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从企业生命周期看创新与破产的重要性[转帖]

[复制链接] 1
回复
165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6-13 12: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侯若石


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目前,世界人口的预期平均寿命是66.7岁。几乎所有的人都期望长命百岁,也有人幻想制造出长生不老药,但迄今为止,人对死仍无可奈何。同样,企业也有生有灭,有新创立的,也有破产的,这是经济规律。根据美国麦肯锡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目前的标准普尔500强企业的平均生存率只有10年。1917年,《福布斯》杂志首次发布了全美100家大公司的排名。1987年,其中的61家公司已不复存在。在生存的的39家公司中,只有18家依然占有百强中的一席。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的预期平均寿命不断增加。1950年,中国人的预期平均寿命只有40岁,1999年增加到70岁。企业可就没那么幸运了。20世纪20年代,标准普尔100强企业的平均生存率长达65年,而不是现在的10年。可见,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何其难也。最近,国内外舆论对中国的家电大企业——海尔格外关注,生怕它有个好歹。美国《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对海尔进入金融业等决策提出质疑;国内也有媒体传出它经营电脑失利的消息。如何认识海尔?如何认识企业发展规律?

     主业与扩张

     《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消息说: “日前,业界突然爆出“海尔要退出电脑市场”的惊人消息,业界一片哗然。紧接着,有关媒体刊出了海尔将退出电脑市场的报道。海尔电脑的部分经销商从去年年底开始,就经常拿不到货,市场销售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海尔的根依然在家电行业,主营业务也一直在家电这边。当IT行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将一条腿伸进电脑市场,无疑为集团的发展增加了新的赢利点。然而,当IT行业面临困境的时候,伸到电脑市场里的这条腿却意外地成为了包袱。”看来,持反对意见的人不同意海尔经营除家电之外的其他产品,处理主业与扩张的难题摆在海尔经营决策者面前。

     过去,大企业搞多业经营一度成为时髦,但大多不成功。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纷纷改变经营方法,砍掉多种业务,集中力量搞核心业务。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技术进步条件下,企业的能力集中于核心能力。例如,耐克制鞋公司在美国的总部把业务集中在研究和开发,把生产转移给其他企业。它选择合作对象的标准是生产能力。瑞士航空公司把票务业务转移到印度,它看中的是印度的软件开发和管理能力。经营方式的调整导致企业生存和发展要素的变化,企业竞争不仅取决于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取决于企业的内在能力。

     企业能力的互补性改变了企业形态。企业不再单打独斗,而要讲究企业之间的协作或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形态变化表现在企业战略联盟或企业战略伙伴关系。它以不同企业的共同目标为基础,融和不同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协调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生产上相互依赖;在经营上,共同决策。

    有一半的企业战略联盟的内容是共同生产、共同营销、合作开发、技术共享。高技术产业中的企业战略联盟站主要地位,因此技术协作或合作是战略联盟的重要内容。电子和医药业的企业战略联盟比重最大。以股份形式组成战略联盟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40%下降到1998年的10%,非股份形式,主要是契约型技术和管理合作占主要地位。这再一次证明,企业能力,特别是技术和管理能力是组成企业战略联盟的主要因素。

除了一国之内的企业战略联盟之外,跨国的企业战略联盟是近20年以来企业形态变化的主要表现。据统计,企业战略联盟的数目从1989年的1000多个增加到1999年的7000多个。跨国联盟大约占60%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战略联盟占90%多,美国企业是主力军,占战略联盟总数的3分之2。它与亚洲国家的战略联盟占20%,与欧洲占15%。中国企业也参与了跨国企业战略联盟,如中国石化工业总公司、中国航空进出口公司和中国航天集团。

