公平中正的内心修养,才能“智周万物”,“量同太虚”,可以包容涵养万民,泽及苍生。

【字词解释】
平天下:以当时周室王朝所统一的整个“中国”而言。
倍:违背。
絜:中心平衡点。
矩:规矩。

【智旭直指】
“老老”、“长长”、“恤孤”,元即孝、悌、慈三字,只是变却文法耳。“絜矩”二字最妙,只须向自身上推去,便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载暄今解】
在上层的领导人能做到敬重孝养老人、在上层的领导人能做到尊敬年长的兄长辈的人、在上层的领导人能做到体恤孤儿使幼孤的孩子也有所养,原本就是孝、悌、慈三个字的本来含义,只不是变换了表达的方式罢了。“絜矩”(中正公平的内心修养)二个字是最殊胜美妙的,只需要往自己的内在来推求,就可以知道心、佛、众生,这三类是无二无别,是没有差别的一个整体。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01:37:37 | 只看该作者
【古本原文】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南怀瑾释】
本身在上位,作为领导人,凡是居于上位的人,无论你做任何一件事,自己想来都很讨厌、或很为难,或者很不应该去做,只好自我逃避,就要指使下面的人去做,那便是“缺德”,就是“意不诚、心不正、身不修”,切切不可如此。相反的,如果你身居人下,对于有些事,有些作为,自己想来都有些厌恶,但是为了讨好上级,就改变方法,把坏的成分花言巧语另加包装,怂恿上面去做,或是掩盖自己的过错,故意诿过于上级。那就是“意不诚、心不正、身不修”的最大“缺德”,切切不可如此。

有一件事,我们从前就很讨厌它,不想办,现在又碰到了,就毫不犹豫地把它先搁在一边,也常常会发生偾事或误事的后果。相反,一件事或一个人,你看到将来的后果一定不好,但今天是由我或要我来办,你就“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不管对与不对,先行处理了再说,那也常常有“后悔莫及”的反效果。

任何一个政体、任何一种制度,都会碰到有左右两班两派的不同意见而形成矛盾,须在最高领导的原则上,绝不可以把右的一方所厌恶的事或主张,就强迫要左的一方去做。同样地,也不可以把左的一方所厌恶的事或主张,就强迫要右的一方去做。这就是中正和顺的道理了。

【智旭直指】
正示人“絜矩”工夫,不是覆解字义而已。

【载暄今解】
实际上正是显示每个个体要进行“独立而不倚”的公平中正的内心修养,不是只是从表面上去理解字的含义。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01:37:58 | 只看该作者
【古本原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南怀瑾释】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说:“能成为人民所敬仰如父母的好领导,必须要做到真正的‘民主’之‘主’”。人民所喜欢的就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人民讨厌的弊端就想方设法排除,这样就是人民合格的父母官了。

【智旭直指】
修二空妙观“如好好色”,故无私好。断我法二执“如恶恶臭”,故无私恶。无私好,故能“民之所好好之”,无缘大慈也。无私恶,故能“民之所恶恶之”,同体大悲也。是谓三界大师,四生慈父。

【载暄今解】
修行我空、法空微妙殊胜的观察,就像是爱好一样东西马上就接受它,所以没有了自己偏狭自私的喜好。断除我执和法执,就像是厌恶一样东西马上就讨厌它,所以没有了偏狭自私的厌恶。没有了偏狭自私的喜好,所以能真正做利益人民大众的事,没有亲缘、没有血缘、没有友缘,也有着大慈祥、大仁爱。没有了偏狭自私的厌恶,所以对人民大众有害的事情也就能杜绝,天下百姓与自己是一个本体,而有着无二无别的怜悯与悲心。这就是三界的大老师,四生的慈爱的父亲。

【相关链接】
三界:佛教的世界观,三界是众生所居的世界;这是三个迷执的界域,众生即在其中轮回流转,不能出离。这三个界域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①        欲界:是最低下的界域,具有淫欲与贪欲的众生都居于此;这是六道众生即地狱、饿鬼、畜牲、修罗(魔)、人、天人的居住的所在。
②        色界:在欲界之上,为离淫欲与贪欲的众生的所居地,是绝妙的物质的色界,是离欲的清净世界,由四禅天而成,由此可再分成十七天。
③        无色界:是最上的领域,是超越于物质之上的世界。其中只有精神的质素;这是厌离物质而修四无色定的众生的所居地。这亦属于天界,其最高处即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有顶天。人可藉着修禅定或种种方法,使精神安静下来,而达到这个境地。
四生:佛教谓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众生托胎所缘之四种方式;四度生死。
①        有情产生的四种类别:一是胎生,由母胎而生,如人与走兽;二是卵生,由卵而生,如鸟、蛇等;三是湿生,由湿气中生,如孑孓等虫;四是化生,由过去的业力忽然而生,如天堂的人、地狱的众生。
②        众生托胎所缘四种方式:一是触生,如男女交合而有子;二是嗅生,如牛羊等类,雌雄有欲心,雄以鼻嗅雌之根,则便有子;三是沙生,如鸡、雀等类,雌雀起欲心,以身埋尘沙中,而有卵生子;四是声生,如鹤、孔雀等类,雌有欲心闻雄鸣声,亦生卵生子。
③        四度化生:即四度生死。缘觉乘之人修行所需之时间,具利根者最快亦须以四生的加行方得道果。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01:38:13 | 只看该作者
【古本原文】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南怀瑾释】
《诗经•国风•节南山》说:“当人们面对南山的高峻,最为出色的,就是对门当面的那一块洁白无暇、壁立万仞的大石岩,使人看了,便肃然起敬,大有神圣、伟大和崇高之感。你这个做师尹的要注意啊!你犹如南山的那块大石岩一样,你在万民所望、众望所归的权位上,威权赫赫,不可一世,但全国人民雪亮的眼睛都盯着你看,他们对于‘治国平天下’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啊!”
执政者不可以不小心谨慎。如果不中不正,天下就会起来闹革命杀戮了你或笔戮你。

