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佛学交流] [转帖]现在学佛人的一个清凉剂-学佛人该怎么生活、吃饭、穿衣、睡觉

[复制链接] 11
回复
578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3-11 15:4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帖出自‘地藏七’网站,原标题《冉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佛遗教经》

......

因为应咱们同修的邀请,咱们这次还是一起再学习学习《佛遗教经》,正好如一这个事儿给咱们做了前面,给《佛遗教经》做了事例上的证明。咱们看看佛在最后涅磐之前,最后留下了什么话。

    释迦牟尼佛,初转妙,度阿若憍陈如;最後说,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於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要。  

佛祖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他是王子,一切世间,一切享受他都有,但是呢,他到了四城门就看到了生老病死四个状态以后,就坐不住了,睡不着觉了,饭也吃不下了,有心病了。认为这个世间呀,这四个东西一产生,我们就出现问题、出现痛苦了。于是呢,他就发心一定要解决掉这个问题,这个根本问题,就解决这个事儿。然后才出家求道。佛祖求道的过程是什么过程呢?是不是搞上一套经,搞上说碟儿天天听呢?没有,没干过这个事,就是出去去找老师去。那会儿的老师没有出六道,就只能讲天道的东西,讲一个方,照着去做,就这么简单,修,实修,很快就达到了。一层一层的天,最后一位仙人告诉他,非想非非想处天,是最高一层天,他一修到了以后,就知道这个不对。这个叫什么呢?知非即舍。没人再教了,只好自己去摸索去了。他咋摸索呢?也是到处找书看吗?听光碟吗?不是,或者讨论吗,找一帮人讨论吗?现在我们有好多讨论小组,特奇怪。什么讨论小组都有,哎呀,奇怪死了。干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苦修,到雪山去苦修六年,每天吃的就是一麻一麦,打坐,打坐到啥呢?全身就是皮包骨头,露出的就是肋骨,皮包骨头,头上作了个鸟巢呵呵,鸟都在那儿作巢了。就是苦修,他不苦修想成道,躺在那儿成道、讨论成道,没门儿,没门儿!下一步怎么办呢?他又觉得不对,苦修也不对,错了,也舍掉。知道苦和乐也是两边,都不对。然后干吗呢?去洗澡。遇到牧羊女给他喝羊奶,恢复了精力以后,然后在菩提树下发誓,不成道就不起座了。那么在这里边,他坐下来,49日,就睹明星而悟道。就这么很简单,就过来了。靠的是什么?佛祖成就靠的是什么?靠理论吗?当然有理论。你没有理论,没有前人的积累,你没有办再进步,你还得摸索。理论当然重要,但是,是不是说天天泡在理论上,理论上折腾来折腾去呢?那是错了,大错特错。理论知道以后,立即去体验去、实证去,看看这个方人家说的对不对,靠什么来知道对不对呢?你自己去按照这个方去做呀,做了以后就知道对不对了。就这样子的呀。你不做,天天讨论来讨论去,临死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没用。我们知道了方以后,立即去实践,实践中间才知道这个方对错、好坏在哪儿,一定要这样子学习佛。所以佛成道以后就说了一句话,到现在咱还能用上。佛说了一句什么话呢?佛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不过因为这个分别妄想执着无证得。这句话,这个前提很重要!没有这句话,我们就不敢学佛了。因为什么?我们觉得我们不够格,或者说我们很自卑,我们不够格,达不到这个高度。但是佛说了,人人都可以学佛,人人都是平等的。因为本性都是一样的。所以从那会儿,这句话开始到现在以及将来啊,我们还在依据这句话,来学佛,来成就的。然后佛开始就讲了。
 
当时,佛悟道以后啊,第一个反应是啥呢?立即走人,休息去,这是第一反应。因为什么呢?度人太苦了,太难了。因为现在的人啊对佛,很多人是啥态度呢?怎么嫉妒他、怎么把他的名誉夺过来、怎么把他害了、灭了他,当时就是这样,当时的那个社会还比较纯朴。有一次我们有个同修就问,为什么佛菩萨现在怎么不来呢?突然现出个佛菩萨的形象呢?我说那要现出来,估计很多人把他灭了呵呵,马上把他灭了,立即我就是佛菩萨。没办,时代不同了。当时帝释天赶快下来,请佛讲。没人请,那佛就涅磐了,那会儿就涅磐了,就没了。他就出来讲道,初次讲,度五比丘。讲了多少年呢?讲了49年,49年的。按佛经讲,讲了300余回。大乘、小乘,可以说,佛把该讲的一切方全部讲出来了。这是佛的慈悲。这是佛的尽虚空遍界,一定要明白。不是说佛经都在佛的心里边,那人家念一部经,所有人忽悠一下全成佛得了,对吧?没那个事,要搞懂,没那个事!所谓大回向,就是佛的胸怀,佛菩萨的理想,度一切众生都成佛。这是大回向,这叫普皆回向。具体落实普皆回向在哪儿呢?就是在这49年里边,一天一天,一个人一个人,一部经一部经的,慢慢慢慢地说、做、落实,这是佛祖具体怎么落实普皆回向。不是说人家大手一挥,念上几部经,全世界人民都成佛了,没那个事儿,千万别干这个事儿。现在有一股潮流,认为是念个经一回向,就完事了,世界人民解放了,哎呀,真奇怪。
 
