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推荐]20位企业家的憾事

[复制链接] 25
回复
223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2-14 17:3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里是20位企业家的憾事,在此列出,供各位思考和讨论。

【说明:本文摘自《中国商业评论》2008年第一期,作者郭梓林】

  20位企业家的年度憾事
  
  做企业就是做抉择。然而,抉择的同时意味着遗憾,选择了向左走就不得不舍弃右边的风景。企业家们或许会有夙愿未偿的慨叹,也可能有上下求索知音难觅的失落,还有可能是万事俱备,却东风不起……
  盘点2007,我们邀请了20位知名企业家,敞开心扉,正视遗憾。拨开世俗的浮躁和虚华,透过他们的内心独白,让我们近距离地感悟企业家们行为背后的不竭动力和痴迷执着。
  
  俞敏洪:上市没有那么美
  郭凡生:朋友的女儿是员工
  黄 鸣:自古忠孝难两全
  沈南鹏:要放弃的机会太多
  唐 骏:终将离开盛大
  潘石屹:丢掉了许多自我
  李开复:许多中国网民不会拼写Google
  兰世立:东星航空飞不进北京城
  黄宏生:创维有些无心恋战
  杨卓舒:至今思藁城
  任志强:不能按市场规律管理企业
  冯 军:中国数码相机“低质低价”
  李焜耀:在冬天的山巅
  熊晓鸽:相见恨晚错失阿里巴巴
  曾 鸣:没有一个产品线做到第一
  王维嘉:做得太早了也不好
  王 冉:中国出不了顶级PE
  杨 宁:历尽憾事终无悔
  王定标:离开好耶太早了
  孙宏斌:我只为结果而憾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17:31:24 | 只看该作者
遗憾是一个最好的窗口,我们从这里看到了企业家行为后面的原动力和执着精神。
  
  把“不可能”留给自由意志
  
  这个世界,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已经被科学“承包”去了。于是,我们只有祈盼科学能不断进步,从而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各类科学知识。当然,我们也反对“科学主义”,因为,科学并不能帮助人类解决所有的问题:科学就像一支蜡烛,它只能照亮它的周围,这之外,还是一片黑暗。
  而关于“怎么办”和“好不好”的问题,上帝(如果有的话)却毫不犹豫地留给了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个体生命,让每一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判断——这就是所谓的“自由意志”。正是因为这种自由意志的存在,人的生命才有了形而上的意义。也正是由于有了对人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只有那些严肃的、有品位的财经类媒体,才可能读懂企业家所有行为后面的原动力和执着精神,并把企业家的精神(而不仅仅是故事)传播给广大的读者。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商界评论》的一种价值追求。
  尽管我们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我们也深知:人,是不可能完全了解这个世界的,是不可能完全了解他人的,是不可能完全了解自己的。基于这三个“不可能”,我们有理由说:媒体上所有关于企业家的文本,都是同一事件的局部而已,都是同一事件的版本之一而已,都是某一角度下的“事实”而已。于是,我们从职业道德的高度重申:在读到任何一个关于企业家故事的文本之后,每位读者必须自己来做出关于“怎么办”和“好不好”的选择与判断。这是出于我们对读者“自由意志”的尊重,也表达了我们对变化和发展着的世界的敬畏之心。
  遗憾是什么?
  2007年过去了,就像此前的一百年已经过去、一万年已经过去、三百万年已经过去一样,值得一说的事与已经做过的事相比,其实少得可怜。而且,可以肯定:在这一年中,今天还值得说的事,十年之后仍然值得一说的就更少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话可说,因为,从人类进化的过程来看,有一个话题永远都是不会过时的:这就是“关于遗憾”。所以,我们以此为一个全新的视角,特别策划了一组有关企业家对2007的回顾文章,从更深一个层面展示当下中国企业家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那么,什么是遗憾呢?
  文学家认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与现实的不可能性造成的悲剧,这就是遗憾;
  历史学家认为:某一种完全可能的选择,因为被重要的历史人物偶然地放弃了,从而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由此而改变,这就是遗憾;
  神学家认为:上帝的福音已经来到人类,但是这个福音居然没有被某些可怜的生灵所接受,这就是遗憾;
  政治家认为:一个完美的社会改革方案,最终没有得到多数拥有决定权的人认可,使其束之高阁,这就是遗憾;
  法学家认为:在法律不可能顾及某些“情”、“理”的时候,法官必须依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对当事人做出“不近情理”的判决,这就是遗憾;
  医学家认为:在已经找到某种疾病的病理原因之后,患者却因暂时无药可治,只能等待死亡,这就是遗憾;
  演员认为:再让我演一次,我能演得更好,但已经不可能了,这就是遗憾;
  皇帝认为:龙子龙孙的“天子基因”一代不如一代,这就是遗憾;
  经济学家认为:理性人由于理性的有限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做出一些非理性的选择,理性人到头来都成了“理性的傻子”,这就是遗憾。
  那么,在企业家的词典里,什么是遗憾呢?
  遗憾之一:主观愿望与现实的不可能发生严重冲突,于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可以实现多赢的项目最终还是失败了。这种遗憾的深刻性表现在,企业家的行为往往涉及并影响着诸多的利益群体,项目失败造成的损失,不仅影响到企业家个人以及他所领导的企业,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各有关方面,以至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遗憾之二:不能继续做大,企业就要在竞争中困死;做大了之后,企业家则要在工作中累死。所以,做大了是一种遗憾,做不大也是一种遗憾。何况“大”和“强”,“大”和“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正相关联系,甚至有时还会来一点负相关。
  遗憾之三:没有梦想,就这么活着,是一种遗憾;有梦想,却不断被现实打破,也是一种遗憾。而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徘徊,三思而行,谨慎从事,结果错失良机,蹉跎岁月,何尝不是遗憾呢?
  遗憾之四:往往因为时间和精力上的资源稀缺,事业与亲情,互为成本,顾此失彼,左右为难,得失两误。回首权衡,无不遗憾。
  遗憾之五:不断创新,到头来落个喜新厌旧浅尝辄止的遗憾;执着前行,到头来落一个顽固不化困死空城的遗憾。
  遗憾之六:妥协是一种遗憾,因为妥协失去了太多;不妥协也是遗憾,因为不妥协失去更多。
  遗憾之七:满以为“顶住就是一切”,结果资金链条崩断之后,净资产急骤缩水,“猪肉没卖到豆腐的价钱”,是一种悔断肠的遗憾;“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出手一批好项目,满以为是英明决策,而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时,却摇头叹息,悔不当初,也是一种裂心肝的遗憾。
  
