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 TCL文化 与 鹰的沉沦 (下)

[复制链接] 22
回复
684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9-9 23:5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羸弱的“技术之翅”
敬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是分析TCL技术发展前必须澄清的。 敬业首先是企业概念,要求企业坚持不懈地满足客户需求,并对领导人的整个企业战略思想及运营行为的约束。 但是在中国,却顺理成章地变成企业对员工的教条。 结果会是什么? 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将在声嘶力竭地要求员工做这做那的过程中快速灭亡。
爱迪生、摩尔、HP创始人修列特和派卡德、比尔 盖茨都是白手起家,创立卓越公司。 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技术为核心,用技术为人们创造价值。 他们对自己钻研的技术充满狂热,锲而不舍,因此他们站在各自领域的前沿,告诉别人未来应当是什么样,并用自己的技术实现未来。 于是“利润随之而来”(乔治 W 默克)。 再看看那些经历数十载春秋,仍然“屹立不倒”的欧美企业,哪个没有自己的独到技术。 就连沃尔玛这个“摆小摊”的,都拥有自己商业卫星来管理物流系统,还是世界第一。
《鹰的重生》全篇都在谈企业文化变革,但是中间有多少次谈到客户? 客户价值和客户需求? 一次都没有。 与之相比,当郭士纳入主IBM时,要求每个公司负责人交的报告,第一部分就是客户需求。不考虑客户需求的企业需要技术吗? 不需要! 所以,即使李东升是理工科出身,做技术员起家,也早把技术抛到脑后,做起商业“三级跳”。 
推而广之,大量的中国企业在做什么? 不仅保健品夸大其词、或者无中生有,欺骗消费者。 就连消费电子,像电视,也在用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忽悠顾客。当然,用概念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或者取消对技术的投资。  国产手机为什么在“高歌猛进”之后,突然全线崩溃? 一个质量问题,让多少消费者伤透了心。 还有,在三星进行手机的全面整合创新时,中国企业在干什么?  贴牌能支持企业发展吗?
说到敬业,就连农民都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耕耘在前,收获在后。 而且如果不好好打兑土地,土地会很快反过来报复。 但是,也许“聪明”的中国“企业家”们认为“耕耘-收获”这个常识太简单、太老土,没有“技术含量”,于是决定打破这个常识。 “空手套白狼”不好听,那就改成“资源整合”,但还是同样做法。 “土地回报”的速度太慢,那就用广告战、价格战的“化肥”催。 先把现有的产品卖出去,捞它一笔再说。
技术匮乏来自于企业缺乏对客户负责、对股东负责的态度。 以卖出产品为目的的中国厂商,对产品质量、消费者口碑、客户关系这些后续问题,各企业似乎根本没有这些概念。 TCL手机故障率和客户投诉曾经行业知名,但是没听说过谁要狠抓质量,也没听说过谁要通过技术攻关解决质量问题。 TCL手机巨亏后,仅仅是项目负责人下课而已,缺乏对为什么造成亏损的深刻检讨,以及未来的有效预防措施。 《鹰的重生》也仅仅是今年TCL已经到资金链濒临断裂之后的“条件反射”式、充斥着无意义口号的自我安慰。 至于如何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技术水平,无。 
缺乏技术的TCL,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几乎没有了生存空间。 欧美日韩企业的竞争持续向纵深发展,基础研发、客户导向的技术应用、市场需求预测、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反应等等已成为竞争关键。 TCL过去一直依赖的加工成本和营销渠道日益变的无足轻重。 TCL在这些竞争关键又没有长项,导致大部分(如果不是所有)业务都是微利营运。 只见销售增长,看不到利润提升。 而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其它业务没有能力消化,就变成整个企业的硬亏损。 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的亏损就反映了这一局面。
TCL的过去太过活跃了,不像做企业,更像做秀。 而踏踏实实深入思考,做好企业已经刻不容缓了。 李东升需要向任正非学习,降低自己的曝光率。 多到一线了解自己的客户,了解基层员工的反映。 思考自己客户的需求,然后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发展客户需要的技术和产品。 时不待TCL,如果不将有限的资源及时投入到技术上,不加快技术发展的步伐,不能缩短与欧美日韩企业的技术差距,几年以后是否有TCL还是未知数。


