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llapple - 

[读书评论] [抢先连载]曾仕强 新书《剖析三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51.刘备怎么那样幸运,得到关羽和孔明的支持?
  刘备这个备字,可以解释为万事皆备,或者求全责备。一方面上天看重他的抱负,给他很多东西。好像他所需要的,都替他准备完妥。另一方面,他自己必须非常注重品德修养,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他自己。只有两方面配合得好,刘备才算幸运。否则的话,很不幸。
  关羽武气高强,万人莫敌。孔明神机妙算,善于策划。一武一文,都是当世顶尖。领导其中一位,已经十分困难。同时共同,当然更为不易。他的识人功夫,堪称了得。关羽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董卓见了他,只问他有什么身份?袁绍看见他,同样问他现居何职?曹操还算不错,说他既出大言,必有勇略。唯独刘备一看到他,便和他结成异姓兄弟。孔明高卧隆中,声名远播。刘表是他叔父的朋友,并没有看上他。刘备只闻其名,未见其面,就能够三顾茅芦,实在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刘备的年纪,比孔明大二十岁。隆中对谈后,立刻拜这位后生为军师,当然是慧眼识英雄,无人能比。
  隐秩序没有着力点,却更富于弹性。我们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这缘的由来,便是隐秩序的作用。刘备、关羽和孔明,各自有很多朋友。如果不是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撮合,怎么能够如此圆满地把三个人聚集在一起,而且合作无间呢?刘备如果仍然是皇室要员,不能和关羽结识。就闯不出什么名堂,即使三顾茅芦,恐怕也打动不了孔明的心。三顾茅芦时,关羽还很不以为然。结果却由衷地佩服孔明的调兵遣将,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在穿针引线,是不是?

  52.水镜集团,为什么忽然源现,有什么启示?
  人类社会,先有隐秩序,称为世道人心。一切本乎自然,所以顺天应人。后来由于创造力和自主性的发挥,自以为是地创造出显秩序。不但见仁见智,而且屡有争议。可见显秩序具有局限性,时间、空间有所改变,也就必须有所调整。否则不能适应大家的需求,难免造成矛盾,甚至于引发冲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主要的原因,即在于显秩序出了严重的问题,所造成的结果。隐秩序则始终如一,保持一以贯之的理念和态度,恒久而持续地对显秩序,提出建设性的补助措施。却由于无形无迹,经常隐而不现。偶而在必要时,才借由人、事、地、物来显示征兆,提出警讯。自古以来,便不曾不断,只是变化多端,令人捉摸不定,不易觉察。
  三国时代,正式登场的隐秩序代言人,便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他适时出现,三言两语,就使得刘备急着向他请教奇才安在,这才导演出三顾茅芦的旷世大戏。
  水镜集团的原名,应该称为贤能集团。贤指品德修养高明,能即才能出众。历来的称呼并不一致,神仙、得道高人、仙翁、奇士、哲学家,都曾经出现。这一次我们用水镜集团,来加以描述,并没有特别的用意。
  打从朝政混乱、社会失序开始,水镜集团便开始运作。只是默默耕耘,尚未打出名号而已。刘、关、张结义,实际上也是隐秩序的杰作。武局展开之后,现在推出文局。水镜发生这才隆重登场,把潜修二十年以上的孔明,全力捧抬出来。看似忽然源现,其实不然。

  53.水镜集团,为什么时隐时现,令人摸不着头脑?
  水镜集团,既然是隐秩序在三国时代的代言人。自然和历代的隐秩序代言人一样,可隐可显,时隐时显,令人摸不着头脑。他的成员,其实人数颇多。只是有时候连成员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份子。
  气球中的气体,来自我们通称的空气。进入特定的气球中,便成为那一个特定气球的成员。除非实在有必要,应该不会获得警讯,提醒它原来属于空气的一份子。或者给它警讯,仍然不能领悟,好像无事一样。
  隐秩序尊重显秩序的规律,因为显秩序也是上天允许组成的团体,属于隐秩序的一部分。当显秩序十分合理的时候,隐秩序大多静观其变,而且乐观其成。只有显秩序遭受破坏或日久失序时,隐秩序才会发生作用,以资互补。实际上显秩序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隐秩序的作用,不过是秩序上有所差异,并无一日停止。
  隐秩序的作用不大时,常常不需要什么代言人。因为显秩序中高人很多,稍有警讯立即知所反应,做出合理的调整。若是显秩序已经大乱,高人被逼出气球外,回到空气中。这时候就会推出代言人,做出比较显著,具体而快速的活动。用意在加速变化,减少大多数人民的痛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利益,而有所作为。
  水镜集团,从黄忠作乱开始,便参与相同的活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不十分明显,好像若无其事一样,我们称为自然孕育时期。现在孕育得差不多了,才着手进行比较明显的措施。水镜发生现在才登场,是有道理的。

  54.为什么孔明下山之后,天下以孔明为重心呢?
  天下大乱的时候,武艺最要紧。谁的武艺高强,自然受到重视。武艺同样高强,也分阴分阳。品德不良的,如吕布,好像靠近谁,那个人就要倒霉。先是丁原,后有董卓,弄得曹操再欣赏他,也不敢留下他。品德良好的,如关羽。大家抢着要,不想要的人倒霉。董卓,袁绍不重视他,不久人世。曹操、刘备都要他,人才闻风来归,所以愈来愈壮大。特别是关羽,忠义善战,当然成为天下的重心。谁得到他,就加分多多。
  地盘分得差不多,似乎大势已定。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文才。白面书生,如孙干、糜竺、李儒、王允、陈宫、张昭、贾诩,为数很多。经论济世的高人,如孔明、庞统、郭嘉、陈登、孔融、沮授、周瑜,为数不多。其中有寿命不长的,如庞统、郭嘉、陈登、周瑜,有不幸遇害的,如孔融、沮授。真正获得发挥的,好像只剩下孔明一人。徐庶也是高明人士,却隐于进退两难的困境,而无所发挥。若干高明,如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俱皆归隐而不出山。孔明成为天下的重心,实在是多种因素所造成。并不是孔明有意如此,而是天命所归。试想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若无孔明,孙权有意投降,刘备根本抵挡不了。岂不是如曹操所言,何患不成功呢!孔明不下山,天下归于曹操。孔明归曹操,提早完成。孔明归孙权,他能贤亮却不能尽亮,孔明整天和周瑜、张昭内斗,势必促使东吴早日投降。就算精诚团结,大概刘备也不会和他联合抗曹,所以也打不过曹操。只有孔明归刘备,曹操与孙权都不得不依照他的预测而行事,当然成为天下的重心。

