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更偏软件使用技巧的第一招相比,Eyong兄在第二招中提出的这个思路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个人乱想: 管理工作从某个角度看也可以偏颇些的看作信息的管理,信息管理或者说把控难度往往就在关注全局的同时又要不失去对重要细节的掌握,否则全局就变得空泛,细节也就失去方向。 市面上管理图书的热点为什么往往一会是战略一会是“细节决定成败”?公司运营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越级管理、“架空”与“反架空”的故事?公司流程再造故事中,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为什么多半就汇集在汇报关系上?(不是贬义,而是事实上,谁掌握信息,谁就是真正的BOSS.) 个人感受1:Eyong兄的这种将多媒体文件强行打上内置的路标(即“媒体剪辑”功能),看似很小的一个动作(和大家更容易想到的剪裁文件),道理却很有用:冗杂、埋藏在线性流动的序列中的音频视频信息可以这样“有序”起来,在公司管理中呢? 一个公司不同层级不同专业部门要关注不同的信息,这种对信息的整理加工如果让一线管理者或下级管理者来做,就会出现paperwork过多,并且在信息整理过程中信息的过滤和失真严重;如果让高层级管理者来做,又极度浪费(这些家伙的时间成本太高了),并且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 如何让一个公司的信息流动有序、适度?常规的ERP等软件在解决“硬”数据方面还好说,在主观性较强的“软”数据方面似乎还是欠缺很多。第二招代表的这种思路能有所帮助吗? 个人感受2:如何读书?读出自己的结构。 在这之前,我在本版也上传了一些自己的读书概要性笔记,感觉将原来的目录结构进行了自己的增删,并把线性结构变成了图形化整理的平面结构,回顾时整体感强了很多。 在看了Eyong兄在PPT中举例的几种读书方式对比,尤其是那个完全撇开原书的结构,按自己的整体归纳、要点剖析、点评、衍生阅读....这样的思路去梳理自己的读书思路,真是当头棒喝。 我们的大脑思维应该本质上是无边无沿的枝蔓着的,在学校时闲暇读小说,我自己曾经的习惯是读到一个感兴趣的作品,就再找些正反两面的评论来看,再从这些评论中提到较多较吸引自己的作家或作品来读,如是类推。 读小说如是,学别的东东也应该类似。不太恰当的借用下六度理论,或许我们头脑中的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远少于我们预想的几个环节的“跳转”就彼此关联起来吧?这种跳转当然大多数是无价值的,但如果能有一个有序、高效的整理筛选工具呢?如果能在需要的时候能有序的筛选甚至主动创建/协助创建关联呢? 如果把范围再扩大一点:一个组织中的所有人在某方面的相关知识,也这样用一个“库”工具管理起来? 即便把范围缩写一点也可以乱想:假如我们平时习惯了用导图来整理自己的各种思想,做出了几千个图了,除了老土的按层级文件夹或者说高级点的导图的导图来存放管理,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吗?就象用数据库来替代一张张分散孤立的表单那样,并且加入这个think bank的“次序”又不影响思想的活力,我们的整理、聚合工作又非常高效而不至于太花时间变成为工具而工具.....[em06] 绕得自己都有些晕了,来个比方结束乱想:把当前的导图工具比作Excel,未来的SQL型的导图工具( Think Bank Tool )该是什么样的呢?[em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