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朋友讨论过思维导图,特别是在教育界,有很多人深入研究了之后,感到困惑。
曾经有朋友听过巴赞的一次演讲,在演讲中,巴赞把“概念图”这种美国提出来的最初用于教学评价的东西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并且有一些搞思维导图的朋友,经常指责某些作品,说这个不是符合思维导图规范的,那个画法也不对之类的。
好了,现在我就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来解决: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
也就是如果哦我们把握了这个核心思想,就可以游刃有余了。所谓无招胜有招的核心思想在于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克敌制胜,不要被形式所累。思维导图是不是也有类似的东西存在呢?
个人认为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思维的发散,主要是为了提高我们大脑的效率。
思维导图的制作还是有一定的规则的,我们每个人可以在这个规则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个人认为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思维的发散,主要是为了提高我们大脑的效率。
思维导图的制作还是有一定的规则的,我们每个人可以在这个规则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能够进行发散思维,不一定要用思维导图。或者说,我认为这不是思维导图的核心东西。因为思维的发现,是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的。
提高大脑的效率,这是表象,为什么思维导图能提高大脑的效率呢?才是内核问题,还没有回答出来。
哈哈。不评论这个回答。
核心应该是简单、直观,目的是方便记忆。
我复习功课时一直喜欢把重点画成树状图,方便记忆,有了思维导图更方便了,但不要搞得太复杂,有些图看得眼花,直观有了,但已经不简单了。
我的思考,我认为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要把思维可视化,关于思维可视化问题,本论坛有专门的论述了。
为什么说是这样呢?
用思维导图,就要解决一个如何更好思维的问题,前面朋友谈到的都是思维的某一部分。不管是为了记忆、还是想象、联想等,总之都离不开思维。如何让思维的品质更好呢。最好的办法就死把思维可视化了,思维过程和结果都摆在了眼前,用眼睛来观察一下,思维就变得不那么神秘了。所以,思维导图就是要实现思维可视化。
如果是这样的话。思维导图,在绘制的时候,最好要本着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有利于思维的目标努力。就可以不受形式所累,达到“无招胜有招”之目的。
核心就是:
与大脑 神经元 + 树突 + 神经元 的结构 相对应
大脑 对信息的 储存 是网状的
大脑的思考/"灵感" 过程,就是在大网的结点跳来跳去
所以MM图,与大脑的工作原理是相配的.
这就是原理与实质
思维导图的核心与大脑自身的运作规律有关.
----符合大脑自然的思考方式.
----运用大脑自己的语言"想象+联想"激发大脑潜能.
-----表达形式:可视化图形.
看了大家的发言,在这里也抛块砖头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正像我们的经济发展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样,不能照搬照抄既有的。
但是,有个共同的问题存在与这些思维方式之中,那就是在某些特定的时段,我们都不能够很清晰的纪录,表达,展示自己的那些与众不同的思考成果。 个人认为,思维导图的产生是依据人脑的特定的发散的思维方式,利用自身的那种乱中有序的形式从而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进而达到提高效率之类的目标。
可是,手绘的思维导图毕竟有它自己的局限,譬如:不易修改、扩展空间有限(纸张的限制)、不够美观。 于是,各种思维导图软件逐渐风靡,这些软件的存在不仅仅解决了前述的局限,而且某些个别软件还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模版,满足了大家的需求,譬如组织结构图、鱼骨图、卡通风格图等等。
但是这些软件解决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帮助我们个人解决的理清思路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让我们更好的表达展示自己,更好的协作,提高一个整体的工作效率。
[em01][em01][em01]
思维导图的源起是如何更好地使用大脑。
大脑自身的语言是“图像”和“联想”。
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运用“图像”+“联想”进行学习和思考的工具。
如何绘制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教材推荐:http://www.uebrain.cn/shop/list.asp?ProdId=0026
思维是本,导是方法,图是末。
仅此而已。
思维导图类似一张寻宝图,便于使用者发现不同点和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从全局上把握问题,而避免使用者陷入局部思维(就是说钻牛角尖).思维可视化是思维导图的一个特点,思维的无限可延伸性是它的另一个特点.
