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活智慧》是查理·芒格1996年4月19日在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演讲,主题是“如何获取生活智慧?启用什么样的系统,才能让你跻身于一小部分富有智慧的精
英群体中?”芒格指出了不少思维模型,包括“针对我们天生不善于处理数字的能力,人类发明了一种系统,它叫做图表。奇怪的是,它产生于中世纪,我认为,这
是中世纪的僧侣们唯一一项有价值的智力发明。图表把数字用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实际上是利用人类原始的神经中枢系统的作用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所以,价值线
图表是非常有用的玩意。”
这种说法挺别致吧,但芒格主要谈的是心理学模型与技巧,以后《投资者文摘》还会有他更为全面也更长的文章,这儿就算是热身吧。一步一步来,否则大多数人都会被芒格的“怪招”弄晕的。
演讲后的一些问答也蛮值得回味。芒格说道:有人曾问通用电器的前CEO杰克·韦尔奇:“杰克,苹果公司过去做错了什么?”韦尔奇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能力回答。”芒格的结论是:“我也想教会你们一件事,如果你不知道,也没有这方面的特殊才能,不要害怕讲出来。”
芒
格还举了一个类似生物学的例子。蜜蜂发现蜂源后会转回去,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蜂源的具体方位和路程,这是一种基因规划。大约在50多年前,有一些聪明的
科学家改变花蜜的位置,蜜蜂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基因规划中没有这样的舞蹈。如果这只蜜蜂像韦尔奇,它回到蜂房后,就可能会趴在那里,但它却
跳出了一种杂乱无章的舞蹈,弄得其他蜜蜂玄乎玄乎的。
芒格说道:“有些人没有真才实学,也会头头是道地发表见解,我不喜欢跟这种人在一起。对我而言,他们跟那只乱跳舞的蜜蜂没什么区别,把整个蜂房搞得乌烟瘴气。”
芒
格说得太对了。《Value》曾有一个订户,职业是做咨询的,也就是每天写些报告点评给客户的勾当。职业加上性格,让他养成了一种极度自以为是、不懂装懂
的习惯。他在网上到处说《Value》及其他产品的不是,这也罢了。当他见我们沉默不语或有时坦承自己的不足时,竟然以为抓住了别人的把柄,嘲弄讽刺,从
恶搞到恶毒,我们不得不拒绝他成为《Value》的订户。让我惊讶的是,网上有一个人竟认为“不懂装懂”没什么,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别人指出他的不足。天真
啊,殊不知人家非常讨厌你时还会认真向你指出吗?我观察过,这种人经常被人拒之门外,生活和事业都不会很顺利。
对
男怕入错行,芒格也有一番解释。芒格解释了他从律师业转行的原因,好人一般不需要律师,老找律师的一般是问题人物,而芒格不愿与后者打交道。券商的经纪人
一般不会是价值投资者,因为只有让客户多做交易,他们才有佣金,等等。我对记者这行也很警惕,记得我刚入行时就组织了一批上海金融记者去沈阳报道上市公
司。到了上市公司,走马观花,大家吃喝一顿,回到宾馆,拿着上市公司写好的“新闻稿”往各自的媒体发传真。我与一位白发苍苍的《文汇报》老记者同住一间
房,他在新闻稿上写了“本报讯”三个字后感叹道:“我这几十年干的就是这勾当啊。”我可不想这么碌碌无为,于是下决心不再做“本报讯”的弱智行为。
1993年左右上海大量的公司上市,酒会天天有,有时一天不止一家,记者有吃有喝还能看“准肚皮舞”的娱乐表演,然后再拿“红包”。有一天,一位朋友在我
书桌的抽屉里发现了一大堆请柬,大惊失色道:“你哪怕自费打出租车去拿一下红包,也能发笔小财啊。”我也没法解释自己的“不理性”行为,只是今天看来,我
还算有远虑,逃脱了“本报讯”的行业恶习。
在1990
年巴菲特致伯克夏股东的信的附录中,有一篇本·格雷厄姆写于1936年却未公开发表的作品《美国钢铁公司宣布彻底现代化的方案》,对当年的美国上市公司的
会计把戏极尽讽刺之能事。当然,格雷厄姆的例子是虚拟的,无非是通过漫画来加深投资者的印象而已。70年后,芒格索性虚构一家名为克安特的工程设计公司,
“它经历了真实公司共有的许多弊病和重创,特别受挫于对员工股票期权的实际价值不能合理解释的致命缺陷”。文章写得很幽默很黑色,最后把会计师和律师打入
了地狱最底层,闻之绝倒。
《打
败大盘的获利公式》的英文书名是《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我们选取了台湾商周出版的中文译本的部分章节。作者葛林布雷是戈坦资本公司(Gotham
Capital)的创办人兼经营合伙人,他的投资公司从1985年成立以来创造了高达40%的年回报率。台湾译本的推荐广告语出惊人:“五个月改变六十万
人的精准选股法”、“五十年来,一本最重要的投资书”,“只要花两个小时,掌握两个财务数字,就能选中好股票”,走远了。不过,葛林布雷围绕着两个财务数
