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有几个企业问题一直在困绕着我:fficeffice" />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很多西方的企业管理工具如绩效管理、如平衡记分卡、如5S,如6Sigma在中国的企业中成效寥寥,或者说为什么很多国内的企业对西方的企业管理工具可以不屑一顾?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应该如何建立?这里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职业经理人是以其是否精通管理为标准,而不仅以人情练达为指标?
第三个问题是,中国企业的生存周期为什么更为短暂?首先当然这也是一种愿望,比如说很多现实的企业家根本没有“基业长青”的想法,只是想扩大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力,或者只是想多赚一些钱而已。但毕竟还是有一些人在致力于民族品牌的建设,而这些人这些企业的这些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成效?或者再反过来讲,为什么一些中国的传统名牌(同仁堂、茅台,再比如王老吉等品牌已经是其中的佼佼者)没有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涌现出世界级的声誉来?
我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几个共同的特征:
第一,投资者(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相互之间的信任建设问题是这些问题之间的一个连接点,或者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
第二,东方文化对企业从业人员(包括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和普通职员)的影响虽潜移默化,但却意义深远,直接影响了中国的企业管理不同于西方管理的现状。其一,更加灵活,唯变不变基本是中国企业管理现状中的共性;其二,人治而不是法治,企业各个层面的从业人员(包括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和普通职员)都信任人而不信任制度,也不希望信任制度;其三,习惯性的“媚上”,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习惯性的认为上级的判断更为精准,而且刻意培养这样的氛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很强大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