大家讨论的都深入了很多。
可以参考www.uebrain.cn的有关内容。
同意楼主的观点,思维导图是思维的可视化最有效的表现。反过来思维导图促使思维更加清晰、条理化。大家不要忘记思维导图具有很强的发散性,但同时也具有收敛性,根据自己各取所需要吧。
今天刚看到,正在了解中
````````ding
才开始接触思维导图,不太清楚和visio,smartdraw这类工具里的树形图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符合大脑思维特点,用来整理归纳思路的工具。
目的是为使用者归纳整理思路。
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认识世界、学习大脑的工作方式、提高利用大脑的效率。
思维导图就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大脑最合适的工作方式)之后,用来完成我们需要完成的事件、目标的一个工具。
所以,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方式!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人对外界的感知分是:看、听、触。
个人觉得,楼主的问题,非常之好!非常之重要!对于思维导图的学习与实用,有着纲举目张的作用。而上面朋友们的意见,我最认同qiwsir——“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每一个大脑发育正常,又在正常人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人,都不缺乏思维的机能。但现实的人类思维机能与理想的思维机能相比,至少有两大局限。
一是人类思维过程主要是“流”的方式,它是一步一步的线形过程。这个特征,使得思维的并发性、结构性先天不足。举个例子,人或许可以有瞬时的百感交集,但要想分析自己的百感,却绝不可能在瞬间完成。人们也可能在极短时间里产生一百个思想,但只是一个一个的产生它们,无非是过程极快,却肯定不是瞬间并发的把它们产生出来,而且,这些思想间的关联性、结构性,也是极不完善的。另有所谓跳跃式思维,仍不过是“流”的一个特殊形态。事实上,思维形态越是高级,流式、线形的特点越明显。这一点就不作更多说明了,我们自省一下个人的思维过程,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第二个局限,人类的记忆有两大反向极端的特点:长时记忆的容量理论上趋于无限,但瞬时记忆的容量却十分有限。瞬时记忆的重要意义至少有两个,一方面,它是维持思维过程所必须的,如果它出了问题,思维者可能就会自问:我在想什么来着?另一方面,只有经过瞬时记忆保留的内容,才能转换成短时记忆,并在需要时最终转换成长时记忆。我们在具体思维过程中想过的东西其实太多太多了,但完了以后还能记得的会有多少?可见人的瞬时记忆实在太有限了。(或许,瞬时记忆的不足,正是思维流特征的一个缘由)
由于以上两大局限,人类思维机能上的连贯性、结构性实际是非常不理想的。人的思维是流走甚至漫游的,本身就在结构性上大有不足,同时人又不能完整记忆所有的思维流。结果是,多数时候,人们并不能完整、有效地反观刚刚过去的一个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构。进而,人们控制、引导自己思维进程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只有真正清楚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构,才谈得上最有效的控制与引导)。
思维导图最具革命性的成果是什么?就是将思维过程与结果可视化。这大大弥补了思维流与瞬时记忆的不足,强化了结构性与连贯性。虽然我们仍不可能直观自己头脑中思维的实际线路,但现在我们至少可以直观到用思维导图记录下来的过程与内容。于是,我们控制、引导思维进程的能力得以大大提升。
(有人会说:创新思维经常是反结构性的,而导图也是创新工具,因而结构性不可能包含于导图的核心之中。的确,创新思维经常是反结构性,但这里所反的结构,严格而言,是一种固有的结构,创新其实必有结构,只不过它是新结构替代旧结构。所以,导图的可视结构化,正可以成为产生新思维的有力工具)
所以,我认同qiwsir所说的,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
如果这样理解导图方式的核心是合理的,那么,如何学习与使用思维导图,方向与重点也应该明确了——我们应该首先着力于运用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功能来提升我们控制、引导思维进程的能力。
这里要补充一个看法:可视化并不等于一般所说的“图形化”。这里的可视化应该理解为思维过程与结构的直观化,这与把一个单词比如“书”用一个书本的图形来表示,本质意义有不同。
思维导图的完整方法当中,提倡概念、思想的图形化,这是为了表达生动、鲜明、突出的需要,当然是一个好的原则,也利于生发新意念,利于记忆。但这毕竟不是“思维过程与结构的可视化”,因此可以说,虽然它很重要,但它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特别是对那些于图形不敏感,而于抽象词汇更得心应手的运用者来说,“图形化”就并不重要。