字做文章,还是摸到了价值投资的门道。作者的第一个重点是价格,也就是跟买进价格相比可以赚到多少,它的数量化指标便是盈利回报率(earning
yield),即每股盈利除以股价。说来简单,盈利回报率的倒数就是市盈率。但早就有人说过,几十年前人们只知道盈利回报率,后来别有用心之人造出个市盈
率,盈利回报率反倒很少有人提及了。市盈率确有障眼法之功,10倍究竟有多低,60倍究竟有多高,模糊得很。然而,市盈率10倍对应的盈利回报率是
10%,60倍对应的是1.67%,一目了然。比起银行利息,10%的盈利回报率当然不错,而1.67%就惨了。人们往往引经据典论证60倍的市盈率是高
是低,但若谈起1.67%的回报率,恐怕就少有争议了。
葛
林布雷的第二个重点是判断企业的好坏,其简单工具是资本回报率(return on
capital,ROC),即利润产出与资本投入之比,如投资一家企业30万元,每年可赚15万元,则年资本回报率为50%。这也简单得不能简单了,但仔
细想想,它道出了企业成功与否的本质。比如一家企业的年投资回报率只有2.5%,那我们不如去买国债(相当数量的企业也有这水平)。
相信我们的大多数读者对这两个指数早就耳熟能详,可我仍然把它摘编出来。葛林布雷拿出如此“简单”的公式,几十万读者如获至宝,说明这个市场不简单,至少糊涂的大有人在。
下
面一篇文章选自同名著作《投机客养成教育》,原著出版于1997年,我们的中译本来自台湾寰宇出版公司(2005年3月第1版第6次印刷)。作者倪德厚夫
曾经大名鼎鼎,在股票、债券、外汇和期货市场大做投机,也是乔治·索罗斯的顾问和操盘手。在这本书中,他牛皮哄哄到了极点,上下卷洋洋洒洒,什么赛马啦、
下棋啦、天气啦、性啦,都与投机有关。倪德厚夫毕业于哈佛大学并拿到芝加哥大学的财务学博士学位,五度荣获全美回力球赛冠军,文章确实写得不错,学问也是
有的,可就是狂妄。他有一些怪癖,在办公室里不穿鞋子,要求员工一定要看《National
Enquirer》杂志,而且从不在大交易日前做爱。明显是神经质嘛。严格地说,《投机客养成教育》是拉进篮里就是菜,什么都与投机有关,好像作者是个投
机大禅师哩。《说谎者的扑克牌》的作者刘易斯对此也冷嘲热讽过。
上帝要让谁灭亡,首先让他疯狂。倪德厚夫刚写完这本书后,亚洲金融风暴来了,他持有的最多的股票是一家泰国最大的银行,股价大跌了99%,于是变得一无所有。
为
什么我突然想起了《投机客养成教育》呢?只因为他与一位财经女作家在2003年又合作写了一本《倪德厚夫的投机术》,2007年7月有了台湾译本,也是上
下卷。我看后觉得倪德厚夫比过去成熟了些,尽管仍是言辞锋利,不免刻薄。我于是在这儿介绍一下倪德厚夫,让大家明白不要把成功仅仅归功于能力,极有可能是
运气。尤其把所有的成功都归功于自己的能力时,坏运气就要来了。
《凯
恩斯投资片断》选自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的《凯恩斯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1版)。我在2007年3月的《Value》上写过
一篇《在股市中遇见凯恩斯》的封面故事,意犹未尽,在这儿再作一些介绍。凯恩斯真是多才多艺,当年诗人徐志摩游学剑桥,竟也对“开痕司”惊叹不已,他说:
开
痕司……不仅是统计学与名学的专家;他,我们可以预言,尤其是未来的大政治家……如果英国这几年内工党与自由党的一部分有联合的机会,开痕司一定是首领之
一;如果欧洲的改造有端倪可寻,他一定是负责之一人;如果对德有合适的解决,保全各方的安全,他一定是有功之一人。总之,开痕司的前途,我看来在英国比谁
都远大些……
《互惠原理》选自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名著《股票作手回忆录》中的第七章说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走进了作手利文斯顿的交易室:
他
是一位图书代理商。此时此刻,他的举止并不得体且言语笨拙,外表也不具特别魅力。不过,他确实很有个性。他说他的话,而我觉得我在听,但我不知道他说了什
么,我想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即使在当时也不会。完成了独白,他先递给我一支水笔,接着递给我一张空白的表格。我在表格上签了字,那是一份合同,购买一套
500美元的斯科特的作品。
签字的一刹那我才明白过来,但他已经将合同放在口袋里了。我不想要这些书,我没有地方放这些书,这些书对我也没有任何用处,没有谁需要我把这些书送给他们。
输钱对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我从不考虑我犯错误的那一面。首先我想知道自己的局限以及思维习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不想再犯同样的错误。人只有利用错误在今后赚钱,才能原谅他的错误。
唉,犯了500美元的错误,又不能确定错误所在,所以,我先只是瞅着这个家伙想对他有个认识。这家伙确实在对着我微笑——他的微笑虽不明显,但显得通情达理,我绝没瞎扯!他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我似乎觉得没必要对他解释什么,这道理我不说他也明白。
