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学习Eyong兄的三招十八式后的思考:第二招

[复制链接] 15
回复
359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2-14 20:3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第二招的三个PPT读后的乱想:

导图文件:[upload=rar]down60102.asp?ID=49515[/uploa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推荐
发表于 2006-2-16 21:37:32 | 只看该作者

看在杨子这么诚恳的份儿上,只好少偷点懒,不过实在有点记不得了,只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

思考主要是来自于杨子兄的这段话 --------------读小说如是,学别的东东也应该类似。不太恰当的借用下六度理论,或许我们头脑中的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远少于我们预想的几个环节的“跳转”就彼此关联起来吧?这种跳转当然大多数是无价值的,但如果能有一个有序、高效的整理筛选工具呢?如果能在需要的时候能有序的筛选甚至主动创建/协助创建关联呢?

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工具无法解决的问题,跳转功能,只能实现严格字段匹配的跳转(推荐google桌面搜索),比如键入思维导图,可以跳转到所有含有思维导图字样的文件中,杨子兄所谓的有序,高效,整理筛选工具,以我之浅见,无非是比google搜索更为高级一些的东西,比如google桌面只能按照思维导图搜索到思维导图,杨子工具(我们且命名此)能够将按照思维导图搜索出三招十八式,接着根据三招十八式搜索整理出第一第二第三,而且可以根据杨子同学当时搜索的背景,进行更为人性化的筛选,这在技术上,我理解为,更为智能化的搜索整理工具。

但我认为,这些搜索的都是“信息”而非知识,正如google带给大家的一切便利一样,庞大的信息来源也成为另外一种障碍。而google,或者说,栖息谷,解决的都是信息的问题,无非解决知识的问题。

在我看来,思维导图之所谓称之为思维导图,正因为其思维的功能,很多人把思维导图作为记忆的工具,那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了,我个人的理解,思维导图最重要的并非是放什么(即什么内容),而是放在哪?将这些信息放在昨天树杈还是右边树杈,两条信息合并还是分割,不同的主题,这些信息是该放还是不该放。这些全部是思维的过程,或者说,将信息消化成知识的过程。

栖息谷已经多次讨论读书何用,以及下载多,研读少的问题,究其根源,就是大家把知识等同于信息,信息自然是越多越好,因此读书是越多越好,下载是越多越好,软件是越多越好,可是人脑又无法等同于电脑,因此才有杨子兄所谓“有序,高效的整理筛选工具”。

可是电脑至今无法替代人脑的原因,也正是因为人脑的纷繁复杂,整合归纳,想象创造。在电脑眼里,金瓶梅就是那一百回的原文,那古今文人的点评,多链接几下,可以找到去年市政府扫黄打非成绩目录,以致两性话题和成人用品。可是这些信息终究不能等同于个人知识。在我的个人知识里,金瓶梅是一部讲死亡的成人故事,绝望,悲伤,不同于红楼的少年情怀。

这虽然是说笑,但也不无道理。

最近在看金克木老先生的《书读完了》(细细,上次用错登陆名了,难怪经验值只有1),金老的读书心得颇得我心。他总结自己读书“少,懒,忘”,少指少年读的书,是他的童子功,毛诗论语,当时囫囵背下,后来慢慢悟得精妙,这一点,我着实羡慕的。 懒指读书之乐,他不提倡苦读书,认为读不下了就出去玩,读书只有悟得读书之乐才能长读不懈,这一点,我绝对严格遵守。绝不悬梁,绝不刺股。 忘,是指读书要忘,不要什么都记得,不要什么都想记得,忘了好,忘了的全是不能消化的,或者是糟粕,或者是目前不能理解的,记得的自己慢慢消化。 我个人更认为,忘记的是“信息”,记得的是“知识”。秦穆公是在哪一年发动战争的,或者说,战争是在函谷还是稻谷,军队几千还是几万,只消会用狗哥,皆不在话下。可是当时天下大势如何,秦穆公如何审时度势,如何不顾大臣劝诫而出兵,粮草如何准备,大帅如何任命,这一切,不仅是当时有意义,现在也有意义。

说着说着,又说远了,废话连篇,让各位见笑 :)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1 12:23:19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icekyo在2007-12-27 1:38:10的发言:
真是乱想啊
看的头疼

为何头疼?
15
发表于 2007-12-27 01:38:10 | 只看该作者
真是乱想啊
看的头疼
14
发表于 2006-2-19 18:49:24 | 只看该作者
好内容,认真看
13
发表于 2006-2-19 00:51:16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这一贴我很感动,不知说什么好了,随便说几句吧。

思维导图是工具,非常好的工具。

学习使用这一工具需要掌握技巧,但不能拘泥于掌握技巧。更重要的可能是观念,第二招重在透过技巧提升观念,我们现在通过这个贴子来讨论也是扩展和提高我们的观念。

观念的改善有两个方向,一是深度,二是广度,各有擅长。借用第二招中说到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两个有趣的方面,有时,“下里巴人”比“阳春白雪”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我不单指思维导图,也指我们在这里的讨论。

