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broadview - 

[读书评论] 连载《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DNA》

[复制链接] 24
回复
659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6:43:02 | 只看该作者
用户认知的苏醒,极客先行
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
—— 克罗齐,意大利文艺批评家
      先说说“极客”一词,它是来自于美国俚语“geek”的音译,一般理解为性格古怪的人。例如,“数学极客”是指,并不一定是数学专业但又对数学等技术有狂热的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互联网极客,自然是指并不一定是互联网专业出身但对互联网有着超乎普通网民的狂热兴趣,并且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
      如网易创始人丁磊是BBS的鼻祖级玩家,在1996年他加入广州最早的互联网ISP公司飞捷时,就建立了基于公众互联网上的BBS系统;与丁磊在Cfido BBS(慧多网)上有过交情、同有电信背景的工程师马化腾还在润讯(当年寻呼业的龙头老大)做着一名工程师;开发成功中国第一款自主版权的互联网软件——方正飞扬电子邮件系统的周鸿祎也还只是方正一位高级程序员。这一两年冒出来的日后搅得整个互联网江湖翻天覆地的都是这样一群有着软件背景、程序员出身、具有极客气质的年轻人。
      当然除了通过互联网获得巨大成就的几位外,中国网民中还有更大的“极客”群体在苏醒和行动。如前所述,在用户认知的苏醒过程中,不愿意只做“皇家歌剧院”看客和不满足于被动阅读的第一批“极客”们,开始借助互联网上的个人主页服务,用纯个人的力量创造自己的网上内容,教育和引导着更多的网民进步。
      个人主页是从英文Personal Homepage翻译而来的,可以理解为“属于个人的网站”。一个图文并茂的“个人主页”可以充分地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在“个人主页”上,让大家都可以来欣赏。中国互联网上的个人主页服务始于1996年初,用户通过“个人主页提供商”的在线平台注册一个账号,然后系统就会为你自动生成一个与账号相对应的个人主页,在这个“个人主页”上,你可以发布文章、上传图片、自建网站栏目、自定义主页的外观等。在那时,中文互联网上为网民用户提供信息的网站少得可怜,更别说提供免费个人主页服务,唯一可以获得免费个人主页空间的“个人主页提供商”是geocities(后于1999年被yahoo收购),随后中国的视聆通、飞捷、碧海银沙和后来的网易相继纷纷推出中文的个人主页服务,为少数“极客”们提供了创造网上中文信息的舞台。1997年《南方周末》在其元旦特刊中推荐了“十个最好的中文个人主页”:如Carboy普及Internet知识的“完全上网手册”、姚鸿推荐和评价其他个人主页的“品网”、边城浪子的“回声快刀”、冯飞燕分享互联网技术的豆豆话题等。互联网上最早的一批“极客”,在这股因“网上中文信息匮乏”而造成的用户需求浪潮中,成为了那个时代互联网历史舞台上最耀眼的个人明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先行的“极客”们让门户网站的中文互联网内容,变得个性丰富、多姿多彩,同时开始引导和带动更多的沉默网民用户潜伏在网络泡沫下的需求发生变化。
本文节选自《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一书。
《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一书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Mull He编著。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3:58:07 | 只看该作者
除了被动阅读,用户想要的更多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 左拉,法国作家
     网上中文内容的丰富伴随着接入网速的提升和上网资费的下降,互联网对于中国民众,从最初的有一些神秘,渐渐开始普及。在1997~2001年的4年时间,网民数量从60万迅速增长到了2000多万。中国民众强大的对新事物自主学习的能力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接触、进入和熟练地开始浏览互联网。
     网上内容空前丰富,动鼠标而知天下的简单操作,激发和培育着网民们的阅读需求和浏览能力。但人类对于未来和未知的求索从来都不会轻易停止和满足,中国网民对于互联网也是一样,在日复一日地享受着门户网站职业新闻编辑们所制造的精彩内容的过程中,有一股潜伏在网络泡沫下慢慢集聚着的用户力量在牵引着变化。
     除了被动地阅读那些被精心创造的中文信息外,网民们开始不满足地寻找鼠标单击的尽头。除了搜狐、网易、新浪或者其他的大型门户网站外,在用户心中浩瀚如宇宙的互联网必定还有更多的精彩,除了只能永远被动地浏览和阅读以外,主动寻找甚至于主动创造的幼芽在极少一部分网民中开始萌发。