一般读者可能都没仔细注意到利文斯顿的“痛心疾首”,其实利文斯顿不是为损失了区区500美元而懊恼,而是感到“人很容易被说服,进而失去判断力,做有违自己意愿的事”。这可是一个优秀投机者和投资者的大忌。
利
文斯顿并没有深究人性中这一面的心理学背景,但《影响力》做了。芒格当然是个识货之人,认为正是《影响力》开启了他对心理实验研究的智慧之门。“西奥迪尼
设计、描述以及解释了大量巧妙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人们操纵别人做出损害自己的事情,而所有这些都是利用了人类本身所固有的思维缺陷。”
芒格立刻把《影响力》送给了他所有的孩子,也送给西奥迪尼一股伯克夏的A股(值几万美元哩),用以感谢他为自己和大众所作的贡献。
芒格聪明地指出:“在购买西奥迪尼的书的大量读者群中,部分读者是像我一样想学习怎样不那么经常地被商人和环境所欺骗。不过,一个西奥迪尼(一个道德感极强的人)所没有想到的结果是:很大一部分的《影响力》都是被想学习如何更成功地误导顾客的销售人员买去的。”
下面两篇文章出自《自私的基因》(里查德·道金斯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和《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贾雷特·戴蒙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这两本书也是芒格所推崇的,同时也具有“思维革命”的作用。
《自
私的基因》早在1978年就面世了,我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知道这本书的,当时上海交大的几位青年教师兴奋地讨论《自私的基因》,因为它强烈地冲击了我
们的主流道德观。现在随着大量类似的书籍出版,在这方面已稀松平常,但《自私的基因》仍是经典,如时下流行的博弈学早在30年前已被道金斯灵活地运用至基
因行为分析中。我最近又重读《自私的基因》,仍感到它十分有趣也有用。
在2003
年的“非典”危机时,我曾在《Value》的“编辑者言”中引用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中的故事。这本书探讨的主题是我们很熟悉的,那就是同样是人类社
会,为什么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比如,为什么明朝商业经济如此发达,却没有孵化出资本主义?我过去看过不少这方面的讨论,却是越看越糊涂,还不如去读《金瓶
梅》哩(当时的商人精神生活压抑,创造性都宣泄到性生活上去了?),如何是好?我们看了戴蒙德的著作,就有豁然开朗之感。戴蒙德与许多以前的历史学家和社
会学家的最大不同是他是自然科学家出身,视角、框架和方法论崭新。几十年前,国际学界上就有“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争,现在看来,“科学”融合“人
文”易,反之则困难多多。我们选取的章节不是书中最精彩的,但它们涉及对中国人与中国的阐释,读者容易接受。比如戴蒙德认为正是中国的大一统产生不了哥伦
布这样的人物,因为在分裂的欧洲,哥伦布不被祖国葡萄牙所接受,却成功地说服了西班牙的君主。这种说法可以见仁见智,但作者的论证手段与思路与人文学者的
“思辨”的区别极大。
《枪炮、病菌与钢铁》也许不少人读过了,我这儿只是做个引子。在以后的《投资者文摘》上,我要陆续介绍戴蒙德的新著《大崩坏》,它在内地还没有中译本,很精彩。
会
计学早已成为一门规范化的学问,除了做假,最好不要有创造性。日本京瓷的老板稻盛和夫却在《稻盛和夫的实学:经营和会计》(译林出版社,2005年12月
第1版)中创造性地阐释了会计与经营的真实关系。我们的企业经常会做两本账,一本账是为了“逃税”用的,另一本账是反映企业真实盈利状况的。稻盛和夫也有
两本账,一本是完全符合税法的账(不逃税),另一本却是根据企业经营本质记的账。这两种做法的出发点迥然不同。稻盛和夫不在乎财务数字多么漂亮与合理,而
是注重企业究竟赚不赚钱。短期而言,这种经营思维起色不大,乃至会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从长远看,企业的竞争力就不同凡响了,这也就是大量的日本名
企落入泡沫圈套之际京瓷却能独善其身的原因所在。稻盛和夫的道理不可能在资本市场上流行,创业者和中小业主却肯定会受益匪浅。
《香
港大长今》出自孔少林之手,我们在《Value》上已多次介绍,这儿从略。《收藏家的悲喜》选自《收藏大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作者郑重长年在《文汇报》工作,不仅见闻广博,且比很多文博专业人士见识高。坊间的艺术品投资书籍不少,可惜能读的寥寥,《收藏大家》算是一本。《收藏家
的悲喜》的传主是王己千,那可是不世出的大收藏家,想了解艺术品投资的人可以此入门。
本来《“中国先生”的购并往事》早该结束。但若要戛然而止,估计读者饶不了我,只能继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