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管理综合] [抛出一个话题,等待您的板砖]为什么企业管理是这样

[复制链接] 55
回复
931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0-21 01:4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
        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及效益问题,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归结到体制上的痼疾。但是体制上存在什么痼疾?为什么解决不了这样的痼疾?为什么我们的民营企业会做大做垮,深层次的问题,或者历史文化根源在哪里?难道是我们的儒学佛老思想在作怪?
        我们总是在谈中国的民营企业应该如何做得更好,并以那些成功企业作为标本、参照来掩饰实际上的困境。为了改善我们民营企业的管理,确实,诸位经理人也想了很多办法,海外归来的更是大肆推广西式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模式,并奉为圭臬。于是出现了西方管理思想大规模、大范围被应用于我国的现状,但是,我们可悲地发现,我们仍然没有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我们发现,我们的上市公司并没有成为完全透明的、值得广大公众信任的可投资对象,相反,丑闻却层出不穷。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学得太晚,底蕴不足,经验不够?
        以下,仅仅是本人的一些思考,不一定成为具有严谨逻辑或者论据的理论体系,但是我认为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和认真反思的方向,从而在深层次上进一步探索最有效发挥中国式企业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或者是管理理论。当然这也是我本人最近一直思考的方向。
        才疏学浅,所以可能论据孤失。不过,已经病中多日,无妨于诸位板砖的伺候。呵呵。
        以下,我所说的是大致的企业管理的一些特征,不代表独立个案。因此专事挑刺的朋友免战。
   
(一)关于探讨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的观点
        什么是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
        相信对于“有中国特色……”这样的用词,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什么是中国式的企业管理模式?
        显然,这是有别于西方企业管理模式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管理模式。或者,我的这个定义不够准确,但是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发现,在一般的企业里,已经基本难以看见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了。公司不再是掌柜当家、帐房先生管财、店小二门堂伺候、商号上路打旗这样的模式了。我们现在看见的是,董事长是实际上的决策人,总经理出面维持局面,职能部门司于各职。或者存在董事会,那么也是有不少的董事满足于董事津贴,很少做那些得罪大股东、提出质疑这样的议案了。当然我这里还是说的大致的普遍现象。也许我们口头上还有把董事长称为“老板”这样的习惯,但是大概也不会当着董事长的面叫他为“老板”——因为那样会很没文化——起码他本人会这么认为。
        很多人把公司政治这样一种状况作为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糟粕,但是无法去除,作为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病症之一。总是以企业文化没有建设好作为借口来掩饰其真正的成因。是这样吗?公司政治是中国式企业管理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糟粕吗?(当然,西方企业也有办公室政治,但是不同于中国式企业公司政治的表现,因此,我们只谈中国式企业管理)。
        身体力行、身先士卒是管理者赢得下属尊敬与服从的通常办法。封建时代的战争中,敌对作战双方的将官肯定是先进行挑战,接着才是会战。将军出征带兵打仗,躲在营帐里安排传令兵布置战役后,不亲临前线和对方将军对决的事情很少见,总是要亲自立有战功。否则班师回朝肯定会被那些大臣耻笑或者遭到皇上一顿臭骂,严重点的马上给撤职查办,军法从事。我们现代也总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也是这个道理。这是有文化传承的,上古时候大禹不是亲自治水吗?皇帝亲征不是能够鼓舞士气吗?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企业强调管理层一定要有基层工作经验,能够服人,能够带领下属创造业绩了。但是这在那些普通的西方企业管理者来说,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这样做。这可以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优良传承吧。但是显然,这也成了许多所谓专家认为,我们的企业“人治”现象比较严重的一个原因。或者,我们把这个看成领导者的个人魅力这么简单。很矛盾是不是?
        企业的执行力如何,西方企业看的是制度、机制和企业文化的作用。而中国式企业往往得依靠领导的强力推行和严厉贯彻。所谓“军令如山倒”、“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现在我们到处都听到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尊重集体意见,而那样的状况下,我们的企业内耗都快把企业折腾趴下了,哪还有什么执行力可言!
        等等等等。
        好象这么罗罗嗦嗦讲了一大堆,中国式企业管理中的文化传承,似乎也讲不完,讲不全。我们也都知道,老板们都信风水,信佛;民企里留有很多儒家哲学里的东西。不过,现在,这些东西似乎都成为制约企业“制度化管理”的障碍了。
        难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中表现成了中国企业的管理症结?
        我认为,探讨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的方向,不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应该换一种思路,找到症结所在。或者我们不能立即找到建立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的一整套理论体系,但是我们起码可以发现一个钥匙,或者一件工具什么的,总比我们现在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管理体系要强。
        所以,一定有朋友发现,我的观点是不赞成完全照搬照抄西式管理理论了。确实。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02:37:39 | 只看该作者

