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花钱 [打印本页]

作者: 叶东    时间: 2009-3-26 09:32
标题: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花钱

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老太太年轻时贷款买房,住上一辈子房子,到老时还清了贷款;中国老太太省吃俭,到老时用积攒一辈子的钱买了房,可没住上几天就离开了人世。很多人将中国老太太不敢花未来的钱提前消费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人深受传统文化中的“节俭”的熏陶才产生那样的行为。

真的是这样吗?笔者在江苏某地考察时,一地方官员向笔者透露:最近的家电下乡效果并不明显。虽然产品价格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可老百姓并没有像媒体宣传的那样产生了购买行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老百姓没有改变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害怕花光有限的钞票,老百姓害怕花光了钱后没钱使而且没有人管他们。

美国老太太敢提前消费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社保制度的完善,就是说制度让美国老百姓有了提前消费的胆量,即使钱花光了也没关系,基本的医疗、生活保障是有的。而中国的各种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并不完善,这让中国老百姓根本没有提前消费的勇气。因为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中国老百姓做出了与美国人完全相反的决策-存钱,他们只能依靠有限的储蓄“自力更生”,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经济危机下,政府想方设法地拉动内需,让老百姓掏出钱来消费从而达到经济的增长。可社会保障体制没有完善,再多的刺激也无济于补。因此,政府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也只有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老百姓才敢掏出钱来消费,内需的增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作者: 小编梅子    时间: 2009-3-26 12:52
有道理,说出我了心里的想法呵呵
作者: 小编土豆    时间: 2009-3-26 16:23

社会保障体制没有完善,再多的刺激也无济于补。——非常赞同。

按现在的扩大内需根本无济于事。[em15]


作者: taomugeda    时间: 2009-3-26 17:13
在农村的话,一旦生场大病就几乎要倾家荡产的,老百姓怎么敢去花钱,孩子上学、婚丧嫁娶、生病,处处可以让一个家庭从温饱变为贫困,国家只是号召老百姓花钱,缺不替老百姓解决后顾之忧,怎么可能呢?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9-3-26 17:15

飞猫个人浅以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了,也并不能促使中国人敢花钱,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否则,中国人就会慢慢的变得像美国人那样喜欢超前消费了。

飞猫的个人看法正在整理之中,届时希大家多指正。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6 17:16:38编辑过]

作者: w45168    时间: 2009-3-26 19:15

那个敢花钱?


作者: stormbird    时间: 2009-3-26 23:49

呵呵,有这一方面的原因

经济形势好了大家都好

如果不好,谁不是提心吊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企业是一个个家庭组合起来的,都一样了~~~


作者: tracert    时间: 2009-3-27 11:05

社会保障制度是把双刃剑,政府在提供社会保障的同时,过高的财政亏空,又可能导致更深的隐患。


作者: heibaiyu    时间: 2009-3-27 11:46

挣钱了再花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9-3-27 14:23

  我国的改革走到今天,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改革的步履维艰。我国改革遇到的大难题之一,就是没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利益。一国财政支出有两大方面:一是经常性支出,二是建设性支出。在经常性支出当中,又分为三块:一块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行的支出,一块是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支出,第三块是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支出。

  那么,为什么要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为什么建立这个体系如此重要呢?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90年代后期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中央政府对纺织工业制定了一个政策叫做“压锭限产”,就是减少纱锭,限制纺织品的生产。不要织这么多布了,因为我国的纺织品供给过剩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太多了,而且技术含量太低,都已经卖不动了。如果继续生产,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于是政府痛下决心,把“压锭”变成“砸锭”,严格限制纺织品的生产。结果,当这项措施实施以后,上海一些纺织厂的女工们想不通,传说有纺织女工因为想不通竟跳楼了。事情传到中央,我们的中央领导就说了:“我们的改革措施真的让人那么想不开吗?”于是坐飞机赶到上海,去一个拥有8000员工的大厂,在上海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纺织厂。进厂了解情况才知道,该厂8000名员工中已经有4000人下岗回家了,还有4000人留在企业。

  由于开工不足,这4000人也没事干。当中央领导走进去一看,发现有些人喝茶水,有些人打扑克牌,还有些人织毛衣,同时还雇了进城做工的农民在厂里打扫卫生和做饭。见到这种情景,中央领导非常愤怒地说:“我们会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措施,让他们下岗回家去,第一年给他们100%的工资,第二年给80%,第三年给50%,第四年自己去找工作。”