  生命不能“再来一次”
  
  遗憾是因为环境变换造成的吗?遗憾是因为判断失误造成的吗?遗憾是因为人性贪婪造成的吗?遗憾是因为运气不佳造成的吗?
  其实,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所有遗憾的根源,最终可以归结到一点: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能够活他一万年,或者让我们“再活五百年”,现在的所有遗憾都可能不是遗憾,而成为了生命体验中不可或缺的精彩内容。
  因此,真正的遗憾,往往是与生命时间连在一起的,或者说,遗憾总是与不能“再来一次”连在一起的。于是,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做该阶段应该做的事情,就成为我们避免下一个遗憾的理性选择。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遗憾不是检讨遗憾的目的,找出遗憾也不是非要重来一次。甚至,遗憾往往可以在我们的心中产生某种悲剧般的美感,因为,遗憾这样一个思想的过程,可以升华为一种对生命的理解。某些遗憾,如果成为一个话题,引发了后人的思考,何尝不是一种奉献;前人把某些遗憾留给了后人来完成,何尝不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说到底,对于企业家来说:做什么不重要,想什么才更重要;想什么不重要,怎么想才更重要。因为,一个优秀企业家最高的思想境界,往往体现在他对世界、对人、对己究竟是怎么想的。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把遗憾与生命的意义连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更主动地探寻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奥妙,并且认真地选择接下来的“怎么办”,以及做出这样办是好还是不好的正确判断。只有达到了这个境界,我们的企业家才有资格说,因为遗憾,使我们获得了思想——尽管有人总是提醒我们:“人一思考,上帝就笑了”。
  最后,以我个人有限经历得出的一个关于遗憾的经验:凡是你想要的东西,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如果上帝还是没有给你,那是因为后面还有一个“大”的在等着你。因此,在我看来,人生真正的遗憾在于: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后面还有更“大”的,并且坚信继续努力就能得到那个为你安排,并让人感到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17:32:58 | 只看该作者

俞敏洪:上市没有那么美

在许多人眼里,上市之时,便是荣耀与财富之门开启之始。俞敏洪的新东方美国上市,作为中国首家教育概念股受到热捧,股价上涨强劲,个人财富也水涨船高。然而,他的工作与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惬意,在公司内部期望和华尔街严格的资本体系推动下,他就像一颗高速运转的行星,在学校、投资者、股东之间穿梭。听完俞老师的“诉苦”,你能感受到他的遗憾并不矫情。
  
  其实,把新东方做这么大,然后弄上市,对我个人生活来说,或许是一个错误的决策。但是,这又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做教育”与上市的冲突
  
  上市以后,感觉压力陡增,实际上是把内部压力转化为外部压力了。以前内部人员拼命在问,新东方做得怎么样,新东方怎么做;现在变成外部投资者在问你做得怎么样,怎么做了。财富虽然扩张了,社会责任更是成倍地扩张了。我正在为履行这个社会责任而努力。
  同时,我也感觉“做教育”和上市还是有一点冲突的。作为一家好的上市公司,你就要铁定做到收入增长多少,利润增长多少,以及人数要增长多少。但对于一个教育机构来说,它最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在于它的教学质量,而并不在于它的学生每年增长了多少。
  由此我就陷入这个矛盾:一方面要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保证教学质量同步增长,这都是需要时间的。单是去年一年,新东方在教师培训管理上的投入就有上千万。原来我做事比较从容,上市前也从未算过新东方每年增长率是多少。我会从容地把该花的钱都花掉。现在一方面是新东方有钱了,但却不能“从容地花钱”了,有时候还要省下来变成利润。
  所以对我来说,这种状况就变成一个较难平衡的状态,也是比较痛苦的状态。我本人比较喜欢悠闲地去做一件事,这点被上市给破坏了。
  