本文节选自《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一书。
《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一书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Mull He编著。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4:00:05 | 只看该作者
中文信息匮乏年代,新媒体粉墨登场
      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 培根,英国哲学家
      三大门户网站正是识别和把握住了中国用户的网上中文信息饥渴这一需求和时机。正如本书前面所述的,中国互联网在1995年展现出网上中文信息的匮乏现状,成为了更多用户进入互联网世界的一大阻碍,而这一状态的好转和改善实际上经历了几年的时间。在支付高昂费用和经过蜗牛网速等待之后,好不容易“爬”上互联网的中国用户,对于眼前那满屏的英文除了在新鲜之外更多的是茫然,在“超链接”与“超链接”之间的鼠标点击,即使只言片语的中文就能立即满足我们在网上浏览新闻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互联网最早被中国人加以定义时,是被划入了媒体概念的,曾几何时,互联网作为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开始走入大众的眼帘,成为大家的话题。网络媒体是伴随当代人成长的新媒体,它的诞生、发展为当代人所共睹。在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进程中,1998年底至1999年是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是:国内门户网站形成,并且全面进军互联网新闻传播领域,从而奠定了门户网站——特别是新浪、搜狐、网易——在这一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新浪网新闻品牌的确立始于1998年法国世界杯。当时新浪还叫“利方在线”,回忆当年,新浪网当时的体育沙龙的版主,现任新浪执行副总裁、总编辑的陈彤曾指出,新浪是先做体育,再做新闻的。1996年利方在线推出体育论坛。1997年10月31日,中国足球队兵败大连金州,过早失去了进军世界杯的资格,凌晨网友老榕的一个“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一下子让利方在线的体育沙龙名满网坛。1998年利方在线就在平时的基础上做了世界杯网站,当时汪延(前任新浪首席执行长)在巴黎发来大量一手的前方消息,对利方在线的点击量影响有一个质的飞跃。在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时,利方在线创下了一个访问纪录——300万人次,此次事件对新浪品牌意义重大。1998年世界杯期间,利方在线的广告收入达到了18万元人民币,这在当时可绝对是个不小的数字。世界杯之后两个月,利方在线就开通了新闻频道。
      若不是利方在线(新浪网前身)在报道法国世界杯上获得成功,人们也许根本就想不到,简单的几篇中文网络新闻和报道就可以带来如此巨大的注意力和流量,并逐步成为赢利的一种方式。通过利方在线基于满足用户“中文信息需求”的成功,也因为当时从美国波及中国的AOL(美国在线)和YAHOO的门户概念热潮,1998年作为中国最初定位为分类搜索引擎的搜狐,于9月15日推出了Sohoo 2.0版,明确宣布要做中国第一网站;1997年从中国第一家中文电子邮箱服务起家的网易也于1998年9月22日全面改版,朝着中文网络门户迈出了第一步;1998年12月,利方在线与美国华渊资讯合并,正式成立了新浪网。正苦于对赢利进行思考的中国网站,比如搜狐、网易、新浪、广州视窗等都开始在战略上重视网站中文内容的建设,大量招聘新闻编辑和中文内容服务团队,开始了向中文门户网站的转型。
当时,中国网民对于网上中文信息的极度渴求和追逐,开启了“注意力经济”的大门,以三大商业门户网站的崛起(2000年的海外上市)为标志,也开始了改变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