  之后,在厂里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中央领导和工人代表展开了对话。一些女工代表这样说:“中央领导同志,政府让我们下岗回家去,我们没有意见,应当服从中央的改革决策。但是,我们只是想问一句话,在中国5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有没有我们纺织工人做出的贡献?你们在建国初期的那156个大项目中,有没有我们积累的那部分?我们作为国有企业的职工,这些年来工资低,收入少。我们没有房子,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养老保险,我们孩子现在上学需要钱。如果现在就让我们回家去,我们怎么办?我们的年龄已经大了,再找工作已经很难了,那我们今后的生活怎么办呢?我们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生存下去的条件,这样让我们回家,我们还不如一个农民。因为农民兄弟还有一亩三分地,而我们没有。政府能够让我们这样回家吗?”

  听了工人的提问后,中央领导认为工人们说的有些道理。仔细想想看,我国这么多的工人,他们从建国以后拿的都是低工资,他们一切保险都没有。他们居住的房子有些是国家的,有些是企业的,到头来自己什么都没有,如果要把房子变成自己的,还要花一笔钱买房,最后他们还剩下什么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能什么都不给工人,就让他们回家去吗?如果说他们年龄大了,已经找不到工作了,难道他们也不生存了吗?这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人,也就是国有企业的下岗人员究竟该怎么办?

  中央领导听了工人的谈话之后,回去开会讨论,他们认识到工人说得有道理。我国过去确实亏待了工人,那些年给他们低工资,他们没有房子,没有失业保险,也没有养老保险,他们下岗了,让他们怎么办呢?怎样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呢?最后,中央政府做出决定,我国应该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先设立一个社会保障的账户,放一部分钱进去,让下岗的人、失业的人到这个保障账户上去拿钱,以维持他们的生存。不能让每个企业把自己的资产分给职工,因为这会造成新的不公平。所以,我国政府准备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账户。

  那么,怎么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呢?政府自己没有这笔钱。我们要考虑,钱从哪儿来?政府现在没有钱怎么办?于是政府想,我们不是有很多国有资产吗?从建国到现在,我们积累的国有资产存量已经不少了。那么,政府开始考虑,准备先建一个2万亿元的社会保障账户。建立这2万亿元人民币的账户,只要下岗的工人,或者失业的人,就到政府的这个账户来领失业救济金,直到他们找到工作为止。这样,所有的国有企业就不再承担下岗职工的负担,他们就可以轻装上阵,和所有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竞争。

  如果我国政府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下岗和失业的人员不能给予生活上的基本保证,我国的改革就无法向前,它必将拖住改革的后腿;国有企业不能摆脱下岗员工的包袱,就无法进行彻底的改革;如果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向前,我国所有的改革都将面临困境。这样拖下去,我们支付的改革成本就会越来越大。

  大家知道,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是中国自己的特色,它具有普遍性。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政府的职责。政府有责任实现社会公平,让穷人有饭吃,让下岗待业在家的人、让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人能够生存。这样的社会才能安定,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才能安康。因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政府必须要做的事情。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7 14:28:08编辑过]

作者: 忘了    时间: 2009-3-27 16:19
中国老百姓根本没有提前消费的勇气
作者: 徐玄智    时间: 2009-3-27 16:55

中国的制度在解决前民众不敢花钱,解决后还是一样。

不知道到我们下一代是否有改观。


作者: HPChen    时间: 2009-3-27 21:23
连政府都不敢花钱,更何况普通老百姓。
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也有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医疗、基本生活保障等)。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9-3-27 21:48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人们对未来预期收益的多寡、好坏的信心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8 20:30:40编辑过]

作者: QQlei    时间: 2009-3-27 23:17
老百姓知道血汗钱不容易,关键的时候一钱逼死英雄汉的。所以不敢提前消费。
作者: kimi    时间: 2009-3-28 17:15
各位家人不仅对管理问题有研究心得,还对经济问题很关心。

应该说正是因为有了对管理问题的研究,才有了我们对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是我们在管理领域的成功经验。我想能否把这个成功经验应用到经济领域呢?对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提出对经济问题的解决办法呢?