佛祖啊一直修行,你看他最后那会儿,到了娑罗双树间,要涅磐,有个人供养他,供养什么呢?供养一个,现在咱们就叫毒蘑菇,佛也知道,佛就是慈悲,你既然供养,我就吃了得了。如果说按照佛的能力他可以化解掉,没问题。但是呢,他在这个世间的因缘结束了,就算了,借这个因缘就走人了,走人了。即使到了娑罗双树间,定了,躺在那儿了,最后一个弟子叫须跋陀罗要来,其他弟子都挡着不让他去,但佛知道,这是我最后一个弟子,就让他过来,度完了。躺在那儿呀,还在说度人,这个搞清楚。佛菩萨都在干这个事儿,不是说没事儿坐那儿念一本经,普皆一回向,没事了,哎呀真荒唐。这时候,最后呀佛祖给弟子留了一段话。
   
汝等比丘!於我灭後,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於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佛给大家,后世弟子,第一条立的是什么呢?立了个大家要尊重戒律。就是说你要是尊重戒律,就等于尊重佛一样。因为戒律啊,可以说就是佛的精神的体现,精神的体现。那么,对于这个持净戒的人,当然他说的出家的这些修行人,世间一切,总而概括一句话,世间一切都不要做。这个说了很多,咱们现在都做,贩卖贸易、安置田宅、蓄养人民、包括什么合和汤药,还有算卦的、看星象统统都不让弄,包括在世俗中间,结好贵人、参与世事、政事,统统不许干!这是佛说的,拿这条咱们去观察观察现在所谓的这些学佛人、所谓的这些大德,看看他们干什么,嘴里头往出冒出什么话来。拿佛的这个遗教经去判断,对不对。如果还参与政事,这就不是佛弟子,不是持净戒者,不是。那么对于我们在家的居士,就佛这里边确实说了个原则,叫什么呢?“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什么意思?你有什么福报,你在这个世间就会表现出来什么事业。对于现在的事业,我们知足就好。知足以后干什么呢?够你吃穿用住,好了,就行了,就可以了。生活要什么呢?说了叫“清净自活”。有多大的福报就享多大的福报,就够了,就够了,这这么简单。不要想着说今天炒房子特多,有一套房子想着两套,两套不行三套,搞它十来套。股票呢,趁着低赶快买吧,这都违背了佛的教导。“节身时食,清净自活”,这就是我们佛交代给我们后世弟子应该对生活、家庭、事业等等,世间所应该保持的态度,就是这个。知足知量。
 
当然对于四供养,大家对这个出家人呀、寺院、道场有供养,但是这里佛也告诉你一个原则,叫做“知足知量”够了就行了,不要没完没了的,没完没了就开始产生贪念了,就会走向反面,就要下地狱的。那么世间,我们明白了怎么做以后,佛告诉我们,要干啥事呢?不是说我们世间该干吗就干吗就完事了,就混日子了,不是,指了一条路,叫“当自端心,正念求度”这就是我们学佛人要干的事。这里边说的最重要的一条,说什么呢?找你的心,把你的心端正了,而且这里说“当自端心”不是别人给你把心端正了,别人给你端不正,你心歪了,别人怎么也把你端不正了,佛也端不正你的心,得靠你自己。你自己把心端正了以后,干什么呢?“正念求度”啊。我们学佛了,学了一个正以后,自己相信这个正,按照这个正一直修下去,干什么呢?求度。度自己去出六道轮回,让自己出这些身口意的束缚,获得一个解脱永恒,成佛去!很简单,佛说的,这第一段跟我们大家讲了,平时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办?什么态度?保持什么态度?就这么简单。如果说我们一边修行学佛,一边还想着这个股票又升了,我那儿又赚了,恐怕不太对。对生活随意,随意,一有福报,有多大的福报,你放心好了,它一定会表现出来,埋没不了你的,也不会跑到别人那儿去,一定是你的,这是因果的力量在起作用。世间上的事情,你不管它,其实该得的它自然得到,你天天迷惑在里边啊,该得的它也得到,但是实际上这里边你观念不对,贪嗔痴旺盛,慢慢慢慢啊,这里边就又会造作无穷的恶业,产生无穷的恶果。这是佛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一条!平时怎么办,生活中间怎么对待的问题。非常重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11 16:22:49编辑过]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5:51:13 | 只看该作者
    咱们就再学习一个《净土圣贤录》里边的故事,依然把我们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唐智钦。智钦,不清楚他的身世,专门修习禅定的门,又礼拜称念一万五千佛的洪名,礼拜称念到了第一万尊佛。然后在鄮县(浙江鄞县)阿育王寺佛陀的舍利塔前,燃一只手臂供佛,以求往生极乐净土。他的弟子僧护,半夜里看到庭院前面光明照耀异于寻常,因此问:是什么人拿著火炬呢?总共问了三次,空中回答说:是来迎接智钦师的!僧护急忙把门打开,看到阿弥陀佛金色的身像放大光明,幢幡香华七宝伞盖,从空中飞腾而下,智钦就在此时即刻往生而去。
 
    咱们学这些往生事例的祖师,你看人家干啥,不跟咱们干的一样吗?对不对。修禅定,礼拜一万五千佛的洪名,也是忏悔业障,一样求佛来加持。后来呢,供养佛,怎么供养?燃手臂,咱现在不用干这个事了,咱现在就是天天拼命在拜佛就行了,用自己的真心来供佛,前面所说的一切就跟《佛遗教经》一样吗?那一模一样,没有说这个智钦天天到集市上玩去了,又买点啥、又吃点啥,没说这个事。天天干吗呢?拜佛、学禅定、燃手臂供佛,天天就一门心思就是修行怎么成就,怎么往生净土,一门心思就干这个事。没有再干别的事了,枝节上的事。咱们现在就知道,学这些祖师就知道了,人家没有枝节呀,一有枝节,你想往生就错,去不了了,去不了了。一定要明白,人家没有枝节的东西,就一个事儿——修行,精进修行,最后就往生了。往生,人家这个厉害。阿弥陀佛直接就来了,在空中,别人都看见了。现在往生撑死自己看见,那就不得了了,那已经是预知时至,就不错了。人家这个呢,别人都看见了。这不靠精进修行,能达到这种感通吗?那就不可能的,就不可能。只有说真正精进修行,跟阿弥陀佛那就是一体了,你才能产生出这种效果、力量,是这样子的。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5:50:33 | 只看该作者
    自今以後,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佛就说,我啊该去世了,这个身体其实是一个无常的东西,该舍就舍掉了。那么剩下的,我的报,我的如来身,在哪里表现呢?就在我的弟子里边,辗转行道、辗转说,就是如来身,常在不灭。你看咱们现在,佛现在到两三千年了,依然很兴旺。这就是佛的还在。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诲。
 
