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Value》杂志 www.valuegood.com 2008.7月刊 投资理财 文/张志雄 我在《投资者文摘》(19)中选过一篇《海龟投资法则》,此书有些美中不足,似乎不是很全面,不久我又从台湾找到另一本《海龟特训班》的中译本,比较有意思。 《海龟特训班》报道了一位20世纪80年代美国商品期货交易界的传奇人物——理查·丹尼斯,对他一手建立之海龟特训班的训练过程和交易方式作了详尽的叙述,作者也追踪包括丹尼斯在内的海龟交易员至今的经历,发人深省。 丹尼斯招来一批基本上没有交易经验的人进行培训,无非是与合伙人艾克哈特打赌——交易能力是天赋还是后天培养的?所谓后天的培养,主要就是遵守一套交易原则,持之以恒。但丹尼斯本身就是天赋与后天形成能力的矛盾体,即便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全盛期,他的业绩波动也很大,如1986年,丹尼斯赚了8,000万美元(相当于2007年的1.47亿美元),与赚进1亿美元的索罗斯和赚进8,000万美元的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齐名。但就在之前的1983年,丹尼斯管理的2,500万美元的资产急剧波动,1月份上涨了53%之后,2月和3月下跌了23%,索罗斯也震惊地收回他仅仅在两个月前投资丹尼斯的200万美元。丹尼斯的基金净值4月和5月局部反弹之后,又急降了50%。丹尼斯的不少客户花了两年多时间,投资才重新回到平衡点,大部分客户都撑不下去了,于是他在1984年关闭了一些账户。 1988年4月,丹尼斯又亏损了55%,不得不关闭了两只公募基金,从1983年开始的海龟计划也戛然而止。1994年丹尼斯又复活了,直到1998年9月,他的年复利回报率大约为63%,1995和1996年连续两年回报率高达三位数。但到了2000年9月,丹尼斯再次清盘,此前的6月下滑了50%,随后在7月稍有反弹,但最终下跌突破50%的关卡,变成负25%。 资金管理人都喜欢对客户说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但大多数客户都经不起长期的检验,反而是被“洗脑”的客户的银子在长期“投资”中耗损不少。 海龟系统是一套交易纪律,但小海龟们发现老海龟丹尼斯自己是纪律的违反者,他过度交易,有时承受的风险是海龟系统的100倍。 据《海龟特训班》的作者麦可·柯佛观察,后来有不少小海龟的业绩倒是不错,《海龟投资法则》的作者克提斯·费斯深受丹尼斯的喜爱,给了他最多的交易本钱,因此也赚了不少。但费斯离开丹尼斯后,在20年内没有什么交易业绩记录。 其实,海龟法则就是一套趋势交易系统,柯佛自己也是趋势交易者,他例举的2005年对冲基金的前十大获利者大多是趋势交易员: 1.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文艺复兴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Corp.):15亿美元。 2.布恩·皮肯斯,BP资本管理公司(BP Capital Management):14亿美元。 3.乔治·索罗斯,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 Fund Management):8.4亿美元。 4.史蒂芬·柯恩(Steven Cohen),SAC资本顾问公司(SAC Capital Advisors):5.5亿美元。 5.保罗·都德·琼斯二世,都德投资公司(Tudor Investment):5亿美元。 6.爱德华·兰伯特(Edward Lampert),ESL投资公司(ESL Investment):4.25亿美元。 7.布鲁斯·柯夫纳,凯克斯顿公司(Caxton Associates):4亿美元。 8.大卫·泰普(David Tepper),阿帕鲁萨管理公司(Appaloosa Management):4亿美元。 9.大卫·萧(David Shaw),DE萧公司(DE Shaw & Co.):3.4亿美元。 10.史蒂芬·曼德尔(Stephen Mandel Jr.),孤松资本公司(Lone Pine Capital):2.275亿美元。 我这儿还有一份2007年的十大对冲基金获利者的排名: 1.