海尔是否建立了跨国企业战略联盟,还不清楚。但是,它发挥自身的核心能力却是真实的。前面引用的《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消息说:“就在业内传闻海尔电脑要退出市场的消息时,记者从海尔公司证实了另一条同样令人惊讶的消息:从2002年起,海尔将把电脑产品外包给其他电脑制造商,彻底取消生产环节!”“虽然将生产外包在IT业界甚至其他行业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海尔的做法还是令人大吃一惊!毕竟,国内电脑市场在此之前,还没有听到哪家国产品牌厂商将自己包括台式机在内的全部电脑生产业务外包给其他制造商的。”对此,海尔的答复是:“其实,海尔电脑这种资源外包的做法在许多国际化大企业中很常见。在IT业内,美国著名的电脑企业DELL也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海尔利用国际大企业的通行做法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更是无可非议的。新华社的消息指出:“自1998年以来,海尔电脑从软件开发,到个性化服务、再到后来的个性化产品定制,海尔电脑三年迈了三个台阶。在各方面发展逐步成熟的情况下,海尔电脑开始把企业发展的重心转向品牌化经营。为此,2002年,海尔电脑把运营体系中的电脑生产包给了更专业的电脑制造商,把工作的重心转向了产品的研发、质量检测、以及个性化服务等优势环节上。”

    有人分析海尔能够从事外包生产是有基础的。第一,电脑进军IT之初,曾明确提出要以“微笑曲线”的两端作为企业发展的重心,即以前端产品研发和后端营销服务为重点,形成企业的优势。第二,海尔电脑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依托海尔中央研究院,建立了拥有18个研究实验室的完善的研发体系,在产品研发上具有很强的实力。仅去年一年,海尔电脑就先后推出了小超人电脑、发烧电脑、小旋风电脑等多款功能独特、风格迥异、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人性化产品。今年,海尔电脑不但要进一步深化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同时,还将针对家庭应用的需求,加大在对应用功能软件上的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既然如此,海尔在处理主业与扩张的关系中是有实力的。

     就在有人怀疑海尔电脑的时候,新华社发了一条消息:“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按照世贸有关协议和国际通行规则,我国将依法对涉及人类健康安全、动植物生命安全和健康,以及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的产品,实行统一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即“CCC”认证)。此项强制性认证将原有的产品安全认证(CCEE)、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制度(CCIB)和电磁兼容认证(EMC)合而为一,整体认证法则与国际接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在海尔集团举行强制性认证制度“CCC”认证“1号证书”颁证仪式。海尔变频空调获得“CCC”认证第1号证书。同时,海尔冰箱、洗衣机、彩电、手机(GSM、CDMA)、微波炉、冷柜、电熨斗、吸尘器、吸油烟机、电热水器等12大类22种家电产品也通过“CCC”认证。”人们注意到,通过认证的全部是家电产品,而电脑不在其中。可见,在电脑生产方面发挥核心能力,保证电脑的质量,对海尔来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学习与创新

    据美国《商业周刊》最近报道,海尔突击进入金融业,在过去的12个月里花费了约1.2亿美元购买大陆证券公司和银行的股票,并出资2400万美元和纽约人寿成立各占50%股份的合资保险公司。分析师们认为,海尔不应多处出击,把蛋放进多个篮子里,而应将重点放在家电业上。据《北京晨报》报道,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对此作出回应是,海尔进入金融业是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路径,抓住了进入金融业的良机。

人们恍然大捂:海尔加盟金融业不是自己的创新,而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一位研究海尔的管理模式、企业战略和海尔的营销策略的学者谈到,几年前,海尔的创业之路是从一个濒临倒闭,亏损100多万元的小厂开始的,砸锅卖铁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线,以砸劣质冰箱掀开了中国企业追求名牌之路。他从多方角度得出的结论只有两个字:创新。创新是海尔文化的法宝,也是海尔在每一次重大的变革前的核心战略。海尔文化的魅力,不仅仅是“居安思危 ”,更是“居安思进”。近两年来,海尔为了适应市场新经济的要求,顺利地实现了三大转移,即管理方向从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向业务流程再造的市场链转移,市场方向从国内向国外转移;产业方向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图1: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家用电器的例证