佛就是反复在这两段说了,“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就是这个世间呀,危脆不实,不要留恋了,没意思,没意思!最后一段又说,还是在反复说,“常当一心,勤求出道”。这里边,佛翻来覆去,最后归结反复提的什么?就是这一条“常当一心,勤求出道”,把心制在一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精进修行,折伏汝心”。那么世间的,动和不动,都是败坏不安之相。我们这个在地球上,以为地球不动,实际它在动,是吧?以为没事,它在动,都是败坏不安之相。最后就说,就到这儿吧,就到这儿吧,佛要灭度了。这是佛最后的教诲,完了,就这么简单。
 
你看佛最后说的这点东西,非常的平和,没有搞点惊人之举,反正我得涅槃说点怪异的东西,没有,非常的平实、非常慈悲,就是教给我们大家啊,平时咋办?起心动念咋办?教的这条路啊就是戒定慧、三无漏的解脱之道,就这么简单。是不是说又弄上一屋子书来讲呢,没有,就这么简单,佛这么简单,这就叫闻思,照着这个修,就叫“闻思修”。不是说越多,就叫闻思了,不是那样的。懂了一个道理,照着这个道理坚持做下去,修成功了,就叫闻思修,不是越多越好,不是那样的。
 
所以,佛这里边,你看反复地说,我们总结一下:对于生活,我们怎么办呢?就要“节身时食,清静自活”,这是态度。那么我们要做什么事呢?要“当自端心,正念求度”,这就是我们一辈子要干的事。修行的路子,佛说了,就是戒定慧。你持了戒了,立即要做什么事呢?“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当勤精进,折伏汝心”就干这个事,天天就干这个事,别出去逛去。吃饭怎么吃、睡觉怎么睡、穿衣服怎么穿?佛告诉你了。遇到人,处理事情的时候,碰到了矛盾,佛说你怎么处理。总之一句,反正就是别人骂你,你觉得说占便宜了,就这么一条。然后就讲,少欲知足,然后远离愦闹,独处闲静。然后就是精进修行,不妄念,把佛讲的五戒戒律,前面讲的这些东西别忘了,这就是最大的善知识,不要乱求去,不如求自己啊。然后,佛讲了这么多,你照这个做,自自然然就得定,得了定就得慧,就完了,就这么简单就完事了。最终佛教导我们说,修行怎么修呢?断掉一切外缘,断掉一切逐渐修行,就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当勤精进,折伏汝心”就完了,就这么简单。“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修行就这么简单了就完事了,很简单。
 
慢慢地,现在这个知见太多了,哎呀,简直是没办,问出的问题真是,不知咋回答。奇怪死了,做的事呢也是,明明就这条路,走、走、走就弯了,不知道弯成什么样子了,很奇怪。这都是什么?大家自己的知见、个性。所以,我们在去年又提出来要“消磨个性”,我们现在跟佛一样,拿起啥?举了把斧子,谁要有个性,直接就上去一斧子给砍了,谁要说就像亮亮弄舍利了,我们就给他砍了呵呵,不要,这都是知见,不要。弄别的,弄这个、弄那个,统统砍了,不要。这都是佛教给我们的,遗教经里就教给我们,佛干什么呢?就是给我们砍枝节啊,拿的就是把斧子,这遗教经就是把利剑、斧子,就给我们砍枝节。外面的一切全给你砍掉,最后剩下啥?就剩下一颗心了,没别的,你就成了。现在,我们这个方,一开始没办,一开始我们能说说就不错了,一开始不敢砍,砍了就都跑了呵呵。只要慢慢,先给点好处,先引进来呵呵,引进来,慢慢现在,我们慢慢把斧子已经举起来了呵呵,慢慢就准备要砍了。外边的一切,别干,没用!没用,真的没用!弄不好,遇到了恶缘啊,还受害。我们砍,砍掉以后,自己老老实实呆着,干吗呢?就是佛说的,你就精进修行得了,你拜忏去吧。我们朱师兄准备照着一百个忏一天拜,挑战一下,学习这个得了。这个跟《佛遗教经》的精神这是一致,没错,学这个。像如一呀、常弘呀他们学习。周博士,你看他讲了,他功课多吗,他也不多。他是心啊,把得死死的,没有知见。你看他来讲,遇到事他咋处理,一下子拉到根上去了,他从来没有外边,不往外跑啊。是这样,你这么样子修,成功才快,特别快。你像如一拜大忏,拜了四个月,她已经变化了,变化了。常弘那天说,她变化,她打完七以后也就八个月,就在家里边就老老实实听话去拜吧,天天拜吧,没啥,修呗,还有啥啊?就是跟佛说的《遗教经》一样吗?一模一样。不要乱跑,不要乱求。脑子心思不要乱想,一会想,哎呦行不行啊?行不行?那就错了。做吧。大家这也是正常,如一那会就老说,我记得上次去了,她说,行不行?估计还得一辈子的事呵呵。但是这次就变了,变了,一下子就出来了,一下子突破就过来了。要的是这个东西,修行修的是这些东西,在心地上修,突破了以后啊,你就得道了,得道了以后,一切都空虚了,虚假的。你说行善重要不重要呢?当然重要。但是善也是假的!你不悟到本心,你天天在善上转圈圈,也有可能,闹不好就又跑到恶道。世间一切都很热闹,有的很神圣,很光荣,弄不好,就有负面的作用,不见得好。所以修行啊,一定要搞懂方向,就是求心,心解脱了,一切都解决了。心解脱了,就佛说的,你得到了戒定慧了,你有了真实智慧了,没有办不成的事,绝不会再走到弯路上去,没有问题的,不会有这个问题了。如果说心不解脱,没有智慧,你以为是干好事,说不定就害了多少人了、害了多少事、给社会造了多大麻烦。所以,必须得有智慧,真实的智慧,真正的解脱智慧,这是根本,最根本的东西,一定要这个东西,不要别的。别的呢随缘做做,有机会做做,没机会呢,照佛说的,老老实实呆着,咱们比佛那个要求更进一步,趴着得了,不呆着,趴着,天天趴着,把自己放得更低,更精进地修行。这样才能真正的突破,修行成功。因为咱们现在比过去呀业障就更重了,更难了,更难了。
 
