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胡贤林:为神秀的解偈

[复制链接] 17
回复
248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2-9 13:5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胡贤林:为神秀的解偈

      当年神秀作了一个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从写作来讲,神秀用词优美,比喻恰当。前二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就是很好的比喻句。“身是菩提树”是说我们人自有佛的本性吧;“心如明镜台”是说我们的心修炼的结果吧。从“时时勤拂拭”可见修行的用功所在。如果仅读到这里,我想大家都会觉得不错的。

      纵观神秀的偈子,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最要命的是“莫使惹尘埃”。你时时勤拂拭也没什么错,可就不要执著于有没有尘埃,怎样去除尘埃。如果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有些执著的话,那么莫使惹尘埃已是着了相,这就是神秀最大的失误。本来身体是身体,菩提树是菩提树,心是心,明镜台是明镜台,之间必没有任何联系的,偏偏神秀要这样来比喻,而且觉得自己比喻不错,就难免有些执著了。修行毕竞不是写文章啊,修行要的是照见本性,写文章在于修饰润色,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而一句“莫使惹尘埃”把神秀的执著彻底地表现出来了,原来神秀“时时勤拂拭”是有一个目的,就是“莫使惹尘埃”。你“时时勤拂拭”也好,可就不要抱住“尘埃”不放啊,这一执著,便着了相。即未脱相,又如何成佛呢?可惜可惜啊,几字之差,神秀已离佛远矣。

      不过神秀的偈子还是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还是很有参考意义,我们在神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话,我们离佛也就近了。不妨我们将神秀的偈子改一改,几字之差,也可让我们亲近佛了。现将改的偈子放在下面,与各位同修共勉。愿大家修行路上,一路走好。

      身非菩提树,明镜亦无台;何必勤拂拭,尘埃本自空。

 

该贴来自群组:中国经理人禅修聚乐部

18
发表于 2010-5-31 07:33:02 | 只看该作者
关键是,你体证了没有,光明白道理是没有用的。嘴上说的一套一套的,做起事来依然六根不净。要做一个行者,而不是说者、记者或思者。
17
发表于 2010-5-1 20:40:12 | 只看该作者

有个人,参拜了六祖真身。

他问:既然何处惹尘埃,为什么六祖老人家还要留一副真身在此,千年不倒?

六祖的禅,不是一个空字可解,要不然就没有听法开解后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16
发表于 2010-3-17 14:30:14 | 只看该作者

   神秀的是站在因地菩萨的角度所做,对未解脱生死,未了悟“无常”“无我”的所有修行人来说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对还在受过去不良习性左右的修行人来说是必须时时勤拂拭的,时时检查自己的身心与身语意是否符合佛陀的教导,是否如法所行,才能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心,才能去到解脱的彼岸,证得阿罗汉,这是一个渐修的过程;

  而六祖的是站在证悟阿罗汉的果位所做,对于已了悟生死,从过往的业力习性解脱的阿罗汉来说,跟本没有一个所谓的恒常的我,一切都是无常,连“我”都无了,更何况尘埃。那些个菩提,明镜,尘埃都是具有无常的本性现象而已。

  不能一概而论,没有高下与对错!

15
发表于 2010-3-2 14:36: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慧能、神秀菩提偈:哪一种境界更高fficeffice" />

 

相传,释迦在灵山会上,对着百万人天,默然不说一句话,只自轻轻地手拈一枝花,普遍地向大众环示一转,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寓意,只有大弟子摩诃(意译为大)迦叶,会心地展颜一笑,于是释迦便当众宣布:“吾有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的开始。后来历代相传,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渡海东来,与南朝的梁武帝见面,彼此话不投机,大师便渡江北去,寓止嵩山少林寺。

六祖慧能大师三岁丧父,其母守志抚孤至于成立,家贫,采樵为生。一日,因负薪到市上,听到别人读《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段,便有所领悟,设法到黄梅去求学习禅(这时他并未出家为僧)。五祖弘忍禅师初见他时,便问:“汝自何来?”他便答道:“岭南。”五祖说:“欲须何事?”他答:“唯求作佛。”五祖说:“岭南人无佛性,怎么做佛?”他答道:“人地即有南北,佛性岂有东西?”

有一天,五祖宣布要传授衣钵,选付继承祖位的人,叫大家呈述心得。这时,跟从五祖学禅的神秀,在走廊的墙壁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看了神秀偈语以后,便说:“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

夜里,慧能请人在神秀原偈旁边,写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到此偈,传付衣钵与慧能,为中国禅宗道统继承人的第六代祖师。(南怀瑾,《禅宗与道家》)

    初涉禅机,亦自以为六祖慧能的境界,高出神秀许多。人生的许多境遇,如果看不透、想不开,岂不就是自寻烦恼了。

人生就是如此,好也是过,歹也是过,好歹都要过。人生也可以这样,好也好好过,歹也好好过,好歹便皆是好过。

了了出世与入世的道与理之后,依旧认为,六祖的境界确实高出神秀许多。然而,深省之余,达到慧能的出世境界后,悠然回转到神秀的入世修为,是否更加体现了佛的智慧。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慧能的悟,岂便真的悟了?神秀若悟,方是真的悟得。

    身既是菩提树,心正如明镜台。须时时勤拂扫,万莫使惹尘埃。

14
发表于 2010-3-2 14:31:17 | 只看该作者

身本是菩提树,心即为明镜台。须时时勤拂扫,方不使惹尘埃。

13
发表于 2010-2-1 14:30:41 | 只看该作者

在商言商

在佛言佛

佛陀创立佛教是为了引导身受世俗苦难而不能自我解脱的人能自我解脱,佛陀指引人走向解脱、走向自由

神秀的偈语表明了他还在执着于世俗的观念,追求执着是痛苦的,或者自己痛苦,或者让身边的人痛苦,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成佛

所以六祖是慧能,而不是神秀

神秀是个和尚

不是佛

12
发表于 2010-1-30 10:26:55 | 只看该作者

本是不着一丝来,亦不带一丝走,如此空空而已。。

世间万物,虽各为个体,又互相牵连,仅仅联系而已。。

实属个人看法。。

11
发表于 2010-1-30 10:25:40 | 只看该作者

本是不着一丝来,亦不带一丝走,如此空空而已。。

世间万物,虽各为个体,又互相牵连,仅仅联系而已。。

实属个人看法。。

10
发表于 2010-1-8 23:47:11 | 只看该作者

无所谓慧根,慧则通与悟。我很欣赏此偈:

万卷佛心只此心,光明寂照见天真。若还挂碍连根尽,便是逍遥自在身。

万事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合儒家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境界,也就抛却了智慧,无为而无所不为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