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除了中国,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热门新兴投资市场。国外出了不少书,如《钱进印度》、《龙与象》和《中国龙与印度象》等,这些书今后的《投资者文摘》(报告)都会选摘,但《印度:下一个经济强权》(台湾财讯出版公司,2007年4月第1版)与众不同。 作者亚伦·塞斯是一位投资人士,最早做金融记者,而后是证券分析师。与诸多由记者写的著作最大的不同是,他是以投资者的眼光看印度。我自己是金融记者,也做过证券分析和投资,我深知两者表面相似,实质区别极大,今后我会指出具体的事例。为了调研印度,2004年我曾专程去当地考察,一直留意有关印度的资料,我觉得这本书写得最好,尽管名气没有什么象啊龙啊的书大。 在《印度:下一个经济强权》中,亚伦·塞斯很全面地介绍了印度的行业与上市公司。独特之处在于,作者扎扎实实地分析了水泥、钢铁、矿业和石化等传统蓝筹股并指出其竞争力所在,这在人云亦云只关注印度IT产业的记者文字中是看不到的。希望读者在下面两期的《投资者文摘》中继续关注亚伦·塞斯。 台湾的《财讯》杂志是我十多年前的最爱,现在由于在大陆订阅实在太贵而放弃了,不过,其出版社的书,我还常买。《避险基金交易秘辛:顶尖避险基金经理人谈全球市场》(2007年4月第1版)的中译文也由财讯出版社出版。 可能是为了销路吧,中文书名译得不怎么样,我初次看到它时,并没有购买的意愿。不久前,胡海告诉我,他正在看一本名为《Inside the House of Money: Top Hedge Fund Traders on Profiting in the Global Markets》的书,说写得很精彩。我的直觉是这两本书有联系,便与胡海确认作者,果然是一个人。如果我忽略这个信息,恐怕就得我们自己翻译了。 作者卓布尼是行家里手,所以采访很到位。我很感叹,现在卓越投资人士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已不是巴菲特等人的专利了,这样下去,财经记者早晚得靠边站。 当然,卓布尼采访的人物不是篇篇都精彩,我们选了几位出类拔萃的,像这篇《家族财富经理人》就很好。受访者莱特纳外界的名气不大,却有真货色,思考力很强。比如,他将实质资金(real money)与避险基金作比较,发现有四大差异。第一大差异是风险管理,像哈佛与耶鲁等大学基金是将多元化投资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它们先设定资产配置,然后不断调整投资组合,如原来的资产配置是50%的股票和50%的债券,现在股票下跌20%,投资人必须卖债券买股票,进行再平衡。这些实质资金的管理人绝不可能空仓或不投资。而避险基金会在某个时点切断风险,也就是当投入的成本比不投入的成本大出许多时,他们就会持有现金部位,先不投资。 虽然两种风险管理的模式各有千秋,但实质基金看似呆板的风格大有道理。(实质基金经理人的理念是:“如果不投资,就无法赚取风险溢酬。长期而言,我希望可以获得风险溢酬。”)莱特纳就认为,缺少风险溢酬很难大举获利,偶尔人们会因为市场崩盘而捞到一笔,但长期而言,持有多头部位的获利较多。 两种基金的另外三大差异是用不用杠杆、资产选择是否多样化以及赎回机制。最后一点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者的投资风格,大学基金和家族财富管理都会长期存续下去,所以他们的投资也是长期的,而避险基金的投资期间则是一至三个月,经理人必须承担无效率的风险,舍弃较长期的获利机会。 顺便一提,这也是为什么我比较担心国内信奉长期投资的基金可能会出状况的原因。一旦市场转势,资产组合市值一年暴跌个50%和个股暴跌80%不是不可能。这时正是价值投资最好的时机,但往往也是受托人心理崩溃要求赎回的时候,被大量赎回的基金可能一蹶不振。长期投资要与长期资金相匹配,所谓的长期资金并不是客户的自我声明或愿望,而是由资金的本身属性决定的。换句话说,现今中国的绝大部分的资金(尤其个人)是短期的,它们能呆在市场的时间和获利程度多少相关,经不起大挫折。 《股票、棉花与尼罗河密码》(台湾早安财经文化,2007年8月第1版),是一本对当代金融市场理论有重要贡献的书籍,英文书名是《The(Mis)Behavior of Markets: A Fractal View of Risks, Ruin, and Veward》,似乎要比中文书名更加切题。作者贝诺·曼德伯(Benoit Mandelbrot)是国际数学大师,目前为耶鲁大学教授,他也是“碎形几何之父”,其理论曾被混沌学所吸收。我与曼德伯有些缘份,1990年8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混沌:开创新科学》,作者是《纽约时报》科技部主任格莱克,文笔很好。身处80年代末,我们的思想情绪都极为郁闷,见到这本激情洋溢的“新科学”著作欣喜莫名。我与中科院的几位博士在上海衡山路咖啡馆内彻夜长谈,还写了一首诗歌赞颂混沌学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混沌:开创新科学》中有一章就是描述曼德伯的生平和理论的,曼伯德虽然在数学等领域极富创见,却无法为传统学术界所容,只能在IBM实验室里做个“局外人”或“流浪汉”。按曼德伯的说法:“如果(和体育一样)把竞赛置于一切之上,如果为了阐明竞赛规则而退缩到狭隘定义的专业中去,科学就会毁灭。对于已经确立的学科的理性利益,那些少有的挑选出来的流浪汉学者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他的数学家同行不无恶意地说:“不管曼德伯是一位什么家,他并不是一位数学家。” 十七年过去了,当年中科院的几位博士朋友各有成就,有的在美国成为能源金融的专家(就是有名的安然公司曾干过的行当),有的在中国成为探月发射器的工程师,有的当了教授,只有我还是个学问上的“流浪汉”,什么家什么派都不是。