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药价为何看不懂 四大谜团待解

[复制链接] 5
回复
65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5-12 09:4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的医改方案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其中关于“医药分开”的建议引起广泛关注,人们期望,这能让高昂的药价降下来。过去几年,药品价格进行过多次改革,但百姓药费负担还是节节攀升,药价越来越让人看不懂。药价究竟高在哪儿?如何才能让药价回归其真实价值?记者进行了调研。

  ●药价谜团之一

  药价虚高:药品回扣知多少?

  案例:“齐二药”严重药害事件许多人还记忆犹新。最近进行的案件审理惊曝药价内幕:事件的主角——假药“亮菌甲素”,其出厂价每支仅5元,到医院患者手中价格却猛涨至46.1元,价格飙升8倍多。

  显然,卖给患者的“亮菌甲素”价格奇高。那么这40余元的加价都到哪里去了呢?据有关调查,广州金蘅源医药贸易有限公司以5元/支从“齐二药”批发这批假的“亮菌甲素”,然后该公司以每支34元的高价卖给了广东医药保健公司,利润高达580% ;而广东医药保健公司以每支36元卖给了中山三院,中山三院卖给患者时又涨了10.1元。

  由此可见,药品的出厂价并不高,加价都被中间环节瓜分了。据有关知情人讲,医药公司之所以大幅抬高价格,是为了将其中的利润返还购药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回扣,以实现利益均沾。换言之,药价虚高,很大程度“虚”在回扣上。

  一般一个药品要通过总经销、地区分销、医药代表、医院药房这样几个环节才能到患者手上。我国目前有近5000家药企、7000多家医药分销商,医药生产和经销的开放竞争程度远高于医疗服务领域。与此同时,药企生产的药品以仿制药居多,同质化现象严重,全国能够生产“亮菌甲素”的企业就不下百余家。同类药品多的是,当然是谁给的回扣高就进谁的。于是药企间的竞争就演变成“回扣战”。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指出,回扣是药商们在竞争压力下让出来的利益,可是这部分利益,没有落入患者的口袋,却进了某些医院和医生的腰包。而这笔回扣最终的买单人是使用药品的患者。

  药品是一种高度依赖专业知识才能消费的商品。我国药品的80%是通过医院销售的,以药养医的体制决定了医生手中的处方权就是药品的生存权,更是回扣生存的土壤。

  尽管连续几年大力整顿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但据全国纠风办统计,仅2007年,全国医务人员上交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依然达4亿元。有关专家认为,实际上回扣的金额可能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药价谜团之二

  杜绝回扣:招标采购管用吗?

  案例:正在征求意见的《2008年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所有入围药品品种对市辖区内医疗机构不得进行转配送,严格执行“两票制”, 即厂家向配送公司出具的发票和配送公司向医院出具的发票,意在压缩中间环节。这条规定引起医药界广泛关注。不仅因为规定本身会对企业带来不小的影响,还在于药品招标虽然提出好多年,但方案变化频繁,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药品招标采购至今已实施8年,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招标采购遏制医药购销中的回扣。然而它在实际运行中却走了样,被业界称为“阳光下的腐败”。

  九州通集团副总经理牛正乾说,招标机构在确定中标企业时,考虑的因素为:价格占40%,质量占40%,服务占20%。除前一项是硬性指标外,后两项都是灵活指标,随意性较大。于是,即便在同一省或同一地区,招标中标价也可能因招标时间和评审专家的不同,对同厂家、 同品种、同规格的药品,招出不同的价格。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9:41:49 | 只看该作者
河南某药企营销经理告诉记者,普通规格、剂型的药品常常会有多家企业竞标,竞争异常激烈,价格会压得很低,即使企业中标也难获利。而新规格、新剂型的品种竞争对手少,中标可能性大,价格也相对高。为了中标,企业挖空心思给药品改剂型、换名称,力争创出独家品种或剂型。其结果是市场上的药品品种越来越多,价格反而被提高了,这就背离了招标的初衷。

  此外,国家允许医疗机构按照15%的进销差价获利,药品中标价基数越高,顺加额也就越高。因此,医疗机构更愿意选择价格高的药品。而价格低的药品,由于顺加额小,也就难以进入医院。少了医院这条销售的主渠道,企业就不再生产廉价药。这是廉价药短缺的根本原因。

  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二次招标”的怪现象。一位业内人士说,目前,各省每次投标的品种都超过5000种,一般中标品种有几千个。而一家三甲医院药房的日常药品也就1200种左右。因此药品中标并不意味着就能进医院销售,这就派生出 “二次招标”,即在招标完成后,中标企业再“公关”医疗机构以使自己的品种真正进入医院销售。“回扣”再度现身,不仅使公开的招标成了摆设,药价也难以下降。为此,业界一再呼吁,药品招标制度亟待完善,招标模式亟待创新。

  ●药价谜团之三

  医药分开:药房托管是良方?