  55.孔明下山的前后,有什么重大的差异?
  桃园三结义,象征人人都可以追求理想;孔明下山,表示大家都必须面对现实。前面那个阶段,重点在时势造英雄。若是显秩序和隐秩序互相调和的太平盛世,大家按部就班,根本用不着打打杀杀。这种时势,所造出来的英雄,以治世的能臣为主。东汉末年,则是显秩序遭应严重的扭曲,与隐秩序相去甚远。所造成的英雄,自然以武将为主。关羽、张飞、赵云、吕布、张辽、叶雄、谈良、文丑、子禁、典韦、梁进、李典、黄忠、魏延、程普、黄盖、韩尘、太史慈、甘宁、夏候惇、夏候渊、曹仁、曹洪等等。如果不是当时的社会失序,混乱不安,那里有这么宽广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地施展?后面这个阶段,重点转移成英雄造时势。惟有极高明的人士,才知道如何利用各种英雄所打造出来的平台。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出奇制胜的策略,一人而改变天下的大势。孔明未下山之前,刘备一下子投奔这里,一下子投奔那里。带着关羽、张飞、赵云到处乱窜。而且活像扫帚星似地,奔到那里就败在那里,弄得那个地方也很不安宁。隐秩序不断透露一个重要的讯息:光凭武艺高强是不够的,必须具有极为高明的策略才行。
  显秩序告诉我们,时势造英雄,把天定胜人的思维,弘扬起来。隐秩序则适时提示,英雄造时势,将人定胜天的主张,透过某些特殊的贤能人士,来付诸实践。
  为什么说时势造英雄表示天定胜人呢?因为天代表隐秩序,无形无迹。必须经由英雄来开拓,才显现得出来。没有这些勇于向现实环境挑战的英雄,那里有什么时势可言?黄忠和各路英雄,处于同样的时势。对隐秩序来说,机会是平等的。黄忠成功,便没有人称他们为贼。那一路英雄获得胜利,谁被兼并或消灭,都由当事人的理想和努力来决定。隐秩序只提供机会,并不指定谁可以充当代言人。关心若是自己不争气,上天还是帮不了忙。若是当时各路人马,一致认同黄忠的主张,大家集结在一起,很快就推翻汉朝,相信隐秩序也会认同。可见时势不说话,把英雄造出来。至于造成什么样的英雄?则由英雄自己来表现。关羽若是心甘情愿地为曹操卖力,隐秩序有办法使他和吕布一样地早日归天。如果大部分武艺高强的英雄,都追随曹操。恐怕隐秩序也只好改变主意,将天命归于曹操了。时势造英雄,不过是提供环境,让英雄们各自发挥。反过来造成明显的时势,使隐秩序依据当代大部分人的意向,做出合理的调节。曹操势大,孙权据险,但都不得天命。孔明看出这种局势,才不得不下山。扮演顶级军师的角色,创造三个鼎立的时势,提供下一步整合天下的有利基础。
  孔明下山之后,发挥人定胜天的毅力。把英雄造时势的角色,扮演得维妙维肖。隆中对策,决定今后天下大势的走向。刘备不接受刘表的赠与荆州,孔明并不气馁。继续按照既定策略,和鲁肃密切配合,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孙权的反应,符合预期的要求。赤壁之役,孙权合作大败曹操。刘备趁机收复南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郡。孔明三分天下的策略,获得初步的成功。从此以后,刘备才有自己的根据地。他自领荆州牧,同时上表奏请封孙权为徐州牧。
  这种重大的改变,看起来是孔明以一人而改变天下。实际上是隐秩序看到刘备集团,逐渐获得大家的认定,成为三大气球当中,唯一有希望吸引大众眼光的焦点。才借由水镜发生的精心策划,把孔明推上刘备集团首席军师的宝座。说起来是当时的情势,促使隐秩序放心地把孔明推向刘备,让他们携手合作,共创未来。

  桃园三结义,把刘、关、张三人,用义结合起来,屡经各种严苛的考验,证明三人同心,并非任何力量所能分割。现在刘备和孔明,又紧密地合作。刘备形容自己的愉快心情,不小心地说出“如鱼得水”这样的话来,甚至引起关心和张飞的不满。幸亏孔明知道自己的处境,设法化解两人的猜疑。终于口服心服,精诚团结。
  隐秩序如果看重刘备,把关心和孔明这两位重量级人士都心向于他。是不是上天已经把刘备当做真命天子,要把这一次分而复合的重大使命,交付给他呢?
  这倒未必,因为兹事重大,必须再加以更严苛的考验和磨练,然后再看情况而定。荆州从来没有被孙权占领过,却由于孙权心有不甘,认为刘备占了太多便宜。孔明又为了顾全大局,不愿意和孙权撕破脸,以免妨害孙、刘联盟。所以无中生有地造出“借荆州”这样的名目,拖下一个难以了断的尾巴。有借就有还,不还便要打。弄得关羽和刘备,都为了荆州而伤透脑筋。大意失荆州,一下子把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基础,几乎毁于一旦。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09: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 大意失荆州

  每个人在生命中都有不顺遂的时候,惟一可以控制的是要怎样做出合理的反应。每一个集团,随时都可能发生想像 不到的意外。惟一能够掌握的,是未雨绸缪。人人提高警觉,预防各种变数带来的灾祸。
  刘备兵败新野,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候。孙权为了抗拒曹操而收容刘备,让他暂时驻在荆州。后来刘备拥有两蜀,荆州只借不还。孙权觉得很不对劲,趁着刘备忙于四川的业务,只留关羽在南郡镇守。而关羽的部队,又正与曹军交锋。于是通知曹操,接受袭击关羽的请求。由吕蒙和陆逊两人,设法夺取荆州。关羽自知大意,而且关系重大,却不能做出合理的回应。刘备那时候已经是汉中王,听到关羽父子遇害的消息,哭倒在地上。他也犯同样的错误,只想到桃园三结义的誓同生死,没有欣赏公私的区分。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实际上只能用在私事。公事的处理,并不能这样。孔明劝他保养身体,再想办法报仇。他却怎么也听不进去。加上张飞日夜哭泣,下令三军挂孝代吴。部将赶不及制办的旗白甲,恐为张飞所杀。趁着张飞夜寝帐中,将他杀害。刘备哀痛,决心亲征东吴。蜀吴聪盟一破,魏国乘机南下。三国不能鼎立,即将统一了。
  桃园三结义一直是刘备集团最大的助力,如今却成为刘备心中最痛苦的负担。不复仇,有违誓言。平日的仁德表现,好像都变成假的。一般人这样想,是理所当然。刘备自负重任,刚好又碰上曹丕自立为帝,献帝遇害。刘备为了继承汉统,即皇帝位。更应该接受赵云的劝告: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以天下为重,不应该在这种特殊的紧急状态下,坚持为弟报仇。可见政策错误,比什么都可怕。刘备下这个决心,把孔明的整个计划,推翻了。正如水镜发生所说:孔明虽遇明主,惜不得其时!
  如果关羽不失去荆州,或者刘备公而忘私,不鲁莽攻吴,结果如何?三国僵在那里,谁也统一不了天下。从这个角度来看,关羽大意失荆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若因此而便宜了曹丕,那里还有什么天理?所以司马氏逐渐接乎,也是曹家自作自受的必然结果。曹操以王莽为戒,不敢篡位。他的儿子曹丕篡了,引起刘备、孙权称王的连锁反应。也给司马氏一个活生生的范例。很多事情,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再坏也是好的,大意失荆州便是如此。
  借荆州,关羽出了大力;失荆州,关羽难辞其咎。但关羽的声誉,不但没有受到减损,反而由于吕蒙斩了关羽,来不仅受到封赏便病死了。曹操看到关羽首级,也被哧得头疼病复发,很快就去世。把关羽的忠义气节,彰显得十分凸出。当然,今天普天下的华人,都崇拜关公。得力于乾隆皇帝的尊关公贬岳飞,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曹操去世,刘备除去心中大患。如果接受孔明缓图报仇的建议,实在也大有可为。但是三结义的誓言,把他捆得牢牢地。可见成也三结义,败也三结义。任何一件事,有利必有弊,有得必有失。孔老夫子主张尽人事以听天命,想来是高度智慧深入体悟的心得,谁能例外呢?
  我们一再说明,隐秩序永远是公平的。反而显秩序很僵化,不容易随机应变,或者应变而难以合理,常常造成不公平的现象。隐秩序的不二法则,便是人人自作自受,必须对自己的所言所行,负起全部的责任。而且功过不得互抵,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谁也不能例外。
  上天给关羽很多丰厚的金钱,也给他很多难得的机会。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够骄傲,否则便要付出相当痛苦的代价,关羽当然也不可能例外。大意失荆州,关羽必须以死相抵。虽然他很不情愿,竟然有人害得了他。
  孔明下山之后,世界的重心从关羽身上,转到孔明。然而荆州的重要性,却由于孔明的隆中对策而更为增强。现在失掉荆州,世界的重心又从孔明身上,转移到刘备身上。因为刘备的反应,正是上天对他的最大考验。同时孔明能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也将成为此后发展的关键。从显秩序看,曹丕已经毁掉那个虚有其表的汉室大气球。但是,从隐秩序看,刘备仍然有机会,可以继承正位,把汉室的香火延续下来。魏国这个大气球,由于体质不健全,有很多漏洞,也随时可能爆破。蜀汉这个气球,由于人才大量报废,来不及补充,也出现很多问题。至于孙权要怎样回应?还要看后续的演变而定。
  刘备的态度,似乎愈来愈喜欢自作主张。孔明的修养,又使他愈来愈谨慎,不愿意过分表示自己的意见。赵云说话过于直率,刘备好像不很满意。这种种变数,都是隐秩序密切注意的重点。关羽的重大挫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用心体会。

