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李广缘何难封侯(1)

[复制链接] 14
回复
206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7-24 11:2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广缘何难封侯?

   文、畅销书《身边的管理学》作者商振

  “想我少年从军,一生与匈奴交手70余次,如今有幸同单于直面沙场,可偏被调去迂回前进,却又迷失道路,难道这是天意吗?如今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语闭,拔刀自刎。自杀者,为西汉著名军事将领—李广。李广一生戎马戍边、驰骋疆场,但终其一生“官不过九卿”,且落下个刎颈自杀的结局。如此一代名将竟落得如此下场?!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中所赞扬的正是汉朝将军飞将军李广。但飞将军不仅有赞美诗,更有“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自叹马卿常带疾,还嗟李广不封侯。”这样的同情之作。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更是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是刻画出了李广的时运不济之象。

    李广的祖上是秦朝将军李信,曾大破燕太子丹。李广有套家传的“武功秘籍”,因此射得一手好箭。提起李广的箭法,不得不说一个故事。据说有一次,李广在外面打猎,看到草丛中有个黑影,“看见黑影就开枪”,搭功射箭。等走过去一看,才发现是石头,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水浒传》中有位善射的名将花荣,绰号“小李广”,可见,“李广”在中国就是神射手的代名词。

   李广戎马一生,被匈奴人畏称“飞将军”,曾先后辅佐过汉文、景、武三朝,却终生未封侯。比他晚出道卫青以及更晚辈的霍去病都封了侯,甚至李广的手下都封了侯。在汉朝将军中,即便李广不是最出名的,算个比较出名还是绰绰有余的,但为什么飞将军没被这“馅饼”砸到呢?难道真的如汉文帝所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或者应了诗人王维的那句:“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

   先说说汉文帝的时候,李广为何未被封侯。汉文帝说李广:“惜乎,子不遇时!”不是没缘由的,这句话也正反映出李广之才能与领导者用人思路是相冲突的。汉文帝是汉朝的第四代统治者,前三任应该讲没给他留下一个好摊子,尤其是经历了吕氏一门“祸害”后,汉朝更是需要调养生息。同时汉文帝刘恒性格“贤智温良”,又尊崇道家思想,贯彻和延续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对内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迅速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对外汉文帝主张“和”,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继续实行和亲政策。即便是匈奴三次侵犯汉境,也都只是被他及时派兵还击赶出了塞外而已。一个人的发展是建立在平台发挥之上的,而平台空间与平台缔造者的思想是密切相关,李广的可供能力与汉文帝的所需是不相符的。所谓:“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而无疑李广失去了汉文帝这个当时最大且是唯一的买主,不得志也就不足为奇了。

    汉景帝即位后,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李广当时作为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夺取叛军帅旗而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但这一次功成并没有让李广名就。原来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没得到任何封赏。梁孝王是景帝的弟弟,两人同为窦太后的儿子。梁孝王一开始为代王,后来淮阴王,最后才称为梁王。而作为二人的母亲窦太后比较喜欢梁孝王,所以一直希望景帝千秋万岁之后能传位于梁王。梁王有“做梦当皇上”的野心,就算一般的老百姓不知道,你一个正经“机关干部”怎么能一点“政治敏感性”都没有呢?因此从李广接受梁孝王赐予的将军大印时起,其实也就自绝了景帝朝的封侯之路。

    景帝时,一次李广的手下路遇三名匈奴兵,十几个骑兵楞是让人三个匈奴兵给收拾了。随从卫士一个都没回来,就跑回来一个头还被人射伤了。李广一听这个事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马上判断出这三个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亲率百名骑兵追赶这三人。李广追上这三人,亲自射杀两人生擒一人。正准备回去的时候,却被匈奴数千骑兵给包围了。李广说:“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按现在的理解,李广给匈奴人玩了一把空城计,司马懿都没弄清楚,何况这些草莽。于是兜兜转转的围着,最后也没敢下手撤退了,李广因此得救于第二天早上回到了部队。还有一次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匈奴大军包围,没打过人家被俘。也多亏了匈奴单于十分“崇拜”李广,命令手下:“得李广必生致之”。所以没有当时就让人给“咔嚓”了,而是被押送回营。后李广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英雄,在押送途中逃脱出来。

   从李广的这两个流传最广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见“名将”的风采,但也些也就只能勉强算是李广的个人SHOW。无论是李广率百骑从匈奴包围圈中逃脱还是个人单枪匹马的逃脱,只能算是机智勇猛而已,对于整个汉朝或者再具体一点的对汉武帝平复匈奴的大计是没有任何建设意义的。而李广身为一军之将,竟然置大军于不顾,率百骑为追杀三名匈奴军而遭大敌,险些被擒杀,显然是犯了“个人英雄主义”,置全局而不顾,算是将才而非帅才。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一改以往汉朝基本上采取的防御政策,转取功势多次进军漠北,可以讲李广遇到了自己最大的“舞台”。但这出戏李广仍然没有唱好,至少没得到彩头。个中原因李广自己也曾困惑过。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一段记载。李广认识一个术士叫王朔,有一次就问他:“难道我的面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我命中注定的呢?”。王朔就问什么事上李广最悔恨的,李广说:“我担任陇西太守的时候,有羌人叛乱,我诱降了他们,当时有八百多人都投降了,而后我又将他们都给处死了,这是我最悔恨的事。”王朔说:“没有比杀害投降的无辜之人罪过更大的了,这就是您不被封侯的原因。”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商振,出处www.jobenjoy.cn,转载请保留此信息,否则谢绝转载!
 
