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整个制造业,小到我们企业,其生存的根本就是产品的质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认为,作为我们公司来讲,一线员工的工作质量能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而上级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个人素质决定其工作质量。管理水平与员工个人素质的提高,需要宏观的规划,长期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落实。
这段时间在车间的实习,我发现员工们的工作质量并不高,很多细节之处不尽如人意,产品深深的加载了“国产化”的烙印。在车间我也留心观察过德国西门子,日本富士等进口产品细微之处,产品质量上的差距之大简直不可同年而语也。我也向那位从事生产管理的老师讨教过这个问题,综合老师的意见,排除硬件上的差距,我认为车间管理层迫在眉睫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员工的工作责任感。
中国历史上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能说明责任到人的重要性。当工作与切身利益挂钩时,才能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为企业往更高的高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面说过,X车间的团队非常的年轻,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感普遍比较欠缺,这就需要具体政策的束缚与激励来加强培养这种责任感。当绩效考核能够正确且全面的反映工人的产出,且体现在有效的激励上时,员工的工作热情便会大幅提升。我在X车间工作这段时间,发现员工的绩效考核并不是很全面,对于一个员工的评估,一半取决于考勤,另一半取决于组长平日的“观察”。在此期间,我们都发现有的员工的工作效率很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的工作量往往是其他人的1.5-2倍。但是其产出没有能受到有效的激励(可能有其他我不了解的因素),打击了其工作热情。我片面的认为,这反应了X车间管理层对员工的考核和激励上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
蒙牛老总牛根生非常重视企业的一线员工,他认为,企业有两个大脑,一个是位于企业高层的大脑,一个是位于企业基层的大脑,一个两头都能思考的企业,才是一家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我认为,作为企业的生产部门,许多产品方面的问题在一线员工层级反映的是最全面,最透彻的,从基层反映出的问题,往往是企业高层进行再决策的基础。企业应该提倡员工多思考工作上面的事情,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决策出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真正的对企业有利。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记者采访美国野战部队的少尉,记者问:再战场混乱的情况下,您怎么指挥您的下属?少尉回答说:在那里,我是唯一的负责人。当我的下属再丛林中遭遇敌人但不知道怎么做时,我也因为距离而无法告诉他们。我的任务,就是在平日的训练中,让他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至于实际上开怎么做,应由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判断。责任在我,但行动上的决策却由战场上的每个人自己决定。我想,领导要做的,和少尉一样,就是正确的树立员工的决策观,我们每一个基层员工也都是一个独立的决策者,一线员工的工作应该与消费者的最终价值取向相关联。这种思想,要生根于每个员工的脑海。
管理学上把员工分为三类。第一类叫积极协同者,指得是那些工作热情高,能够自觉创造绩效的员工;第二类叫偶然协同者,这种员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但是受环境因素影响较明显;第三类叫消极协同者,这种员工对工作持抵制态度。员工中90%以上是第二类人,需要有效的规划、规范和激励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价值。按照需求层级理论,激励一项员工的难度不是很大。在此,我很迫切的希望公司领导能够落实员工的责任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员工的热量,为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