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灰 发表于 2004-7-4 18:25:47

经典好文啊,以后要经常来这里看看。

fengsong 发表于 2004-7-4 22:35:33

先看看在说

moonlar 发表于 2004-7-5 09:21:33

<P>谈的非常深刻,作者费心研究不少文章,值得推荐,期待后续</P>

luyuan 发表于 2004-7-5 10:11:11

<P>粗看一下,觉得非常有帮助。</P><P>慢慢研究。</P>

木人 发表于 2004-7-5 10:11:35

<p text-indent=""><font size="3">感谢大家的支持。上面的内容从绩效考核谈到一般管理,最后的两个部分侧重变革方面的思考。</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七、以迂为直和顺势而为</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很多企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老板出于促进公司整体业绩提升和对员工进行合理奖惩的良好目的导入绩效考核体系,常常发现事与愿违,“好心做坏事”。因此,仅仅设计一套“好”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不够的,需要在导入的时候采取一定的策略。</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策略属于比较灵活的东西,很难总结出操作性非常强的行动步骤,只能有一个大概的原则,正如标题所示。企业可以借外部咨询机构的力量来造势,可以选择某个事件作为导入绩效考核的契机,可以在绩效考核与薪酬之间采取先松后紧的关系,可以将绩效考核导入过程中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广为宣传以促进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理解……</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下面的内容围绕变革的策略,不仅仅局限于绩效考核,谈到了一些现实当中的例子,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前一阵子,科龙前公关部长写了本《红黑科龙》的书,谈到了科龙内部的一些事情,有个情节讲到屈云波先生,印象比较深刻。大意是说,屈先生空降到科龙后很是玩命,真的是用命在做。有时都会听下属汇报累的睡着了。“他想,不是大家惰性都很大吗?我自己都这样努力了,最起码能有个感动大家的作用吧?可惜,他忙他的,大家仍然是照旧……”</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说实在的,看到这里,我更多的是感动,至少很少有顾问能够这样用命去做事。但是,很多时候,逻辑上的事情总是不能得到实现。“我都累成这样,你们还忍心不加油?”这样的逻辑合理吗?合理。但是现实结果恰恰相反。</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咨询的过程也同样如此。发现的问题重要吗?重要。开发的方案可行吗?可行。方案得到响应和执行了吗?没有。问题是重要的,方案是可行的,怎么可能不执行?但现实当中就是如此。合理的逻辑往往在现实当中撞的头破血流。</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企业变革是个非常大的课题,要促成一个企业的变革,要使变革取得一定的成效,的确是非常困难,这从和君提倡的“努力帮助客户做成一些事情”可见一斑。咨询顾问往往能够熟练掌握管理工具,但是游刃有余地驾驭变革,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感悟作为基础,采取高超的技巧。这往往是很多顾问所不能企及的。</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老板借助外力来解决企业的问题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很多老板将咨询公司当作“刀子”使,使得本来正常的事情渐渐变得有些“阴谋”化。如果老板想借外力干掉自己的眼中钉,这当然并不可取,咨询公司也不能做这样的“刀子”;但是也有很多老板希望能够借外力来造势,去解决一些应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正常的。</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年前一家公司希望我去做一个绩效考核方面的培训。他们的老板特意在培训前几天约我过去做了一个沟通,明确告诉我,他要导入绩效考核体系,但是很多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和误区,他希望你在培训当中能够帮他解决这个问题。</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本来澄清一些认识的误区就是我讲绩效考核的重头戏。后来培训,我讲完以后,老板趁热打铁,将绩效考核的目的、他的一些设想等又重新讲了一遍。我想,这个导入的铺垫,应该算是做的比较好的了。</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个企业的老板谈到他们公司做考核的事情,非常有意思。他先是评选先进,后来就有人不满意了,凭什么他们是先进我们不是?正合他意,于是根据优秀员工的表现拟订了标准,宣布凡是能够做到这样的标准的,明年都能获得奖励。一段时间以后,他又根据员工的意愿,修订了相关的制度。就这样,“通过近两年的时候,基本导入了绩效考核”,运行还不错。</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可以看到,这是一种比较高明的方法:以迂为直。解决问题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有时甚至需要制造问题(不满意)来推动原问题的解决。</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另外有个客户,是个企业集团,下属几个子公司。每年,公司按照利润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虚构)作为总经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副总经理的奖励。老板想做一番事业,为了形成对总经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副总经理的长期激励,客户老板突然提出要另外拿出利润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5%</font>(虚构)分给高层管理团队。但是,这笔钱不能拿走,放在公司里作为投资。这位老板很有激情,他想,平时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已经足以应付生活开销了,我现在付这么高的代价,就是想使得大家同心同德,共同把企业做大。</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可能他觉得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式,在没有和我们沟通的情况下,就出了一个文件。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一大笔钱,就因为有些硬派的感觉,几乎所有涉及的人猜测纷纷,基本都对此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他也很是郁闷。</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我觉得这件事情完全可以做的很好:老板可以首先发起一个讨论,如何使得职业经理人跟公司共同成长和发展。这样,肯定大家会有一些利益上的要求,然后,他顺势而为,提出拿出比较高比例的利润作为高层管理团队的投资基金。这样,既能达到自己原来的设想,也能够让高层管理人员感到公司赠予的价值。这样很有可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入愿沟通。</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昨天去一个客户那里拜访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他谈到在北京上中欧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的课上,一位曾经担任明基人力资源副总裁的老先生讲到的明基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9</font>年左右的事情。当时明基集团的年度目标远远没有实现,很多小“基”业绩很差,骨干人员纷纷离职,公司一片混乱。后来明基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进行了一场巨大的变革。</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当时为什么变革能够成功,其中有很多原因。有一条是,当时有个媒体写了篇非常悲观、批评的稿子,当天很多员工看了以后可能也是悲愤有加,施先生当天将这篇稿子发给所有员工,并号召进行深入的、大范围的讨论。这场“运动”为后面大刀阔斧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气氛。</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这,也算是极高明的顺势而为吧。变革过程中多一些以迂为直,多一些顺势而为,少一些线性思维,少一些一相情愿,可能效果会好的多。</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风清扬以“独孤九剑”纵横江湖,“败剑势”之所以能够败中求胜,也有一些顺势而为的影子吧? </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待续)</font></p>