  1.公子刘琦病故,鲁肃来讨荆州,结果如何?
  东吴听说刘琦病亡,想起“公子不在,即还荆州”的承诺。请鲁肃以致祭为由,前来催讨。孔明这一次毫不含糊,指出刘备是当今皇上的叔父,又是荆州太守刘表的弟弟。弟承兄业,有什么不对?孙氏兄弟素无功德,凭空占领六郡八十一州,居然贪心不足,还要侵吞汉朝土地?这一次赤壁战役,如果不是借到东南风,周瑜还不是一筹莫展?江南一破,什么都没有了,还来讨什么荆州?说得鲁肃半天说不出话来。勉强和孔明套旧交情,要孔明体谅他夹在中间的难处,替他想想办法。
  这一套果然有效,孔明答应请刘备以文书为证,暂借荆州,将来获得其他城池,再交还东吴。鲁肃追问什么城池?孔明说若得西川,那时便还。鲁肃把文书带回江东,周瑜说文书有什么用?鲁肃知道上当,心甚不安。鲁肃当然不是糊涂,他心里明白,孔明根本就是拖延时间,以待日后的进展。但是,他居于孙刘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大原则。情愿忍气吞声,为顾全大局而独自承担责任。那一边孔明连篇大道理,这一边周瑜大骂刘备枭雄,诸葛亮奸诈。他都若无其事,分别冷处理。
  曹操原本以为,孙刘在战前尚有可能联合,战后必然各有盘算而分裂。使他有机会重振军威,伺机再来。后来他知道鲁肃居中策应的能耐,也十分敬重。一个人如果不能顾全大局,终久是一偏之见。曹操的梦想,始终不能实现。除了孔明之外,鲁肃是贡献最大的人物。他夹在中间,采取老实人的角色扮演,真是恰到好处。

  2.孙权为什么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后果如何?
  孙权受周瑜的影响,非把孔明制伏不可。现在听说刘备没了甘夫人,两人商议,假意将孙权妹妹许配给刘备。把他骗过江东来,看孔明如何回应?他们的目标,是孔明以荆州换回刘备。孔明见东吴特使吕范到来,便已识破来意。建议刘备将计就计,既要得孙权令妹,又保住荆州。刘备觉得太过冒险,犹疑不决。孔明叫孙干与吕范同往江东,传达两府合婚的意愿。并且预先定下三条计策,要赵云陪同刘备,一起过江完成婚事。
  刘备与赵云、孙干取快船十只,随行五百人,依计而行。首先拜访乔国老,使国太出面,逼使孙权弄假成真。把妹妹嫁给刘备,完成了一桩政治婚姻。
  新娘自幼习武,婚后常与刘备舞剑为乐。刘备毕竟是男人,有名有利有势之后,最难过的便是美人关。与孙夫人婚后,竟然把荆州大事,忘得一干二净。孙权接受周瑜意见,拨款修整东府,广栽花木,请刘备与妹居住。又增女仆数十人,并赠送金玉锦绮好玩的东西。刘备果然被声色所迷,完全不想回荆州。幸好赵云递照孔明锦囊妙计,虚报荆州危急。刘备才和夫人返回荆州。
  孙权和周瑜,听说刘备夫妇逃回荆州,气急败坏。屡次加派追兵,无论如何要把他们抓回来。赵云依第三计,恳请孙夫人亲自抵挡追兵。刘备吃尽苦头,才返回荆州。周瑜不死心,亲自赶到江边。孔明前来接应,喝令军士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大叫一声,金泪迸裂而倒在船上,不省人事。
  政治人物,常常喜欢借着结成亲家,以增强实力,或交换利益。这一桩婚事,原本是一场骗局。孙权事先连母亲都没有禀报,认为把刘备骗过江东,神不知鬼不觉地结束他们性命。便一切船过水也不留痕迹,当然不需要让国太知道。孔明算准了这一招,第一计就是上岸后,随行五百军士全部披红挂彩。到处传播刘备入赘东吴,使城中人纷纷口耳相传。并且拜访乔国老,赠送名贵礼品。乔国老是孙策和周瑜的岳丈,和孙府交情甚厚。心想如此大事,居然完全不知。还是从刘备口中,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实在没有面子。于是专程求见孙权母亲吴国太,一方面贺喜,一方面也抱怨不通知他老人家,想不到国太竟然也不知道。孔明这一招,完全是抓住人性 的弱点。乔国老没有面子,必然找国太。自己的女儿要出嫁,做母亲的居然不知道。恼羞成怒,立即把孙权喊来,大骂孙权如何瞒我?一连串的演变,俱在孔明的掌握之中。对孙权和周瑜,却是样样都产生意外的变化,弄得手慌脚乱,完全乱了阵法。结果如何?自然是孔明妙计,比周瑜高明。果真陪了夫人又折兵,气死也是活该。把领导者的妹妹当做工具,大使美人计,也亏周瑜想得出来。而孙权身为兄长,也配合行使。难怪国太气愤至极,反而促成这一桩原来是虚假的婚事。
  如果真的结成亲家,对孙刘联盟有助益,那也不错。偏偏周瑜不甘受辱,一再设法破坏双方的合作。那一只看不见的手,才会暗助孔明,使周瑜节节败退。人在做而天在看,实际上不只是看,还进一步帮着调整。