实际上,经济理论远没有管理理论成熟。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经济学家,也不会有那么多经济研究方面的奖励名目了。就拿当前的“促发展的三要素:消费、投资、贸易”一说来说,不仅本身有很多还有需要研究清楚的东西,而且对于这个说法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及其风险都没有经过很好的衡量。

楼上各位家人发表的,我以为还是在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框框里思考,既没有看到当前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也没有想过中国自己经济理论的发展。目前,是时候想想中国自己的经济理论的发展了。

事实上,也有很多非主流人士在这方面做努力。通过网络,这些非主流人士的意见得到了快速的传播,同时也避免了承担过高个人压力的风险。这是好事。但也不难看到这些非主流人士也有“用初等代数解决登月问题”的局限。

那怎么办呢?我建议大家从自己身边的经济事件开始研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会经济理论的内涵,并进行总结和发展,不断抽象出与其他家人更吻合的经济理论。这样既利于自身,也利于交朋识友,进行良好沟通与拓展,更在无形中发展了中国的经济理论。这方面也希望得到家园的支持,以便将自己的定位不仅仅是纯粹的管理领域。

作者: sophieyym    时间: 2009-3-28 17:35
中国人活得没有安全感.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9-3-28 18:13

  kimi兄说得好,提议也非常好。

  现代的经济理论远没有管理理论成熟,也有不少方面是禁不住辩论与现实推敲的。用现在不完善、人云亦云的经济理论来治国兴邦,是危险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大变革时代。

  飞猫浅以为,不少地方政府官员的经济政策可以说是瞎搞的,人云亦云、随大流,凭感觉、凭个人思想经验行事。如果将他们所倡导的政策,在网上举行公开的擂台辨论赛,十有八九人们便会发现他们的各种问题、缺陷和不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今天的“十大雷人提案议案”与中国古代“萧规曹随”的历史典故进行对比,就能洞若观火,识别古今高低之分。

  飞猫之所以对经济学有所兴趣,乃是源于付出与回报,人们在家乡与在外地的反差很大。几年来,闲暇时间不由看看经济学方面的书,慢慢的,也就看懂了一些宏观经济。

  …………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制形成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出现了学术思想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大变革时代,栖息谷应提倡这种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扩大家园的影响力。

  纵观历史,每一次大的政治经济变革都伴随着一场先进的思想文化变革,常常是是新的思想文化先于政治经济变革实践而形成,思想文化的大辩论、大鸣放、大字报,常常是国家政治经济变革的先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无奈、迷茫、困惑,一种求是、求志同道合者、求解决之道……外显的强烈需求和表现。

  例如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近代的“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那些率先感受到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先进的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并逐渐渗入到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当中,形成了新的政治文化,从而成为推动改革社会的巨大力量。在西方,反映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规律内在要求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和理论广泛地传播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的积淀内化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到后来,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大众心理基础。

  ……

  身处当前的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大变革时代,各方面的持续性下滑,大家也越来越发现,如果你不懂得宏观经济知识,你怎么敢投资,怎么敢跳槽,怎么能办好你的企业、搞好你的城市,乃至你的国家呢?当我们试图去了解宏观经济,试图掌握一定的经济规律,从而在宏观经济大潮中把握机遇时,一直深藏在高等学府里的宏观经济学,却成为无数求知者无形的障碍。

  提起宏观经济,也许你会想:“宏观经济离我们太远了,那都是国家的事,是政府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不,其实宏观经济就在你身边,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宏观经济之中。

  宏观经济像什么?宏观经济就像天气一样,它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天上下雪时,你怎么办?你惟一能做的是多穿点衣服;天上下雨时,你怎么办?你只能打上雨伞,或穿上雨衣。所以,天气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你绝不能这样说:“怎么能今天下雪呢?今天我要去上班,我在路上滑倒怎么办?或者说,今天怎么能下雨呢?我忘了带雨伞,能让这雨不下吗?”

  正如天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样,宏观经济也是客观存在的。今天,全球金融风暴愈演愈烈,规模空前的各国政府采取的金融风暴大援救行动,依然没有收到什么成效。全球有这么多的名人和高人,有它们的财政部,还有它们的中央银行,他们有丰富的市场经济的经验,但为什么不能阻止全球经济下滑、阻止美元下跌、阻止股市向下走呢?

