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关于对秦始皇的评价是:秦始皇是位暴君,他连年征战致使民不聊生、大兴土木修长城建陵寝劳民伤财、焚百家书、坑杀儒生......其中焚书、坑儒这两起事件则把始皇帝暴君的形象推至制高点,并流传千余年。然事实确实如此吗?翻开史书我们看到的是:焚书事件有吗?答案是有; 坑杀儒生是真的吗?回答是有,而且一次性坑杀儒生467人,活生生的人就这样没了确实够残忍的。
仔细追究这两起事件的起因,作者带给我们的却是此两起事件的导火索是同一人,他就是孔子后裔孔鲋。始皇帝灭六国后大封功臣,其中孔鲋无功无名仅仅凭借孔子后裔儒家大师的身份封为文通君(秦国法行百余年爵位都是靠实力挣得),统领全国文事。能够灭六国一统华夏,可见始皇帝其人战略、胸怀、魄力在当时及后世都是史无前例的。如此胸怀的皇帝自然不会遵循旧制走诸侯分封的老路,战国五百余年的动荡正是因裂土分治而造成的。然在推行郡县制(此举对后世国家格局影响之在当时深难以想象)过程中,却遭遇了山东六国文人士子们的极力反对,儒生尤甚。各学派利用百姓无知的弱点借古非今,鼓荡封皇族功臣为诸侯继续夏商周三代的政治,针对此始皇帝下诏焚烧除法、农、医、水之外的典册书籍;孔鲋觉得实现诸侯分封无望便逃官回家,且与六国贵族元老串通制造谣言。依法依理,孔鲋的行径都是错的。经朝会商议,始皇帝与重臣把此事定性为复辟与反复辟势力的较量。试问换成哪位君王会不选择抵制呢?于是悲剧的一幕便出现了。当儒生被坑杀后,儒家剩余支脉则生生世世的记下这笔血债了,经过千余年历史的演变,呈现的是几经歪曲的不像样子的事实,真相永远被掩埋在历史的洪流中。
历史无法倒流,孰对孰错难以下结论。我们唯有以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分析问题,或许还能还历史人物一丝本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