所以,咱们学习学习《佛遗教经》。本来这个经,我没想学这个经,前段回大同,大同马居士,因为我一年回不去几次,他就找,回家一下翻了一本佛经来,好几个经合集的,他一看有《佛遗教经》,他说这个挺短的,你给说说呵呵。以前看了,也没有专门学习,但是一学就发现,这个经好象给咱们讲的似的呵呵。现在,在大同学了一次,在我们北京精进道场也学了一次,这算是第三次吧,第三次,越学习越觉得应该学。觉得特别对我们现在学佛人,那是绝对一个清凉剂,一下子就搞懂我们该干啥了。别在外面乱跑了,现在跑的人太多了,跑来跑去呀搞不懂,都受害了。是这样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5:49:14 | 只看该作者
     汝等若於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耨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於四谛中,决定无疑。
 
佛最后又问,问了三遍,说对四谛还有啥疑问赶快问。他有个弟子就观察众心说大家都没什么疑问了,对苦集灭道这个四谛都很清楚了。
 
     於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阿耨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这是两段,这里边说了,就是说,“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大家修行啊,佛是咋回事呢,我们的本心本性是咋回事呢,我们不知道,这个大道是怎么回事,我们不知道。但是,佛给我们举个例子,就好象夜里边突然有个闪电,突然看到一道光明。我们求道、悟道就像这样。你天天修修修,忽然之间,一道光明闪过,你就看见你的本性了是啥样,但是忽然之间那个电光没了,你又黑了,但是我们看到了,就不一样,知道有希望了。知道这个光明是啥样了。这是不一样的。这个你就“即得见道”,就是见道了。我们现在已经有人慢慢懂得这个东西了,看见了,看见了。我们慢慢修也能看到,也能悟道。这个悟道并不等于说我就行了,没问题了,那还差得远了去了,但是不一样了。因为什么呢?在黑暗中间,我们一旦能看见一道电光,那是多大的希望,那不一样,一定不一样。那一定会在我们心理牢牢刻下这个印记,你再也不会说我等死了,赶快想办出发找这个电光去了。把这个道找出来,一定会这样的。那么佛就说,佛已度的已经度掉了,度了,该说的都说完了,没有度的也作了安排了。现在咱们就知道,没度的是安排给谁了?地藏菩萨了。现在就明白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5:48:42 | 只看该作者
   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佛早就知道了,有一些人懂了点东西就开始干吗了,干吗?就开始嘚嘚了,没完没了地嘚嘚了。显露开了。佛就说了,你如果说按照这个方修,即使你有了智慧怎么办呢?闭住你的嘴,为什么?你如果说这时候跑出去开始种种戏论,显示自己嘚嘚去了,佛说了“其心则乱”,好不容易把摄心在定,产生了智慧,很快就乱了。戒定慧统统就失掉了。所以佛说了,你真的修行啊,真正说修行保持了什么呢?远离戏论,依然是前面的那些东西。戒定慧的路,前面必须要保持下去,保持下去。所以说“当急舍离乱心戏论”。如果你真想得到寂灭的快乐,你必须把这些戏论抛掉,不要去争论,这个方好、那个方坏。怎么回向、那个怎么回向,跟你就没关系,你就别管,依然安安静静、精进修行,往下修,一直到解脱,一直到解脱。要这样子。可不要我们好不容易修出点东西,到处就开始表演上了,那错了。弄不好,弄个冤家对头来了,折腾死你,麻烦可要大了。所以说,越到后面修行,真正进入门以后,你嘴越得闭住,你不闭住那麻烦大了去了,可麻烦了。表现出来的都是什么东西呢?都是大家可以理解的东西。吃饭呀、穿衣啊、拜忏,正常的大家理解。进入了佛门,真正进入以后,很多东西你不能再说了。你得远离戏论,闭住你的嘴,继续修下去,后面是不需要说的。所有人只要修行,都能跨过这道门,进了门以后,慢慢世界就跟这个世界就没关系了。慢慢就到另外其他深入的东西了,不需要说了。那个时候用心就搞懂了。
 