  
  上市是被推着走的
  
  当时新东方初创时,肯定想做大,做到了一定程度觉得对我个人生活也够了,平时有点时间去旅游、写写书不是挺好吗?但是在做大的过程中,别人又参与进来了。当你认为自己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周围的合作者又会说不够好,他们希望你继续做。但同时随着人员的增加,利益纠纷增加了,结果你就发现自己主动做的感觉开始慢慢消失了。
  比如说像新东方上市,开始的时候就我个人而言是不想上市的。但当时面临着竞争的问题和内部利益分配的问题,全世界的资金都在找中国的投资项目,而很多基金已经开始找到了教育领域。万一真有一家外语培训机构比新东方早上市了,那么从竞争和资金上来说,新东方将会面临一个强大的对手。
  如果说新东方从最初的发展到做大的过程中还有我许多主动因素的话,上市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直被推着走的。外来竞争对手算一个推力,内在的推动更厉害,因为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家都拿了新东方的股权,股权变现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能一下子拿到钱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需要承担太多后果,那当然是大家很希望的。
  当然,新东方最终还是被推上市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化解内部矛盾,否则新东方内部的人、循环在内部圈子里的人大家搅和,搅和到最后都觉得没有出头之日。一旦上市以后就有出路了嘛。所以在内外因素的推动下,我还是决定上市。从我个人来说,我至今还认为不是我个人最佳的选择,但它可能是新东方和新东方人的最佳选择。
  
  个人生活空间受到了很大挤压
  
  我个人不上市,我的钱也够了;我本人比较节俭,不太花钱,一天只花一百块钱左右,都是用在吃上。我身上穿的衣服都非常普通,不是最贵的。车也有了,房也有了,孩子学习费也有了,老婆的生活费也有了。再多的话,反而出现一种困境,你的孩子们知道你钱很多,最后他们说不定就会利用这个,或者说他们不学习了,或者把他们惯坏了,这些都有可能。
  上市之后,我更加忙了。如果说有变化,就是把原来跟新东方内部人交流的时间,分出一大半跟外部的人进行交流,包括各种各样的投资者、各种股东,还有各种各样的国际会议,都得参加。还有一点,就是更加被公众化了,个人生活空间也受到很大挤压。
  对于未来,我想得比较简单。首先是要把新东方做好。如果这一点能做到,也许我会慢慢从总裁和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去做几件大事。第一,每年资助500~1000名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这已经在做了。第二,我希望能以上市公司股份换到的钱去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我希望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法律、商学、哲学、宗教等的小型人文精英大学,并且能够做成中国一流的私立大学。第三,如有闲暇的话多读点书,到世界各地多走走,把我的那份悠闲心情给收回来。
  “有财富未必有人生,有人生未必无财富”,一个人有钱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就完美、就比别人高。人生境界的高低和一个人一辈子过得值不值,有没有钱是没关系的。有智慧的人有了钱,会用钱让自己的人生更完善、更丰富、更完美;而没有智慧的人有了钱,会使自己变得更愚蠢。

4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17:35:02 | 只看该作者
郭凡生:朋友的女儿是员工
慧聪国际总裁
 对于企业家而言,风光的背后,会有焦躁;成功的背后,会有泪水;甚至在管理的公正与亲情的流露之间,也会难以权衡。遗憾因此注定。
  
  
  不认,不见,不管,不问
  
  我和赵建华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十分要好。在学校的时候,我在校足球队,他在校乒乓球队。在田径场和足球场上,他不是我的对手;但是打乒乓球,他也从来没让我赢过。我记得我们应该是同一年入伍的,退役的时间也差不多。我读大学后从政经商,在北京工作,他已经成为某企业的负责人,联系就更少了,只是有几次同学聚会我们见过面。他还是那样心地善良,笑起来眼睛都快变没了。我记得那是一个小雨蒙蒙的晚上,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小酒馆中,当时我在生活中遇到重大转折和困难,他端着酒杯告诉我:“你能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成功的!”他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人生难得几知己,有此足矣。
  大概十年前,我突然得知他去世了。因为商务繁忙,加之又在外地,我没有能赶回去参加他的葬礼。只知道他有一个小女儿。但在我的心中,还是经常想起他。
  四五年前,一位从小学一直到高中的老同学突然来电话求我,说赵建华的女儿欣婷农大财经专业毕业了,能不能让我帮忙把她留在北京,留在慧聪。这件事让我十分为难。第一,进京户口十分难解决;第二,到企业后,不照顾不行,照顾又会出现许多问题。在我犹豫的时候,我的好几个同学都给我打电话。他们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事情求过我,但这一次,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你一定要帮这个忙!”最后,他们还搬出了我的中学老师,让他给我打电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命不可违。于是我硬着头皮,违反了一些原则,把这位昔日同学的女儿留在了公司,成了财务部门的一名职员。
  就在人力资源部把她手续办妥的那一天,我给自己定了原则,对这个女孩:不认,不见,不管,不问。这样才能保证公平,才能对孩子好。
  几年来,我只知道有其人,不知是谁。记得两年前,公司年度劳动模范要去境外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财务部几十人中,唯一入选的就是欣婷。他们告诉我说,这个孩子工作非常出色,而他们却并不知道我和欣婷的这种关系。当时我喜从心来,真希望马上能知道这个孩子到底是谁。当我侧面去问时,才知道,她被派到广州公司,由出纳升为会计。记得我一个多月后去广州出差,还专门到财务部转了一圈。两年多了,才敢去认识她,第一次去见她。
  她与父亲长得很像,但眼睛比父亲大。她站起来跟我打招呼,我问她:“你就是欣婷吧?”她说是。我在她眼中看到了尊重,还有一丝深埋着的亲情。那一晚我失眠了。建华英年早逝,留给女儿唯一的遗产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做CEO,还是叔叔?
  