至于用思维导图来改善记忆,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运用。但记忆仍不是导图的核心所在。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借用思维导图完成思想或内容的可视化结构,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十分有利于记忆。
最后提一下,也应该注意到,思维导图并不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模式,本质上它是一种帮助我们控制与引导思维过程的可视化辅助工具。打个比方,你是一名借助十字镐掘金的工人,那么,对你来说,十字镐本身并不能决定你能否采掘到金子,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还是你选择在哪儿开掘并挖掘到多深这类问题。没有十字镐,或许你赤手空全也能挖地三尺找到金子,但有了镐子,你一定成功得更快捷、更省力。但前提仍是,你必须在正确的地点动手。所以,真正想要在思维能力上有个质的提高,仍需要在思维方式、思维模式层次上多学习、多探索。
一些个人看法,与朋友们共同探讨
我理解就像做数学题一个是心算(常规思考)一个是笔算(画导图)的区别,一般笔算能演算更多步骤、罗列出更多方法、解决更复杂计算。
1、思维过程和思维流动的记录
2、大脑的认知规律
核心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的
1、思维可视化,
2、促进“发散思维”这种有效的思维方式
——即是说:可以从更高的视角,处理更复杂的事情,解放大脑用于思考,而不是不断的回想各个环节的联系,同时不断细化,具体;更有效地累计自己的思维成果。
使用大脑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
把思考的过程可视化,应该是一个大的特点
同意!各位可以看看了解一下天才笔记----导图的灵感来源
导图的画法还在其次,可以在基本的形式下变通,画出自己的风格。而导图的核心思想我认为是方法论,是辩证法,是矛盾论,是思维的本质是什么。人到底是如何思考的。而导图只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工具而矣,不用导图,思维能力强的人照样会思考的很好。既然导图是一种工具,那么这种工具的原理是什么,也就是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了。就像杠杆是一种省力的工具,那么杠杆的原理是什么?就是有关力学的原理了。所以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在导图的基础上,把它深化后叫做蜘蛛网思维法。或者叫做鸟巢思维法。希望有更多的讨论。谢谢!
我也是非常的想了解,还不是很清楚。
看看大家的发言,学习一下!
俺是刚接触这个东西,但是非常有兴趣!
个人觉得,楼主的问题,非常之好!非常之重要!对于思维导图的学习与实用,有着纲举目张的作用。而上面朋友们的意见,我最认同qiwsir——“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每一个大脑发育正常,又在正常人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人,都不缺乏思维的机能。但现实的人类思维机能与理想的思维机能相比,至少有两大局限。
一是人类思维过程主要是“流”的方式,它是一步一步的线形过程。这个特征,使得思维的并发性、结构性先天不足。举个例子,人或许可以有瞬时的百感交集,但要想分析自己的百感,却绝不可能在瞬间完成。人们也可能在极短时间里产生一百个思想,但只是一个一个的产生它们,无非是过程极快,却肯定不是瞬间并发的把它们产生出来,而且,这些思想间的关联性、结构性,也是极不完善的。另有所谓跳跃式思维,仍不过是“流”的一个特殊形态。事实上,思维形态越是高级,流式、线形的特点越明显。这一点就不作更多说明了,我们自省一下个人的思维过程,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第二个局限,人类的记忆有两大反向极端的特点:长时记忆的容量理论上趋于无限,但瞬时记忆的容量却十分有限。瞬时记忆的重要意义至少有两个,一方面,它是维持思维过程所必须的,如果它出了问题,思维者可能就会自问:我在想什么来着?另一方面,只有经过瞬时记忆保留的内容,才能转换成短时记忆,并在需要时最终转换成长时记忆。我们在具体思维过程中想过的东西其实太多太多了,但完了以后还能记得的会有多少?可见人的瞬时记忆实在太有限了。(或许,瞬时记忆的不足,正是思维流特征的一个缘由)
由于以上两大局限,人类思维机能上的连贯性、结构性实际是非常不理想的。人的思维是流走甚至漫游的,本身就在结构性上大有不足,同时人又不能完整记忆所有的思维流。结果是,多数时候,人们并不能完整、有效地反观刚刚过去的一个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构。进而,人们控制、引导自己思维进程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只有真正清楚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构,才谈得上最有效的控制与引导)。