木人 发表于 2004-7-5 10:13:01

<p text-indent=""><font size="3">八、取势、明道、优术</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上一部分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导入绩效考核是一项重大变革,很多企业出于推动公司整体业绩提升、实现对员工合理奖惩的良好目的,但往往把事情做砸。为防止“好心办坏事”,企业在导入绩效考核体系的时候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在最后这一部分当中,我从目前企业在导入绩效考核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入手,归纳了比较粗糙的绩效考核体现导入方法,供大家参考。</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目前很多企业在导入绩效考核体系的时候,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方面。对于围绕企业导入绩效考核体系所需要进行的变革而言,有很多围绕体系设计之外的周延工作可以做的更细致一些,从而使得企业的变革更加顺畅,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目前很多企业在导入绩效考核的时候,在三大关键环节上比较薄弱:</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一是往往硬邦邦地导入考核,忽视变革氛围的营造和对员工心理的引导,从而可能引发员工强烈的抵触情绪。</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二是企业老总往往对绩效考核认识不深,甚至把它作为万能工具,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最终使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R</font>部门承受很大压力。</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在很多企业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虽然企业老板对于绩效考核体系的导入宣称非常支持,但是由于总经理对绩效管理本身、对绩效管理体系导入过程中的技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了解,最终对于绩效管理体系的导入并没有能够形成实质性的支持。</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三是企业在选择考核工具时盲目追求先进,忽略企业管理基础和管理人员的相应能力,导致考核体系不能发挥效果。</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在前面已经谈了自己一些关于绩效考核的观点,借用长江商学院的一些概念,根据自己实践当中的一些感受和这段时间的思考,从三大环节归纳出比较粗略的导入绩效考核体系的方法,是从咨询顾问的角度出发的,对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R</font>同样有借鉴意义。</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一、取势:审时度势,把握组织氛围和员工心理,对其进行影响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变革环境。</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孙子在其兵法当中非常重“势”,而我们一直也非常强调“顺势而为”。企业在导入绩效考核体系之前,应当针对自身人事管理的历史及企业特定的问题,对企业员工的心理进行了解,必要的情况下,与外部咨询机构一起,营造良好的变革氛围。</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比较高明的老板一般都非常注重借助外力来造势。而企业导入绩效考核体系之前,经验丰富的咨询公司也一定会跟客户老板深入沟通,明确培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会议上各自要宣讲的主要内容,相互配合,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二、明道:教练辅导,帮助企业高层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R</font>管理人员明确绩效管理本义。</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市面上的培训太多地关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ow</font>”,而很少关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why</font>”。这里明道有两个层次的含义:</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面向公司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道”: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什么?绩效考核的主体是谁?绩效考核是什么?等等。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来帮助企业各级人员建立一个基本的绩效管理观念。</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面向老板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R</font>管理人员的“道”:这个方面尤其重要,而往往被很多咨询公司所忽略。比如绩效考核体系导入以后员工出现抱怨,是不是问题,是不是意味着绩效考核体系是失败的?比如有没有员工不会认为是走形式的绩效考核体系?比如绩效考核体系导入以后是不是能够达到当初设定的一系列目的?等等,这样一些问题,在导入之前跟客户进行深入的沟通,不仅有利于咨询公司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老板在考核体系出现貌似严重的“问题”时能够给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R</font>管理部门足够的谅解和支持。</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三、优术:因企制宜,选择合适的工具,并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绩效管理技能。</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这里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针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在绩效考核过程当中,作为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技巧。这是现在很多培训关注的重点,不多说了。另一个是考核工具的选择,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采取的考核工具都是不同的,尤其对于很多成长中的民营企业而言,更是如此。</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在考核工具的选择过程中,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坚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20</font>原则”和“成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收益”原则,千万别把手段当成目的。现在很多企业出于“美观”的考虑,对所有人员采用统一的考核工具,往往得不偿失。</font></p><p text-indent=""><font size="3">(完)</font></p>

quake 发表于 2004-7-5 10:17:37

<P>越来越玄妙了,期待下文:)</P><P>请问楼主一个宽泛的问题,企业该对咨询公司怎样定位?什么时机可以考虑引入外脑咨询?</P>

laocao 发表于 2004-7-5 13:11:35

<P>理论性似乎太强了点,不知实践操作有没有什么具体方法?</P><P>存在就是合理!</P>

灰灰 发表于 2004-7-5 13:30:26

<P>全部看完,全部下载。果然是好文。一个咨询顾问的思考,为HR设身处地而说出的大白话。有不少段落,一针见血,点出了绩效考核的真相。我们曾经苦苦为难自己的东西,其实不过是一种被刻意美化的东西,我们被误导很久。</P><P>好的就是好的。不管是在咨询公司,还是在企业,在高校,多思考,多总结,总是好的。同时要多分享,多交流。记得有人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只有一个;但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我们都有2个。</P><P>感谢楼主的创新和创造,希望今后有更好的文章与大家分享。</P>

alatin 发表于 2004-7-5 16:25:55

<P></P>
<P>字字矶铢!如重锤灌顶!</P>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绩效考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