    供应技术与服务的发展
产品与模式的连续发展
市场发展与外部因素
供应网(部件 、原料、服务等)   真空吸尘器、冰箱、洗衣机、熨斗、烤箱、蒸机与烤炉 家庭电气化、市场与分支系统 、消费贷款
塑胶标准部件 ,(NTS)*   扩大供应网 新模式:干衣机、冷冻、电子测位等 城市化家庭电气化冰箱冷冻食品NTS
晶体管与小型化 新产品 如:食品搅拌、电子热水器、食品混合器等 新消费模式
微电子 电子控制型产品如:电子切刀、开瓶器、磨刀器等 饱和 生产有限增长
  新产品与新市场的寻找  


  注:NTS=新技术体系

资料来源:帕瑞兹:作为变动目标的技术变化和发展机遇,1999年。为联合国贸发会第10次大会提交的论文。

    不得不直率地指出的是,这位学者所说的创新内容并不是海尔首创的,而是借鉴了发达国家大企业的做法。与国内一些企业相比,海尔更善于学习,不断引入国外先进的经营方法,成为中国家电企业的龙头老大,在世界家电业也占有一席之地。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统计,在全球十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海尔位居第六。但是,世界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没有自己的创新,企业难以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世界家电产业的发展轨迹。家电产品的新品种不断涌现基于两个条件。一是供应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其发展的推动力。二是市场需求的变化,主要是消费模式的变化。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否则新产品不会诞生。从海尔的家电产品系列看,它没有超出图1所列的产品。海尔没有设计和制造出全新的产品,说明它的创新能力的局限性。要创新,海尔必须沿着图右上端的箭头方向开发新的产品。

至于张瑞敏所说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路径,实际上是该公司经营方法创新的途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之所以经营金融业务,是与它的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方式创新直接相连的。该公司应用电子信息技术首先建立了企业内部网络,以加强经营管理。企业内部结算是该网的主要功能之一。为发展电子商务,它又把内部网络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从方便与外部企业,特别是战略联盟企业之间的结算考虑,它发展了金融业务。海尔参与的金融业务至今还看不出与其主导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关联,也就谈不上是一种创新。它能否成功,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图2:技术与管理的改变

    从大规模生产模型和石油汽车时代到弹性网络模型和信息技术时代:

    投入与价值----能源与原料密集型、有形产品-----知识与信息密集型、原料与能源节约、无形价值与服务

    产品与市场----标准化产品,大规模市场----多样化产品 ,高度细分市场、从高流量基础到细分小环境

运作 ----最佳方法 ,最理想的循环目标----不断改进 ,主流程改变

结构 ----集中管理 ,金字塔分层结构,职能部门结构、刚性交流渠道----分散网络管理 、战略中心、 半自动化多功能部门、内部交流结构(垂直或水平)

人事----人力资源 、劳动力支出 、可期望的外在表现训练、生产、流程与运输等---- 人力资本 、劳动力资产 、训练作为投资。

      资料来源:同图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6-13 12:44:00 | 只看该作者
图2列出了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中一些方法,海尔也采用了,但未超出图2 的内容。有报道说:“张瑞敏以三个理由解答了美国《商业周刊》的质疑。他说,进入金融行业,第一是企业国际化的需要,海尔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13个生产基地和14个贸易公司,正在努力实现全球化,所以迫切需要进入金融行业。第二是海尔的目标是成为国际化的公司,最终要实现产融结合。第三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外国企业最看好中国的批发零售业和金融服务业。既然这些领域对外开放,肯定也会对内开放,这样海尔就抓住了这个机遇。”他没有说出金融业务与其主导产品的关系,因此也算不上是创新,而只是道出了海尔向其他产业扩张的设想。

    海尔下一步的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这是中国许多企业的梦想。实现这个梦想,需要创造出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和销售方法。微软的创新是新的电脑运行软件;戴尔创造了新的电脑生产方法和销售方法。它们在创新中带了个好头。中国企业要创新,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走完这个过程之前,我们不能轻易说创新。企业固然需要学习,但更需要创新,否则谈不上进入世界500强。

