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2006,管理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复制链接] 17
回复
438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2-1 11:3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52006,管理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读《2006悄悄发生的管理变化》

                     含英

如果不是读了孙景华(古董)先生的《2006悄悄发生的管理变化》(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47,101803,1,0,1,0,0,0)这篇文章,还真的没太注意过2006年所发生的这八件事。对于这八件事所彰显出来的管理意义,不同的人的看法并不尽相同。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请大家指正。

 

一.管理显示出它的价值。(普通人开始感受到“管理”的意义――这是古董原文的标题,用来代表那件事和他的看法,下同。)

管理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小企业需不需要管理?这是人们经常会发出的疑问,而上海的一位出租车司机用他的案例给我们作了明确的回答。

这个案例原先的标题是“一个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看过这个案例后第一感觉就是这位出车司机真牛,牛在哪儿?一是他的快乐心态,一是他独特的经营模式。快乐心态很重要的,但它只是基础、是前提。上海出租车司机里中有快乐心态的肯定不少,而之所以是他能成为佼佼者是因为他独特的经营模式,而这个经营模式的建立基础是他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显然这个故事的关键是他的成本管理方法。

那么他的使用成本管理方法有什么独特之处?一般出租车司机(实际上大多数企业也是这样)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先计算出每公里的成本,然后再乘以公里数,实际上只是计算了在作业时间内发生的成本,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发生的成本――这是传统的作业成本法(ABC)。而臧勤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则是“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ime-driven ABC)的一种简洁算法。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是罗伯特·卡普兰新近推出的管理方法,它需要估计出两个数:一是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二作业单位时间数。两个数字相乘,就可以得到完成某项作业的成本。它的实质是总成本分摊到作业时间中去,不作业时间不分摊成本。在臧勤这个案例中,如果他只做10分钟10元的生意,那么他的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是(380210)/((177)*60)=)0.98/分,10分钟的生意成本9.8元。

臧勤的采用的是简洁算法,是把空驶时间(7分钟)直接加到作业单位时间数里去了,简化了计算,10分钟的生意成本也是9.8元。臧勤这种算法在计算最小订货量(10分钟)时的是完全准确的,但是在计算具体的出租时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它充分的考虑到了时间因素,把空驶时间的成本分摊作业时间中去了,这是关键。实际上,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最直接的一个应用就是计算最小订货量,这能为财务决策做出支持。这一条对服务企业尤为重要。(具体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请参看《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51月刊)

前几天,少天兄写了篇关于商业模式的文章,说得很好。问题是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独具价值的商业模式。这可能取决于企业家的直觉、经验和所处的商业环境等等,但是无论选取那种模式,进行事先的成本计算是必要的,而在选择后也需要根据这种计算做好成本管理。在某些情况下,模式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管理的有效性,比方说沃尔玛和西南航空,离开了独特的成本管理,它们的模式就是赔钱的模式。

在这个案例中,臧勤不仅向我们揭示的管理的价值和意义,更向我们揭示了先进管理手段的价值和意义。小企业需不需要管理?看看臧勤就知道了,他经营的可是一个人的小公司。其实,管理的价值很大程度取决于你什么时间运用和怎么运用。

在这个案例中,臧勤是一个管理者而不是什么“被管理者”出现的,引人之处是他的成本管理而不是自我管理,往大处讲他做得是财务管理。不能因为臧勤是出租车公司下的一名普通司机就说他是“被管理者”,也不能因为是一个人的公司、一个人在管理就成了自我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责,而不是领导者的专利。只要你采取了具体的措施和行动去完成你关注的目标,这个过程就是管理,你就是管理者,这个目标就是管理对象。如果这个关注目标是自身的成长和价值时,这就是自我管理。

套用孙景华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本案例分析的结尾:中国的企业管理,不仅受制于管理者不懂管理,更是受制于“管理学者”们不懂管理。

 (待续)         

                      链接地址:http://muhanying.blog.sohu.com/32149548.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7 17:02:42编辑过]
18
发表于 2008-1-9 16:24:41 | 只看该作者

读含英的文章总是能受益!楼上总结的很好!

17
发表于 2007-12-5 11:20:24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含英在2007-2-2 11:24:43的发言:

Brainman兄谢谢你的支持.好像其他人对我的东西,不太感冒.呵呵.

我是写一点贴一点的,还需要等几天才能写完.预告一下,后面有你喜欢的东西.