破碎的“人才体系”
大家都知道,三星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能够支持的,而是长期、大量人才投资的回报。 三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建立员工国外培训体系,之后逐渐贯彻从国外吸引人才,派三星人才到国外生活、学习的双向国际化人才建设思路。 李健熙更是提出“21世纪是一名天才能养活10万人的世纪”的极端口号。当三星“落难”时,大量的人才肩负起三星复兴的责任。 没有这些人才,三星八成早成“昨日黄花”了。
 “出来混,欠下的迟早要还”,TCL可以不为人才储备花一分钱,但是最后付出的是巨额亏损的代价。  谈到国际化整合的时候,李东升说到TCL陷入苦战。 这都是因为TCL投机惯了,从来不去想未来会遇到什么问题,需要为未来做什么准备,尤其是做什么样的人才储备。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没有人才的组织有前途吗? 
“知人善任”是TCL亟待解决的问题。 早在TCL手机鼎盛时代,李东升就应当看到“手机狂人”万明坚的弱点,并逐步帮助万明坚找到互补型助手,保证TCL手机的稳健发展。 那样的话,出现TCL巨亏、万明坚“下课”的俱伤局面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而国际并购后,李东升更是“赶鸭子上架”,将自己的“左膀右臂”推上他们远远不能胜任的位置。 在欧洲巨亏发生后,他们自然成为“替罪羊”下台。 
人才体系整合需要时间,而且很容易出差错,给TCL带领额外的风险。 大型跨国企业普遍建设三、四级梯队,以保证不时之需,TCL显然连备用的二级梯队都没有建成。 这样又给TCL增添了新的风险,如果新的岗位选错了人怎么办? 即使人选对了,但是相互之间难以配合怎么办? 其中出任何一点差错,都可能给TCL造成较大损失。 如果差错情况较多,TCL能够承受的起吗? 
人才忠诚度是TCL最要命的薄弱环节。 美国大萧条期间,当希尔顿借钱无门,发不了员工工资,甚至连自己的生活和打车的钱都没有了的时候,希尔顿酒店的员工主动凑钱给希尔顿凑生活费。 如果希尔顿做到这个程度,希尔顿酒店还不成功,那是不可思议的。 而现在TCL需要盘点一下,有多少人才愿意尽最大可能帮助TCL,这些是TCL复兴的主要动力。 如果TCL情况进一步恶化,大家都在考虑第二、三条路,那么TCL就非常危险了。  
人才如同鹰的骨骼和利爪,决定企业创造利润和抗击打能力。 TCL需要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指导TCL找到合适的人才、留住人才、并融和人才。 

 
错位的困难领导
“主帅无能,累及三军”。 叶剑英元帅为自己不能保护广东的正当利益、不能保护正直的干部时,主动承担责任,令人荡气回肠。 李东升开始学习是个好现象,而学习应当从叶帅开始,从抵制“反广东地方主义”错误路线,即使受迫害也坚持到底的古大存、冯白驹、方方等广东领导学习。 这些人才是李东升需要深入学习,深刻影响广东文化的重要力量。
与叶剑英元帅的八字总结相比,《鹰的重生》至多算是个假反思。  表面似乎在说自己的问题,实际是将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推到形势的身上。 李东升说的企业文化问题都是表象,但是根本原因在哪里,可能很多都能追溯到李东升本人。 同时,有问题的战略投资使TCL的领导层陷入严重的被动状态,中间李东升能够把责任归咎在其他人身上吗?
不恰当的抱怨只能说明个人的不成熟、能力弱,而李东升在《鹰的重生》中似乎把这些问题暴露的相当充分。 叶剑英虽然明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但是为了广东人民的利益仍然抗争,直到最后虽然自己没有什么错,但仍然检讨自己,辜负了广东人民的期望。 林肯遇到了无数的挫折,在无能和自私的将领一次次消极违抗命令、造成诸多问题后,仍然保持极大的容忍。 而李东升的内容与他们的思想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个人领导需要完善的方面很多,否则很难带领TCL的人才实现企业复兴。
而变成“救火队员”,是领导最需要避免的工作方式。 现在李东升被一个个的问题或麻烦“牵着鼻子走”,已经开始失去对未来的有效思考了。 现在TCL最需要战略型领导,抓住问题的关键,并进行相应的安排与决策。 而由于缺乏对领导角色的认识,仍然在做很多“无用功”,而真正对TCL有重大意义的一些工作内容,可能已经无暇顾及。
小结
TCL只是众多中国企业问题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很容易“捞钱”的时代,迅速过渡到激烈竞争的“抢钱”时代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包括知名企业-利润明显下滑或者亏损严重,陷入严重危机中。  很多企业领导在面对以前没有经历过的局面时,很容易找“替罪羊”。 于是,“执行力”等伪管理学内容轮番登场,来安慰企业领导。 但由于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最后企业领导将对自己的、或者股东的钱负责。
《鹰的重生》也是一篇将责任推到其他人身上的文章。 但是,当我们深入检验TCL的长期文化导向,以及技术与人才竞争力时,我们发现李东升在中间扮演的角色。 如果李东升不为TCL做出改变,TCL很可能会出现一个亏损接着一个亏损的局面,而TCL已经没有多少家底可以折腾了。
作者王永为,长期研究“激烈竞争环境下的战略与执行”。并形成激烈竞争中的赢利战略、领导力、价值整合与利润提升、品牌决胜、企业文化与战略执行等系统解决方案及实际操作方法。帮助企业根据不同形势,采取不同应对策略,赢得竞争。欢迎共同探讨战略问题,email:wyw909@163.com。