  去年五月在美国,我接到欣婷的短信,告诉我她已经办好签证,要去英国留学了。我真为她高兴,也为建华高兴,但心中略有不安。毕竟这些年,我对她生活的照顾太少了。中秋、圣诞、元旦,我甚至没有把她叫到家里来吃顿饭。只有严肃的对话,从来没有父辈亲情的表露。这些年,不知道当她生病的时候,工作、生活有困难的时候,谁在帮助她、照顾她?这种不安变成了深深的自责。我问自己:“你这个叔叔当得称职吗?”
  这时我想起了鹿和狼的故事。一个岛上有许多鹿和狼。狼吃鹿,所以人们把狼都打死了。后来才发现,因为没有了狼,弱鹿和病鹿都可以繁衍后代,鹿群生存能力严重退化。人们不得已,又引入了狼,把弱鹿和病鹿吃掉,来保护鹿种群的健康。我自己苦笑,问自己:“难道你就是狼吗?如果是,你这狼,还要当下去吗?”犹豫了很长时间,我给她回了短信,依然是冷冰冰地告诉她:“拿到学位后,回来,公司的职位给你留着。”依然没有太多的亲情,更多的是严肃的交流,是一个公司的CEO与普通雇员的对话。
  在美国我睡不着觉,我突然有了一种悲壮感。我们这代人上山下乡、当兵、读大学、做官、经商看似风光,实则牺牲了许多,最主要的是普通人的亲情。不知道小欣婷事业有成后,她会理解我吗?再过十几年,当我们变老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看着他们成功。而我那时,就抱抱他们的孩子,享享清福。因为我们该贡献的都贡献了。
  从美国回来后,她还没有走。我在想,要不要请她到家里来吃顿饭。但我明显意识到,只要我把她叫到家里来吃顿饭,我就不再是她的CEO了,就一定会变成她的叔叔。而对欣婷来说,她更成功的未来,虽然需要叔叔、伯伯给她的爱,但更需要我这样苛刻的CEO。我最终还是没有请她,哪怕这对我自己而言,是充满遗憾的。
  我把此文刊发在《商界评论》及互联网上,不知道欣婷能否在英国看到?如果她能看到,我希望她理解,我不是她的叔叔,我是她的CEO。同时,我的那些同学和老师们看到这篇文章,不知会怎样想?我想,千千万万个看到这篇文章,跟我有类似经历的人,可能想法也会和我差不多。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这种遗憾,自古皆有。
  不去想这些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样的。我们想做什么,就用心去做吧!■
5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17:36:31 | 只看该作者

黄鸣:自古忠孝难两全
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

2007年12月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示,中国太阳能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听到这个消息,作为太阳能行业的领军人物,黄鸣感到很欣慰。但谈及到家人,他却心怀愧疚:“让他们担惊受怕,忍受孤独,不是我的本意却是我心中的痛。”
  
  接受《商界评论》的约稿之后,我是流着泪写完这篇文章的。
  我曾到多所大学讲过课,接受过上百次的提问,没有多少问题能把我难住。但近期在河北科技大学洽谈校企合作项目时,在与大学生们面对面的交流中却被问到我的痛处。
  
