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二年(1853年),在家丁忧的曾国藩,奉命在湖南督办团练,以协助政府军抵抗太平军。曾国藩在创建自己的“忠义血性之师”湘军时,就运用了高薪激励这一方式,他将普通士兵的军饷开到了每月6两白银,是清政府的绿营军的1.5两的四倍。这比堪称最佳管理实践的亨利福特在1914年的提薪之举,即将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的每日2.5美元提高到每日5美元,要早了近60年。这一政策为湘军招募到了大量的优秀兵勇,也吸引一大批有文化素养的秀才、举人加入湘军。一方面高额的军饷让兵勇们足以支撑全家的生活,无后顾之忧,能积极投入训练及战斗。另一方面,文人的大量加入,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的文化水平,让曾国藩的一些军事思想能迅速地得以贯彻。而且曾国藩在晚清是有名的宋明理学家,有着很高的文化地位,这就使得他的军事地位能得到很好的拥护。也就是这样一支部队,才在以后的战斗中屡败屡战,终于同治三年攻下天京,打败了太平天国。 曾国藩和湘军的成功,实属不易,可谓是历经波折,归结其间要点,我想,大致可以列出以下五点: 一、 军制改革,兵为将有 曾国藩认为清军失败有几个重要原因,其一,绿营军的兵、将、军各层之间统属性太差,造成“胜则相忌,败不相救”,而太平军刚能做到内部团结,生死与共;其二,绿营兵当兵为吃粮,以兵为业,造成军营习气败坏。因此,他决意湘军做到赤地立新,比八旗,绿营相比,要富有朝气和凝聚力。湘军在进行招募时,讲究“忠义血性”。对于军官,要求一会治军,二不怕死,三不急名利,四要能吃苦。对于士兵,要求忠厚,质朴,身体健壮,最好是山村的农民。为保证部队的凝聚力,曾国藩规定,士兵要有同乡或家人担保,若有逃跑或犯禁者,追问保人责任,士兵之间也多是乡亲或宗亲关系;官员之间,主要由读书人担当,其间关系也是亦师亦友,通过私人情感相维系;各层次之间绝对服从,由上级选拔下级。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就确保了湘军的整体统属性,让湘军成了一支“胜则举杯以让功,败则死力以相救”的血性之师,而曾国藩也就是唯一能指挥调度这样一支部队的统帅,实现了“兵为将有”,开创了近代第一支军阀性质的军队。 二、 艰难筹饷,八方交友 由于湘军非正规军,固然得不到清政府的正当供饷,打了胜仗还好,地方和朝廷还卖些面子,而恰恰湘军又是支“屡败屡战”打硬仗的队伍。吃了败仗,地方骂曾国藩无能,咸丰皇帝也不客气,又是降级又是责令继续作战,就是少给钱。湘军初始的经费就是向衡州知府借的十万白银,就是依赖于曾国藩的个人魅力。而在湖南,江西等地作战期间,地方大吏往往刁难,幸亏曾国藩深谙老子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每到一处都谦恭有礼,笼络人心,尽力赢得各方支持。在朝廷方面尽力活动,获许在江西、江浙等地抽厘助饷;在地方上,争取与地方大吏的共同利益,获得他们的支持;另加上一帮幕僚竭力请求各地乡绅名士捐助,也就勉强解了湘军用饷之急。 三、 四处排挤,隐忍坚持 湘军成立之初,湖南地方政府就视之为负担,冷眼相对。绿营军与湘军发生冲突,打到了曾国藩的公务大厅,巡抚骆秉章却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硬是将湘军从长沙逼到了衡州。咸丰四年,湘军在湘潭之战和夺取武昌之后,咸丰下旨封赏湘军,偏就给了曾国藩一个空头人情,不肯将地方大吏之职交由这个手握兵权的汉人,把功劳生生地转给了其他人。湘军在外打仗名气越大,清政府对之就越不放心,一方面设法节制湘军,一方面下旨让湘军奋力与太平军拼杀。湘军虽负有两湖及江西的抗敌重任,却得不到国家和地方的承认。咸丰七年,在战局有所控制情况下,咸丰还准了曾的丁忧的请旨,让他在家丁忧一年有半,直到战局变化,才请他再度出山。湘军作战近十余年,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的信任,友军的援助和地方上支持,也幸得这是一支忠义之师,曾国藩做得到隐忍坚持,终在历史上为湘军争得一席之地。 四、勇担重任,终成大业 咸丰十年,驻在天京城外的江南大营被天平军攻破,清政府唯一可以仰仗的政府军队-胜保和僧格林沁的八旗被击溃,再无压制湘军的砝码了,曾国藩的湘军从此就担当起抗击太平军的主力。而曾国藩终被授命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安庆血战之后,直指天京,太平天国衰败之势已成。此时,咸丰逝去,多位好友幕僚都提议曾国藩去问鼎天下,都被他婉拒。有着深厚儒学功底的曾国藩不愿背负不忠不义的恶名,同时他也清楚湘军虽号称三十万,但他真正能调动的才十万,而且清政府早对湘军有所防范。曾决意要做清政府的忠臣。同治三年(1867年),在曾国荃(藩之胞弟)率其部属围困天京两年后,终于拿下这座孤城,湘军也就助清政府剿灭了太平军,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四、 东南之主,自解兵权 曾国藩在领湘军抗击太平军十余年,成就了他个人在晚清中的地位,权倾朝野,门生遍布,东南各省文武主要负责也多是曾的部下,心腹和故旧,其中李续宜为安徽巡抚,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等。三江两湖差不多皆听任指挥,曾国藩实为东南之主。在个人事业达到巅峰时,他在考虑自己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处置问题了。在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件中提到“日中则昃,日盈则亏”。随后,便主动申请停供军饷,再自解兵权,陆续将湘军裁撤,就此结束了湘军的时代。 分析曾国藩和湘军的成功及其经历,目的在于吸收其中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的工作和生活。对于管理,我想除了开篇的激励机制,还有如下几点: 1. 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塑造统一的认同价值观。人力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等一切活动的基础。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决定着队伍的战斗力,而价值观的一致则是整个队伍协调一致,促成跨机构,跨部门协同合作,体现凝聚力的关键。而这就需要提出符合企业的员工素质模型,严把人员入口。 2. 保障资金流的顺畅,维护好多方利益相关者关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企业经营亦是如此,维系运营,实现扩张,涉足新的产业都需要以通畅的现金流为保障,通过多层次,多种手段拓展融资渠道。对于湘军而言,其服务就是对抗太平军,购买方就是清政府,而竞争者就是八旗兵和绿营军。在买方垄断的市场上,面对竞争对手和买方的战略合作,湘军做的就是维护好各方利益相关者关系,隐忍坚持,等待机会,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 3. 打造事业平台,分享胜利成果。湘军的成功,不仅为曾国藩带来了东南之主的权势,更造就了殊多的名臣名将,其门生部下多有获益。企业要打造成为人才队伍创造和分享成功的事业平台,员工才会拼力去做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尽力去投入。只有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努力能有回报,他才会付出自己的精力。军队里讲究论功行赏,以胜败论英雄,企业里就要做好绩效考评,将个人的绩效与企业的绩效联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