  因为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是客观存在,不以各国政府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前,美国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各国的资金都不想进去了,从而引发了今天“G20峰会在即,中俄欧盟发声挑战美元独霸地位”,由此可见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金融风暴打击力度之大、打击范围之广,作为全球的货币霸主地位,美元崩盘之先兆已经显现。

  因此,无论你是一国的政要,还是中央银行,不管你是谁,都不可能左右宏观经济的大势,你惟一能做的就是顺应宏观经济的大势,我们每个人都如此。

  比如,你存款的时候,当然你想存款利率越高越好;当你贷款的时候又希望利率越低越好,但这都不以你意志为转移,你惟一能改变的是你自己,来顺应宏观大势,因势利导,顺以推移。在这种宏观经济的大浪中,去把握自己,把握你的企业,把握你的城市,把握你的国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8 20:29:48编辑过]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9-3-28 19:23
QUOTE:
以下是引用kimi在2009-3-28 17:15:19的发言:

实际上,经济理论远没有管理理论成熟。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经济学家,也不会有那么多经济研究方面的奖励名目了。就拿当前的“促发展的三要素:消费、投资、贸易”一说来说,不仅本身有很多还有需要研究清楚的东西,而且对于这个说法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及其风险都没有经过很好的衡量。

  有请kimi兄谈谈你对“促发展的三要素:消费、投资、贸易”的高见,如何?


作者: gh9000    时间: 2009-3-28 20:17
只能说明美国公民太腐朽了。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9-3-28 20:25
QUOTE:
以下是引用gh9000在2009-3-28 20:17:39的发言:
只能说明美国公民太腐朽了。

至理名言。


作者: kimi    时间: 2009-3-28 20:37
猫兄高看了。

其实大家想想:大家在日常消费的时候对经济社会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就会发现其实自己也是经济循环的一部分。这种循环既表现在当前的交换环节中,也就是经典的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也表现在未来的再生产环节中。但这部分往往是没有得到体现,甚至也是没有理论去涉及的。这就是一个理论的不足。这个不足让人们只看到眼前,无法看到以后。而经济本身是持续的。

那么在理论上应该怎么来看待这个现象呢?针对这个现象,我有一个“当前消费-未来福利”的理论来进行补充。直白的意思就是:你今天的消费也应该增加你未来的福利,以补偿你为再生产做的贡献。这个理论能够为当前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人文关怀提供很好的支持和保障,更重要的是符合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情。

至于说到投资,现在的投资风险管理一直没有得到经济理论的解释和支持,尤其是当前的系统性投资风险。这在越发达的经济体越是一个重大问题。而贸易,往往被带上了政治色彩,经济理论往往成了一种帮凶,更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和支持。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迟迟未能客观地准确地探究这一新型的全球经济发展挑战。这方面,我没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只是感觉到了问题而已。但我相信只要在经济理论上解决了当前和未来的经济联系的关系时,这方面也会有突破的。就比如说信用危机就不会发生,因为信用的经济含义改变了。再加上当前的经济研究早已经突破了简单的利益量化观念,走向了更深入的经济关系研究。说不定诸如“经济弹性”、“弹性产业研究”等字眼也会出现在大众面前。

另外,大家在经济生活中可能有觉得很多种不公平的、不合理的东西。但为什么这种不公平的、不合理的东西没有力量去推动解决呢?这里也有经济理论上的问题。比如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实际上在当前的经济实践中,绝大部分是高速变化的,而且波动很大,可操作的空间也很大。如果只是针对这些去研究,那么很容易就成了名词的创造,没有任何理论价值,比如“寻租”这样的名词。



所有的这些经济理论的发展对自己来说应该能看到的是:怎样去建立对双方长期都有利的经济关系?怎么尽量的在经济生活中避免“短期激励之诱,长期艰难之苦”?怎样看待自己的经济活动,以便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做调整?这样才能做一个更自由的经济人,更幸福的社会人。而这也是整体发展的动态目标。眼下不就是要讲究科学发展嘛。如果你有权力,有了经济理论的支持,就会让你在行驶权力的时候不再背负责任的压力。如果你有义务,有了经济理论的支持,就会让你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不再为将来产生负担。

以这个角度去看待我们经济历史中处理得较为成功的事件就会发现那不是恩赐,那是经济本身。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9-3-29 11:17