本文节选自《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一书。
《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一书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Mull He编著。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4:04:38 | 只看该作者
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凌波微步的一公里?
       1995年,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关键的一年。一方面,中国电信开通了技术层面上的互联网接入,让人们连接互联网的技术障碍基本得以解决,“上网”成为了中国民众有可能去实现的选择,网民的人数开始增加;另一方面,在国家政府的层面上,也开始了对互联网利弊的认真考量,1996年1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可以说是国家开始正视和推动互联网的标志之一。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除中国电信以外,民办的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公司,风起云涌,如东方网景、国联、中网,其中最先做到全国范围的著名代表者,当数张树新的“瀛海威”。
       1996年年初,瀛海威在北京中关村南大门的白石桥路口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看到这块牌子的人,无不为之震动,它不知打动了多少对互联网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年轻人,以至于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互联网标志碑。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进程从来都是起起落落,如螺旋般回旋上升的,对于在今天看来已经创造了历史的互联网来说,它的出生更加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显然,1995年的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离广大中国用户群体的真正距离远远不止那块广告牌上写的1500米。
当时决定做互联网接入业务的众多民营ISP,动机很简单,就是商业驱动。因为互联网在美国兴起时,就让一大批做网络接入服务的商人们发了财。但是张树新没有想到,中国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就好像本来你心里的初衷只是想做面包和卖面包,但你恨不得从种麦子开始干,先弄块地开荒、施肥、播种、种麦子,然后收割、脱壳、压面粉,最后才能做成面包,这只能说,这件事你做得太早了。
从瀛海威最开始到邮电部申请接入线路、获得电信增值业务许可,再到与邮电部门、国家计委反复沟通关于收费和价格等问题,张树新一路走来所遇到的荆棘坎坷数不胜数。张树新最后的出局,从表面上看,是她与董事会之间的意见分歧,以及因中国电信的介入和接入价格的走低,使瀛海威公司出现了大幅的亏损,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1995—1997年,瀛海威走在政府和用户需求的前面,张树新与她的瀛海威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她做了很多本应该是社会和政府做的事。
到1997年10月,中国上网用户数才60万,其中拨号上网的计算机也只有25万台。高昂的拨号上网价格、以K(1024K=1M)来计算的“蜗牛”上网速度、几乎为零的网上中文信息,在一片没有足够用户基数的洪荒上“开荒种麦子”,对于一家与国家部门力量不成比例的民营公司来说,显然离“卖面包”的初衷太过于遥远。瀛海威和张树新做了大规模的网络市场教育和基础用户培养工作,结果也还是成了“在大雾中领跑”而还没有等到黎明来临就壮烈牺牲了的互联网时代“先烈”。
此时风险投资还未进入中国,因为太过超前于用户的需求层次而又无法获得持续发展的“资金原料”,以瀛海威为代表的第一批民营ISP,虽然纷纷倒下了,但其对于中国以后10多年互联网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有记者在采访张树新时向她提过一个问题:实际上,瀛海威当时的表现,客观上是为广大的中国网民冲出了一个较低的价格空间吗?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中国第一批民营ISP使劲冲的结果,在某一层面上来看,确实导致了电信的大开放、大降价、大建设,然后使得全中国更多的大众用户群体都有了上网的可能。
历史上,每一次从实验室诞生的非凡科技创新,到后来影响到千家万户,都必定会走过漫长的道路。除了技术上的改进和成熟,还要依靠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支持,更加需要资本和商业化力量的介入和推动,互联网当然也不例外。起源于科技创新的互联网,作为一个从美国传播到中国的新兴事物,在早期还是少数科研人员和知识分子的“特权”。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来说,有的根本就不知道互联网的存在,而知道其存在的少部分民众也因为资费高、操作难、认知度低等各种原因只是将其看做“与己无关”或“可有可无”,“需求”这两个字在此时还无从谈起。以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和商业化力量,在任何行业和领域都是依靠由足够量级的用户需求积累而成的市场需求,而获取商业利润,在他们介入互联网之初,想在中国这片还没有形成所谓市场需求的土壤中攫取收获,自然要走过很长一段引导用户、培养用户的时期。

1995年3月,中国电信虽然还没有从邮电部拆分出来,但邮电部为中国电信独立申请了商标,这相当于为其准备了准生证。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以后,信息化变成了国家倡导的事情,这也为政府部门推动的互联网接入普及拉开了序幕。那片“用户”洪荒在经过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翻土、施肥、灌溉之后,只缺一些魔豆般的种子便可……

本文节选自《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一书。
《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一书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Mull He编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7-18 09:25:54 | 只看该作者
连载完成~~~谢谢关注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