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市场走向开放市场,经过努力,我们已经可以不依靠外部力量来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并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在高新技术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项目上,中国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在可喜形势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这份报告主要根据宏观经济管理、技术革新和公共机构质量这三项标准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芬兰名列第一,美国第二…… 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排名第七,日本第九,中国香港地区第二十一,韩国第二十九,中国内地的竞争力却由2004年的第四十四名落到2005年的第四十六名。 另外,世界著名的华文周刊——《亚洲周刊》公布了2004年度的亚洲1000强名单。在这亚洲1000强中,日本企业独占鳌头,有678家,韩国有67家,新加坡有44家,而中国内地只有39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总体的竞争力水平还不够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仍需奋发图强。 从整体上讲,中国是一个非常值得开发的市场。所以,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跨国公司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它们认为中国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块尚未开发完毕的风水宝地,那非中国莫属。中国加入WTO之后,全球化的竞争更加激烈,跨国公司为了在中国寻求新的平衡市场,尽可能开发每一处资源,尽可能占有每一个市场份额,尽可能打垮每一位竞争对手。 跨国公司拥有上百年的市场经验,比中国企业有更多的超前意识和竞争实力。现实是残酷的,中国的本土企业已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操练、去备战,只能匆促上阵,奔上市场经济的主战场,在实战中“摸着石头过河”。大浪淘沙,不能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企业,只能面对被淘汰的悲惨命运。 这个“不平等”的竞争,曾经使中国失去的东西太多了,预料中不该失去的也失去了。我国可乐市场上曾经出现“水淹七军”的惨痛局面,香烟、医药、胶卷、快餐、洗发水等产品也在市场竞争中溃不成军,兼并的兼并,淘汰的淘汰,中国市场仿佛成了世界各大品牌纵横驰骋的乐园。 品牌赢销中国PREFACE前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其核心就是工业品牌之间的竞争。中华民族要实现振兴,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它不仅是民族素质、国家(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外交实力的重要象征。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曾说:“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时也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中国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对此,温家宝总理也做了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拥有品牌的多少,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强弱。因此培养品牌也是政府的事情、国家的事情。” 说到品牌,我们又应当怎样理解品牌呢?大多数人将品牌仅仅理解为一个名称、符号、象征、设计或者其组合,用来识别一个或一群出售者的产品或劳务,使之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实际上,品牌的含义非常深刻,它必须在知性和感性两方面建立与人们之间的关系,还必须在人们面前贯彻始终如一的主张。 在实战过程中,我们发现,要设计一个品牌的名称、标志、包装等都非常简单,但要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情感纽带却非常不容易。一个强大的品牌能够跨越地域,让人感知,产生偏好。它是由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信赖度共同组成的,缺少任何一环都不能算是完整的品牌。中国曾经有许多靠策划点子一下子获得轰动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往往只有良好的知名度,却缺少被人认可的美誉度和长期追随的忠诚度。所以来得快,去得也快,像三株、秦池、爱多等,都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