汝等比丘!於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於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佛说,所有的功德修行戒定慧里面很简单,就是常当一心,常当一心,舍诸放逸。我们在修着呢,拜忏,赶快拜吧,一会我还有个聚会。外面过年又放花了,我赶快去看去。常当一心,舍诸放逸。佛说了,就这点东西,就这点东西。“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说完了,就这一句话全说完了,修行的过程,最后这些都给大家讲完了,最后就告诉大家,修行就是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就这么修就够了。大家应该勤而行之,或者在山里边,或者在空泽中,或在树下,或者闲处静室,干什么呢?“念所受,勿令忘失” 。佛教你啥方,天天就去念去,这个念不仅是说念经,而是说把这个当做方,天天思维,天天满脑子就这点事了。念的是正,千万不要忘失。这个反复又说了,“常当自勉,精进修之”为什么呢?“无为空死,後致有悔”。咱们现在学佛人多了,到最后,没修成功,那叫啥啊?就空死了,白白过了一辈子,后悔来不及了。我们那个陈海明说,有一个学佛人领他进的佛门,结果那个人住医院,他赶过去一看,让她念佛,神志不清楚了,已经不清楚了,她老伴就说,这就是吃素吃得神经紊乱了。哎呀,没办。就后悔了,为什么?怎么可以做到无为空死,后致有悔呢?佛说了“常当自勉,精进修之”一定要搞懂了,是这样的。佛这儿又说了个无奈的话,佛说我就好象那最好的医生,看见病,我给你说出来了,吃不吃是你的事,你不能说你不吃,回头怨医生。或者说像最好的向导,把人领到最好的路指出来了,走不走也是你的事了,你不走,最后掉地狱了,回头就说你看那个向导真坏,他为什么当时不把我拉走呢?为什么不把那个药当时不塞我嘴里得了。现在学佛人都这样,不怨自己,怨佛。自己明知道错了呢,还要干。最后回头来说,你看他当时为什么不说我一句?非常无耻,没办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5:47:57 | 只看该作者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於我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你看,很简单,就这么照佛说的做,难不难呢?不难。就告诉你怎么穿衣、吃饭,你看佛就讲这个东西,怎么睡觉。你就这么做,你就得定,马上就得了智慧,就这么简单,修行不难,真的不难。关键就是不老实,不做。那么,佛说了,你得了定以后,就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你就不会贪著了。为什么有了智慧你就不贪著?你就知道贪著没用啊,世间的一切都是虚的,虚空幻影,弄了半天,假的,迟早是别人的,迟早毁灭的。地球啊、太阳、月亮,到一定程度,咱们现在天体物理就知道,到一定程度它会毁灭的,到一定程度它又生起来了,没有用,这不是根本。
 
所以,有了智慧,你就会“常自省察,不令有失”了。你有了智慧就知道哪个对、哪个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自己懂了,不好的不对的,我们离的远着呢。别人说那儿有红烧肉,我们也不会去,知道这个不好,有危害。好的你一定去,因为什么?这个有利,对我们有益,一定去做了。所以,佛说了,只有这么修,一步一步修,那么就在佛中间能得解脱,能得解脱。如果不照这个做,你也不是道人,也不是白衣,不知道啥人。你真正得到智慧,这个佛特别说了,叫“实智慧者”,你必须真的,真实的智慧,你可不要说,我看了无数的经、听了无数的经,我有智慧。那不是智慧,那是假的,那是知识。那不叫“实智慧”。真的实智慧,是你本心流露出来的,你证得的。
 
你真有了实际的智慧以后,佛说了,举了四个例子,都是最好的例子。就是“度老病死海的坚牢船也”,老病死,你不要怕了,你有了这个实际的智慧,你绝不会把这个老病死成为问题,它没有问题。可以把老病死解决掉。“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无明黑暗,就是我们不懂,明天我们世界是啥样,我们不知道;明天我们是啥样,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叫无明。但是有了智慧,我们就有把握了。不是说我们明天,我们一定是知道,我们明天一起糊涂,不是,我们有了智慧就知道,我们该干啥,不该干啥,我们就有把握明天结什么果子,怎么过,我们有把握,掌握了规律。“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一切病,无论身体、心理一切一切的病,还有很多病,是我们搞不清楚的,不懂的,我们以为正常,其实它是病,但是有了实际的佛智慧,你都能解决,你都能产生出良药来。而且是伐烦恼树的利斧。我们有烦恼,在人中有烦恼,在道场有烦恼,反正在哪儿也有烦恼,天天有烦恼,日日有烦恼,但是你只要修行,沿戒定慧这条路修,你有了真实智慧呀,你就没烦恼了。为什么呢?烦恼它不是不起,还起,起完以后你知道烦恼怎么给它砍掉,你自己慢慢就单一了,单纯了,没有烦恼了。这不是说别人帮你砍,得靠你自己砍。你没有智慧就砍不了,因为什么?你没有利斧,智慧的利斧。文殊菩萨,他表现啥?就是一手拿一把宝剑,很厉害。砍的什么呢?就是砍的是烦恼树的宝剑,砍烦恼的利剑、利斧。
 