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Paulson & Company:289亿港元。 2.索罗斯(George Soros),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226亿港元。 3.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文艺复兴科技公司:218亿港元。 4.Philip Falcone,Harbinger Capital Partners:133亿港元。 5.肯格里芬(Kenneth Griffin),Gitadel Investment Group:117亿港元。 6.史蒂芬·柯恩(Steven Conen),SAC Capital Advisors:70.2亿港元。 7.Timothy Barakett,Atticus Capital:58.5亿港元。 8.史蒂芬·曼德尔(Stephen Mandel Jr.),Lone Pine Capital:55.4亿港元。 9.John Griffin,Blue Ridge Capital:48.8亿港元。 10.O. Andreas Halvorsen,Viking Global Investors:40.6亿港元。 2007年,索罗斯、西蒙斯、柯恩和曼德尔四位仍然在榜上,确实厉害。 我坚持这样的看法,趋势交易员绝大多数不可能长期(20年)保持优异的成绩,如果注意控制风险,把它视为资产管理业务的一种迅速成功的方法,倒是可行的,甚至会比价值投资还要成功,因为不要说20年,就是10年钱也赚够了。如果钱是自己的,见好就收吧,你可没有客户的钱可以垫背。 《亚洲名牌圣教》的开篇引言就“耸人听闻”: “怎么你们没有总理用的那种方格子围巾?”发问者是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他说的总理就是以改革中国经济著称的朱基,而他口中的方格子围巾则是让众多日本女性不惜一切代价非买到不可的Burberry围巾。 这个真实事件发生在北京赛特购物中心,赛特并非销售精品的热门地点,从没有国家主席私下造访过。所以,江泽民当时走到三楼男装部还未被认出来,在引发一连串惊呼之后,大家才明白这是未带随从的中国国家主席本人。赛特购物中心的总经理获报后赶紧亲自接待,而一心找到这条方格子围巾的江泽民几乎失去了耐心,不幸的是,赛特没有卖Burberry。 幸好,江主席没有大发雷霆,只是在第二天召来Burberry的当地主管说:“挑一家你中意的百货公司,尽快设立Burberry专柜。”于是,北京主管火速与英国伦敦总部的执行官罗丝玛莉·普拉佛(Rosemary Bravo)召开越洋视讯会议,普拉佛闻说此事后相当开心,指示全力设店并在店内设立专柜卖配件的陈列区。现在,Burberry的方格子围巾在专卖店内随时都可找到。 这个故事有没有真实性,不知道。如果有这事,我是蛮欣赏主人公享受生活乐趣的态度的,至少更人性化。我年少的时候受到的教育就是无产阶级化,看见任何小资的迹象是又爱又怕,最后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样子,特虚伪。刘小枫写过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的小资女友的复杂情感,我也是,我真为保尔·柯察金惋惜,也没看出冬尼娅有什么错。我们应该对一个有生活乐趣且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好奇、愿意学习的领导人感到放心才是。 通过名牌热来分析亚洲各地区的社会生活,蛮有趣的。比如,日本人消费名牌,但从不炫耀,或者说是用细腻的方式炫耀,尤其是因为日本女性在社会上处于次等角色,使得精品成为安全感的替代品。香港的奢华消费族群不像日本由单身寄生贵族主导,它可分为三个族群: 第一个族群是位居消费金字塔顶端的太太,人数或许不多,却是胃口惊人的奢华品暴食者。除了太太,还有姨太太、小老婆或情妇,这些女人花起钱来毫不手软。这些女性的命运常常互相牵扯,毕竟她们共事一夫,因此我们将其归类为同一个消费族群;第二个族群是专业女性,她们尝到事业上的成功滋味,穿着打扮也跟着自己的成就走。她们人数众多,花的钱虽然不比有钱太太多,却也不少,她们是奢华品牌的常客,是香港名牌市场的中坚;第三个族群则是粉领族与基层经理人,她们是奢华浅尝者,一开始或许没什么钱,但接下来薪水会不断提高。 