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能够成为"最有创意的策划" 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所有的创意都必须以准确的策略为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你假定的结果是经过自己的周密、科学的论证而正确的、可行的。才能够开始规划执行,执行的方式、方法才是创意和创造的载体。而不是结果。
“ 知识分子追求乌托邦,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希望。” 人类认识未知世界都是通过已知来探询未知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体“动”起来。你描绘的一幅“空中楼阁”也成了社会进步的表现?!呵呵,简直就是笑话,这样说来,要向全世界体现大中国的进步,莫过于全体知识分子停工开始幻想未来,幻想未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的全面强大。
农民离开土地,中国经济发达的惟一希望 “民以食为天”,假设这位教授的幻想是可以实施的话,我们来想想。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粮食要么集中在少数的个人手中(可能这些人也就成为了中国最有权利的农民)或者就像今日的石油、天然气、电信一样把持在极少的企业手中。呵呵,中国13亿城市人工作的目的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农民”买粮食吃咯!
……因此,推行积极的城市化政策,是中国宏观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也是在市场经济下,迅速消灭城乡差别,保持社会团结和稳定的政治任务…… 笔者认为:这段话才是问题的核心和问题的所在: 一、政治任务和市场经济是兼容的吗? 政治更多的是出于一个政党、组织保障其群体利益的需要,而市场经济则是处于市场的需要。政治导向和经济导向居然可以混为一谈???? 二、市场需要如此宏大的城市化吗? 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的话,我相信历来在群众运动中如鱼得水的中国来讲,早就实现了。宏大的城市群需要什么来支撑呢?我相信研究城市运营的专家更有发言权。如此宏大的城市规划,城市的配套设施有谁来埋单??
农民要去的是大城市,中国缺少的也是大城市。只要看看每年春运期间流动的亿万农工,就知道我们欠了多少‘城市账’。” 真是教授教授越教越瘦,中国农民去大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的需要,而不是对大城市的向往。解决农民生存的基本问题是治本,给农民大城市的生活是治标。或许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某某教授又会提出来,要把全体城市居民的生活做为一件最基本的政治任务来抓……我们要全国居民总动员大干特干造农村…… 中国目前已有强大的工商业基础设施、垂直有效的中央政府、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惊人的“过剩”工业生产能力,以及亿万农工的城市化冲动。中国最大的缺陷是农民散漫自私,很难组织,而且不存在美国靠冒险家个人来组织城建的大环境。因此,中国的城市化靠政府主导,依赖基层政权。 首先,中国目前的政府时候是否真正的垂直有效?笔者不想多说。在中央电视台评选出的年度经济人物中,有一位是来自重庆的农民女性,原因很简单,她向我们的胡书记说了一句真话——农民工的工资被拖欠…… 他们的村长、镇长、县长、市长、省长不知道吗?看看我们身边的谈论、媒体你就知道了,有多少社会底层的声音是有效的到了上面的。 其实,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如果你看过“中国农民调查”你就知道咯,更不要说我们城市里很多的人都在抱怨养不起孩子上学 再次,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一个拥有13忆人口市场的中国成长不起一个世界500强企业,还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哎…… 最后,农民的散漫、自私??? 就不知道从和说起了,有一点是他们的错吗?至少在邻里关系的和睦程度上我觉得比城市里强多了,扪心自问,你知道住你对面的那户人是谁吗??
“农民的城市农民建,建好城市为农民”
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潘维高速城市化方案的原则,即农民家庭以耕地、房基地权利,以及6年的劳动换取大型新城的住房。“‘耕者有其田’是我国小农社会的基石,劳动者有其屋是我国城市社会的基石。”潘维说。 只提一个问题:这六年中国的农民吃什么?喝什么?住什么?穿什么? 先就说这里吧,越写越的荒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