所以佛说了“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闻思修慧,这里边我们闻思已经够多的了,这几年天天闻思,闻思个没完没了,太多了,咱们现在落实到修吧,落实到修吧。听到的太多了,别再闻思了,已经闻思太多了。把过去闻思到的东西,落实到修这去,落实到修,怎么修呢?佛前面告诉我们了,持戒、天天怎么穿衣、吃饭、睡觉,遇到事怎么忍辱,得少欲、知足、远离愦闹、独处闲静、精进修行、折伏汝心,这叫修行。搞清楚了,不是说修行我们天天念吧,念完了回向界,把世界就管了,不是。佛这里边讲了,先管你自己。管你自己,修行路是什么?戒定慧,不是天天管别人,管你自己。你自己有了戒定慧,解脱了,所有人统统也是这么走的。所以说佛说了,真正有人有了智慧,你即使说只有肉眼,没有天眼,那你是真有智慧人,就是明鉴人。佛说了,因为什么呢?你道理懂了,有智慧了,不见得说你有了天眼你就是明鉴人,不见得,不见得。咱们现在那些顶仙的可多了,有时候鬼也有五通,啥也能看见,能看见好多东西。一会过来说又看见啥了,那叫明鉴人?估计还是个愚痴,没眼睛的人。所以说佛讲的,戒定慧,讲了,真正得到是实实在在智慧,砍断你的烦恼,让我们真正解脱了,这才叫真智慧。世间里边折腾死了,一会给你治好病了,还得供一碗肉,那不叫真智慧。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5:47:03 | 只看该作者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佛呀早就看到咱们现在的社会了,善知识满天飞,佛说了,求善知识,求善护助,哎呀,算了吧。不如什么呢?不如你自己不妄念得了,自己来吧。你把你的念头管住了,老老实实照佛说的因果呀、戒律呀,讲的前面那些东西做到了,你比啥都强!现在找个善知识,说不定就引你沟里边去了。佛早就看到了,所以佛说了,得了,你自己呀把戒律老老实实的守住,就跟听佛的话一摸一样。别找什么善知识、求什么善护念,求了这些,你还不如自己老老实实学佛。你这么做了,所有的烦恼贼就进不去了,而且你如果说进入人中,很烦恼,怎么办?你好象披了铠甲一样,你就不怕了。你就不会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引歪了。所以佛说念力坚强,佛反复地说,这里边佛反复地说什么呢,没有说你去到哪儿朝名山吧、逛大庙吧、求谁吧,没有。佛从一开始到最后,都讲的是反求诸己,找你自己!从头到尾都说的是你自己。佛这里没说,没事儿,后面能成立几个助念团,没那个事儿。这里对所谓的善知识,所谓的善护助,虽然佛没说啥,我觉得是个极大的讽刺,极大的讽刺。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自己按照佛教的五戒,戒律,这个是根本,牢牢地抓住。管住你自己的心念,这比啥都强,比什么善知识都强。因为什么呢?你是直直地你去找佛那儿去了,抓的是根本,抓的是戒律,抓的是佛的根本,而不是被别人消化了一圈,变了形了完了再塞给你,不是这样。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你看,前面所说的一切都是什么?统统都是戒,统统都是戒!戒说的特别多,反复地说我们怎么戒,戒我们的身心,尤其是心怎么戒,别跑了,说得很仔细啊。吃饭的时候,你吃饭不会吃,人家做的不好,回头就发脾气了,那你有啥戒啊?你就没有了。穿衣服,天天看着别人穿的比我好,我再买它一套去,那就没有修行了,没戒了。碰到事了,就开始唠上了,唠唠唠不对,打上了。那有啥戒呢?没有戒。看见外界的一切,就该开始跑了,被物质拉跑了,被物欲拉跑了,错了,没戒了。包括我们学佛中间,突然冒出个善知识来,又拉跑了。佛说快别干这个事了,按照戒律,老老实实,印在你脑子里边,知道什么对,什么错,按照戒走,你就没错,这就是最大的善知识。前面讲的统统都是戒。落实到最后,少欲、知足、独处闲静、远离愦闹,统统都是戒。落实到哪儿呢?落实到精进。把外缘一切、身心一切统统放下,落实就是一个精进、修行。找你的本心去,当勤精进,折伏汝心。就干这一个事,就干这一个事!戒律这么修,修、修到哪儿了,就得定了,自然就得定了。定和慧啊,佛这里各说了一段就带过去了,后面就不用说什么了,到了那儿,大家自己就明白了。
这里边说了个得定,怎么得定?摄心故,心则得定。一句话就把前面所有的都概括了。你如果天天不能少欲知足,不能远离愦闹,你不能说还想着外边的一切,你怎么可能摄心呢?你就摄不了心,所以前面讲的一切统统是戒,为了的是什么?摄心。你的心摄在一处,就干吗?这叫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翻来覆去,佛就讲了这么点东西。你只要摄心,你心就在定,就这么保持吧,保持保持,你就得定了。心在定故,有啥好处?可以知道世间生灭相。佛在《金刚经》里面讲,所有世间一切众生所思所想,佛都悉知悉见。为什么呢?佛都定了,佛都定了,我们也可以。所以说周博士来了,他得定了,地狱天堂他也能看见了,佛说这是普遍的规律、原则。人人按照这个修,人人都可以得到,没有问题。
 
