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券商并购 欲说还“羞”

[复制链接] 0
回复
103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6-23 15: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企业家杂志

    的确,从2001年7月一直持续3月底的长时间股市低迷—即使间或有一两波行情—加上一系列的黑幕,足以使券商们感受到冬天的寒冷了。2002年证券行业全行业亏损规模高达400亿。业内普遍认为,在2003年可见的未来,这种状况不会得到根本改观。为了生活,券商们必须做点什么。
    有迹象表明,他们似乎已经做出了决定—那就是并购。
    券商之间的并购不像上市公司的重组消息,可以成为一个题材,更不是可以在第一时间向投资者公布的利好。在采访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大多数券商把它看做是敏感信息,千方百计回避。即使是已经上市,需要利好消息刺激的券商,如中信证券,也是如此。
   
    谁在行动?
    当然,对于处在困境中的券商们,摆脱困境的方式不只并购一条,他们也曾经希望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现金流的问题。
    增资扩股和上市听起来是比并购更好的方式,尤其是并购注定会使一部分人失去自主权,更有可能使一部分人失去工作。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呢?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以前争先恐后投资券商的境况,因为券商业绩下滑已不复再现;上市也面临着前三年经营业绩必须达到一定标准的门槛;剩下的似乎只有做一点加法了。
    2001年7月,当大市开始往下走时,广发证券宣布收购锦州证券,控股51%。收购完成后,锦州证券更名为广发北方证券。此后,券商之间的收购兼并开始步入了活跃期,被证实的收购消息和未被证实谣言在市场上“飘荡”:2002年2月,中信证券收购了青岛万通;2002年9月,银河与亚洲证券签定了资产入股协议;对华福证券,起初是中信表示出强烈的购买兴趣,然最终是广发证券与华福签定了收购协议。海通证券与蔚深的合并消息,最近也在坊间流传。据说海通专门有一个部门负责此事;另有消息人士还称,因为天同证券和西南证券的一个股东是同一人,所以天同与西南证券将要合并。当我们向天同证券求证时,总裁助理的回答很干脆,“那是谣言”。
    有业内人士预测,2003年下半年,券商之间将会出现一次收购潮流。
    谁会是这场运动中的领跑者?
    合理的猜测是:那些在各种排名中位居前列的。比如,按注册资本金,综合业务量或经纪业务量,或其他指标排名前三甲的大家伙们。
    事实与猜测还是有些距离,从已经证实的案例看,处于主动的收购方都是排名第5到第10名之间的券商,并非前三甲。
    对于这种现象,业内的解释是,相对于前三甲,他们更稳,更注重规避风险,或者说,不是那么“猛”。这也为此次并购潮涂上了一层温和的色彩。
    至于被收购方,也并非越大越好。一些著名的大券商,内部问题非常严重,财务报表不透明,很难吸引掠食者。比如,南方的30亿亏损已经众所周知;申银万国,2002年据说投行业务接近颗粒无收;甚至一度有传言说,北京某家著名证券公司也要破产。
    相比较之下,中小券商的“壳”要干净得多。过去,中小券商在委托理财业务没有抢到多少业务,现在,相应的亏损反而比较少,成为收购市场上的“香饽饽”。
    因此,这次的券商并购,不会是“强强”联手型,而更可能是传统的大吃小型。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收购不会是在行政力量推动下进行,而更接近于市场选择。像“中经开”破产后那样,被“分配”给银河证券的做法一般不会被接受。
   
    并购为什么?
    如果将购并比作婚姻的话,市场化重组则该是一桩由自由恋爱促成的,双方都满意的婚姻,那他们各自能从婚姻中得到什么呢?
    像银河参股亚洲,因为银河的营业部相对较多,分布不是非常合理。调整至少可以达到这样的结果:在一条街上,不会有好几家银河的营业部,自己跟自己在竞争。同时,资产入股的形式,也让自己多了一家控股公司,也是好事。
    对于像亚洲证券这样的中小券商来说,业务量单一,客户少,不足以维持长期的发展。适当拓展业务发展范围,也是好事。“这是一个win-win 的结局”,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
    其次,合并后,通道会增加。有消息说,证监会将出台这样的规定,合并后新公司的通道不仅是两个公司通道的简单相加,而且还会增加两条。比如,原来每家各有两条通道,合并后新公司的通道数会达到6条;
    从规模的角度,合并还可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中国加入WTO后,外资投行的进入,以及近期QFII的推进,对国内券商来说,都是可见的威胁。合并可以增加安全感;
    收购的其他好处还包括可以“节省成本”。券商双方在收购或合并之后,在平台的共用以及研发方面的合作方面都能降低运营成本。
    除此之外,对于并购的主导者而言,还可能是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
    海通证券在完成增资扩股后,注册资本金达到84个亿,取代银河证券,成为国内注册资本金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而中信证券,在2002年年底上市完成募集18亿资金后,手中资金比较宽裕。在这样的市场低迷时期,以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几乎是一个呼之欲出的选择。
    其实,无论是增资扩股,还是上市,目前券商们想的更多的恐怕是如何把一些事情对付过去。并购也许不是因为有良好的业务发展空间,而可能是因为资金周转不过来了。
    在市场不好,更重要的,是经营模式没有根本转变的前提下,并购的种种好处都是虚幻的。因为收购的不单是在收购资产,还有负债,更有冗员。如果收购后不能改变原来的亏损,收购的营业部还是做以前的业务,别人能赚多少钱,自己也只能赚多少钱,收购对现金流到底能产生多大的推动作用就非常令人怀疑了。毕竟,在中国的证券行业,牌子更亮并不意味着利润更多。
   