  一位学生问我是否只想着自己的事业,关心过家人没有?当时我坚强的外表下内心最深处的软肋被击痛了,人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从这一点上来讲,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我只想着我的事业、我的爱好、对企业的责任、我对社会的责任、对股东的责任等,越要尽心尽力地去尽这些责任,对自己家人的愧疚就越多。
  我非常庆幸的是父亲今年又闯过了一关。在他病重时,我在父母住的聊城和德州两地奔波,老爷子躺在他的重症病房里插着呼吸机不能说话,见我到他床边时,他拚命地想要拔呼吸机,但被护士制止住了。我知道父亲有诸多的牵挂想对他的儿子嘱托。我猜想他是牵挂妈妈,我给他讲妈妈不但把我和妹妹拉扯大,还替父亲孝敬老人(父亲三十多岁瘫痪在床,一病几十年,是妈妈顶起家里的栋梁),照顾同样有残疾的叔叔一家,妈妈这辈子非常辛苦,我和妹妹一定孝顺妈妈。父亲点点头,但他看上去还是有事,我想父亲是牵挂妹妹,妹妹在我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主动挑起家里的重担,替我照顾父亲母亲,尤其是在父亲病重期间,无微不至地照顾老爷子,其中付出的辛苦让我不知怎么来感激她。我对父亲说,你和母亲照顾叔叔一家这么多年,已经为我做出了榜样,我会像他们对待同胞弟弟那样照顾我的妹妹。父亲还是像有话对我说,我又提到了我的妻子和女儿,说她们很好,让他放心。看到后来他直指着我,我明白了,他是担心我的劳苦奔波和我的安全问题。我对他说我的安全问题你尽管放心,我到哪里都有人接,我不愿意带人出差,搞得像黑社会一样没必要,也不愿意摆那个派头,听到这儿父亲欣慰地笑了。
  坚强的父亲终于又一次从病重中挺了过来,我也又恢复到自己的忙碌中。屈指算来,已有一个月没去看父母了,上个周末(2007年12月8日)因为出差的地方离父母住的聊城路程很近,虽然已是深夜零点,我决定驱车去看他们。我的敲门声把他们从睡梦中惊醒,母亲给我打开门,一阵惊喜漾在她的脸上,父亲听到我的到来,也撑着从卧室里自己走了出来,他瘫痪了几十年,到晚年居然甩开轮椅能站起来走路了,这不能不说是他晚年创下的一大奇迹。他们对我的夜间“降临”特别兴奋,像小孩过年一样,围着我嘘寒问暖。唠了半个多小时,母亲怕我累要我休息。即使是这样,我在家里也没呆多长时间,公司里还有很多事务等我去处理,早上五点多母亲和妹妹就起来为我准备早餐,六点多钟一家人看我吃完饭,送我上路,我在家仅陪了父母亲六个小时。
  让他们担惊受怕,忍受孤独,不是我的本意却是我心中的痛。
  也许会有人问:你为什么还要这么干呢?从小处说,如果我不做事业,我怎么能给家人带来幸福和安全感?现在我女儿在国外读书,如果我是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大概支撑不了她的开支。我的父亲能活到现在,几十万上百万的医药费都花了,如果我是一名普通的工薪族,大概只能对着父亲高昂的医疗费望而兴叹,对没有能力挽救父亲的生命而扼腕叹息。
  从大处讲,我有几百万用户,几千员工,将近七万的皇明从业人员(加上经销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都要依仗“皇明”这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已经退出管理层,将企业经营交给日益成熟的管理团队,企业的事情已不再让我操心,但我的责任早已超越企业的小范围,同行业、国家、社会融为一体。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事业鼓与呼,以太阳能产业报国是我毕生的心愿,为此我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我所热爱的事业中。
  前几天央视的新闻联播节目播了两条有关“中国太阳能”的新闻,一条是2007年12月6日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说中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另一条是2007年12月9日的可再生能源正从“替代能源”向“主流能源”转变。当时有人给我打电话:黄总,我们中国太阳能产业规模第一上央视新闻了……那种高兴劲儿非太阳能人所不能体会到的,非付出努力所不能体会到的。在中国制造饱受转型之困的今天,太阳能产业以拥有完全创新的知识产权,自主建立的工业体系,及成功的商业化模式从全球中脱颖而出,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领军人物,我推进可再生能源的任务更重了。
  所以,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事业与家庭选择两难的问题。人生有很多的无奈,这就是其中一份很难回避的无奈。面对这种无奈,我只能选择接受,在觉得对不起家人的时候就多抽一些时间来陪陪他们,尽量多和他们在一起,在觉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就加大工作上的投入,玩一种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我不知道选择了企业人这一苦行僧之后,该怎么做得更好?因为我是一个普通人,我的精力、时间、感情都有限,以前我拼于事业,荒芜了对家的维护,到年届五十的2007,《商界评论》的提问将我从事业堆中拉出来,让我第一次有了对这种人生缺憾的思考

6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17:38:20 | 只看该作者

沈南鹏:要放弃的机会太多
红杉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沈南鹏的遗憾带着些“甜蜜”——机会太多,不得不有所舍弃,做自己精力所能及的事。
  
  红杉中国在2007年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我们除了投资一大批非常有潜力的企业,还有包括亚洲传媒和易居中国在内的多家红杉的参股企业成功上市,这应该说是相当令人振奋的一年,如果要说到这一年来的遗憾,我想就是中国的市场太大,中国的机会太多,而红杉资本作为国内VC的领先者,也仅仅只能竭尽所能地去帮助那些新生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也会遗漏掉很多有潜力有希望的企业。
  
  撒豆成兵,遍地开花
  
  如果从美国的投资思路来看,红杉中国目前的投资分布是不可想象的,但这就是红杉中国作为“当地决策者”的意义。比如说,有些行业在美国属于传统行业,没必要投资,但在中国却刚刚开始,未来有很大的市场。这样的案子,当然需要由我们去发现。
  我觉得找到所有的机会是不可能的。能做的是投资的企业成功比率最高,这种判断方式可能更好一些。我们2005年9月成立的基金,投资组合里偏早期的企业更多,要给些时间。当然最后我们要给投资者产生一批有价值的企业。太急于求成,往往就是热衷于“快钱”投资,Pre-IPO投资,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在早期时候参与,然后把企业做大,注重企业长远利益,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我主张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未知行业。中国目前有太多的机会,中国的投资者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要付出巨大的劳动,通过学习来了解更多的行业机遇。在美国,可能有潜力的企业就在那若干个行业里。但中国不是,任何行业都有可能诞生伟大的公司。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去了解新的领域,才能在适当的时候及时做出反应。
  红杉在中国有广泛的投资领域,涉及了互联网社区、汽车导航、保险经纪、农产品、餐饮、卡通、彩票、软件等领域。在强调专注领域的风险投资界,红杉中国的投资组合看似无法归类,其投资广度超于一般范围之上。从全球范围来看,可能只有在中国和印度,风险投资家才能有这样的luxurious的机会。所以在中国这个市场是充满了机会,当然也充满了挑战。
  其实貌似毫无规律的资金分布地图,也有了它潜在的逻辑。其中一点就是我们非常注重消费类的企业,我认为从“Made in China”到“Consume in China”是大势所趋,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红杉中国会注资给一些令外人“意外”的行业和企业了。
  福建利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家集研究、育种、种植、生产、加工、贮藏为一体的农业蔬菜公司,听起来和风险投资扯不上一点关系,但却得到了我们的投资。就像蒙牛开始有了特伦苏等高端牛奶一样,如果不想去农贸市场买那些参差不齐、烂烂的蔬菜,那么就需要利农公司包装精美、安全绿色的蔬菜。尽管目前国内很多擅长投资IT等高科技领域的VC们对该公司似乎不屑一顾,但红杉中国对这样在消费行业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是非常看重的。
  消费者、零售、连锁等这些都是我在过去创业中比较熟悉的概念,不仅是利农蔬菜,像宏梦卡通、乡村基到诺亚财富管理中心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公司,目前此类项目在投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遭遇过同行竞争。
  