  3.刘备为什么剁石发誓破曹兴汉,却又不回荆州?
  孙权埋伏刀斧手要杀刘备,被赵云发现。刘备施展看家本领,跪于国太席前,哭泣禀告。大丈夫能屈能伸,此时不跪,很可能保不住性命。果然国太大怒,救了刘备一命。刘备惊慌而出,见庭下有一石块。他拔起随从的佩剑,仰天祈祷说:“如果能回荆州,成王霸之业,一剑挥石为两段。如死于此地,剑剁石不开。”言毕手起剑落,石裂为两段。可见刘备一直有此决心,要破曹兴汉。然而,经不起华堂大厦、女子金帛的引诱。赵云见刘备贪恋女色,依计让报曹操起精兵王十万。要报赤壁的仇恨,荆州十分危急。刘备信以为真,才和孙夫人商量。推称江边祭祖,瞒着国太,打算不告而别。
  刘备从小就很贫苦,经过很多磨折。年近半百,又逢丧妻之痛。在这种情况下,被声色所迷,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一个人的警觉性,很容易为食、色享受所淹没。孔明依常人的习性,推知刘备在顺利完婚之后,很可能乐不思荆州。所以第二个锦囊妙计,即因此而产生。
  当时刘备的儿子阿斗,年纪还小,不了解刘备的所作所为。但是,我们相信当阿斗稍为长大时,有人会把他父亲这一段意乱情迷的事情告诉他。用意可能是提醒阿斗,以后千万不要如此。想不到数十年后,阿斗乐不思蜀,居然和乃父一模一样。遗传 的因子,有时候十分显著。刘备以身作则,果然很有成效。他应该以身为戒,抓住机会向阿斗说明,自己一时糊涂,闹出这样的笑话。希望阿斗以后,无论如何,不能重踏覆辙,以后预防才对。

  4.孙权为什么要杀刘备?他不是妹夫吗?
  政治婚姻,本来就是一种残酷无情的手段。孙权嫁妹,原意是要以妹妹为工具,将刘备骗来江东,然后把他谋杀,以杜绝后患。想不到弄假成真,使孙权十分火大。妹妹又和妹夫意投意合,好像完全没有国家意识。这种妹妹,必要时也要杀。刘备这种妹夫,更应该杀。
  人有时为了某种特殊强烈的意识,会不顾一切。把所有的东西,都集中在这一个目标上面。平时情绪冷静的时候,知道人生的目标是多元的,不应该是单一的。现在情绪起伏不定,既不安又恼怒,人生的目标变成单一的。为了江山,什么亲情、友情、爱情,全都是假的。隐瞒母亲、欺骗妹妹、计诱刘备,都在开拓缰域这一个大目标之下,成为正义的行动。何况孙策临终时,以外事多问周瑜,为指导纲要。周瑜和刘备、孔明,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要杀刘备、孔明,完全是居于公的需要。孙权全力支持,处处配合,同样为公而不是为私。
  同样一件事,站在公的立场看,和站在私的立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站在公的立场,孙权的做法,并没有错。但是,站在私的立场,真是太卑鄙了,几乎毫无人性。公和私的距离,有时候竟然差这么远!
  当公与私相矛盾、相冲突时,如何寻找合理点?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智慧。孙权这种决定,显然不合情理,也就是政治智慧不高。以妹为饵来钩刘备,这种事情根本就不能做。相信孙坚、孙策地下有灵,都不赞成孙权的做法。和父兄相比,孙权除了寿长,其他都显然不如。

  5.刘孙联姻,其真相如何?有什么启示?
  孙权把亲妹嫁给刘备,实际上是他自己的主张,目的在加强孙刘的联盟。周瑜只是趁刘备迎亲时,建议囚禁刘备,使与关羽、张飞分离,以便分别加以击破。
  刘备这一门亲事,完全出于自愿。并不是孔明力劝,才勉强答应。目的和孙权相同,为了加强关系。
  按照常理,周瑜不敢以孙权的妹妹为赌注,孔明也不应该要刘备冒这么大的危险。但是,孙权和刘备的战略高度,毕竟不如周瑜和孔明。孙权只知道联盟,周瑜指出困住刘备的大好时机,他也做不到。刘备不了解彼此的矛盾,身入险地而不自知。幸亏孔明及时挽救,才得以脱离险境。周瑜的建议,孙权欣然接受。却由于事先家人的协调工作没有做好,而功亏一篑。孔明原先谏阻刘备答应这一门亲事,刘备不听孔明的,孔明不得已才提出三个锦囊,要赵云依计行事。当时刘备对孔明的意见,已经有一些不尊重。君臣之间,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投缘。五分钟热度,看来到处都是这样。
  权力使人腐化,对孙权和刘备来说,都是难以避免的事实。周瑜和孔明表现得愈好,孙权和刘备的内心,不见得愈愉快。人与人间的感情和关系,充满了矛盾。以周瑜和孔明这样的智慧和才能,好不容易才遇上孙权和刘备这样的好领导者,结果还是有一些解不开的心结。上司和部属之间,大概除了忠诚和关爱之外,更需要请求一些技巧,才有办法长期相处而彼此尊重。人与人间的关系,其实并非科学,而是高度的艺术!

发表于 2007-4-6 12: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期待中.......

发表于 2007-4-6 15: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功力,有意思!

发表于 2007-4-7 11: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三国的启示!!!

[em24]
 楼主| 发表于 2007-4-9 10: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家人久等了,感谢关注,继续奉上……

  6.曹操大宴铜雀台,是什么道理?
  一项大工程,完成时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大肆铺张、热烈庆祝;一种是简单仪式、低调处理。曹操兵败赤壁,当然怀恨在心。想要重振士气,正好铜雀台落成。抓住机会,搞一些花样,当然是最好的时机。
  战乱时期,以武艺为重。比赛射箭,既娱乐又显威勇。红队代表曹氏宗族,绿队为其余将士,俱皆尽情演出。又让众文官进献诗章,结论当然是“虽伊尹、周公,不及丞相”了。曹操趁着醉意,要写铜雀台诗。忽报“东吴表奏刘备为荆州牧”,曹操手慌脚乱,投笔于地。他一向不放心刘备,眼见困龙游入大海,当然慌乱!
  曹操的治国长才,使他通史从众多官员当中,脱颖而出。他十分重视人才,而且知人善任。可惜他重才不重德,只要有才能,不论出身和品德,都大力提拔。他对部属的激励,也能够适时变化。平日休闲时,与众同乐,说一些感动人心的话。作战决胜时,则气势凌人,果敢决断,使众人不敢不从。有宽有紧,能放也能收。铜雀台的兴建,也是展示实力的一种方式。未完成之前,已经被孔明用来刺激周瑜,激发周瑜抗曹的决心。假装不知大乔和小乔,原来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以致周瑜勃然大怒,痛骂老贼欺人太甚,誓言必破曹操。现在工程落成,被曹操用来鼓舞士气。可见同一样东西,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不一样的观感。站在不同的立场,也会产生不一样的作用。用得恰到好处,自然造成合理的效果。铜雀台只有一处,应用起来却各有巧妙。