    谨慎行动
    券商们是不是已经开始义无返顾地投入这场运动中了?显然不是。与改变股票发行方式、产品创新等根本性的规则的改变相比,并购所能带来的改变可能非常有限。
    券商的传统业务包括四大块:经纪、投行、自营和资产管理(即委托理财),其中,经纪业务收入占总体收入的绝大比例,所有券商都是如此。换句话说,赢利模式单一是国内券商的致命伤。
    首先,配售制下,券商获得业务量的多寡根本和自身的实力无关,每个券商都是8个通道。收入也跟一级市场发行水平毫无关系,完全是无风险收益,也不需要研究怎样跟机构投资者做路演。提高投行业务的水平?根本不需要。他们没有多少发挥自己特色和水平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大家去抢,去竞争,可用的手段也都差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期待他们有市场化的行为是肯定是不现实的。
    还有,产品缺乏创新。券商们已经习惯了无风险收益,监管部门也习惯了这种模式下的监管模式。
    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银河的收购,实际上就走得非常谨慎:没有动用现金,而是采取营业部资产入股的形式。现金收购,一是可能没有这样的实力,更重要的,在“大家手头都很紧张”的现下,不动用现金,相对更安全。对银河来说,控股公司比分公司的安排要灵活得多。
    中信证券的作法可以提供另一个佐证:招股说明书曾提到,募集资金将有一部分会用于收购其他券商。实际上,在收购万通的8亿的收购价格中,其中6.7亿是以资产入股方式实现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使用了募集资金。
    还有,广发控股收购锦州证券,也没有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或者说,将被收购方完全融入母公司,而是采取控股的方式,在两个公司之间构筑了防火墙,被收购的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并没有丧失。这样,即使未来被收购公司的业务出现什么问题,也不会扩散到母公司。
   
    障碍与前景
    与汽车行业波澜壮阔的重组相比,证券行业显然只能算小打小闹。已经投身其中券商也谨慎到了“欲说还羞”的地步。所以,短期内指望这种并购使整个市场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注定也不现实。那么,重组的障碍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中小券商的背后,往往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放弃控制权与颜面无光,对他们来说,几乎是最后的选择。地方政府,就像不希望上市公司的壳被买一样,同样不希望这棵摇钱树倒台,他们希望在市场上分一杯羹,而不是变成别人的一个部门。
    其次,从券商自身的心态看,也还是希望自己做大,不想自己被别人收购。高层管理人员也许并不最关心股东收益最大化,他们更关心自己的职位—被收购,自己的位置恐怕也岌岌可危。如果还有业务可以支撑,怎么也不会走这条路。
    德恒证券的吴士君认为,高管问题恐怕是收购甚至以后整合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很多问题,在收购时可能并没有办法细化,通常都会有一个“台下”的协议。
    一方面,重组关山难越,另一方面,证监会还在不断批准新的券商进入,这使本来就很拥挤的市场显得更拥挤。106家券商,30家综合类券商的数字,如果任其自生自灭,没有人知道最后会剩下多少家。
    总量可能是过剩了,但中小券商并非没有机会。从国外的经验看,市场本身就是应该有层次的。像美林、高盛,虽然都大的不得了,但是还是有一些专门做经纪业务的公司,它的经纪业务甚至可以和美林竞争。他们之中,有些是经纪业务强一点,有些是一级市场发行很厉害,有些专门是做重组业务的;有的投行有自己特别的客户,长期的服务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也能生存下来。
    在面对生存压力之时,地方政府一个如意算盘是:把一些本地化业务交给自己的公司—只要有客户,就不会死。
    “将来洗牌的结果肯定会出现一定层次:有一些巨头,但也还有一些做专门业务的券商。比如,一些在本地有优势地区性的券商。”左小蕾说,“但是,目前的兼并收购并非赢利模式的变化或服务水平的提升的结果,很难说会对未来产生什么深远的影响。”
   
   
    1999年-2002年券商主要指标
    年份 券商数量(年末数) 总资产额 净资产额 利润总额
    1999 87家 3081.2 485.7 4.16
     2000 101家 5753 652 240
     2001 106家 6314.57 923.22 64.99
     2002 128家 5700(尚福林讲话) 593(估计) -400(估计)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