  回顾历史,值得我们参考的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最开放的时期——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大唐帝国是当时全球名至实归的全球领袖。看看、学习唐太宗是如何强国富民的,再把学习所得对照中国当前又是怎样做的,结合古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找出其中的差距在哪里。飞猫浅以为,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径。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其实美国现在是纸老虎)。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这使人想起今日美国的绿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9 11:41:24编辑过]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9-3-29 13:26
QUOTE:
以下是引用kimi在2009-3-28 20:37:43的发言:
所有的这些经济理论的发展对自己来说应该能看到的是:怎样去建立对双方长期都有利的经济关系?怎么尽量的在经济生活中避免“短期激励之诱,长期艰难之苦”?怎样看待自己的经济活动,以便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做调整?这样才能做一个更自由的经济人,更幸福的社会人。而这也是整体发展的动态目标。眼下不就是要讲究科学发展嘛。如果你有权力,有了经济理论的支持,就会让你在行驶权力的时候不再背负责任的压力。如果你有义务,有了经济理论的支持,就会让你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不再为将来产生负担。

以这个角度去看待我们经济历史中处理得较为成功的事件就会发现那不是恩赐,那是经济本身。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建国140多年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的雏形,180多年后才逐步完善。而从它一开始建立,就给将来留下了难以解决的隐患。当时美国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时候,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移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而不是也无法彻底解决社会矛盾。因为它是借年轻人的钱,来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是将矛盾向后代转移,总有一天这个矛盾还会集中爆发出来。据有关资料记载,在50年代,平均每16个工作人口支持1个退休人口,而2004年底估计,每3.3个工作人支付1个退休者,而且20年后,将是每2.3个工作人支付1个退休者。而现在整个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都面临着一个社会老龄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再借年轻人的钱,来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无力再用年轻人的钱,支撑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发生在2002-2003年美、英、法、德的民众抗议游行,也正是这一矛盾已无法再转移下去,而最终爆发的前奏。据说,至今西方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严重的社会矛盾。(摘引他人的文章)

     从法国大罢工看过度社会保障的两难处境

                       黄安年/文
                    2009年3月21日发布

  我们知道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安全阀是健全而适度的社会保障机制,在20世纪90年代前一般说来这种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即便在经济危机时期,失业者依靠失业金,大体上也能维持温饱,罢工、罢教、罢市事件较战前大为减少。它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积累宝贵的资金。它还有利于人类本身的发展,保有一个平稳的生活环境,发扬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精神,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延年益寿。但是由于未能在有利时机及时调整社会保障过度的规模和相应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普遍出现三大危机的征兆,即社会保障的老年危机,社会保障赤字及财源危机,三大危机相互联系,说明社会保障面临越来越大的信任危机压力。社会福利保障的信任危机涉及老年危机和社会保障赤字及财源危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面临进退维谷的境地。

  还在13年前,法国政府为了摆脱高福利的困境,宣布冻结1996年工资,但这一举措引起了法国500万公务员和国营部门职员在1995年10月10日走上街头示威抗议。1995年11月15日,法国朱佩政府的结构性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措施出台,计划用13年时间消灭累计高达4000亿法郎的赤字总额。其中,社会福利偿还税一项,规定除300万最贫困的人以外,向全体居民征收0.5%的新税,公务员需交纳满40年的退休金保险金才能领到100%的退休金。1992年法国的社会保障赤字只有150亿法郎,1995年高达640亿法郎,安全网成了黑洞。一部分人跌入贫困深渊,需要福利社会保障,而法国政府无力负担沉重的社会福利经费。1995年11月24日法国爆发了70年代以来少有的全国性抗议浪潮。这场由社会保障改革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说明,法国高福利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法国因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引发的社会危机说明,社会保障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处理不好会引发政治危机,需要从政治高度来衡量社会保障的改革政策。单纯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为了减轻保障过度的压力需要进行改革,缓解寅吃卯粮的压力,但是在严重危机关头,在需要安全阀门敞开时,紧箍阀门将回适得其反,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萨科奇却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话题上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如放松35小时工作制、提高医疗自费比例、公职部门和学校大量减员等),所以今年3月20日声势浩大的全国大罢工,矛头指向萨科奇不是偶然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萨科奇的蠢举值得各国政治家们引以为戒,莫在经济危机中助燃燎原之火,避免由经济危机蔓延为社会危机!

  保障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兼顾,社会保障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在最发达的“福利国家”也不例外,同时社会保障不单是经济问题,还要考虑政治因素。我们在经济危机时期要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但是在经济繁荣时期的社会保障要适度,但任何时期不能过度,这是很重要的,否则回引发信任危机和社会危机。

  …………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高储蓄、高生产是中外历史盛世时期的共有特征,反之亦反矣。例如中国的贞观之治,扬汉武之威的“文景之治”(参阅: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14097-1.html);引领美国走向世界霸主之路的清教徒精神(参阅: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14137-1.html)……,为何到了今天,偏偏要跟着美国人、西方人学习所谓的消费理论呢?到底是学习好榜样还是向腐败看齐呢?到底是中国高层人士还是低层人民谁更有能力消费呢?