思维导图最具革命性的成果是什么?就是将思维过程与结果可视化。这大大弥补了思维流与瞬时记忆的不足,强化了结构性与连贯性。虽然我们仍不可能直观自己头脑中思维的实际线路,但现在我们至少可以直观到用思维导图记录下来的过程与内容。于是,我们控制、引导思维进程的能力得以大大提升。
(有人会说:创新思维经常是反结构性的,而导图也是创新工具,因而结构性不可能包含于导图的核心之中。的确,创新思维经常是反结构性,但这里所反的结构,严格而言,是一种固有的结构,创新其实必有结构,只不过它是新结构替代旧结构。所以,导图的可视结构化,正可以成为产生新思维的有力工具)
所以,我认同qiwsir所说的,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
如果这样理解导图方式的核心是合理的,那么,如何学习与使用思维导图,方向与重点也应该明确了——我们应该首先着力于运用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功能来提升我们控制、引导思维进程的能力。
这里要补充一个看法:可视化并不等于一般所说的“图形化”。这里的可视化应该理解为思维过程与结构的直观化,这与把一个单词比如“书”用一个书本的图形来表示,本质意义有不同。
思维导图的完整方法当中,提倡概念、思想的图形化,这是为了表达生动、鲜明、突出的需要,当然是一个好的原则,也利于生发新意念,利于记忆。但这毕竟不是“思维过程与结构的可视化”,因此可以说,虽然它很重要,但它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特别是对那些于图形不敏感,而于抽象词汇更得心应手的运用者来说,“图形化”就并不重要。
至于用思维导图来改善记忆,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运用。但记忆仍不是导图的核心所在。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借用思维导图完成思想或内容的可视化结构,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十分有利于记忆。
最后提一下,也应该注意到,思维导图并不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模式,本质上它是一种帮助我们控制与引导思维过程的可视化辅助工具。打个比方,你是一名借助十字镐掘金的工人,那么,对你来说,十字镐本身并不能决定你能否采掘到金子,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还是你选择在哪儿开掘并挖掘到多深这类问题。没有十字镐,或许你赤手空全也能挖地三尺找到金子,但有了镐子,你一定成功得更快捷、更省力。但前提仍是,你必须在正确的地点动手。所以,真正想要在思维能力上有个质的提高,仍需要在思维方式、思维模式层次上多学习、多探索。
一些个人看法,与朋友们共同探讨
楼主真知灼见,学习中,顶!
个人觉得,楼主的问题,非常之好!非常之重要!对于思维导图的学习与实用,有着纲举目张的作用。而上面朋友们的意见,我最认同qiwsir——“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每一个大脑发育正常,又在正常人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人,都不缺乏思维的机能。但现实的人类思维机能与理想的思维机能相比,至少有两大局限。
一是人类思维过程主要是“流”的方式,它是一步一步的线形过程。这个特征,使得思维的并发性、结构性先天不足。举个例子,人或许可以有瞬时的百感交集,但要想分析自己的百感,却绝不可能在瞬间完成。人们也可能在极短时间里产生一百个思想,但只是一个一个的产生它们,无非是过程极快,却肯定不是瞬间并发的把它们产生出来,而且,这些思想间的关联性、结构性,也是极不完善的。另有所谓跳跃式思维,仍不过是“流”的一个特殊形态。事实上,思维形态越是高级,流式、线形的特点越明显。这一点就不作更多说明了,我们自省一下个人的思维过程,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第二个局限,人类的记忆有两大反向极端的特点:长时记忆的容量理论上趋于无限,但瞬时记忆的容量却十分有限。瞬时记忆的重要意义至少有两个,一方面,它是维持思维过程所必须的,如果它出了问题,思维者可能就会自问:我在想什么来着?另一方面,只有经过瞬时记忆保留的内容,才能转换成短时记忆,并在需要时最终转换成长时记忆。我们在具体思维过程中想过的东西其实太多太多了,但完了以后还能记得的会有多少?可见人的瞬时记忆实在太有限了。(或许,瞬时记忆的不足,正是思维流特征的一个缘由)