(二)企业管理与政制体制的相仿和参照

    把企业类比成为“王国”是我们经常作的比喻。很简单,企业和国家一样,需要收入、营业、生产、支出等一系列活动才能维持其存续,并且也必须建立一套管理系统和管理体制来保障它的运营。为此,设计管理部门及其职能成为其必然。

我们来看看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历史渊源。

大概大家都知道,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源于近代普鲁士军事管理理论。说明了管理理论的出现还是十分十分近代的事情。但是在管理理论出现之前,西方的企业都是怎么管理运营的呢?

荷兰大概是最早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西方国家。早期的荷兰的经济发展很有意思。农田少,海患严重。于是捕捞业成为居民的一项重要养生手段。所以造船业很早也就很发达。因为需要不断造船,造船作坊、工场以及新工艺应用就大量出现。很有意思的是,那些农村的居民,也就成为了一些工件制作个体户,他们接受造船商的定单,在家生产;工场或者作坊,则雇佣一些工人制作其他船体部分。再就是捕捞产品的加工和出口,也都是采用这样分散而又集散的模式运作。1602年,因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刺激性的消息使得那些有钱的工场主、商人都对东方探险和贸易进行投资,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这里说明一下,它比英国东印度公司晚两年,但是它是第一家发行股票募集设立的股份公司。很多人误以为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那是错误的),公司逐步形成了以荷兰大商会为股东,冒险家为管理人的管理体制。这可以说是近代西方管理模式的发端。

美国是目前西方世界最大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建立我们也知道,是由早先的十三个殖民地联合而成。其实,初期的联合和荷兰有几分相似的地方,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独立时是个共和国,叫做“联省共和国”,大议长是国家领袖。但是美国特殊的地方是在,十几个殖民地互不相关,仅是为了摆脱英国独立这样一个共同要求才形成了军事政治的联合。独立战争时期,各殖民地推选代表参加“大陆会议”,并决定“大陆军”的战略。因为乔治·华盛顿的赫赫军功,他自然成了美国独立领袖而当选第一任总统。这个传统流传至今,美国总统仍旧是三军最高统帅。美国的企业管理自然也就受其政制直接影响,形成了董事会、首席执行官、总裁等一系列明显带有美国特点的管理体制,并且,“事业部制”发端美国,明显留有“联邦制”的痕迹就不难理解了。而我们国内不少企业所可笑的是,我们总是把“事业部”弄成了分公司,甚至有的连分公司都不象,成了另一个小而全的部门了。我们的很多企业家并没有深刻研究美国企业的“事业部制”出现的历史原因及其运行机制,如何能运用得好?

说到这里,又得东拉西扯一下。欧洲国家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过程充满了疑虑、回复,不断在进行自我完善和调整——英国在1640年前是专制君主制,1649年建立了所谓共和制,旋变为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议会都给予取消;1660年回复到专制君主制;1688年成为君主立宪制,内阁掌握行政权。荷兰则在很长时间里实行过共和制,可后来为拿破仑法国所灭,最后以君主立宪确定了最后的政体。法国则更为复杂,先是专制君主制,1789年市民暴动后成为立宪政体;1793年共和制,但是雅各宾派把民主无限化成为恐怖民主,拿破仑政变后实行军事独裁。这还不算,法国在一百年里,反复重复这个动作,中间还出现过“巴黎公社”这样完全激进的事件。直到第四共和国时期,政治依旧动荡。戴高乐政变以后,最终以民主共和制的“半总统制”结束了自1789年来长达160年来法国自身对于民主政体的修正。只有美国,两百年来在一种情况下持续进行调整,那么,所称最先进的管理机制出现于美国,有什么奇怪的呢?