  理性地放弃“机会”
  
  在中国这样一个遍地黄金的市场,到处都充满着诱惑,只要你有钱,不愁找不到项目。但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就面临一个痛苦的选择——要不要挣快钱?。
  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是,中国太阳能企业在无锡尚德赴美国上市后,短短一年多时间,有十来个太阳能企业相继掀起一股海外上市热潮。在早期,红杉接触了其中的几家,并且有些是第一家与之接触的风险投资,但在最后放弃。我们始终认为,一个高度依赖硅成本企业的前景值得担心。市场很好时,你以15倍甚至20倍的市盈率投资都可以,因为二级市场有50倍的市盈率在等着你。但这是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快钱要不要去赚?最终的结果是,在红杉的投资组合中,目前还没有一家太阳能企业。
  单单从结果上看,从股价上看是有些遗憾,但我必须作出抉择,红杉资本更看重给市场带来的贡献,就是发现并投资那些对所有投资者而言有价值的企业,而不仅仅是红杉资本退出时有很高回报的企业。围绕这一投资原则,快钱虽然具有诱惑力,但在红杉资本的视线之外。
  在抵制快钱诱惑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以前的创业经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记得在如家发展过程中,有人曾经建议我们同时管理一些三四星级酒店,并且计算出一年有几百万人民币的盈利增加,但我们最后还是放弃,而只是专注于做经济型酒店,不分散精力去尝试其他可能,这才有了如家后来的成功。
  在好的光景下,快钱来得快,但在任何经济背景下能取得长期回报的还是取决于基本面。
   每个时期都有一批企业极为辉煌,但也可能在经济周期起伏波动过程中最终是昙花一现。我1994年回到亚洲,第二年就经历了拉丁美洲金融危机对亚洲的影响,经济在1996、1997年回升之后,又遭到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随后紧接着是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带来的打击。虽然此后,整个市场环境越来越好,但这一波经济景气周期已经长达五六年,衰退会在什么时候来临?谁也不知道。所以选择投资时最终要看的还是企业基本面,投资行业内最好的企业才是最重要的。
  以前,当看到一种非常特别的商业模式时,就会忍不住想投。即便觉得它的CEO可能会有问题,但就想着实在不行以后换掉等等,就投了。结果,错误有可能就这样产生了。随着在这一行不断地磨砺,这样的遗憾是越来越少了,但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市场太大,机会太多了,红杉中国的遗憾就是不能囊括和把握住所有的这些机会。
  一个好的投资者就是要能够在各种杂乱的信息中,做出最接近现实的理性判断。在这样的前提下,肯定会错过一些机会,但却可以保证我们已有项目的成功。
  投资过程中需要做许多客观的判断,无论你对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企业多么有热情,最终还是要回归理性。什么叫做理性?就是无论今天的市场有多热,你仍然能够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做出最符合实际的判断。当你做出这样的决定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遗憾,觉得放弃了一个赚钱的大好机会,但如果你不能克制住自己,真的投了,那将会是永远的遗憾,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

7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17:39:32 | 只看该作者

唐骏:终将离开盛大
盛大集团总裁

2005年,在盛大巨亏5亿多元时,唐骏抵住猎头的诱惑选择了坚守;2007年,盛大将业绩扳回到赢利近6亿元的轨道,唐骏却表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他随时准备离开。
  
  把盛大做成功后离开
  
  我当初给陈总的承诺是三年,不会再给盛大3~5年的承诺。我一定会离开盛大,只是离开的时间还不确定。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当初离开微软,我只花了三个小时就做出了决定,也许下一个决定我不需要三个小时就可以做出来。
  其实,从盛大2005年年底遭遇转型危机时开始,就一直有猎头公司和企业挖我,包括Google这样的公司,但我都拒绝了。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越是在公司处于危难之际,越是要和公司共命运。回头看,我所做的选择是正确的。
  过去三年多,我最大的收获是把盛大做成了一家上市公司,参与了盛大上市的全过程,这让我了解了一个公司上市的全过程操作,也让我学会了与华尔街打交道。与资本市场打交道,学会与华尔街投资人沟通的技巧,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最高境界。这些也是我在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包括微软、Google都不可能有的机会。
  眼下,受到全球股市下挫的影响,中国概念股的股价也受到重挫,但只有两家公司的股票守住了,一个是新浪、一个是盛大。新浪仍被投资人看好,因为它是中国网络媒体的龙头。而投资人看好盛大,则是因为他们看到盛大公司治理结构已经稳定。在经历了2005年年底的低谷后,盛大经过两年来痛苦的转型,如今终于重新回到中国网游王者的地位,这也是我过去两年来一直努力的结果。
  