23
发表于 2006-9-24 22:23:2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与我们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是很类同啊。中国企业的前进道路,还是任重道远。中国还是缺少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啊

22
发表于 2006-9-22 00:16:20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同感,企业从小做大,人才、管理和资金三方面缺一不可,机遇只是外在因素而已。

21
发表于 2006-9-20 08:51:50 | 只看该作者

我坦白地讲,做为一个有民族主义倾向的愤青,我对中国企业有很大的期待,但是我不喜欢TCL,绝对的不喜欢,这种不喜欢是从TCL利用韩国明星做手机广告开始的.我不知道TCL做出那个决策背后的促因,就我个人的理解,他们是在用别人的好(韩国影视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好!

我对手机行业,甚至家电行业一点了解都没有.但是我首先是一个消费者,而不是一个行业研究者,做为一个消费者,我第一眼看到那个广告,我直觉他们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就注定了我跟TCL品牌的绝缘,而且还孜孜不倦地发动身边的朋友很亲人一样地拒绝.后来听说TCL手机返修率高得吓人,于是我就偷笑自己的明智,身边的亲友都夸我有远见!哈哈

我喜欢海尔,就算海尔的技术再垃圾,他的手提电脑和台式机打雷就被会被吓傻开不了机,我依然痴心不改.因为他的品牌亲和力已经根植我的心中,我认为海尔是智慧,勇气,真诚的象征,这个品牌是伴着一代人成长的一代奇迹和神话,我愿意成为他的俘虏.TCL有什么内涵传递给消费者,他拿什么来征服消费者的心<也许是"太差了"三个字吧?.也许海尔有一天会消亡,那时我会遗憾和悲伤,但绝对不会象对TCL那样幸灾乐祸.

在我还喜欢的时候就是喜欢,不要问我那么多为什么,当我不喜欢的时候就不喜欢,同样也不要问我为什么.我知道这样很不理智,但是谁让我是个掏钱的消费者呢,我有权利不理智,千金难买我乐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0 9:00:56编辑过]
20
发表于 2006-9-19 08:39:01 | 只看该作者
蛮有远见的,你怎么不是TCL的CEO呀
19
发表于 2006-9-18 18:58:04 | 只看该作者
hao
18
发表于 2006-9-18 14:24:50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大家对李东生的那片《鹰之重生》的文章立意是否清楚呢?

楼主用做管理咨询的思路来评判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是欠妥当的。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李的文章发在内部论坛上,而没有形成报告或者学习精神,意欲何在?

李的目的就是敲山震虎,间接废掉几个高管,想想文革好吧。

李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是一个战略性的领导人,他有必要或者有能力面面俱到对企业管理中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涉及么?

不过,我对楼主的分析还是比较敬佩的,此致。

17
发表于 2006-9-15 11:26:15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老国有企业的模式啊!!有代改变啊!!改变经营模式,改变服务模式啊!!
16
发表于 2006-9-15 11:24:27 | 只看该作者

厉害啊!!我也曾经在TCL做过业务员,TCL在经销商服务方面有代改善啊!!不要总是画饼啊!!!没有一点实质性的服务提供给经销商,就是所谓的有奶就是娘啊!!说白了就是骗你自己的客户,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啊!!

[em06]
15
发表于 2006-9-12 22:00:2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