所以,我认为对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全面研究,应该了解中国封建政制的结构及运行模式,而为什么导致了目前这样的状态,其深刻原因所在。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03:49:04 | 只看该作者

(三)封建政制的基本特点

皇帝是整个国家的产权所有人,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朝廷里的大臣们执行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圣旨,当然也有“触龙颜、逆圣听”的刚直大臣,遇见圣明之主则可政治清明,遇见昏庸之君那就说不定身首异处或者贬摘流放去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也都是多得令人耳朵都起了茧子。

宰相是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殊位,靠着皇帝越近,越是容易成为皇帝疑忌的对象。大概除了战国齐国孟尝君能“为相二十余载而无纤芥之祸”以外,把持宰相时间较长的,恐怕是那些宦官出身的奸邪大恶之徒了。我猜想魏忠贤之流之所以能够长期把持权位,恐怕也是窃取了原本皇帝的实际产权吧(笑),只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最后还是得被弄下来,死得很难看。所以基本来看,长期把持宰相之位,最后有好果子吃的,好象也没几个。比如王安石,鼓噪忽悠宋神宗“变法”,呆在那宰相位置上十几年,最后还是罢官免职,落得个落魄下场。远的商鞅、李斯,到汉唐之际的匡衡、杨炎、李德裕之徒,再到后来的张居正,我看当宰相最后当到退休能够到干休所休养的,恐怕除了萧何、郭子仪(有宰相职称)几个,好象也找不到几个善终的了。

封建时代的“大一统”思想确实起到了统一全国民众精神思想的作用。皇帝就是“天”的儿子,这个思想基本把老百姓忽悠了个完。皇帝巡幸,能够见到皇帝一面,对于那些草芥之民来说,可不管是不是昏君,统统是值得夸耀的事。御驾亲征,那些素日里本对将官恼火、本无斗志的军士,也陡然间出现了战斗力,冒死御敌了。宋真宗赵恒可说得上是个胆小鬼、懦弱之徒了,被宰相寇准给硬是逼到了前线,结果,宋军居然打败了契丹铁骑。所以,最高领导动不动出来激励下人心,鼓动战斗力,早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封建皇帝们早屡试不爽了。

地方官员选拔由吏部负责,还有后来被我们诅咒的科举,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模式。想想看,如果不是这套模式,哪来那么多为朝廷效命的忠臣!估计还不知在哪放羊牧马呢!知遇之恩,可得冒死以报啊!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点,全都在这个里头了。忠君思想,皇恩浩荡啊!别的不说,就那刘备那套把戏,就把好好一赵云给忽悠了。

皇帝也控制着军队。这可是命根子,成也是它要命也是它。以前的皇子们在没做皇帝之前,都是要立战功在父皇面前表现的,都想把长子给比下去,争那太子位。逼得太子们好多也得出去带兵打仗,好在大臣们面前有威信,获得大臣们支持。没点实践经验,直接从天上掉下来,估计也混不多久就被废了。只可惜那南唐后主宋徽宗,除了动辄割地求和,琴棋书画,卿卿我我,从没想过打仗的事,误国客死了不算,如非诗词书画之名,实乃大大昏君。

唐、元之际,各地分路州府县,行政层次较多。明代没那么复杂,弄成了若干大省。到清朝,基本划分为和现代区别不大的省、府、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外加总揽一省或几省的总督,督管军政。

历朝对于财政税收等经济运营,都较类似。其中管控较为严格的都是官营资品,如盐、铁、瓷、茶、丝等物产。明以后海禁,清朝后来的国际贸易大大增加,无奈尽是进口,国库被西方抢掠一空。

对于宗教,历朝有所不同,汉朝以后佛教流行,到南北朝时期鼎盛;唐朝后期武宗灭佛严重打击了佛教,加上后周周世宗再次灭佛,佛教逐渐式微。回教流传范围有限。明清之际,道教似又有兴起之势,清朝中期以后,耶稣教流入,宗教情势又有复杂之变。但总的来说,历朝并没有明确立某教为国教,而基本是以孔孟之说为正国之本,辅以其他宗教,杂合之下,逐渐形成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和思想理论。

以上,封建政制的大概特点基本如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式的民族企业的基本治理框架和治理特点,也就不出窼窠,其主要模式特点和封建政制相比,相似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并且中国式民营企业或者民族企业,由于接受了几千年来传统政制模式和思想的影响,其才能叫做“中国式企业”。这是我这里最终这么定义的主要原因。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04:28:05 | 只看该作者

