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在杨子这么诚恳的份儿上,只好少偷点懒,不过实在有点记不得了,只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 思考主要是来自于杨子兄的这段话 --------------读小说如是,学别的东东也应该类似。不太恰当的借用下六度理论,或许我们头脑中的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远少于我们预想的几个环节的“跳转”就彼此关联起来吧?这种跳转当然大多数是无价值的,但如果能有一个有序、高效的整理筛选工具呢?如果能在需要的时候能有序的筛选甚至主动创建/协助创建关联呢? 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工具无法解决的问题,跳转功能,只能实现严格字段匹配的跳转(推荐google桌面搜索),比如键入思维导图,可以跳转到所有含有思维导图字样的文件中,杨子兄所谓的有序,高效,整理筛选工具,以我之浅见,无非是比google搜索更为高级一些的东西,比如google桌面只能按照思维导图搜索到思维导图,杨子工具(我们且命名此)能够将按照思维导图搜索出三招十八式,接着根据三招十八式搜索整理出第一第二第三,而且可以根据杨子同学当时搜索的背景,进行更为人性化的筛选,这在技术上,我理解为,更为智能化的搜索整理工具。 但我认为,这些搜索的都是“信息”而非知识,正如google带给大家的一切便利一样,庞大的信息来源也成为另外一种障碍。而google,或者说,栖息谷,解决的都是信息的问题,无非解决知识的问题。 在我看来,思维导图之所谓称之为思维导图,正因为其思维的功能,很多人把思维导图作为记忆的工具,那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了,我个人的理解,思维导图最重要的并非是放什么(即什么内容),而是放在哪?将这些信息放在昨天树杈还是右边树杈,两条信息合并还是分割,不同的主题,这些信息是该放还是不该放。这些全部是思维的过程,或者说,将信息消化成知识的过程。 栖息谷已经多次讨论读书何用,以及下载多,研读少的问题,究其根源,就是大家把知识等同于信息,信息自然是越多越好,因此读书是越多越好,下载是越多越好,软件是越多越好,可是人脑又无法等同于电脑,因此才有杨子兄所谓“有序,高效的整理筛选工具”。 可是电脑至今无法替代人脑的原因,也正是因为人脑的纷繁复杂,整合归纳,想象创造。在电脑眼里,金瓶梅就是那一百回的原文,那古今文人的点评,多链接几下,可以找到去年市政府扫黄打非成绩目录,以致两性话题和成人用品。可是这些信息终究不能等同于个人知识。在我的个人知识里,金瓶梅是一部讲死亡的成人故事,绝望,悲伤,不同于红楼的少年情怀。 这虽然是说笑,但也不无道理。 最近在看金克木老先生的《书读完了》(细细,上次用错登陆名了,难怪经验值只有1),金老的读书心得颇得我心。他总结自己读书“少,懒,忘”,少指少年读的书,是他的童子功,毛诗论语,当时囫囵背下,后来慢慢悟得精妙,这一点,我着实羡慕的。 懒指读书之乐,他不提倡苦读书,认为读不下了就出去玩,读书只有悟得读书之乐才能长读不懈,这一点,我绝对严格遵守。绝不悬梁,绝不刺股。 忘,是指读书要忘,不要什么都记得,不要什么都想记得,忘了好,忘了的全是不能消化的,或者是糟粕,或者是目前不能理解的,记得的自己慢慢消化。 我个人更认为,忘记的是“信息”,记得的是“知识”。秦穆公是在哪一年发动战争的,或者说,战争是在函谷还是稻谷,军队几千还是几万,只消会用狗哥,皆不在话下。可是当时天下大势如何,秦穆公如何审时度势,如何不顾大臣劝诫而出兵,粮草如何准备,大帅如何任命,这一切,不仅是当时有意义,现在也有意义。 说着说着,又说远了,废话连篇,让各位见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