  一切经济活动,如果人民与企业对未来收益多寡、好坏问题,可以预期、可以信任的话,人民对于“消费、投资、出口”就不会前怕狼后怕虎了,而是争先恐后、前仆后继了,这就是温宝家总理“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真实意义所在。亦与雄才大略、富于远见的毛主席,在困难时期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斗争纲领,异曲同工。说穿了,变革成功的根本点就是在囚徒困境中“未来的收益是否可以预期、是否可以信任”的最主要矛盾问题。主要矛盾决定了次要矛盾的发展。

  欲使人民、企业对未来可以预期、可以信任的话,其前提必须逐步建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忠诚起源于上层的、覆盖全国的“信用体系”、中国证券市场居全球主流证券市场之列、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行业巨头占据全球五百强多数比例。说之易,行之难。做一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不容易。

  信用体系——等于财富,融资,授权,规避风险,博奕效率化,信息对称化,交易成本低廉化,它是市场经济、法治社会的真正灵魂,它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所以飞猫说:“天下之乱,在于吏治不修;吏治不修,在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在于人心不正;人心不正,在于学术不讲;学术不讲,在于诚信之道不立也。”

可参考: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11515-4.html


  请kimi兄多多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0 9:40:25编辑过]

作者: greenspan    时间: 2009-3-29 21:05

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都讨论过了,只是从古至今好像受伤的总是老百姓

[em13]
作者: bdx    时间: 2009-3-30 12:33
社会制度的完善还有待于建设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9-3-30 14:23
QUOTE:
以下是引用bdx在2009-3-30 12:33:21的发言:
社会制度的完善还有待于建设

  虽然制度问题确实是一方面原因,但最关键的问题是人!那些推说是制度问题的人,往往是想找借口推卸自己的责任,这是人心不正、人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有问题!

  如果人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有问题,那么所有的有利因素都会变成不利因素;反之,如果是正确的,再不利的条件也能走出来。条件不利,能比20世纪初那形势更不利吗?那个时候,什么八国联军、西方列强、日本侵华、军阀混战、洪水猛兽、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但那时中国有毛泽东,他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正确务实、富于穿透力的指导中国革命的英明远见,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而且身边有一批杰出的精英,结果,许多不利因素终于被正确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转化成了有利的因素。

  如果人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正确的话,如果身边有一批贤人智士的话,那么一切不利因素都是次要的。一些人老是说中国物质上的一些不利因素,但那些物质不利因素不会比日本严重吧!日本的国土面积是中国的1/20,人口是中国的1/6,人家那么狭小的国土,那么贫乏的资源,能够养活那么多人,中国为什么做不到?这究竟是人的问题,是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的问题?还是物质的问题呢?!

  ………… 

  其实,无论我们干什么,无论还是做老板还是当员工,无论对内的管理,还是对外的扩张,都是在从事一个行业,那就是跟人打交道的行业。与我们开战的不是那一桩桩生意,而是人!这是最根本的。所以,真实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对手,是保证我们在决胜中取得胜利的前提。正如军事家孙子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人才,是国家、企业首要和根本的要素。就经营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人都是第一重要的。国家、企业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差距。

  知识在人才的大脑里。这是最根本的谁也拿不走、抢不去、复制不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人才,无疑是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催化着经济的繁荣,主导着社会的进步。

  天下之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历史证明,诸雄争霸,争的就是人才。善于“留育人才、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者,往往是最后的胜利者。人才,是最重要、最具可变性力量的使财富倍增的杠杆。

  中华智慧古书《黄石公三略》开篇语:“夫主将之法,务揽众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

  案例:

  19世纪,世界科学中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20世纪20年代后,科学中心则从德国转移到美国,科学作为一种成熟职业在美国完成了定型。美国的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成为从事基础研究的当代科学家最活跃的舞台,而大型企业则是从事应用性研究的科学家的集聚地。