(四)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论体系

很可惜,中国由于封建时代太久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迟迟得不到有效刺激,近代企业也就只是到了列强把满清政府欺负得差不多了才出现了的。这么说,其实也有些不准确,所谓近代企业,其实也就是清政府的“国营单位”,从最早的安庆军械所到江南制造总局,从汉阳铁厂到马尾船政局,你看看,要么是“所”要么是“局”,都是清政府(大多数是地方军政大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给予拨款,产品直接供应军用,不愁销售,当然也就不用考虑利润之类。所以其管理模式就成了帮办(经理)、把头、监工、工人等简单层级组成,至多再加一些帐房、储运等杂部而已,谈不上什么企业管理。这样的现象又拖到了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才有所变化,有所改进。

至于那时候的民营企业,则简单的多,如晋商的商号、徽商的商号,基本都是掌柜的说了算,分号则基本属于掌柜亲信亲属;帐房(有的是管家)主要负责核算。大掌柜的人品就是这家商号的信誉。所以商号都有印有掌柜姓氏的号旗以发扬光大掌柜的名声。可以说是最初的无形资产了。例如胡雪岩之所以能够把生意做得那么大,他本人的经营能力、交往能力和信誉,就是他商号的竞争力,就这么简单。哪象我们现在,核心竞争力还要罗列一大堆指标。那时候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掌柜的行不行,人品咋样?

民国以后,民族企业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一方面“西风东渐”,西洋科技文化等一系列的知识传播中国,对于旧式的商号就有了改变;出现了近代公司,还出现了董事会。开始学习模仿英美模式,建立企业管理体系。不过,民族企业,尽管形式上建立了公司,比如虞洽卿、荣毅仁等著名民族资本家,但是实际上他们用的是家族里培养的子弟作为管理接续,也就是家族管理。职业经理阶层根本就没有普遍出现。民国时期,除了国民政府的垄断企业,民族企业基本上就是家族模式,公司外壳。本质上还是商号的延续。

解放以后兴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本质上还是属于生产组织,离现代企业的特点差得比较多。不具备现代企业的诸多要素。只是到了改革开放后的这一段有限的三十年,才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许多政策,民营企业重新大量出现。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竟然没有好好总结一套属于我们中国自身的系统管理理论!!!但是,发展经济的紧迫性使我们不得不快餐式建立企业,鼓励刺激大家多办企业。所以,从乡镇企业到私营企业都大量出现。只是经过几十年来的限制,商号作为旧经济的象征,却永远失去了。没有流传于世。于是,我们不得不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跟管理模式——西方管理理论骤然充斥了我们的书店、大学和所有的企业……这样,问题出现了,我们大范围应用西方管理学理论的结果和我们数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必然产生了冲突。也许我们没想过中间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我们全盘引进得太广博、太深刻,导致我们中国式的民族企业始终走在中和西的中间。

是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管理理论体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要不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经营上的天才,并且不是一个?难道他们都是无师自通?自从司马迁时代就懂得营商的华夏一族,并不是不谙营商,却居然没有自己的系统管理理论!

可惜笔者才疏学浅,并且对旧时代的经济模式了解有限,无能去总结就时代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及优势——因为这就是中国管理理论发源的样本时代。如说是现代,现代没有本土中国管理理论的,已经快被西方化了。

留给大家一起总结。更希望我的这一抛砖引玉能引来名家指点,或者深思。

希望不是奢望。

  

                                                                         2008年10月21日凌晨病床上

5
发表于 2008-10-21 11:08:08 | 只看该作者

先向RGANG问好,好久不见了。回头再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1 11:14:52编辑过]
6
发表于 2008-10-21 12:43:57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值得深思

逆式思维..

7
发表于 2008-10-21 13:01:5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中国的管理好形都是在追着外国的跑,没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中国的企业很难前进。

8
发表于 2008-10-21 13:12:2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式管理有着浓重的中国特色情结,正是这说不清道不明的中国特色构成了中国式管理独特和不可复制的内涵和理念,因此要学习中国式管理,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人文观念。否则只能取其皮毛而难以学到核心和灵魂。近几年大型跨国企业纷纷在中国安营扎寨,进行所谓的本土化,其实他们的本土化人才已经构成了跨国企业在中国主要竞争力。而相反我们所引入的国际化人才却未必能够与他们同台竞技。
9
发表于 2008-10-21 13:50:28 | 只看该作者

不要管是什么模式,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就是最好的。

中国的企业更应该这样。

10
发表于 2008-10-21 15:58:06 | 只看该作者
适合自己的最好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