《诗经•大雅•文王》里说,主要是告诫周室王朝继承者的孙子们,当在前朝殷商盛世的时期,他们并没有丧失了人民大众的信任。那个时候,殷商的善政,可以说,够得上是配合天心仁爱的标准。谁知道到纣王的手里,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完全丧失了人民大众的信赖,因此致于国亡家破,才有我们今天的周室王朝。所以你们要把前朝殷商的失德作为一面镜子一样,随时反照反省,不可忘记了历史的教训。那个至高无上主持大命运的天意,它永远监临着你,唯有施仁德在民,才能得到保佑,这是不可变易的最崇高的大原则。

要想创业建国,唯一的条件,需要有人民群众的归心拥护。有人民群众才能得国,相反,失掉民心,就会失国。所以想要人心归向,或是个人想要有朋友相助,必须先要从自己“立德”开始。有德,才有人众;有了人众,就会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有财货;有了财货就能兴起种种妙用了。

【字词解释】
师尹:西周时期的官职名称,除了“天子”的皇帝以外,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道大医。

有国者:当道者,执政者,当局者。

辟:即“僻”,不中不正的另一说辞。

师:是有大众、群众的内涵。

上帝:是上古以神道设教的名称,它代表了那个能为万物之主的天心和天意。

监:古文通“鉴”字用。

峻:即有崇高至上的意思。

【智旭直指】
“是故”二字,顶上三“则”字来,紧切之极。不曰“明德”,而曰“慎德”,正显“明明德”之工夫,全在“慎独”也。

“有德此有人”,便为下文用人张本。“有土有财”,便为下文理财张本。若悟大道,则生财亦大道,不于大道之外,别商生财矣。

用人理财,是平天下要务,而皆以“慎德”为本,皆即“慎德”中事。谁谓“明明德”外,更有他道哉!

观心释者:性具三千,名为天下,“慎德”是先悟性体,用人是智慧庄严,理财是福德庄严。

【载暄今解】
“是故”二个字承接了以上的三个“则”字,极为紧密。不说本体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增不减的心性,而说小心谨慎地修养自身的德能,正显示出了达到认识心性本体的功夫,全部都是自我内心随时警惕并修正。

有德能、德行,就能聚集人众,便为下文展开说明用人的根本。有了土地,就会有财货,便为下文展开说明理财的根本。如果觉悟了大道,那么用正当合理的手段去获取财货也就在大道中,不是另外在大道之外绞尽脑汁投机取巧去获取财货。

怎样用人,怎样发展经济管理好财务,是平定天下重要的事情,而都以小心谨慎地修养自身的德能为根本,实际上都是小心谨慎地修养自身的德能中的本份之事。哪个可以说在认识心性本体之外,有其他的道理呢!
从自我观察心性的角度来解释:心性本体自然具备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用个名称为天下,小心谨慎地修养自身的德能是先悟到了自性心性本体,怎样使用各种人才是智慧的庄严,怎样发展经济管理好财务是福报德能庄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6 01:38:30 | 只看该作者
【古本原文】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南怀瑾释】
自己的道德行为是根本,财货是由根本所发展产生的枝末。如果不顾在自己内在的根本德行上建立,只要争取向外的财货,那就必然会有人来和你争夺权利的。

【智旭直指】
举本必兼得末,末得而本益荣。逐末必全遗本,本遗而末亦失。

观心释者:不悟性德而修顽福,便成魔业。

【载暄今解】
将根本的东西张扬出来了,必定也就把末枝细节兼容在里面了,末枝细节的东西都齐全的话,那么根本的也就繁荣茂盛了。追逐末枝细节的内容必定要把根本的给遗失,根本的如果遗失了,那么末枝细节也就会遗失。

从自我观察心性的角度来解释:没有真正体悟到自我心性本具的不生不灭的性德,而修世间福报的话,也就会成为不能出离生死之苦的魔业。

【相关链接】
《大方等大集经》云:“于众生生异想是为魔业,行施望报是为魔业,为受生故持戒是为魔业,有色想行忍是为魔业,为世事精进是为魔业。……”

大意为:于众生产生不正当的异样想法(比如淫念、嫉妒、仇怨等)是与清净菩提相背离的魔业,布施财物智慧力气而希望得到回报是与清净菩提相背离的魔业,为受胎而生(比如厌烦今生卑贱的苦报而希望投胎到富贵之家)而守戒律是与清净菩提相背离的魔业,有色想行忍(如果有忍,乃在于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与清净菩提相背离的魔业,为世间凡俗的事情而精进努力的(佛法的目的是要从生死轮回的苦痛中解脱出来达到涅槃境地,理当精进修行出世间之法,经曰:“依出世间法不依世间法”。那么,如果忘失了菩提心,精进努力修行一切的布施、善事等都是魔业。)是与清净菩提相背离的魔业。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