  7.诸葛亮为什么要三气周瑜?
  孔明为了联吴抗曹,抬高刘备集团的声势,必须和周瑜打交道。因为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东吴的军事,周瑜可以说举足轻重。孔明知道他年轻气盛,采取请将不如激将的策略,果然激得周瑜勃然大怒,誓与曹操一决死战。被孙权封为大都督,并亲授佩剑。
  有一些话,按照交谈不言深的道理,孔明原本不应该说的,现在居于共同的利害,加上时间十分紧急。不得不说出来,以致引起周瑜的疑虑。心想孔明这么厉害,为刘备所用,将未必为江东大患。几次都动脑筋,要杀孔明。
  周瑜并不不知道,自己和孔明的关系,是合则有利,分即有害。我们认为周瑜遇见孔明,惟一的办法就是和他诚心合作。暗地里像鲁肃那样,多向孔明学习,以增进自己的实力。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双方合作的必要性很大,还不至于翻脸无情。但是周瑜心胸不够广阔,十分嫉妒孔明的才华。特别是料事如神方面,更觉得不如孔明。难免每次看到孔明的表现,就非常气恼。自己用尽苦心,孔明却分毫未受到损伤。于是一气、再气,经不起岗上军士高喊陪了夫人又折兵,当然大叫一声,全疮并裂,昏倒在船上。第三次气得他仰天长叹:即生瑜,何生亮?速叫数声而亡,才不过三十六岁。我们不认为孔明气死周瑜,而是周瑜把自己活活气死。他千方百计要气孔明,孔明不为所动,产生不了效果。孔明不一定存心气他,他却气得半死。两个半死加起来,就是一死。所以第三次一气,就死掉了。

  8.大家都怪孔明气死周瑜,为什么孔明还敢却吊祭?
  周瑜临终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把责任通通推在孔明身上。我们一向是人死为大,对这句话当然非常重视。孔明是关键人物,如果不亲自吊祭,永远化解不了东吴将领对他的怨恨。对今后两大集团的运作,十分不利。因此无论如何,要亲自到江东吊丧。去,固然是危机;不去,永远改变不了。想好办法再去,说不定危机就成了转机。
  孔明首先料定,鲁肃会继任都督。他虽然不一定是水镜集团的人,至少对孔明十分敬仰和同情。几次危难,都对孔明提供重大的协助。相信这一次过江,他也会好意接待。
  然后是准备祭文,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情,借着祭奠的机会。向东吴将领表白,趁机化解怨恨。使原本要杀他的人,也心酸手软而改变主意,反而促进今后的互相尊重。
  对周瑜的死,孔明真是一则以喜,一则以爱。喜的是鲁肃接任,比周瑜容易对付。爱的是吴中将士,对他的怨恨累积到高点。他这一去,必须加强鲁肃的信心,解除将士的怨恨。孔明准备周全,这才由赵云陪同,过江而去。
  他采用人未到声先到的方式,避免人一出现就引起众怒,来不及解释便被杀死的危机。虽然说赵云英勇无比,毕竟广杀起来,大家都很不好。果然孔明的声音传来,很多人就愤怒得想要动手。没有看到人,无从下手。这时声音所传达的讯息,十分感人。大家才了解孔明的悲切真情,缓和了愤怒的情绪。加上鲁肃的从旁照顾,一场剑拔弩张的紧张情势,终于化解为哀动悲切的感人情境。

  9.我们从周瑜身上,可以获得什么启发?
  周瑜字公瑾,由于智勇兼备,二十四岁时,便出任建威中朗将。当时程普是江东资格最老的武将,大家尊称为程公,相对地周瑜便成为周郎。孙策取荆州,以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孙策和周瑜,成为乔玄的大小女婿,在当时传为佳话。周瑜精于音律,每听唱歌奏乐,都能听出错误的地方。他的长河吟,被诸葛亮弹得幽雅深刻。令他十分不安,决心和诸葛亮一决生死。
  其实,周瑜的内心,并不是妒忌孔明的才华,才显得如此心胸窄小。鲁肃原来是袁术的部属,因为不能重用而萌生去意。周瑜打听到鲁肃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赶快把鲁肃的母亲接过来,然后全力说动鲁肃来归。不但为孙权增添了一位贤才,而且在临终时,极力推荐鲁肃。孙权接受他的建议,让鲁肃继任都督。
  他大肚能容鲁肃,却千方百计,要迫害孔明,这是什么道理?我们从他初次和孔明见面,便请孔明的兄长,同在东吴任战的诸葛瑾前来商议:“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刘备?”相信孔明若是和鲁肃一样,能够弃刘备而事东吴。他也会像对待鲁肃那样,善待孔明。说不定向孙权推荐,以孔明为都督,也很有可能。
  周瑜最大的错误,在缺乏宏大的国际观。以为东吴可以独力抗拒曹操,不需要外力的支助。倘若他和孔明一样,知道只有两家联合在一起,才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曹。相信他对孔明的态度,就会比较理性,不致如此偏激。包容、厚待孔明,对东吴和周瑜本人,都有好处。
  当然,从长远看,孙权和刘备迟早要一争高下。这一点孙权心里十分明白,他和孔明都知道:曹操所不喜欢的人,吕布、刘表、袁绍、袁术,都已经灭亡。只剩下刘备和孙权,曹操不可能放过。两人联合抗曹,恐怕也是权宜之计。将来两雄相争,看来也免不了。
  周瑜大概就是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才急于除掉孔明。实际上凡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许多事情真的欲速则不达,急不来的。周瑜如果做出阶段性的计划,先和孔明合作,以后再做其他的盘算,是不是缓和一些?我们相信他也想到这一点。只是一向十分顺利的人,往往不会顾虑这么多。认为事不宜迟,不如当机立断,在刘备还没有站稳之前,杀掉孔明。以免刘备势大,孔明更为难以应付。于是想做就做,甚至于不和孙权商量,便决定下毒手。他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反而被自己气死。
  我们从周瑜的死,应该可以推想,孙权以及他的后代,都无法一统天下。否则上天不会这样安排,让周瑜年纪轻轻,便活活气死。同理可以看出,孙权和刘备当中,刘备获得孔明的协助,会逐步强大。孙权的存在,不过是联合刘备,使曹操不敢南下而已。当然,孙权如果由周瑜的死亡,能够深一层体会其中的道理,认真地反影自省,做出合理的调整。周瑜的死,便很有价值,贡献很大。可惜古往今来,特别是居高位的领导者,殊少有这样的素养。认为周瑜早死,换上鲁肃,将来再换一个。总是,自大不要被换掉,才是最重要的。郭嘉的死,对曹操也是如此,悲哉,痛哉,还不是依然故我!

