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3-6-13 12:44:00
|
只看该作者
图2列出了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中一些方法,海尔也采用了,但未超出图2 的内容。有报道说:“张瑞敏以三个理由解答了美国《商业周刊》的质疑。他说,进入金融行业,第一是企业国际化的需要,海尔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13个生产基地和14个贸易公司,正在努力实现全球化,所以迫切需要进入金融行业。第二是海尔的目标是成为国际化的公司,最终要实现产融结合。第三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外国企业最看好中国的批发零售业和金融服务业。既然这些领域对外开放,肯定也会对内开放,这样海尔就抓住了这个机遇。”他没有说出金融业务与其主导产品的关系,因此也算不上是创新,而只是道出了海尔向其他产业扩张的设想。
海尔下一步的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这是中国许多企业的梦想。实现这个梦想,需要创造出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和销售方法。微软的创新是新的电脑运行软件;戴尔创造了新的电脑生产方法和销售方法。它们在创新中带了个好头。中国企业要创新,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走完这个过程之前,我们不能轻易说创新。企业固然需要学习,但更需要创新,否则谈不上进入世界500强。
表现优异的公司,至少在某一时间段内表现优异的公司总是新创办的企业,例如英特尔和思科。从全球家电企业看,海尔当然属于新企业之列。但是,企业创新不仅需要自身的动力,也需要完备的外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机制的发达程度。资本市场机制刺激善于创新的公司创造出比最好的老公司都高的收益。同时,资本市场以极高的速度把弱者淘汰出局。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约瑟夫把企业的生与灭称为“制造毁灭的旋风”。经营公司面对的挑战非常严峻。按一般人的理解,公司是建立在持续性基础之上的,其重点在于经营。资本市场则建立在非持续性基础之上,其重点在于创造与毁灭。资本市场鼓励更快、更有活力的创造,并促进更大的财富制造。出众的公司赢得生存权,但并未赢得在长期给予股票持有者高于或等于平均回报的能力,因为它们在长期竞争中生存的过程,使变革的需要不复存在了。
有报道指出,海尔的掌舵者张瑞敏多次强调,要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这种无处不在的危机感,使海尔成为了中国最辉煌的企业之一。对海尔来说,中国的市场机制不够发达,成为妨碍其创新的阻力,因此企业可能要面对身不由己的危机。
破产的哲学
如前所述,与人的预期寿命不同,企业生存率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不断下降。美国麦肯锡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指出:“如果以史为鉴,今天的大公司顶多有三分之一能在未来25年在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些不幸者将会被兼并,成为更大更强的公司的一部分。公司的死亡将会是因为缺乏适应性。大多数公司将消亡或被出卖,因为它们无法跟上市场的脚步。到2020年,目前的标准普尔五百强中超过四分之三的公司将复存在,而由新公司替代。”既然企业破产是一种常态,而且破产的速度加快,就应该在全社会培育破产的哲学。
不久之前,美国一些知名大企业却纷纷申请破产保护,先是世界级能源供应商安龙公司,后有美国第三大零售商卡玛特,继而是世界最大的光纤生产商环球电讯公司。如果其中的那家公司资产重组不成功,它就不得不破产。
企业面临破产危险,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原因,但皆由于经营不善,因此企业破产有规律可循:盲目扩大投资导致借贷过多,如环球电讯公司在海底电缆方面耗费巨额资金;不切实际的扩充经营范围,选错经营方向,如安龙公司从事期货交易;生产效率过低导致成本过高,市场萎缩,如卡玛特花费巨资高广告宣传。当发生经济衰退时,市场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增大。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也会增强。全球化加剧生产竞争,企业竞争力下降的企业就有可能破产。新经济加快了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生产过时产品的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也更大。只要认真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就不难找到企业兴衰的原因。
企业破产,仅从字面上看,不是一件好事情。公司倒闭与人离开人世一样,绝不是好消息。但是,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却会得出不同的看法。
从企业参与者的角度看,他们所在的企业破产当然是一场灾难。经营者和劳动者将失业,投资者的资金将受到损失。所有这些人的收入都将减少。从与企业有关联的人看,损失来自于产品和服务销路的萎缩。例如,如果安龙和环球电讯破产,为它们提供会计和咨询服务的安达信公司的生意将减少。向它们提供贷款的银行资产也受到损失。
从国家角度看,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破产,引起连锁反应,由此引发的信心危机会波及整体经济发展。在美国,有人把安龙事迹比喻为经济界的“911”事件。突如其来的破产让投资者伤心;惧怕其他企业破产而不敢投资。在知识经济发展中,人的脑力对生产的贡献增大,信心对发挥人的智力至关重要;在资本市场发达的情况下,对经济形势的未来预期支配投资者,因此信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企业破产引发的信心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对信心反应最敏感的是股票市场。每当有大企业破产的消息传出,股价总要下跌。
