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楼主的问题,非常之好!非常之重要!对于思维导图的学习与实用,有着纲举目张的作用。而上面朋友们的意见,我最认同qiwsir——“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每一个大脑发育正常,又在正常人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人,都不缺乏思维的机能。但现实的人类思维机能与理想的思维机能相比,至少有两大局限。 一是人类思维过程主要是“流”的方式,它是一步一步的线形过程。这个特征,使得思维的并发性、结构性先天不足。举个例子,人或许可以有瞬时的百感交集,但要想分析自己的百感,却绝不可能在瞬间完成。人们也可能在极短时间里产生一百个思想,但只是一个一个的产生它们,无非是过程极快,却肯定不是瞬间并发的把它们产生出来,而且,这些思想间的关联性、结构性,也是极不完善的。另有所谓跳跃式思维,仍不过是“流”的一个特殊形态。事实上,思维形态越是高级,流式、线形的特点越明显。这一点就不作更多说明了,我们自省一下个人的思维过程,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第二个局限,人类的记忆有两大反向极端的特点:长时记忆的容量理论上趋于无限,但瞬时记忆的容量却十分有限。瞬时记忆的重要意义至少有两个,一方面,它是维持思维过程所必须的,如果它出了问题,思维者可能就会自问:我在想什么来着?另一方面,只有经过瞬时记忆保留的内容,才能转换成短时记忆,并在需要时最终转换成长时记忆。我们在具体思维过程中想过的东西其实太多太多了,但完了以后还能记得的会有多少?可见人的瞬时记忆实在太有限了。(或许,瞬时记忆的不足,正是思维流特征的一个缘由) 由于以上两大局限,人类思维机能上的连贯性、结构性实际是非常不理想的。人的思维是流走甚至漫游的,本身就在结构性上大有不足,同时人又不能完整记忆所有的思维流。结果是,多数时候,人们并不能完整、有效地反观刚刚过去的一个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构。进而,人们控制、引导自己思维进程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只有真正清楚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构,才谈得上最有效的控制与引导)。 思维导图最具革命性的成果是什么?就是将思维过程与结果可视化。这大大弥补了思维流与瞬时记忆的不足,强化了结构性与连贯性。虽然我们仍不可能直观自己头脑中思维的实际线路,但现在我们至少可以直观到用思维导图记录下来的过程与内容。于是,我们控制、引导思维进程的能力得以大大提升。 (有人会说:创新思维经常是反结构性的,而导图也是创新工具,因而结构性不可能包含于导图的核心之中。的确,创新思维经常是反结构性,但这里所反的结构,严格而言,是一种固有的结构,创新其实必有结构,只不过它是新结构替代旧结构。所以,导图的可视结构化,正可以成为产生新思维的有力工具) 所以,我认同qiwsir所说的,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 如果这样理解导图方式的核心是合理的,那么,如何学习与使用思维导图,方向与重点也应该明确了——我们应该首先着力于运用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功能来提升我们控制、引导思维进程的能力。 这里要补充一个看法:可视化并不等于一般所说的“图形化”。这里的可视化应该理解为思维过程与结构的直观化,这与把一个单词比如“书”用一个书本的图形来表示,本质意义有不同。 思维导图的完整方法当中,提倡概念、思想的图形化,这是为了表达生动、鲜明、突出的需要,当然是一个好的原则,也利于生发新意念,利于记忆。但这毕竟不是“思维过程与结构的可视化”,因此可以说,虽然它很重要,但它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特别是对那些于图形不敏感,而于抽象词汇更得心应手的运用者来说,“图形化”就并不重要。 至于用思维导图来改善记忆,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运用。但记忆仍不是导图的核心所在。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借用思维导图完成思想或内容的可视化结构,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十分有利于记忆。 最后提一下,也应该注意到,思维导图并不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模式,本质上它是一种帮助我们控制与引导思维过程的可视化辅助工具。打个比方,你是一名借助十字镐掘金的工人,那么,对你来说,十字镐本身并不能决定你能否采掘到金子,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还是你选择在哪儿开掘并挖掘到多深这类问题。没有十字镐,或许你赤手空全也能挖地三尺找到金子,但有了镐子,你一定成功得更快捷、更省力。但前提仍是,你必须在正确的地点动手。所以,真正想要在思维能力上有个质的提高,仍需要在思维方式、思维模式层次上多学习、多探索。 一些个人看法,与朋友们共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