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秀子 - 

[谈天说地] 迎中秋,抢好位

[复制链接] 414
回复
2332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01
发表于 2007-9-21 10:43:0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秋的传说,嫦娥奔月几乎无人不晓。那个厌烦世俗的女人,偷吃了王母娘娘赐给丈夫后羿的不死药,飘向天空。然她日复一日的眼泪,能换会几许的寂寞?唐
玄宗年后,民间还流传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唐逸事》记载: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唐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入青
云,漫游月宫,但宫前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婉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日后
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302
发表于 2007-9-21 11:08:24 | 只看该作者
中秋节简介:农历八月十五日就是中秋节了,中秋节起源于周代,在周礼中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活动的记载,北宋正式定名中秋节到了明、清的时候中秋节已经与春节齐名了。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以合家团聚吃月饼,赏月等方式庆祝中秋节日。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中秋节活动。

月饼的来历:月饼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当时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归来,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笑指空中明月:“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同吃。千百年流传下来,月饼已经成为团圆的象征,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就不细说了。相传在八月十五那一天,被后羿仇家蓬蒙逼迫的嫦娥服用了不死药,便飞入到天上的广寒宫中,百姓得知这个消息便在这一天祭拜嫦娥,祈求她吉祥平安。
303
发表于 2007-9-21 11:09:37 | 只看该作者
家人双月并肩行,远隔千里两地明。我的心带着月饼、跨越千山万水陪你去赏月,柔柔的月光下,你我捧杯聚首秋月中。同喜国庆佳节,诗曰:国庆国庆普天同庆,中秋中秋家家团圆。
304
发表于 2007-9-21 11:11:15 | 只看该作者
又是一年落叶黄,一层秋雨一层凉.整日工作挺辛苦,天凉别忘加衣裳.保重身体多餐饭,珍惜友情常想想.信短情长言未尽,唯愿朋友多安康.中秋快乐,合家团圆.
305
发表于 2007-9-21 11:36:21 | 只看该作者
八月十五中秋节快到了.送你一个月饼,含量成分:100%纯关心;配料:甜蜜+快乐+开心+宽容+忠诚+幸福;保质期:一辈子;保存方法:珍惜我的心带着月饼跨越千山万水去陪你赏月;我愿是那最美的圆月;柔柔的月光和着我的心、洒向你,拥抱着你舒软的全身一起品尝美点;饼,甜吗?中秋节快乐!
306
发表于 2007-9-21 11:40:09 | 只看该作者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想说,无论我身在何处,无论我人在何方,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祝福中秋佳节快乐,月圆人圆事事圆满!
 
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中秋快乐!
 
   愿你过得每一天都像十五的月亮一样成功!
离家的日子里,有我的祝福相伴!祝中秋快乐!

307
发表于 2007-9-21 11:49:32 | 只看该作者
百楼,我来了,这个不算灌水吧
308
发表于 2007-9-21 11:51:35 | 只看该作者
楼上楼下的,我错了,祝大家好运
309
发表于 2007-9-21 11:54:06 | 只看该作者

月圆了,家圆了,肚子圆了,最好钱包也圆了...节日快乐,万事如意,合家团圆美满!千万别挂念我,嘿嘿! 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们互倾的思念。中秋快乐! 月圆人团圆,月缺人分别。若是无情时,月圆亦月缺,若是有情时,月缺亦月圆。

310
发表于 2007-9-21 11:55:12 | 只看该作者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