  10.孙权为什么一方面表刘备为荆州牧,一方面又来讨荆州?
  曹操为求离间孙权和刘备的关系,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鲁普为江夏太守。周瑜原本就对孔明愤愤不平,趁机上书孙权,请派鲁肃前去封还荆州。孙权问鲁肃:你身为保证人,知道刘备什么时候还荆州吗?鲁肃回说文书上写得很明白,得了西川便还。孙权很不高兴,责问他说:只说取西川,至今还不动兵,不是要把人等老了?鲁肃不得已,只好再度硬着头皮,前来催讨。
  孙权如果具备良好的国际观和未来观,应该对鲁肃三番两次,为了孙刘联盟而委屈求全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赞赏。然而,他的脑海里,只有做强、做大的梦想,并没有做久和做得有价值的念头。以致鲁肃的苦心,完全不加以与理会。一心只想要讨回荆州,扩充版图。
  孙明一眼便看穿孙权的诡计,一方面表刘备为荆州牧,要刺激曹操,告诉他刘备有了地盘,看曹操怎么办?一方面派鲁肃来催讨,看刘备如何应付?这种一石两鸟的伎俩,其实并不稀罕。谁都会玩,也都看得出来。
  刘备最擅长的,便是哭。男人眼泪不轻弹,哭起来的力量,有时候比女人还要大。刘备大哭,孔明趁机解释,益州刘璋是刘备宗亲,打自己人惹外人唾骂。若是不取,还了荆州在那里安身?果真触动刘备的苦衷,哭动槌胸顿足,连鲁肃都掉下泪来。孔明拜托鲁肃,回去报告孙权,再容一些时候。鲁肃返回,周瑜说他又中了孔明的计策。要鲁肃再找刘备,干脆由孙吴代攻西川。途经荆州时,杀刘备,夺荆州,真的一个比一个更狠。
  鲁肃有如夹心饼干,承受两边的压力。听到周瑜的高见,不禁大喜。再到荆州和孔明商议,说孔权十分称赞刘备的仁义盛德。和诸将商量的后果,决定替刘备打西川,将来再以西川交换荆州,大家都有好处。再老实的人,有时候也无法老老实实,说老实话。孔明看到鲁肃这么快又转回来,已经实定他根本没有和孙权见面。便带着周瑜“假途灭虏”的计策,想借代打西川的名目。途经荆州时,把荆州抢夺回去。但是,他也装得很像。听完鲁肃的话,赶忙点头说:“难得吴侯好心!”刘备更是拱手称谢,说都是鲁肃的功劳,十分感谢。两个人把鲁肃哄得十分高兴,宾主喝酒尽欢。鲁肃告辞离去,孔明大笑:周朗死日近无!当即吩咐赵云,依计而行。鲁肃回到江东,向周瑜报告孔明的回应,显然不知是计。周瑜这么聪明,竟然也没有发觉,为什么孔明问都不问,便会信以为真?居然大笑说:原来今昔也中吾计!他对孔明,又不是不了解,怎么会如何粗心大意?莫非是天意要他这样?否则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又将如何解释。他这一去,气死在半路上,岂不是自作自受!
  他临终时,向众将说: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可见心里十分明白,自己的眼光,没有鲁肃那么长远。自己的胸襟,不如鲁肃那么宽阔。自己的修养,也不及鲁肃那么高明。因此专书呈请孙权,荐鲁肃以自代。终算做了一件好事情,等于向孙权报告,他也应该重新体认鲁肃的心情。可惜孙权只看到书面的文字,以鲁肃继任都督。却不能体会出文字以外的用意,说起来也是天意!

发表于 2007-4-9 18: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惯作者老拿气球说事,没有什么关系啊,看来作者没有学过物理!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09: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11.庞统为什么得不到刘备的重用?
  水镜集团的全球布置策略,是将人才分别推荐到各种集团,让他们各为其主,公平竞争。将来不论那一集团获胜,水镜集团都能够加以掌控。龙凤两位重量级人士,孔明已经归于刘备,庞统最好在东吴发展。鲁肃很像是水镜集团所吸收的外围份子,趁着孙权哭祭周瑜,心中悲痛的机会,大力推荐庞统。孙权也久闻他的大名,赶快请来相见。可惜庞统长得不好看,相当古怪,又表示他的才学和周瑜大不相同。孙权很不喜欢,坚决不用。鲁肃无可奈何,修书推荐给刘备,拜托他辅佐刘备,让孙刘互相合作。
  策略不会变,但是计划往往不能不改变。推荐是一回事,能不能顺利为对才所接纳?是不是加以重用?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同样才高名显,孔明生得面如冠王,像个活神仙,给人十分良好的第一印象。庞统则不然,面貌不好看,说话又不在乎别人的感受。第一印象很不好,孙权当然不喜欢他。我们千万不可以凭印象来论断人,却不可能避免人家凭第一印象,就来论断我们。刘备久闻龙凤齐名,是不是有了诸葛亮以后,心满意足,心理上已经没有求贤的需求?大概不是这样,而是庞统自持才高名盛,不把孔明给他的推荐信拿出来,却说是自己前来投靠。刘备比孙权好一些,派他担任县令。大才小用,当然不是好办法。有人才不用,用而不当,固然是孙权和刘备的损失。但是庞统自己,不能了解自己的短处。只知道自己的才华,以致得不到好机会,也应该负起相当大的责任。