  去向难明
  
  我接到过全球两家最顶级的猎头公司中的一家打来的电话,他们说,现在他们那里有两家公司指定要挖我,一家是全球500强中前50家的公司的亚太CEO的位置,一家是中国顶级公司的CEO职位。外国公司挖我,看中的是我的国际背景,和带团队的能力,特别是销售能力,因为任何国外公司都希望在中国获得出色的销售业绩;中国公司则主要看重我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力和增值能力,因为他们相信我能够帮助他们成为成功的上市公司。
  最近网上有调查在讨论谁适合去担任空缺的微软大中华区CEO的职位,网民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该是惠普前中国总裁孙振耀和我。我是不可能去的,因为这个职位对我已经没有挑战性;孙振耀是我的好朋友,据我了解他也不会去。根据我所知道的微软找人的标准,我认为他们目前不可能找到合适的人,因为中国没有符合他们标准的人。
  我自己则希望未来不再做IT、互联网,而是做一个与过去15年完全不同的领域,甚至是传统行业。如果我以后能够在一家大型国营企业担任CEO,那才称得上一个真正的中国顶级职业经理人。我自己也应邀考察过一家有5万人的地方大型国企,但最终没有去。因为在国企要做好,有很多体制上的束缚和不可控因素,有很大的挑战性。
  
  中国职业经理人还不值钱
  
  现在,中国的企业家在还没有意识到企业管理需要由更多有经验的人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管理和传承体系。
  从全球来看,中国的企业才刚刚起步,目前发展状况都不错,股市也非常红火,因此,都还没有危机意识。而企业只有在危机中才会真正改变自己。也许再过3到5年,中国企业遇到发展瓶颈后,将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到那时,中国的发展一定需要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体系来支撑。
  中国企业经理人目前获得的待遇还停留在一个普通员工的层面,他的回报与他的付出和能力不成比例。现在,中国的企业家获得的财富已经可以与国外企业家媲美,但中国职业经理人的个人价值还亟待提升。
  中国的职业经理人之所以还不贵,是因为还没有树立起个人品牌,因此,我一直认为,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要先做人,后做事,再作秀,通过一定的包装,建立自己的品牌,这样才有可能迈向顶级CEO之列。

8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17:40:49 | 只看该作者

潘石屹:丢掉了许多自我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

SOHO在飞速发展,潘石屹也一直是媒体聚光灯的焦点,但老潘却感觉自己有东西丢了。
  
  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在公司不断扩充的同时,也丢掉了一些东西。我觉得丢掉最多的,就是自我。我想,只有我们学会超脱,才能从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去观察问题和理解问题。牵制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不能超脱的世俗的东西有许多。整天陶醉在这些东西中,人就不能自拔,就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变得骄傲,不可一世。在SOHO中国上市成为一个公众公司以后,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每个人对超脱都有自己不同的体验,或者超脱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对我来说,最好的办法是静坐,头脑中什么都不要想。
  
  速度快不见得是件好事情
  
  仔细地反省自己最近这几年,因为自己手脚比较快,再加上有别人帮忙,还有各种现代化工具的辅助,使自己做事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思考的时间反而少了,动脑的时间少了,动手的时间多,出的成果数量多了。也许,这种速度快不见得是件好事情,因为我们的生活和思想不是各自独立的音符,而是一曲由很多音符组成的和谐的音乐,所以要寻找到自己的节奏感与自己的思想产生共鸣。当我们理解了这种节奏感的美与和谐时,也就不会粗暴打断和破坏别人内心的旋律,也就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背后蕴藏着许多的奥秘,没有被发现。我想节奏可能是其中的一条。节奏在不同的事物中的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一些已经被我们清楚的了解了,如,春夏秋冬、白天黑夜、花开花落、年轻衰老等等。我们心灵深处的节奏,却只能被我们自己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渴望知音,渴望音乐感动,渴望精彩的讲演,渴望读一部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小说……
  想一想,自己从商时间不短了,是否自己已经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呢?这么多年来我都从来没有认真去思考过从商的本质问题,并且在从商过程中所读的书籍,也基本都和从商无关。今年去以色列,走在地中海边上,这块被世人认为充满恐怖和战争的土地,当你真正走进它时,却感觉它是那样的祥和、平静,能让自己的心也静下来,思考这十几年来自己对从商的看法。不管是做企业、做人还是干任何事情,我都相信精神价值比资本价值更重要,精神价值会是推动资本价值的巨大力量。
  
  相信眼睛,不要相信耳朵
  
  在十五年前,我们创业初期,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无论在任何地方,我和易小迪都带着佛经,有空就看一看。冯仑曾对别人说,看他们俩一起看佛经的书,但真正懂佛的是易小迪,潘石屹是装神弄鬼。当时,我听了很生气。现在我才明白,对上帝、佛、灵魂谁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理解,世界上最有学问,最聪明的人也是如此。但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态度,追求真理的态度。
  在这个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思考和表达就是对自己的一次梳理,是一个照镜子的过程,从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言行,品德和对万物的认识。人不但要坚定地往前赶路,还要定期照照镜子,否则自己也不知道走了些怎样的路,以后还要怎么走。
  周国平那本《灵魂只能独行》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我也借用许多圣人们反复教导我们时应用过的这个“镜子”比喻来提醒自己:要时时把自己的心灵擦亮、擦干净,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神圣,神圣的阳光才能照到我们的心上,照到我们的灵魂上,我们的心才能获得温暖,我们才能获得爱和正义的品德。
  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大家都追求“快钱”的环境下,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要不时通过“镜子”反省自己的行为与得失。自己的独立判断是非常重要的,你要看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相信你的眼睛,不要相信耳朵。
  我的主业是盖房子,卖房子,现在公司上市了,我最大的职责还在于让公司有好的业绩,给投资者交答卷。但我想如果一个人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一个小领域,一个小圈子,那他就错过了很多精彩的,有意义的东西,那些东西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很多启发,这种启发往往是陷在一个小圈子里所没法领悟的,我们只有不断地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去感受,并且通过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总结反省,才能获取真正的前进的动力。
  