其中的第一个族群: 这些太太的富豪丈夫每季都会给她们一笔购物预算,这笔钱牵动她们的消费行为,如果太太们没把预算花光,下一季预算就可能遭到缩减。所以,她们会把这笔钱拿去买喜欢的名牌,不论是香奈儿或范伦铁诺,大肆采购15-20件衣服。手笔较大的顾客,每一季光是一个品牌就会花上大约15-20万美元。 中国内地则是由男性主导奢华消费,“这是全球仅有的现象”。 虽然看似不太可能,但实际上,引领时尚的人却是位高权重的政府官员与国营企业高层主管。外交部官员素来穿着最时髦,即使是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军官,在名牌店的私人贵宾室里都藏有许多精品。这些人结成了统一阵线——一方面他们很愿意接受这些礼物,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如果被人看到穿戴这些名牌货,可能会惹祸上身,所以必须尽可能低调。因此,法国与意大利西装就成了最佳礼物,它们的好处是不容易被“认出来”,这也使得名牌手表与其他配件的营业额开始增长。 除了政府官员,中国另一群奢华品消费者则是企业精英,他们主要是创业家与生意人,还包括外资进入中国一定要具备的本地合资伙伴。这些人都是奢华品的大宗购买者,一方面自用,另一方面也用作政府官员的礼物支出。尽管这类人士受比尔·盖茨的精神启发,却不愿跟盖茨一样穿得那么休闲,他们希望自己的穿着打扮跟刚取得的身份地位相称。 名牌的另一个消费族群则是世家或政府高官子弟,他们之所以能经商,全赖于他们有办法展现权力。曾经有个独立分析师建议大家买进这些与高官子弟关系密切的中国股票,因为在中国经商大多要看关系。大家都知道,当你无法证明某项投资策略是否有效,或许应该先看看这些高官子弟是不是一直在赚钱。 韩国人在消费奢华品牌上极为矛盾,一方面很多人疯狂追求名牌,刷爆信用卡;另一方面舆论乃至政府尖锐地批评这种炫耀性的消费行为,严格管制观光客携带奢华品回国,于是: 现在,韩国首尔有几家免税店开始推出“出国前购物”的服务,做法很简单,店家让消费者在出国前先到市区的免税店来趟悠哉的购物之旅,然后在搭机之前取走商品,回国入关时再带进来就没问题了——因为这些都只是“用过的”随身物品。试想,有哪个海关官员能分辨你戴的Gucci表到底有没有付过税呢?结果,循此伎俩的韩国人越来越多,消费额约占免税店营业额的三到四成。免税店注意到这个现象,开始锁定韩国本地人展开一系列的行销活动,这种做法当然遭致批评,因为免税使得这些奢华商品比市价又便宜了15—20%。 新加坡的名牌消费思维独特: 对于新加坡人来说,既喜欢杀价又喜欢炫耀财富,两者一点都不矛盾。有个街头小贩举例说,一个戴劳力士表的男人从奔驰车中走出来,打开钞票厚厚一叠的皮夹,却花了一番唇舌议价,为的是新加坡币2元(约合1.25美元)所点的蚵仔煎里的蚵仔太少。 这种“用合理价位购买显而易见的身份地位象征且将转卖价值列入考虑”的购物心态,在新加坡的名牌店里随处可见。因此,Gucci包、万保龙笔、豪雅表都是新加坡人会购买的商品,除非是人人都认得的珠宝如Tiffany、卡地亚或近年大家才认得的香奈儿,否则,精打细算的新加坡人还是宁愿在当地珠宝店里购买18K或22K黄金。新加坡人可以接受赝品,但前提是必须要跟真的一样好,比如,新加坡人会到香港度假,然后购买几可乱真的卡地亚赝品(纯金、顶级的做工)。 《语言本能》的作者史迪芬·平克是个很棒的语言学大师,他的核心观点是人能读书写字讲话不纯粹是后天的,主要是天赋,它与你的五官和手指一样,属于“本能”。换句话说,讲话的能力也是人类的器官,只不过“无形”罢了,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能在3岁左右就可以构造如此复杂的语法系统。同样,它也可解释为何年纪大了学习外语会感到困难,毕竟你的“器官”老化了。 大名鼎鼎的《非理性繁荣》2005年出了第二版,主要是增加了第二章“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回顾”。罗伯特·席勒认为,20世纪初产生了一个房地产泡沫的世界性市场,包括波士顿、伦敦、莫斯科、巴黎、上海、悉尼和温哥华等城市,其走势惊人地相似。目前(2008年5月)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引爆点,包括美国大城市及伦敦、西班牙等地,房价已陆续下跌,不知何时波及上海和北京?还是不来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