相关阅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6 7:06:04编辑过]
15
发表于 2007-7-27 17:38:36 | 只看该作者
^_^,八楼的分析有点道理,我们国人要注意避免出现类似的倾向啊!
14
发表于 2007-7-26 11:50:17 | 只看该作者
有其自身原因。
13
发表于 2007-7-26 10:01:57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是作者本人,失敬。

措辞强烈是我不对,所以我向您道歉。把对现在所谓的专家教授的愤怒集中到您一个人身上是不对的。

我所提到的“身边的经济学”,其实少到了两个字,全名叫《我们身边的经济学》--道格拉斯诺斯 堪称经典。

不过我还是对作者的观点不敢苟同,毕竟按照您的题目,李广的例子应该对现在有着现实参照意义。但是我个人认为李广的未封侯只能出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特例。像李广那样的强人,现在的老总又有哪个敢像汉文帝一样将之雪藏呢?当然,现在也有很多怀才不遇的人,但是我要说,那些人都是自以为才,你怀才不遇,是因为你还不够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6 10:19:06编辑过]
12
发表于 2007-7-26 08:00:4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支持楼主.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07:27:5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jackyan518的评论,一般我不会就评论回复,但事关清誉,还是要做下澄清.

首先,本文不是转的,而是本人原创.关于文章本身,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不进行回复.

关于本人新书<身边的管理学>是否有跟风之嫌,我要郑重进行澄清.虽然本书于2007年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但本书最开始创作是我在<每日商报>上开设了<身边的管理学>专栏,开设日期为2004年5月19日,开设时间约为半年,本书的大部分稿件都为此专栏内容并全都在<每日商报>发表过,如果您有条件,可以查阅一下相关报纸.本书在出版之前,在04年下半年便陆续有本人<身边的管理学>专栏文章在网络流传,如果有兴趣可查找.而您所提到的<身边的经济学>,有一个郑友林老师的版本,是在2006年04月出版的,还有一个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版本,是在2007年06月出版的.说我跟他的风,有点讲不通.

至于说我是不是"砖家叫兽",这不是我说得算的,名头是别人给的,脸面是自己挣的.该给我怎样的评价,留给大家去评说吧,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6 7:34:22编辑过]
10
发表于 2007-7-26 00:59:23 | 只看该作者

许多事情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9
发表于 2007-7-25 22:43:50 | 只看该作者

发重复了,删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23:33:15编辑过]
8
发表于 2007-7-25 22:42:1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转的文章就是一派胡言!

搂住转的文章的观点,李广不能封侯无非就是:汉文帝所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即文章中所说的李广之才能与领导者用人思路是相冲突的。

但是,我们看问题,要从大的历史背景着眼,当时汉人一统,像李广这样的忠勇之士,肯定不会叛变投向匈奴。所以上位者对他的不公平待遇,他也只能忍受。

但是放在今天来说,比如甲公司有个李广这样的超级牛人,其高层因为某些不公正原因雪藏李广。只怕立马就有七八十家猎头公司来挖人,明天李广就能帮助新公司干死甲公司。李广对卫青,胜败还不可知。一场血拼,搞不死你也得让你伤筋动骨,元气大伤。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老子投八路。

汉文帝如果到了现在,就不敢“惜乎”了,李广如此强悍的对手,怎能掉以轻心?万一公司破产,只怕连“稀粥”都喝不上了。

老外写的书深入浅出,喜欢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故事给人启示,发人深省。这种形式很好,所以很多中国的砖家叫兽就学会了,也搞这一套。可是您也得看看故事是不是合理阿。人家写个“身边的经济学”,你就写个“身边的管理学”。人家写个在“在小吃店遇到凯恩斯”,下次就不知道从哪个旮旯里冒出本在“在酒店遇到李广”。

现在国内很多人到处充大师,搞培训,作演讲,其实自己啥也不是,啥也不懂。在国内写书太容易了,左拼右凑就是一本,只怕写本书还不用一周。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国内大师专家的书都是这么出来的。有些良知的都会注明是“编著”。无良就直接写个“著”。那些乱七八糟的培训更不用提了。

我记得豆瓣上面有本书的书评很有意思。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13982/

豆瓣成员的书评 (1条)

if定律

右手·左边(上海)   *

右手·左边
         

  不得不说,以后一定要坚定这样的定律,绝不手软:
  if某本书是中国人写的,那么绝对不用看.
  
  还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if文章里面用了"笔者"这样的烂词,那么写的人必定是烂人.
  
  
  决定把这本书一页一页撕下来当书签,这样看到它,才想起"if某本书是中国人写的,那么绝对不用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6 7:06:55编辑过]
7
发表于 2007-7-25 14:47:26 | 只看该作者

能不能再深入点分析,呵呵,总感觉有点不够的感觉!

谢谢楼主的奉献!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