所以佛说,想得到这个定的好处,你必须常行精进,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就不散了。心不散,佛在这里举了个例子,就好象水老在流,怎么办?你能有办让水,弄个堤坝、水库,水不流了,水只要不流,就产生什么?智慧就保存住了,智慧水就保存住了。这个叫什么呢?“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你只要定住,心定住,眼耳鼻舌身意慢慢都摄心一处,都定住了以后,你的功德就不流失了,无漏了。为什么咱们漏呢?因为脑子一会想那儿、一会想这儿,一会说这儿,一会说那儿,不说别的漏,你能量也漏了,对不对,你还有啥漏呢?你能量也漏了。很简单,就可以理解了。所以学佛很简单,就是说得定,把心摄住,把一切慢慢慢慢都摄为一处,继续这么做,做到一定的程度,力量到了,你就得定。有了定,世间一切生灭的相你都能看到,都能观察,没问题。不是说我们在屋里外边看不见,你修道得定,慢慢慢慢都能知道,没问题的,这是佛讲的原理。
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5:46:19 | 只看该作者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於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佛说了,你少欲了,够了吗?还不够,还得知足。知足完了干什么?远离,远离什么呢?佛说了,你修行人,真修行人干什么呢?“远离愦闹,独处闲居”。这是修行人应该处的态度。佛说了。为什么呢?为什么当离愦闹,独处闲居呢?因为你欲求的是寂静无为的安乐,咱们现在修行,懂得什么叫寂静无为安乐吗?咱就不懂,现在脑子还想着说看个电视有意思,找个机会抽点奖去有意思。现在我们不懂得什么叫寂静无为安乐,脑子里我们无数念头,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起,我们就习惯了,实际上这是一种痛苦,非常巨大的痛苦就是这个。我们现在感受不到,其实这是最大的痛苦!念头在生生灭灭,不停地生灭,这是最大的痛苦。我们就习惯了这种东西了。慢慢学佛啊,断掉了这些东西以后,如果能够证到阿罗汉那个地位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了,你才知道什么叫寂静无为的安乐。咱们到不了那儿,你就想象不出来,就不说它了。但是呢,这是佛告诉我们,我们知道这是真的,这是最快乐的事情。你达不到那个东西,你现在这个状态都是苦的,都是苦的。所以怎么办呢?你必须当离愦闹,独处闲居。这是我们一个态度,一个精神。你不能说我们现在当离愦闹,独处闲静,我们没条件了,我们天天在市场里边卖货,那你心里边保持一个态度就好。心里边对这些事情不喜欢,心里边对这些,这个清静有一个喜欢,有一个态度就行。如果说,这里边说了,静处的人,你不要以为就一个人,佛说了“帝释诸天”,天上、天人呀、天主呀,哎哟最喜欢这些人了,是一路人嘛,是一路人,一旦说静处闲静了,干吗呢?空闲独处,为了是思灭苦本。目的是修行,不是说静处一室,我自己满脑子动脑筋了,开始想、规划了,那帝释天人不会理你,不会理你,你真正说安静下来修行,那天龙护就护持你了,因为什么呢?同类人,自然来护持,不是说别的原因,自然就护持来了。就好象家人,家人,说摔倒了,你放心,家人肯定过去扶起来了,一样的,一样的。只要你修行,修的是安静的行,行,修的是脱离苦恼的行,修的是佛教给我们的方,那天龙护都来护持你。你不要以为就一个人,不是,绝不是!无量无边地护持。如果说乐众者,你喜欢,大家都喜欢热闹,但是也要受众恼,也要受恼,受苦恼。这里边举了两个例子,你喜欢欢乐,喜欢世间的热闹、就好象大树,所有的鸟都堆在上面,这个树慢慢慢慢就有枯折的危险。或者像那个大象,你慢慢走,走到淤泥地里,慢慢就陷进去了,出不来了。举了两个例子,有危害,极大的危害。所以佛说了,修行你得远离,你不远离不行。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最后少欲知足远离干吗呢?落实在哪儿?落实在精进上,不是让你少欲知足,找个空闲的屋子躺着去了,睡大觉去了,不是那事。让你精进,事多着呢。精进,佛这里边说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则“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成佛难不难,不难。难在哪儿?难在你不精进,难在你不少欲知足。看咱们现在这个社会学佛人,少欲知足吗?那欲望更多,事更多,忙死了。他怎么可能修成功呢?他不可能,不可能!所以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佛也举了两个例子,就好象那个小水长流,石头也能磨穿了。或者说举了个反面例子,就好像钻火,钻木取火,你钻了两下,停那儿了,钻了两下又停那儿了,完了回头说真奇怪,这个火怎么不出来。现在学佛人都这样。弄了好多佛经,逛了好多大庙、名山,最后得病了,说佛怎么不管我了?奇怪死了。所以佛这里边举了两个例子。你要是说修行就好象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这是修行的态度。用一辈子的时间,就好象水流穿石,去做吧。就好象钻木取火一样,钻开以后,你别停,一直到这个火出来才行。就好象如一似的,她拜忏就不停了,昨天我在,她说一天没停过拜忏,最少十个,一天没停。后面越来越加劲了。现在就行了,这叫啥?这就叫精进。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5:45:50 | 只看该作者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心为本。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你看,佛一步一步教我们,引导我们,告诉我们睡觉咋睡觉、吃饭咋吃饭、穿衣服怎么穿,跟人交往的时候、遇到生气的时候、遇到了伤害的时候怎么办。到这儿又开始了,遇到了事情,我估计可能以前也有,但是对我们现在人可能更是严重了,为什么呢?现在的人欲望太多了,太多了,一旦有了欲望,你这个心啊就跟野马似的跑开了,安不下来了。哎哟,那儿有块金子,赶快过去捡去,不捡让人捡走了。安静不下来。一有欲望,苦恼就来了,苦恼就来了,非常苦恼。所以,佛讲了,我们对待这个世界,这个心,被别人一忽悠,忽悠走了,干吗去了,炒股去了,把房子当了,炒股去了,这是前一阵的事儿。这是被外界的欲望引走了,引走完了以后呢,一炒股就赔了,房子也没了,车也没了。