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及效益问题,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归结到体制上的痼疾。但是体制上存在什么痼疾?为什么解决不了这样的痼疾?为什么我们的民营企业会做大做垮,深层次的问题,或者历史文化根源在哪里?难道是我们的儒学佛老思想在作怪?
我们总是在谈中国的民营企业应该如何做得更好,并以那些成功企业作为标本、参照来掩饰实际上的困境。为了改善我们民营企业的管理,确实,诸位经理人也想了很多办法,海外归来的更是大肆推广西式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模式,并奉为圭臬。于是出现了西方管理思想大规模、大范围被应用于我国的现状,但是,我们可悲地发现,我们仍然没有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我们发现,我们的上市公司并没有成为完全透明的、值得广大公众信任的可投资对象,相反,丑闻却层出不穷。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学得太晚,底蕴不足,经验不够?
以下,仅仅是本人的一些思考,不一定成为具有严谨逻辑或者论据的理论体系,但是我认为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和认真反思的方向,从而在深层次上进一步探索最有效发挥中国式企业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或者是管理理论。当然这也是我本人最近一直思考的方向。
才疏学浅,所以可能论据孤失。不过,已经病中多日,无妨于诸位板砖的伺候。呵呵。
以下,我所说的是大致的企业管理的一些特征,不代表独立个案。因此专事挑刺的朋友免战。
(一)关于探讨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的观点
什么是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
相信对于“有中国特色……”这样的用词,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什么是中国式的企业管理模式?
显然,这是有别于西方企业管理模式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管理模式。或者,我的这个定义不够准确,但是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发现,在一般的企业里,已经基本难以看见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了。公司不再是掌柜当家、帐房先生管财、店小二门堂伺候、商号上路打旗这样的模式了。我们现在看见的是,董事长是实际上的决策人,总经理出面维持局面,职能部门司于各职。或者存在董事会,那么也是有不少的董事满足于董事津贴,很少做那些得罪大股东、提出质疑这样的议案了。当然我这里还是说的大致的普遍现象。也许我们口头上还有把董事长称为“老板”这样的习惯,但是大概也不会当着董事长的面叫他为“老板”——因为那样会很没文化——起码他本人会这么认为。
很多人把公司政治这样一种状况作为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糟粕,但是无法去除,作为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病症之一。总是以企业文化没有建设好作为借口来掩饰其真正的成因。是这样吗?公司政治是中国式企业管理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糟粕吗?(当然,西方企业也有办公室政治,但是不同于中国式企业公司政治的表现,因此,我们只谈中国式企业管理)。
身体力行、身先士卒是管理者赢得下属尊敬与服从的通常办法。封建时代的战争中,敌对作战双方的将官肯定是先进行挑战,接着才是会战。将军出征带兵打仗,躲在营帐里安排传令兵布置战役后,不亲临前线和对方将军对决的事情很少见,总是要亲自立有战功。否则班师回朝肯定会被那些大臣耻笑或者遭到皇上一顿臭骂,严重点的马上给撤职查办,军法从事。我们现代也总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也是这个道理。这是有文化传承的,上古时候大禹不是亲自治水吗?皇帝亲征不是能够鼓舞士气吗?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企业强调管理层一定要有基层工作经验,能够服人,能够带领下属创造业绩了。但是这在那些普通的西方企业管理者来说,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这样做。这可以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优良传承吧。但是显然,这也成了许多所谓专家认为,我们的企业“人治”现象比较严重的一个原因。或者,我们把这个看成领导者的个人魅力这么简单。很矛盾是不是?
企业的执行力如何,西方企业看的是制度、机制和企业文化的作用。而中国式企业往往得依靠领导的强力推行和严厉贯彻。所谓“军令如山倒”、“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现在我们到处都听到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尊重集体意见,而那样的状况下,我们的企业内耗都快把企业折腾趴下了,哪还有什么执行力可言!
等等等等。
好象这么罗罗嗦嗦讲了一大堆,中国式企业管理中的文化传承,似乎也讲不完,讲不全。我们也都知道,老板们都信风水,信佛;民企里留有很多儒家哲学里的东西。不过,现在,这些东西似乎都成为制约企业“制度化管理”的障碍了。
难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中表现成了中国企业的管理症结?
我认为,探讨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的方向,不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应该换一种思路,找到症结所在。或者我们不能立即找到建立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的一整套理论体系,但是我们起码可以发现一个钥匙,或者一件工具什么的,总比我们现在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管理体系要强。
所以,一定有朋友发现,我的观点是不赞成完全照搬照抄西式管理理论了。确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