    表现优异的公司,至少在某一时间段内表现优异的公司总是新创办的企业,例如英特尔和思科。从全球家电企业看,海尔当然属于新企业之列。但是,企业创新不仅需要自身的动力,也需要完备的外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机制的发达程度。资本市场机制刺激善于创新的公司创造出比最好的老公司都高的收益。同时,资本市场以极高的速度把弱者淘汰出局。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约瑟夫把企业的生与灭称为“制造毁灭的旋风”。经营公司面对的挑战非常严峻。按一般人的理解,公司是建立在持续性基础之上的,其重点在于经营。资本市场则建立在非持续性基础之上,其重点在于创造与毁灭。资本市场鼓励更快、更有活力的创造,并促进更大的财富制造。出众的公司赢得生存权,但并未赢得在长期给予股票持有者高于或等于平均回报的能力,因为它们在长期竞争中生存的过程,使变革的需要不复存在了。

    有报道指出,海尔的掌舵者张瑞敏多次强调,要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这种无处不在的危机感,使海尔成为了中国最辉煌的企业之一。对海尔来说,中国的市场机制不够发达,成为妨碍其创新的阻力,因此企业可能要面对身不由己的危机。

    破产的哲学

    如前所述,与人的预期寿命不同,企业生存率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不断下降。美国麦肯锡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指出:“如果以史为鉴,今天的大公司顶多有三分之一能在未来25年在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些不幸者将会被兼并,成为更大更强的公司的一部分。公司的死亡将会是因为缺乏适应性。大多数公司将消亡或被出卖,因为它们无法跟上市场的脚步。到2020年,目前的标准普尔五百强中超过四分之三的公司将复存在,而由新公司替代。”既然企业破产是一种常态,而且破产的速度加快,就应该在全社会培育破产的哲学。

不久之前,美国一些知名大企业却纷纷申请破产保护,先是世界级能源供应商安龙公司,后有美国第三大零售商卡玛特,继而是世界最大的光纤生产商环球电讯公司。如果其中的那家公司资产重组不成功,它就不得不破产。

企业面临破产危险,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原因,但皆由于经营不善,因此企业破产有规律可循:盲目扩大投资导致借贷过多,如环球电讯公司在海底电缆方面耗费巨额资金;不切实际的扩充经营范围,选错经营方向,如安龙公司从事期货交易;生产效率过低导致成本过高,市场萎缩,如卡玛特花费巨资高广告宣传。当发生经济衰退时,市场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增大。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也会增强。全球化加剧生产竞争,企业竞争力下降的企业就有可能破产。新经济加快了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生产过时产品的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也更大。只要认真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就不难找到企业兴衰的原因。

企业破产,仅从字面上看,不是一件好事情。公司倒闭与人离开人世一样,绝不是好消息。但是,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却会得出不同的看法。

从企业参与者的角度看,他们所在的企业破产当然是一场灾难。经营者和劳动者将失业,投资者的资金将受到损失。所有这些人的收入都将减少。从与企业有关联的人看,损失来自于产品和服务销路的萎缩。例如,如果安龙和环球电讯破产,为它们提供会计和咨询服务的安达信公司的生意将减少。向它们提供贷款的银行资产也受到损失。

从国家角度看,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破产,引起连锁反应,由此引发的信心危机会波及整体经济发展。在美国,有人把安龙事迹比喻为经济界的“911”事件。突如其来的破产让投资者伤心;惧怕其他企业破产而不敢投资。在知识经济发展中,人的脑力对生产的贡献增大,信心对发挥人的智力至关重要;在资本市场发达的情况下,对经济形势的未来预期支配投资者,因此信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企业破产引发的信心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对信心反应最敏感的是股票市场。每当有大企业破产的消息传出,股价总要下跌。