烦恼死了。佛说了,要少欲,少欲有好处,少欲能满足自己,没有苦恼。少欲望能产生一切功德。少欲的人,你就不会把心弄的弯弯绕绕的,就为了这个目的,我怎么得弯弯地把那点钱、拿点东西勾到我家里来。一有了欲望,你的心就弯了,心一弯,深山大海沟壑就出来了,地就不平了,灾难就来了。是这样的。所以佛说了,你心得直了,把那个心掰直了,顺溜了,心不直,外边一切都是弯的。心直了,和道是相同的。道是直的,大道是直的,大道不弯。清清楚楚在那儿摆着呢。因为我们的心弯了,所以我们看不见这个大道,看不见了。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让心给它弄直了,我们就看见大道了,跟道就相合了。现在心弯着,弯弯绕绕,欲望可多了,我今天总得我干点啥,就不想不干点啥,现在人啊,都想干点啥,特奇怪。总想干点啥,干错了以后呢,就觉得说我还得干别的,可能这个干错了,那个能行。总想干点啥。这么干,干到最后,六道轮回。一定要明白,佛说了,质直心是道,要想着不干什么,少欲,少欲。这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态度,非常重要!如果你欲望特别多,这个人天天有无数的想,跟《茶馆》似的,成立个托拉斯,干这个、干那个,你还修道,这是个相违背的,不可能。当然,我们有福报,现在我们有各种事业,不要紧,这是我们的福报,这个佛讲了,节身时食,清静自活就好了。有什么,我们福报大,我们就享受这个福报,但是心里边不要天天折腾在这个上边就可以了。就是要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少欲完了,还不行,还得知足。你不知足,你不满足。你心里边没有一个安稳之处,不知放哪儿,就放一个地儿,放哪儿?放在知足,知足。为什么说不知足者随处天堂,亦不称意?你看咱们现在人,一上市搞它几百亿,几百亿该不满足,搞它几千亿,慢慢慢慢,就跟秦始皇似的,准备长生了,那会儿他可能还没有工具到月亮上,现在咱们的人准备把地球弄过来,月亮也弄我家去。越多越不知足,越苦恼。所以说,这些不知足的人,我们回头一看,佛说了,很可怜、非常可怜。知足的人呀,像颜回,咱们看颜回,那家里有啥呀?啥也没有,那精神满足死了,知足。那是最快乐的,那是孔子最推崇的一种精神。精神满足了以后啊,你比啥都强。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我们现在修行,慢慢慢慢外在的东西够了就得了。如一穿了个棉裤,15块钱,是小栗给她买的,每天山上冷,一腿长点、一腿短点,她说管它呢,暖和就行,每天就拜忏,管它那什么呢。这叫知足。知足在哪儿?修道上,心灵的满足上去,在这个方面知足去。外界的一切物质上,那没有任何意义。为什么呢?都是无常呀。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5:45:23 | 只看该作者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坏好名闻。今世後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於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你看,佛在这里又教我们东西了。教什么呢?平时我们摄心,护口业,但是万一有人来骂我们来了,杀我们来了,甚至拿刀,一刀剌我们来了,怎么办?佛讲了,咋办?对修道人怎么办?一般人咱们佛说了,像白衣,就是像一般人,平时没有戒律,不懂得修行,那么呢他没有办,产生了生气,可以饶恕、可以原谅。但是我们修行人怎么办?佛说了,万一有人骂你、杀你,你怎么办呢?要“欢喜承受,如饮甘露”。就好象我举例子,就好象每天喝蜂蜜水一样。每天别人骂我们,又喝了一杯蜂蜜水,有人打我们,又喝了一杯蜂蜜水。你得这么来理解。这是佛教育我们的态度。为什么呢?别人骂我们、打我们不要紧。他心里会有嗔恨毒,但是我们如果被他骂、打,而跟着转了,我们心里也会产生毒素。如果我们对待人家骂、打,我们心理很欢喜,我们心理就不会有毒,产生不了毒害,这个毒害,是害你自己的,害不了别人。这是佛教我们忍辱,如何对待的问题。这其实这个忍辱是对待什么呢?说明我们修行人、修道人在世间和人打交道的时候怎么办。这是佛教给我们,手把手教给我们啊。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穿衣服,佛也教了,你穿衣服咋穿。修道人,你不能还没完没了挂着东西,挂着那么多。天天是名牌。佛说了,真正说在家里这种人,增长骄慢都是不应该的,何况出家修道人呢。对于我们在家的修道人来说、学佛人来说,我们有什么穿什么就好,不追求就好,不过分就好。我们不用故意把衣服绞得破破烂烂,有啥就穿啥就好了,不要过分追求就好。戴一点首饰也是可以,但是呢,不要过分,不要把心放在这个上面,追求它去,就错了。追求什么?追求道,这才对。这里边说了个很重要的原理“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佛在当年让出家人托钵沿门去乞食,干什么?把你的脸扒下来,把你的过去的自尊、自私的东西统统的放下,这些东西不放下,你的我知我见根本下不来呀。可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斧子,一个斧子就把所有出家人的那个知见、脸面、社会的地位高低,统统一斧子就给你砍了。但是现在没有乞食这个问题了,咱们怎么办呢?咱们往地下趴,咱们拜大忏,往地下趴。平时啊,在人中、家庭、社会,我们把自己放得最低,不要往高处放,不要起来。修行中间,我们也要趴下去,像冤亲债主真诚地道歉,把我们自己的一切都放下去,要这样地修。不这样地修,你还有个东西,有个尾巴翘在外边,对不起,你这个尾巴就会摇晃。自己的东西就会起作用,我执呀、傲慢呀、比较呀,乱七八糟这些东西就起来了,这些东西都是生死的根本,就错了。佛这里讲了,我们为什么要拜大忏,佛说了,为什么低下身心呢?为解脱故,大家要明白,我们天天拜忏,拜了半天很辛苦,诵经念佛折腾死了,干什么呢?为的是解脱,不是为了热闹。我们山上元旦打七上去四十来号人,跟过年似的,热闹死了。但是大家跑在山里边,不是为了热闹,是为了求解脱,求解脱。是这个,一定要搞懂。所以,世间的这些嗜好、爱好,现在我们很多人有爱好,集邮啊,集这个、集那个呀,爱好,不要有,放下,没有利益,没有利益,你集那个东西,你就跟解脱就产生了矛盾,我们只有一个爱好,求解脱,这是我们的爱好,唯一目的,就没错!这是佛教我们怎么穿衣服。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