  12.现代庞统,最好怎么表现,才合理?
  庞统若生于现代,最好的办法,是接受“合理不公平”的现实。在困境中求发展,最为可靠而有效。
  孔明料定孙权不能重用,庞统不必因此而觉得没有面子。自己的长相和孔明不同,自然要承受不一样的遭遇。孙权喜欢周瑜,庞统就不应该当面指称自己的才学,与周瑜大不相同。因为自己和周瑜,在孙权眼中,根本就不平等,不可能对等地互相比较。孔明有推荐信给刘备,不应该为了面子关系,不拿出来。因为在刘备眼中,他和孔明的分量,也不可能相等。至于鲁肃的推荐信,则除非必要,不应该拿出来,以免刘备起疑心。
  凡此种种,都是正常的不公平状态。以庞统的智慧,当然有合理的判断能力。他故意走相反的路,以致被孙权视为狂士,被刘备屈任为县宰,完全是自作自受。
  如果他一定要这样我行我素,表现自己的独立特行。那也可以,因为并不妨碍他人。这时候还有一条路走,便是县宰就县宰,照样把它当做一份工作,好好表现。等待孔明回来,发现他居然能屈能伸。刘备必然更加不好意思,向孔明表示,当年自己也是从县宰做起。然后向庞统请罪,随即拜为副军师中郎将。这时候就不必出示孔明的推荐函,表示一开始就要自力更生,不攀关系。如果孔明问起,则推说不好意思,路上被偷走了。
  不公平待遇,是考验一个人的最好办法。上天让庞统和孔明,具有同等智慧和才能,却承受不一样的命运。无非在提醒世人:合理的不公平,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13.马超为什么与兵雪恨?曹操如何回应?
  曹操闻知周瑜所死,即想南征。为防西淳来袭,以加封征南将军,使讨孙权为由,诱杀马腾。其子马超咬牙切齿,誓杀曹操报仇。与西淳太守韩遂,起二十万大兵,杀奔长安。曹操亲率大军,前来迎战。西淳兵人人勇健,个个英雄。马超面如敷粉,声雄力猛。杀得曹军大败,曹操狼狈而逃。在乱军中,曹操听见西淳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马上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胡须的是曹操”,赶紧用佩刀割断胡须。马超接着大喊“知胡须的是曹操”,逼得曹操扯旗角包着头部急逃。
  马超赶上曹操,左右将校各自逃命。马超厉声大叫“曹操休走”,曹操惊得马鞭堕地。曹洪轮刀从马,搁住马超,曹操才得命走逃。曹操不敢再战,设计离间马超及韩遂。马超果然上当,怀疑韩遂密谋加害。韩遂不得不投降曹操,被封为西淳侯。曹操传令诸将,不分昼夜,务必擒到马超。于是马超人困马乏,望陇西而去。
  马腾和韩遂,是结拜兄弟。马超称韩遂为叔父,却终久信不过他。可见离间的作用,对于互信不足的人,经常十分有效。马超年轻气盛,倚仗勇武,常有欺凌韩遂的表现。以致韩遂的部属,都认为就算共同战胜曹操,也将受马超的气。不如暗投曹操,必然封侯。
  曹操的智谋,孔明也称赞他没有人比得上。打不过就用计谋,这一点马超应该想得到。但是,父亲辈的交情,究竟和自己的关系,难以相提并论。若是不重视伦理,那就更容易产生怀疑。导致大好情势,转眼便毁坏。

  14.许褚为什么裸衣斗马超?结果如何?
  许褚字仲康,容貌雄杀,勇猛有力,用手拉着牛尾,可以让牛倒退百步。曹操出巡时,许褚率众来投。曹操大喜,说:“真是我的樊哙!”立刻任为都尉。
  官渡之战,有随从人员想刺杀曹操,刚好为许褚发现。从此曹操对他愈加信任,出入不离左右。这次马超兴兵,把曹操打得割胡须、丢战枪,要不是许褚救他上船,恐怕已为马超所擒,一命呜呼了。韩遂提醒马超,许褚勇猛过人,大家都称他做“虎痴”。下次再遇到,要特别小心。马超也说:已久闻其名。曹操逃回寨中,下令构筑土城。马超赶来挑战,大声问虎侯安在?许褚提刀而出,威风抖擞。马超不敢动,勒马而回。两方军士看得目瞪口呆,曹操大喜,说仲康果然是虎侯。
  许褚下战书,单挑马超来日决战。马超大怒,誓杀虎痴。两人见面,曹操说马超不灭当年吕布之勇,要许褚小心。斗了一百回合,胜负不分。换马再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许褚干脆缺下盔甲,赤体提刀,再来决战。曹操恐许褚有失,令夏侯渊、曹洪齐出来攻。马超的是大哥庞德、马岱也来助阵。许褚臂中两箭,曹兵折伤大半。曹操下令坚守不出。马超向韩遂说:许褚真虎痴也!
  一个人力大如虎,做人又凝,当然被大家称为虎痴。马超问侯时,客气地说为虎侯。曹操趁此高抬,大家也改称他为虎侯。吕布、马超、许褚武功都十分了得,结果却皆不相同。要不是曹操用离间计,使马超与韩遂翻脸。许褚和马超,不知道胜负如何?恐怕很难料想。

  15.益州刘璋为什么害怕张鲁来攻?后果如何?
  益州牧刘璋,曾杀汉宁太守张鲁的母亲及弟弟,结下深仇大恨。曹操南下受阻,打算改取汉中。张鲁与北张衡,商议趁机攻占益州。消息传来,刘璋大为恐慌。他的则骂从事张松,认为刘备是曹操的真正敌人。不如把他请来,让他去攻打张鲁。汉中一破,益州的力量增强,就不必害怕曹操。刘璋大喜,派张松为代表,欢迎刘备入蜀。张松收拾金珠锦绮,先赴许都一探虚实。
  张松来到许都,求见曹操。不料曹操自破马超以后,十分得意。每日除饮宴外,无事少出。张松等了三天,还要贿赂左右近侍,这才得见。开口便问为什么这几年都未见近贡?张松回说路途艰难,又有贼寇。曹操拂袖而起,转入后堂。主薄杨修和张松舌辩半天,你来我往,更加增强张松的信心,必须舍曹操而请刘备。
  刘备因曹操南下而获得荆州,现在又将因曹操有意而来,而得到进入四川的机会。曹操最害怕刘备开拓势力,却阴错阳差,给了刘备很大的助益。岂不是恩生于害,而害生于恩呢?曹操若是知道这样的后果,会不会改变主意?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够决定。
  世间事原本就率一发而动全身,率这一发,由人决定。全身要怎么动,则由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主。到底是天从人愿,还是事与愿违?那就要看这个主要人物的品德修养。张松可投刘备,也可投曹操。他所想的,不过是下一桩功劳。最后舍曹操而就刘备,则是两人的品德,所造成的结果。孰高孰下,实在十分清楚。

发表于 2007-4-11 08: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 啊

  楼主啊,简直在钓我们的胃口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09: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16.张松和法正,为什么同心协助刘备?
  张松离开许都,望荆州而来。孔明早已得到讯息,指派赵云前往迎接。军士跪奉酒食,与曹操左右强索贿赂,形成强烈的对比。刘备一见面,便说久闻大夫高名。与曹操马上打官腔,也显然不同。刘备与曹操声势不一样,表现自然不相同。但是张松自己的感受,才是决定他要怎么做的主要因素。为什么要礼贤下士,以大事小?从张松的反应,可以找到十分清楚的答案。
  庞统这时候也在旁边敲边鼓,大叹“堂堂汉朝皇叔,反而不能占据州郡。那些汉贼,却都强占土地,实在令人不平”。张松见刘备谦虚推辞,不敢答应入川,内心更加钦敬。回到益州,先见友人法正。大骂曹操轻贤傲士,只可同忧,不可同乐。大谈刘备,又说已将益州许给刘备。法正当下表示,早有相同的心,不必见疑。
  大凡高明的领导人士,都明白“自己做好人,让干部当坏人”的道理。刘备自己表示何德何能,不敢接受。由孔明和庞统,一唱一和,更加凸显刘备的仁义和谦虚美德。有人会说刘备这样表现,根本就是假仁假义,存心骗取益州。我们认为动机如何?只有刘备自己知道。我们的看法,是持久性比较重要。就算是假的,如果能够持久,假一辈子,也变成真的。原本是真的,若是不能持久。一时真诚,不久便变心,又有何用?至少在当时三位主要人物身上,刘备表现出来的仁义,远比其他两位为深厚。而且终其一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仁不义。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只要合理,并不违背仁义。