  案例:南京自2006年起,在保持社区医院药房隶属关系、产权、人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引进托管企业,将全部药品的采购、配送委托给药品流通企业,变医院药房进药为托管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采购药品。在此次医改方案的酝酿中,“医药分开”也一直是强调的重点。  

  不少人认为“医药分开”是改变以药养医、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的对策。

  从南京市药房托管试点效果看,确实起到了规范药品流通市场,遏制商业贿赂行为的作用。首先托管切断了医药代表与医生之间的利益链。原来一家医院至少有20多家医药经营企业供货,几十位医药代表促销。托管后,通过公开筛选只确定一家医药经营企业。这就杜绝了医药代表到处活动的现象。其次,形成了医院和医药经营企业间的监督制约机制。药房托管后,医院由原来的药品“采购员”变为药品采购的“监督员”,形成了医院与医药经营企业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据南京栖霞区、雨花台区医疗机构对十种常用药品药价的统计,分别比托管前下降14%和17.2%。

  不过,也有专家对此方式不看好。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表示:“目前的药房托管是一条‘死胡同’。”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医院和药房的经济联系,托管费的存在相当于企业把过去给医生的钱给了医院。“医院的利益是最大化了,但如何保证就一定能让利于患者呢?让利的幅度又有几何呢?”于明德强调,医药分开的着眼点不在于把药房搬出去还是放在医院,关键是切断经济联系,即医院、医生和药品的消费之间不能有经济联系。   

  ●药价谜团之四

  药品降价死:价格管制为何失灵?   

  案例:去年5月,发改委对260种西药进行限价,并宣布经过24次调价限价、1500种国家定价药品价格已全部调整到位。其中,900余种药品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价格,约占70%;70多种廉价药品调高了价格,约占5%;300余种药品维持原价,约占25%。此后,发改委将不再进行大规模降价,而采取每两年微调一次的办法加强对药价的指导。不过,政府调价限价并未赢得太多叫好声。  

  面对发改委的多次药品限价措施,许多人反映药价负担并没有降低,一些降价药还买不到了。“药价频频降,百姓没感觉”,究其根本,政府规定医院可加价15%卖药是关键。近几年在医院的总收入中,药费收入超过60%,卖药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收益率的管制诱导医院进销高价药,药品一降价,医院就选择价格相对高的品种,医院不卖降价药,企业就不生产,致使药品“降价死”。

  与此同时,进口药和合资药却都享受单独定价,不受发改委药品降价令的影响。例如,国产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克/支)售价为10多元,进口的却卖到90多元。医院若销售前者,大致每只可加价1.5元,若销售后者,则每只可至少加价13.5元。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降价,国内药企会因利润空间太小而无力与跨国药企竞争,其结果,百姓只能选择合资药,药价会更高。

  可见,不论是限制零售价,还是规定医院的进销差价,价格管制不仅没有减轻百姓的药价负担,也没有从机制上理顺药价构成。百姓企盼,新的医改方案能够真正从机制上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把药费负担切实降下来。

板凳
发表于 2008-5-12 19:07:45 | 只看该作者
让更多人知道更多真相
4
发表于 2008-5-13 11:11:52 | 只看该作者
改变这个制度
5
发表于 2008-5-13 19:58:5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普药竞争已经到了死胡同。一方面药厂在拼命的压低价格以抢占市场,这种做法的代价就是药品有效成分的减少。而患者买到的药虽然价格没有改变但是疗效却大打折扣。没有哪家企业敢提高自己的成本以保证质量,因为没有了价格优势就完全丧失了市场。这完全进入了一个怪圈。

都说药品价格高,药厂赚钱,实际上钱都被卖药的赚走了。生产厂家的利润已经被压缩到了极点。仅仅能够维持自身勉强运转。

中国的药品市场已经进入了危机时期。

6
发表于 2008-5-14 08:58:04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药费便宜了,医疗服务费用就会大幅攀升。中国的医疗价格其实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