  1945年二战结束时,美、英、法、苏四国攻占柏林,苏联为了补偿自己在战争中蒙受的巨大经济损失,第一件工作就是急急忙忙地将德国工厂的机器设备大量拆卸,搜集金银珠宝,装上火车,运回国内。正当苏联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前后后,悄悄地把许多造诣颇深的德籍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他们同意前往美国。从事后两国获得的长远利益进行比较,苏联显然远不如美国聪明,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些德国科学家在此后几十年中推动了美国科技的进步,为将世界科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在核能科学研究、航天科学发展等方面,德国科学家的贡献最大,他们使美国科技远远领先于世界,为确立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奠定了雄厚的科技基础。

  美国此举并非偶然,事实上,美国决策者一直把争夺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作为一项国家战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1 8:24:18编辑过]

作者: kimi    时间: 2009-3-30 21:28
飞猫兄,对于您说的,我没有研究和积累,不好参与。

另外,我觉得大的不好谈,还是谈谈身边的经济领域里的事情,看我们是怎么成功解决的。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9-3-30 21:32
QUOTE:
以下是引用kimi在2009-3-30 21:28:32的发言:
飞猫兄,对于您说的,我没有研究和积累,不好参与。

另外,我觉得大的不好谈,还是谈谈身边的经济领域里的事情,看我们是怎么成功解决的。

  kimi兄的意见有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始于眼前。

  请谈谈您的高见,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1 8:26:35编辑过]

作者: beijixue    时间: 2009-3-31 14:52
严重同意,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作者: pwzlr    时间: 2009-4-1 11:21
住房 医序 教育 三座大山太重,背不起,何来钱干别的?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9-4-1 11:35
QUOTE:
以下是引用pwzlr在2009-4-1 11:21:10的发言:
住房 医序 教育 三座大山太重,背不起,何来钱干别的?

  老百姓背不起,社会高层人士背得起,这是可以肯定的。问题是:他们能消费多少?他们现在敢投资多少?能吃多少?能睡几尺?
作者: ahowei    时间: 2009-4-1 16:11
社保制度的完善---大家都知道,就怎么老没有改变呢?!!
作者: 咖啡泓    时间: 2009-4-1 21:27
觉得一是贫富差距,一是社会保障,一是价值体系、传统的勤俭节约,秋为冬积谷。
作者: linfang    时间: 2009-4-2 08:25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啊


作者: wysmile    时间: 2009-4-2 08:34
这也是一个方面,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让百姓心里没底。这样做也在理。
作者: cheyabi    时间: 2009-4-2 15:04
呵呵。百姓从来没把自己认为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国家机器对百姓最先感觉而言是需要自己提供给养,而不是国家机器自己能有效用来服务于自身生活的。感觉到的是付出而不是有保障。现在的环境更让人觉得生存的艰难。有困难时只有自己的积蓄可以做后盾。
作者: wudexin2    时间: 2009-4-3 17:15
关键是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丰富啊
作者: 拿笔小心    时间: 2009-4-3 17:40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读书要用很多钱,生病上医院要很多钱~住房要很多钱~试问一下,一般人谁还敢乱花!!!
作者: dzgj    时间: 2009-4-3 21:14
社会保障体制没有完善,再多的刺激也无济于补。——非常赞同。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9-4-5 11:48

回复错了。…………

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5 11:49:45编辑过]

作者: a_dai    时间: 2009-4-7 08:17
没保障啊!!!
作者: yifeng    时间: 2009-4-7 11:14

飞猫的这话应该倒过来说:

所以飞猫说:“天下之乱,在于吏治不修;吏治不修,在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在于人心不正;人心不正,在于学术不讲;学术不讲,在于诚信之道不立也。”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9-4-7 13:30

楼上兄台的话是什么意思?俺笨笨的,请说明白一些。


作者: yifeng    时间: 2009-4-7 15:31

诚信之道不立,在于学术不讲;学术不讲,在于人心不正;人心不正,在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在于吏治不修也。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9-4-7 17:21

如果按照您的反向逻辑,就有大问题了。^O^


作者: FATPIGBOY    时间: 2009-4-8 11:11
有道理,说出我了心里的想法
作者: 咖啡泓    时间: 2009-4-8 14:25

还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比例,长期受小农思想的影响,当然贫富差距太大,是绝对的金字塔形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过,我觉得随着国家的发展,各方面的进步,这个问题有所改变的。

至于治本治标的决策,还是靠上层吧。


作者: 蜜露莲    时间: 2009-4-28 01: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