  17.刘璋请刘备入川,却又怀疑刘备,这是为什么?
  刘璋懦弱无能,遇事难决。张松和法正,力主迎刘备入川支援。主簿黄权、从事官王累则极力劝阻,认为一国不容二主,刘备必然不肯优低做小。主张先杀张松,后绝刘备。刘璋远时候害怕张鲁,当然偏向于迎刘备入川。相信刘备既为同宗,必定不肯夺我基业。于是派法正为特使,专诚赴荆州,面请刘备。法正开门见山,指出刘璋不能用贤,此业不久必属他人。今日自己交付给刘备,千万不可错失良机。刘备还是推辞,口称尚容商议。经过庞统的分析与建议,终于决定留孔明与关羽、张飞、赵云守荆州,自己则率领庞统、黄忠、魏延前往西川。
  黄权见大事已定,叩首流血苦谏。不久张松长史广汉太守,发现张松与刘备同谋,谷得西川,即刻禀告刘璋。于是下令捉拿张松全家,尽斩于市。并接受黄权建议,差人到各处关隘,添兵把守,不放荆州一人一骑入关。加以刘备一路上号令严明、厚树恩德、争取民心,刘璋更为生疑。这一转变,对刘备有利有弊。利的是正好借口攻打西川,获得益州。弊的是兵力不足,不得不率动孔明,率领张飞,赵云等荆州基本部队,入川增援。使荆州安危,增加很大的变数。天下事有利必有弊,难得十全十美。刘璋若是不生疑心,刘备逐渐在西川生根发展。孔明仍在荆州,双方都不致顾此失彼,当然最好。刘璋生疑,刘备进退都难,只好要求孔明前来支援。一得一失之间,并不是人力所能够完全掌握的。那一只看不见的手,我们称之为天数,不能忽视。

  18.张松与法正,都是刘璋的叛逆,为什么结果不同?
  张松字永年,知道广博,熟知益州情况。他身长不满五尺,说话的声音都有如洪钟。最先代表刘璋与刘备接触,并且暗中攘带西川的地理图本,提供刘备入川之用。不但建议刘备早日拿下益州,以免今日不敢,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而且表示愿与心腹契友,法正和孟达,做为内应。使刘备和孔明,感激不已!
  法正字孝直,董卓作乱时,因闹饥荒而避居蜀地。由于出身书香门第,才学和能力都很高强。可惜为了追逐富贵功名,和张松同流合污,并无志节可言。
  张松和法正,对刘璋而言,都是不折不扣的叛逆份子。但是张松被盼见张肃检举,全家人都斩首示众。法正却甚受刘备重用,从此飞黄腾达。两人的遭遇,完全不同。因为刘璋杀了张松之后,法正已投入刘备阵营。由于孔明远在荆州,而不久庞统又中箭身亡。法正很快就成为刘备的重要参谋,所以刘璋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人世间有阴就有阳,张松如果是阴,法正便是阳。
  但是法正在官场上固然十分得意,在生活上则相当例行逆施。刘备也发现他有才无德,却由于他的工作表现而心存感激。孔明竟然也因此而不予制止,大概是顾虑刘备未必同意的缘故。不过,法正还是活得不长,四十五岁那一年,便告死亡。刘备为他流泪多日,还特别谥为翼侯。对刘备来说,这个有才无德的青年才俊,毕竟忠心狄狄,做出许多重大的贡献。凡事换一个角度,似乎观感很不一样。然而有才无德,终久是很大的缺陷。

  19.孙夫人为什么带阿斗回江东?赵云做了些什么?
  孙权心心念念,都不忘荆州这件事情。听说刘备入川,马上想要兴兵攻打荆、襄。吴国太顾虑女儿的安危,坚决反对。张昭献计以国太病危为借口,将孙夫人骗回江东。把刘备的独生子阿斗,也带来当做人质。不怕刘备不用荆州来换阿斗,那时候开战,就没有妨碍了。
  孙夫人听说母亲病重,去迟恐不得相见。十分慌乱,便将七步孩儿阿斗,戴在车上。随行带三十余人,各跨刀剑上马离开荆州城,准备搭江东来船返回东吴。
  赵云留在荆州,主要的的任务便是照顾孙夫人和阿斗。听到消息时,大吃一惊。带着四、五骑,旋风船沿江赶来。船上军士拿出兵器,一字排开,大叫:何人敢当主母?赵云高喊:任从夫人去,只要留下阿斗。孙夫人出面,赵云也不答应。说若不留下小主人,纵然万死,也不敢放夫人去。孙夫人大怒,骂他敢管家务事?赵云还是拼着一死,夺了阿斗,抱出船头上。刚好张飞前来救应,抱了阿斗回营,任凭孙夫人回到江东。
  家务事很不好管,刘备把它交给赵云。让他吃力不讨好,却又不升他的官,也不加薪。是不是赵云自己来投,身价不高?或者平日对事不计较,吃亏也无所谓,因而有意无意地加以欺负?还是三番两次说率直的话,使刘备很不痛快。这才伺机报复,给他小鞋子穿?好像特别听孔明的话,也使刘备故意给他一些刺激。好人难做,从赵云身上,可以找到很多例证。但是赵云依然故我,并不因此而有所抱怨。和庞统相比,果然不一样。

  20.曹操为什么隐诛荀彧?有什么后果?
  荀彧字文若,原本在袁绍处。后依曹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甚加倚重。曹操奉迎献帝,建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便是荀彧所主谋。当时各地诸侯,并不热衷于迎天子。因为事事都要请命,反而十分不方便。曹操迎天子,未必存好心。那时他四面受敌,和献帝走投无路。荀彧的建议,正好促成这件事。因而延长汉朝的寿命,长达数十年,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荀彧果真“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为人公正,存心扶危济倾,有志匡复汉室。却又欣赏曹操的才智,希望尽力改变曹操的心意,辅助他成为汉室的治臣。曹操领冀州牧的时候,有人劝他恢复古代九州的样子。荀彧认为这是假公济私,并非为汉室着想,所以极力反对。曹操想收买他,和他结成儿女亲家。又增加他的薪俸,荀彧都不为所动。曹操打败马超之后,威福日甚。有意接受魏公的高位,荀彧还是反对。曹操终于明白荀彧心中只有汉室,并不是他的心腹。由于荀彧人品良好、声望甚高,不敢加罪明害。改用暗计害他,也就是采取暗诛的方式。使人送饮食一盒,上有曹操亲笔封记,打开来却空无一物。荀彧明白曹操的意思,服毒而亡。
  一个人生不逢时,最好要知进退。像荀彧这样的正人君子,恐怕只有向孔明看齐,选择刘备这一种明主。否则遇到曹操,再是“吾之子房”,也难免要遭毒手。进退失据的人,最好以荀彧为鉴。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改变上级的心意。愈获得器重,下场愈可怜。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