我对混沌学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它确实能开启新思维,但应用还是有困难。现在大家都流行一句话,上海上空一对蝴蝶的翅膀扇动,会引起纽约的一场风暴。这个精彩的比喻是强调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但忽略了天空中还有无数的蝴蝶在飞舞,它们相互影响和抵消,事情没那么简单。 青年时代的激情之火毕竟留下了印痕。一般人看了《股价、棉花与尼罗河密码》的中文书名,应该觉得很玄乎,可我一见就想起了那位流浪汉。书买回来后,知道曼德伯的攻击性格未变,其基础还是指出正态分布概括复杂世界有着极大的缺陷,但矛头指向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不可同日而语的是,占领统治地位的现代金融市场理论在21世纪初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比如由价值投资大家比尔·米勒的同事写的《More Than You Know》(中译本为《魔鬼投资学》)就几处提到曼德伯的挑战。对现代金融市场理论推波助澜最力的彼德·伯恩斯坦最近写了一本“新书”,是对他的名著《Capital Ideas》的修订本。原著很有名,出版于1992年,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8月的中译本是《投资革命:源自象牙塔的华尔街理论》,文笔极佳。但这次伯恩斯坦不是一般地修订,而是在《Capital Ideas》后面用了“Evolving”——进化版?不到十多年,现代金融市场就需要进化了,伯恩斯坦虽然不想放弃原来的主张,但防守姿态昭然若揭。 曼德伯要对现代金融市场理论进行革命,经常是针针见血,读者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断。自然,曼德伯也承认,他的“碎形几何”没有达到能具体应用到投资市场的程度。不过,任何理论不应“好用”而流行,如果最后证明它在实践中是失败的话。 如果要评选《投资者文摘》的“专栏作家”的话,无疑是芒格先生。芒格的文章一般都离股市比较“远”,这篇《对实践思维的实践分析》却细细分析了一家上市公司可口可乐的竞争力所在,采用的手段当然还是芒格式的。 好玩的是,芒格在后记中承认这篇1996年所作的演讲几乎没有多少人能理解,如果它在中国的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可能是芒格先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塞思·卡拉曼:苦恼的卖家,缺失的买家》仍选译自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所著的《价值投资》一书。卡拉曼非常强调“安全边际”,但在持续高涨的大牛市时期,“便宜”的证券难觅,他便在交易世界以外寻找理想的标的物,如被剥离出来的资产和问题债券(破产或面临破产威胁)等冷门资产。我们之所以连续介绍这些人物,无非是告诉大家价值投资并非仅是“买入好公司,然后一直持有”那般简单,至少是多元的。 《波罗的海的女儿》选自《芬兰惊艳:全球成长竞争力第一名的故事》(吴祥辉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6年5月第1版),本书也是《亚洲周刊》2006年非小说类的十大好书之一。近十年来,台湾内外交困,经济竞争力也大不如前,于是当地出版了像介绍阿联酋的迪拜、芬兰、冰岛和北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书籍,我们看看是不错的。不过,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具体的地缘政治,如《芬兰惊艳》的作者一边批判当局不愿直面真相,但自以为苦口婆心的他,在我们看来,也是自作多情。 《投资者文摘》不仅要大智慧,也要小聪明。台湾的金钱作家邱永汉在我们的不少读者眼里可能是个小聪明。邱永汉当然不能与巴菲特、芒格与李嘉诚相比,但他比我们周围的许多人有常识感。1993年我去日本考察,陪同的是现已倒闭的三一证券人员。有天晚上,我们在一家居酒屋喝酒,酒过三巡,对方说到自己的股票已深套几年,痛不欲生,感叹:“我见许多人过了桥,终于忍不住也上了桥,没想到桥断了。”我问他有没有逃离泡沫的人,他回答:“有啊,比如你们华人邱永汉。”我相信邱永汉不一定逃顶,但一定提前许多时候离场了。《你具备成为有钱人的条件吗?》选自邱永汉的《如何成为有钱人》(台湾财讯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雅子妃:菊花王朝的囚徒》(台湾三采文化,2007年8月第1版)的作者是澳大利亚的记者班·希尔顿。雅子妃当然不是戴安娜,日本与英国的王妃区别太大了,不过,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容易让人遐想。本书在澳大利亚出版了四个月后,当地政府即收到日本的正式抗议,日本外务省召开记者会,迫使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谈讲社放弃在日出版权。日本长期以来秘密操控审查制度,如对描写南京大屠杀等侵略亚洲事件的书籍向来感冒,甚至拒绝出版。读此书,对我们了解日本的历史与今天的禁忌有益处。 《管他的,就做吧》(台北平安文化,2007年9月第1版)的作者是维京集团创始人理查·布兰森,要说企业家,他一定是真正的一位,我对他是既佩服又好奇。前几个月见有报道,说维京航空头等舱安置了按摩椅,真有创意,也体贴客户,真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