由于以上两大局限,人类思维机能上的连贯性、结构性实际是非常不理想的。人的思维是流走甚至漫游的,本身就在结构性上大有不足,同时人又不能完整记忆所有的思维流。结果是,多数时候,人们并不能完整、有效地反观刚刚过去的一个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构。进而,人们控制、引导自己思维进程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只有真正清楚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构,才谈得上最有效的控制与引导)。
思维导图最具革命性的成果是什么?就是将思维过程与结果可视化。这大大弥补了思维流与瞬时记忆的不足,强化了结构性与连贯性。虽然我们仍不可能直观自己头脑中思维的实际线路,但现在我们至少可以直观到用思维导图记录下来的过程与内容。于是,我们控制、引导思维进程的能力得以大大提升。
(有人会说:创新思维经常是反结构性的,而导图也是创新工具,因而结构性不可能包含于导图的核心之中。的确,创新思维经常是反结构性,但这里所反的结构,严格而言,是一种固有的结构,创新其实必有结构,只不过它是新结构替代旧结构。所以,导图的可视结构化,正可以成为产生新思维的有力工具)
所以,我认同qiwsir所说的,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
如果这样理解导图方式的核心是合理的,那么,如何学习与使用思维导图,方向与重点也应该明确了——我们应该首先着力于运用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功能来提升我们控制、引导思维进程的能力。
这里要补充一个看法:可视化并不等于一般所说的“图形化”。这里的可视化应该理解为思维过程与结构的直观化,这与把一个单词比如“书”用一个书本的图形来表示,本质意义有不同。
思维导图的完整方法当中,提倡概念、思想的图形化,这是为了表达生动、鲜明、突出的需要,当然是一个好的原则,也利于生发新意念,利于记忆。但这毕竟不是“思维过程与结构的可视化”,因此可以说,虽然它很重要,但它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特别是对那些于图形不敏感,而于抽象词汇更得心应手的运用者来说,“图形化”就并不重要。
至于用思维导图来改善记忆,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运用。但记忆仍不是导图的核心所在。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借用思维导图完成思想或内容的可视化结构,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十分有利于记忆。
最后提一下,也应该注意到,思维导图并不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模式,本质上它是一种帮助我们控制与引导思维过程的可视化辅助工具。打个比方,你是一名借助十字镐掘金的工人,那么,对你来说,十字镐本身并不能决定你能否采掘到金子,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还是你选择在哪儿开掘并挖掘到多深这类问题。没有十字镐,或许你赤手空全也能挖地三尺找到金子,但有了镐子,你一定成功得更快捷、更省力。但前提仍是,你必须在正确的地点动手。所以,真正想要在思维能力上有个质的提高,仍需要在思维方式、思维模式层次上多学习、多探索。
一些个人看法,与朋友们共同探讨
楼主真知灼见,学习中,顶!
非常赞同:"楼主的问题,非常之好!非常之重要!"
看了一些导图的书,使用了一些软件,自己也画了不少,但对导图的本质真的一直还未好好思考过。
从个人使用情况看,我认为导图是一个非常有用而且使用方便的思维工具,它能我们整合左脑、右脑的各自独特功能(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收敛思维、视觉化思维、结构化思考等),从而能帮助我们更有效的思考!
个人认为导图的本质就是它是一种符合人类大脑自然物理特征的思维工具。
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是否从深层次认识到了。思维导图不在于探讨几个软件的使用。哪位高人能把它上升到认识论、辩证法这样哲学层次上分析分析。
讨论结果还是比较深入的。[em218]
我的思考,我认为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要把思维可视化,关于思维可视化问题,本论坛有专门的论述了。
为什么说是这样呢?
用思维导图,就要解决一个如何更好思维的问题,前面朋友谈到的都是思维的某一部分。不管是为了记忆、还是想象、联想等,总之都离不开思维。如何让思维的品质更好呢。最好的办法就死把思维可视化了,思维过程和结果都摆在了眼前,用眼睛来观察一下,思维就变得不那么神秘了。所以,思维导图就是要实现思维可视化。
如果是这样的话。思维导图,在绘制的时候,最好要本着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有利于思维的目标努力。就可以不受形式所累,达到“无招胜有招”之目的。
接触这个很久了,一直说服不了自己去使用。看了你的这个评论,有点明白了。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