感谢各位的参与,我从中也学到很多,并且捕捉到新的灵感火花,当务之急我还是把余下的两期赶紧完成了,以回报诸位。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09:23:20 | 只看该作者

对豆瓣当前的筛选和推荐结果,或者说购书网站上的推荐结果,我觉得作为自己下一步筛选前的参照,是合格的。要达到知交朋友间相互推荐品评的那种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以为也并非不可能。

这里有个关键:现在一些冠名为web2.0的新应用,其思考网络中,有众多的人脑在进行个性化的思维演绎,而支持的网络平台能对这些个体的思考品评结果进行并非僵化而是有机的聚合。这样的应用,和我们设定好规则与参数,让电脑“执行”而已的应用,是有本质区别的。

让“隔肚皮”的人心能高效的协同思考,让一个群体能在不丢失创造性、个性化的情况下共同对信息的进行裁减取舍重构,我觉得和你反复强调要区分开的“智慧”相比,如果那指的是个体单独进行创造的智慧,或许,还要更有潜力些?

11
发表于 2006-2-18 09:16:48 | 只看该作者
关键是--信息转换为知识,知识应用于实践。
思维导图对多数人来说,只是一种促进思考与记忆的工具。利用的好,提高效率,利用不好,也会耽误事。此外,既然是工具,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与偏好。
10
发表于 2006-2-17 11:54:27 | 只看该作者

最重要的一点忘了,其实我们讨论的仍然是信息,豆瓣的筛选,仍然是信息的筛选。信息有一种“越多越美”的特征,知识不是。智慧也不是。但我不得不承认,信息是知识和智慧的重要基石,但是切不可舍本而逐末。

9
发表于 2006-2-17 11:48:07 | 只看该作者

嗯,首先要问,“豆瓣猜你可能还会喜欢这些书......”的结果杨子兄是否满意?根据我的经验,我是不满意的。而且豆瓣的逻辑也基本上是设置一些简单参数,比如同一作者,同一类型,同一主题。

我在咨询公司做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时候曾经用过一个软件,原理是将各类参数(比如性别,年龄,购买渠道,家庭背景等等)输入,然后形成聚类,简单点说就是把消费者分群。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首先参数不能设置过多,大概7个左右,另外参数设置必须放置权重,即,必须人为设定哪个参数更加重要。要不然,计算机就会将3000个样本分为2999个群体(笑)。在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根据结果调整参数,因为有些结果出来是明显的悖论(判断是否悖论,也是计算机无法做到的),甚至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未出现过的重要参数。

综上所述,人脑作的是设定逻辑和规则,电脑做的只是帮助实行。

换言之,如果杨子同学可以为你的思维设置参数,并为参数设定权重的话,可能会出现这一工具帮助你整理和筛选所有信息。但是问题在于,第一,这一工具没办法接受新的观念和逻辑,这意味着杨子同学只能按照以前的观念和逻辑整理和组织资料,如果换新的,工具也要换。第二,参数和权重也只能杨子同学亲力亲为,电脑无法代劳。

关于第二个问题,在《书读完了》一书中有一篇说到读书方法,有一个教师学期初指定一个问题,下发各位同学,学期中收上来,然后下发全班同学的观点,要求同学们仔细研读,然后重新整理自己的观点。这个就类似杨子说的类似单机版的Project软件变成团队协同使用的网络版的Project Server版。

问题仍然存在,在某一个个体看来,同班同学观点是否具有借鉴性是需要辨别的,而这一辨别又是与众多参数相关的。

累死了,不写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06-2-17 09:46:46 | 只看该作者

知识与信息,人脑与电脑与社会性“协同思考”.....

就知识与信息的区分、导图工具是思考工具而非记忆工具等提法,我很赞同旁观者轻的意见,但对其“人脑的纷繁复杂,整合归纳,想象创造....”,是以“电脑至今无法替代人脑”,还有些存疑。

电脑可以整理“信息”,在知识的逻辑“硬”推理也可以做了(比如深蓝下国际象棋),在“整合归纳,想象创造”这样的“软”思考上是否可为呢?我不是计算机专家,不敢妄言,但有点乱想:象在购书网站买书,或者是豆瓣这样的网站评书,系统撮合出来的“买了这本书的还买了下面这些书......”,“豆瓣猜你可能还会喜欢这些书......”,这种撮合无非是把数据库中购书人及浏览记录来进行偏好分析,换个角度看,却也是把N个个体的阅读和评判过程集合到一起,从而实现了“社会性的协同思考”?当然,这还是最简单的体现方式,是否可以有更高级的形式呢?

思维可不可以外显?其部分规律可不可以进行模拟?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问题(不知道家园里有没有这个专业的朋友?)另外,我们以前也提到过一个群体一起使用导图的问题(有点类似单机版的Project软件变成团队协同使用的网络版的Project Server版 )。我的乱想就是: 即便人脑与电脑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电脑技术,我们在解决人脑之间的“协同思考”方面,是不是也能大有可为?[em06]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