从全球角度看,大企业一般都搞跨国经营,波及性影响自然不可避免。安龙公司破产案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项目,全球电讯破产案对中国光缆项目都有直接影响。而受影响最大的是全球的股票市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全球股票市场出现一体化趋势。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主要国家的股市变动立刻会传播到其他市场,大企业破产的全球影响也同时传播开来。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与国际大公司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上述破产案除了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之外,人们谈论的最多的是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羊城晚报的一篇文章把安龙事件比喻为美国版的琼民源破产案。该文指出: “杜撰虚假的财务报告,伪造巨额利润,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证券分析师建议“强势买入”……所有的环节都看似无懈可击;然而,这座笼罩在巨大光环和一片欢呼声中的神话大厦,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轰然倒塌了!这一幕幕都令我们感到似曾相识,因为它和发生在中国股市上的故事有着惊人的类似。”“‘琼民源’故事在中国股票市场堪谓造假的‘典范’。这个公司曾因虚报5.66亿元利润,虚增6.57亿元资本公积金,使股价在一年内飞涨600%,创造了1996年的中国股市神话。然而,在真相曝光之后,这个神话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很多人以为,这样的故事可能只发生在监管尚不完善的中国股市,出人意料的是,12月2日,同样的美国版神话就在大洋彼岸坍塌了,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美国安龙公司。”

看来,人们还不大理解美国企业破产是一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以为发达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破产是怪事。实际上,企业破产在发达国家是家常便饭,人们早已见怪不怪。我们固然要从美国大企业破产案中吸取有关的教训,如改进企业经营管理,加强对市场活动的监管。同时,我们更应该从企业破产中捂出更深刻的经济道理。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企业破产能推动经济增长。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和不同企业之间的配置,即资源(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从生产效率低的企业流向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农业经济社会,资源流动缓慢,这个效应基本不起作用。在工业经济社会,资源流动决定了经济发展业绩。在知识经济社会,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其流动性更强。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流动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企业合并和收购。近年来,企业合并和收购增加,适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企业破产。企业破产使利用效率低的资源释放出来,然后转移到生产效率高的企业。这两种方法都能促进经济增长。

说企业破产对经济增长有利,这既不是耸人听闻,更不是兴灾乐祸,而是由经济发展实际证明了的真理。

在美国,制造业企业在成立两年之后的破产比例高达70%多,在成立四年之后破产的比例高达50%,在成立七年之后破产的比例高达40%多。英国、法国、德国等也有类似情况。看来,在发达国家,企业破产是见怪不怪的自然现象。当然,有企业破产,也有企业新生。在发达国家,破产企业与新生企业的更替比例每年为20%。

数据显示,这种更替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1992-1997年,在美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中,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流动的贡献占80%,企业破产的贡献占20%。法国和英国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

对企业破产作用的正确认识,要求我们更新经济理念。经营业绩差的企业,该破产就要让它破产。硬要保留它,只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毒瘤。

对经济发展来说,只改变理念,远远不够,还必须采取实际措施,以充分利用企业生死的机会。

首先,要保障从破产企业流出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重中之重是保护劳动者。既要确保他们的正常生活,又要向他们提供在就业的机会。发达的资本市场是保障破产企业资本再利用的主要渠道。行政命令是无济于事的。

其次,既要有以法律为基础的企业破产措施,更要有鼓励企业新生的办法,方便新成立的企业的政策是必要的。在这方面,既要给新生企业以融资方便,又要给它们提供自由经营的条件。过多的限制企业新生将有害于经济发展。

再次,建立企业战略联盟,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更密切、更和谐,有助于中小企业的新生和发展。同时加强大企业在企业重组中的作用,建立有利于企业重组的大环境。

照此看来,海尔在电脑业务中采取外包生产的方法,符合企业发展变化的潮流;进入金融业则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分散风险需要金融创新。凡是办企业的人没有不想把企业办大的。但是,回顾世界企业发展历史,把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实属罕见。以扩张为手段,成为500强或许不难,但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则难上加难。张瑞敏说海尔进入金融业是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路径,但只循别人的路径远远不够,不可忘记的是通用电气公司的成功在于领导了世界企业创新的潮流。当然,海尔能否走好,还要看中国的市场机制发育十分顺利。只有全社会树立起企业破产哲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才大有希望。当人们对海尔的一系列新举措说三道四时,不应忘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其特有的规律——破产是企业的常态。在破产的压力下,企业才有创新的动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