我可是一直在关注你哈,两位老师都是高人,所谓曲高和寡,不必在意。

16
发表于 2007-2-14 14:25:0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曾想过李嘉诚先生所有的企业要能不用洋货对国货支持影响有多大

虽只是想,也是想支民族产业,但却不是一些惰性的国企
15
发表于 2007-2-9 17:46:08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brainman在2007-2-8 20:48:51的发言:

社会在发展,每年都有新的管理理论和思想诞生,但存在了几千年的先贤哲理,依然是企业管理的基石。


 

  王老师说得好。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呵呵,就像飞猫的讨论贴子,有时也是经常的重复着。[em01][em01][em01]

14
发表于 2007-2-8 20:48:51 | 只看该作者

读含英兄的帖子总能受益,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突然发现,在神州大地上,无产阶级基本被消灭了。当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渴望自己的资产可以转化为资本的时候,管理理论和方法便成为了基本知识,被社会成员普遍运用。其中善使者,如上海的出租车司机藏先生一样,便取得了成功。这种趋势,也必将带来一场管理理论的新革命,简单管理的价值被重新重视,复杂管理则向更加精细化、数字化演变。真正的管理大师不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而是预见问题、创造问题的高手。

有人讲,日本人是善于模仿的民族,其实,较之日本人,中国人的模仿能力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人是扬弃,中国人甚至是盲从。如含英兄所言,在没有搞清楚”掌柜的“和”东家“区别的时候,中国的管理学学者就呼吁企业要学习西方“两权分立”的先进企业治理结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很多中国人都学过,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确从来没有明白过。企业家的政治责任被冠以“社会责任”,以致一些国企的老板都抱怨“企业交了税,为什么还要承担社会责任?”。

中国人习惯于个人崇拜,因此,诠释一些成功企业家的“语录”便成为一些管理学者的法宝,全然不顾其语境。更可恶者,管理思想提出的时间顺序也被用以衡量管理方法“先进”与“落后”的尺度,害得一般中国“土鳖”企业家自惭形秽。

有人问,为什么有些开公司的不如开小店的挣钱?夫妻小店可以开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而很多公司往往三、五年就完了,这其中的管理学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强龙”与“地头蛇”这种两商业发展模式为什么被厚此薄彼?没有政治势力的左右,出口为零的企业就一定会被跨国公司打败吗?......

社会在发展,每年都有新的管理理论和思想诞生,但存在了几千年的先贤哲理,依然是企业管理的基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8 20:59:11编辑过]
13
发表于 2007-2-8 17:2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含英)2006,管理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写的太好啦!
12
发表于 2007-2-8 17:08:4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很多东西啊
11
发表于 2007-2-8 14:16:01 | 只看该作者
的确是好文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7:01:16 | 只看该作者

六.自由职业者并不等同于社会职业化(一个职业化社会的雏形逐渐显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越来越多,人们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择业观念也开始广泛起来,这就必然为自由职业者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新华社发布的这则新闻这在说明了这种发展趋势。

当然,自由职业者也不会无限发展的,一是有些社会需求消失了,另一个是有些社会需求扩展了,紧靠自由职业者已经无法满足了,这就会推动一些职业转变成一个新的行业。

但是自由职业者的扩大并不等同于社会职业化,这是两个没有直接关系的概念。前者取决于价值取向和择业观念的扩展,而后者则取决于人们组织观念的树立,职业化的实质是人们对自身在组织(企业)定位的一种认同,即人们从自己在组织的定位来思考和行动:我是企业的质检员,就需要是质检员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是一名经理,就应该从部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一些企业的领导者,常常抱怨员工不够职业化,并试图通过培训来是员工职业化。这样做法不能说一点效果没有,但是领导者有没有想过,作为组织的领导者,有没有从组织的角度出发?或者说,我们在要求下属怎样做的时候,这种要求是不是一名经理人应该做的?是不是出于对组织利益的考虑?

职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不能紧紧盯在社会成员的职业化这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个社会的职业化氛围。

作为一名组织的领导者,我们应该考虑一下,我们和我们的组织职业化了吗?

七.组织的管理水平将会随着组织属性的明确而提高(政府首次提出管理社会,而不是管理人民)

一个组织,无论是盈利性组织还是非盈利性组织,它都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是为了某些目的。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一个组织只有明白自己的目的指向,才能向向前发展。

一个组织,无论是盈利性组织还是非盈利性组织,它的管理对象都应该是自身,都是为了使组织的成为一种更加有效工具或手段,而不能去管理组织所指向目的;否则就是在建空中楼阁。

当《决定》提出要建设服务性政府时,已经开始表明政府开始明确了自己的属性,明确了自己的目的指向,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服务性政府要做什么?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因此,如果仅把这种转变看作是由管理人民转变管理社会,那就是肤浅的理解。

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对于非盈利性组织的管理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过随着对自己属性的明确,对于非盈利性组织的管理将会得到开展,非盈利性组织的管理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其实,一个组织,无论是盈利性组织还是非盈利性组织,只有搞清楚的自己的属性,才会把目光投到组织身上,才会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

 

                                        THE END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