从全球角度看,大企业一般都搞跨国经营,波及性影响自然不可避免。安龙公司破产案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项目,全球电讯破产案对中国光缆项目都有直接影响。而受影响最大的是全球的股票市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全球股票市场出现一体化趋势。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主要国家的股市变动立刻会传播到其他市场,大企业破产的全球影响也同时传播开来。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与国际大公司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上述破产案除了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之外,人们谈论的最多的是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羊城晚报的一篇文章把安龙事件比喻为美国版的琼民源破产案。该文指出: “杜撰虚假的财务报告,伪造巨额利润,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证券分析师建议“强势买入”……所有的环节都看似无懈可击;然而,这座笼罩在巨大光环和一片欢呼声中的神话大厦,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轰然倒塌了!这一幕幕都令我们感到似曾相识,因为它和发生在中国股市上的故事有着惊人的类似。”“‘琼民源’故事在中国股票市场堪谓造假的‘典范’。这个公司曾因虚报5.66亿元利润,虚增6.57亿元资本公积金,使股价在一年内飞涨600%,创造了1996年的中国股市神话。然而,在真相曝光之后,这个神话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很多人以为,这样的故事可能只发生在监管尚不完善的中国股市,出人意料的是,12月2日,同样的美国版神话就在大洋彼岸坍塌了,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美国安龙公司。”
看来,人们还不大理解美国企业破产是一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以为发达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破产是怪事。实际上,企业破产在发达国家是家常便饭,人们早已见怪不怪。我们固然要从美国大企业破产案中吸取有关的教训,如改进企业经营管理,加强对市场活动的监管。同时,我们更应该从企业破产中捂出更深刻的经济道理。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企业破产能推动经济增长。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和不同企业之间的配置,即资源(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从生产效率低的企业流向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农业经济社会,资源流动缓慢,这个效应基本不起作用。在工业经济社会,资源流动决定了经济发展业绩。在知识经济社会,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其流动性更强。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流动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企业合并和收购。近年来,企业合并和收购增加,适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企业破产。企业破产使利用效率低的资源释放出来,然后转移到生产效率高的企业。这两种方法都能促进经济增长。
说企业破产对经济增长有利,这既不是耸人听闻,更不是兴灾乐祸,而是由经济发展实际证明了的真理。
在美国,制造业企业在成立两年之后的破产比例高达70%多,在成立四年之后破产的比例高达50%,在成立七年之后破产的比例高达40%多。英国、法国、德国等也有类似情况。看来,在发达国家,企业破产是见怪不怪的自然现象。当然,有企业破产,也有企业新生。在发达国家,破产企业与新生企业的更替比例每年为20%。
数据显示,这种更替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1992-1997年,在美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中,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流动的贡献占80%,企业破产的贡献占20%。法国和英国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
对企业破产作用的正确认识,要求我们更新经济理念。经营业绩差的企业,该破产就要让它破产。硬要保留它,只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毒瘤。
对经济发展来说,只改变理念,远远不够,还必须采取实际措施,以充分利用企业生死的机会。
首先,要保障从破产企业流出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重中之重是保护劳动者。既要确保他们的正常生活,又要向他们提供在就业的机会。发达的资本市场是保障破产企业资本再利用的主要渠道。行政命令是无济于事的。
其次,既要有以法律为基础的企业破产措施,更要有鼓励企业新生的办法,方便新成立的企业的政策是必要的。在这方面,既要给新生企业以融资方便,又要给它们提供自由经营的条件。过多的限制企业新生将有害于经济发展。
再次,建立企业战略联盟,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更密切、更和谐,有助于中小企业的新生和发展。同时加强大企业在企业重组中的作用,建立有利于企业重组的大环境。
照此看来,海尔在电脑业务中采取外包生产的方法,符合企业发展变化的潮流;进入金融业则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分散风险需要金融创新。凡是办企业的人没有不想把企业办大的。但是,回顾世界企业发展历史,把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实属罕见。以扩张为手段,成为500强或许不难,但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则难上加难。张瑞敏说海尔进入金融业是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路径,但只循别人的路径远远不够,不可忘记的是通用电气公司的成功在于领导了世界企业创新的潮流。当然,海尔能否走好,还要看中国的市场机制发育十分顺利。只有全社会树立起企业破产哲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才大有希望。当人们对海尔的一系列新举措说三道四时,不应忘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其特有的规律——破产是企业的常态。在破产的压力下,企业才有创新的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