  “橡胶精神”创造新时代
  
  我想起许多年前与朋友亚丁一起聊天时,亚丁说,人类按使用工具和材料划分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一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但人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时代,就是——橡胶时代,因为有了橡胶,我们坐的车才平稳了,物器之间的接触也减少了许多冲撞,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平稳、和谐的社会。其实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有这种橡胶的精神,尤其是在经济和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平稳的冲撞,如果能把别人给你的压力自己吸收消化,而不传递给自己的下游和别的企业,这样这个行业和经济的发展就平稳、和谐多了。
  孔子曾说:“人类最大的弱点是迁怒。”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年纪还小,不是很理解,当时我只看到人类有许多的缺点,比迁怒带来的破坏性要大得多。今天,再看孔子这句话,还真理解了孔夫子的本意。在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有多少人受了单位领导的气,回到家里就迁怒在无辜的妻子身上;有的人在家里受了妻子的气,在单位迁怒在自己的下属身上;连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也常常成为这种迁怒的“受气筒”。所以,目前房地产行业能不能像橡胶一样,把客户、社会舆论和政策的压力自我消化和吸收,不要把这些压力迁怒于与自己合作的施工企业、装修企业、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甚至自己的工人和员工的身上。要做到这样,我想,这块橡胶不能太软,因为太软了,也就起不到缓冲的作用了,这种压力和冲撞照样会传递下去。有些没有原则,处处讨好,直不起腰的企业和企业家就是如此。但也不能太硬,如果硬得像钢一样,硬得像任志强一样,也起不到橡胶的作用了。眼下,房地产行业要健康发展,就要先成为一块不硬不软、适度的橡胶。

9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17:48:36 | 只看该作者
待续……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2-15 11:57:19 | 只看该作者

李开复:许多中国网民不会拼写Google
Google中国区总裁

李开复发现,是许多中国网民不理解Google,遗憾之余,他想到的是用“5000年的耐性”来做这个有5000年历史的市场。
  
  G-O-O-G-L-E不是汉字,而且中国网民也很难弄清它的发音。大多数中国网民都将我们称之为“go—go”。这是一个遗憾,说明我们有很多事要做。
  如果人们不了解Google是一个搜索引擎,或者说他们仍不会拼写Google,那么他们就不会更好地了解Google。Google在绝大多数国家都非常有名。由于中国的网址主要由汉语拼音构成,因此Google在中国的发展遭遇了语言障碍问题。Google已获得了“G.cn”域名,此外“Guge”或“谷歌”域名也会直接导入公司中文主页。此外,Google还与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实行分工合作,并注资迅雷、天涯等网站。不过即便是如此,Google与百度相比还是有差距。
  中国的市场虽然巨大,但是机会复杂,因为各区域发展不平衡。这里有巨大的机会,也存在着竞争。我们必须理解中国的用户,中国的用户是非常庞大的,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一个跨国企业只是想将国际的企业引入中国,做一些汉化的工作就了事,肯定会失败的。我们如果想做到了解中国的用户,必须知道这不是一日之功,必须是长期耕耘的。
  谈到本地化,尤其是本地化互联网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魔咒。是不是互联网公司进入了中国就不能成功呢?其实我对这个看法是否定的,虽然过去的公司碰到了问题,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他们的问题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急于赢利,进入中国第一年就想赚钱,想增加流量,想获利,而用了投机的方法没有把基础做好。第二,总部不放权,缺乏灵活的运营,因而得到了失败。第三,对市场的不够了解。如果不了解市场,也不试着虚心地了解市场,就可能把美国的平台带入中国,做出了中国人不适用、不理解、不喜欢的东西。这样,失败是自然的结果。
  我们花了什么样的功夫来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过去两年,我们建立了一个很大的团队,这个团队是中国本土工程师。在中国的创新,我们放权让工程师自己决定。另外,我们还雇佣了一个团队,专门研究客户的行为。我们组成了几百位工程师,进入了二级、三级城市,了解用户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我们着力挖掘中国用户的习惯,比如说对于社区的结构,还有搜索。美国的用户搜索主要是找一件事情,是有目的地去搜索,而中国大部分的搜索,更多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好奇心,是想对一个事物或者是人更多地探索和理解。所以,我们的网页也做了很多的修改。
  理解中国的用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的。所以,这方面我们觉得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我们两年前进入中国,培训、了解用户,开始做产品,现在才慢慢开花结果。
  当我加入公司的时候,CEO曾经和我有一段交流,他说:“我们将以长远的眼光赢得中国的市场。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Google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也有5000年的耐性。”因此我才敢加入这个公司。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