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建造“通天塔”的“帝企鹅”
圣经的创世纪十一章中有一个关于“通天塔”的故事:人们很勤劳的工作,很崇拜上帝。于是有人提议说,咱们建立一座通天塔,到上帝居住的地方去看望他,表达我们的崇敬。于是一呼百应,人们开始齐心协力建设通天塔。可是上帝认为人们要是建成了通天塔,来到“天国”会影响他的权威,于是上帝想阻止人们。但上帝又不能直接毁掉通天塔,怎么办呢?最后上帝把不同地区人们的语言做了改变,不同地区的人说起了不同的话,因为语言不通而难以相互沟通,人们之间难免有猜疑和不信任。齐心协力,已经没有了基础。最后,上帝达到了目的,通天塔没有被建成。
今天的腾讯,成功地解决了几亿中国网民的“沟通”难题,已经成长为一只庞大的“帝企鹅”。回顾腾讯的成功,借用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农村包围城市”来形容颇有几分道理。创始人马化腾毕业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不是李彦宏般的海归派,也不具备陈天桥那样的传统产业背景,以一个普通软件工程师的身份抓住了即时聊天这一点,走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先扩大发展用户资源,再多元化巩固庞大的帝国。
马化腾是中国最早的那批网民中的“极客”,在上大学期间,他就非常沉迷慧多网,1995年还创办了一个叫做PonySoft的知名站台,那段时期,他结识了很多朋友如丁磊、求伯君,后来这些人大部分都成长为中国互联网江湖上的大佬。那些青葱岁月,除了年轻,还有着属于那个年龄阶段特有的迷茫。看到同为打工仔的丁磊靠着免费电子邮箱系统攻城拔寨,走向成功,与丁磊在CFido上有过交情、同有电信背景的马化腾心中不免泛起阵阵涟漪。
1993年马化腾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凭借出色的计算机技术进入润迅做软件工程师,从事互联网传呼系统研究开发工作,随后通过开发股霸卡和炒股等副业赚到第一小桶金。具备“寻呼业背景”,而且是“网虫”级高手的马化腾在1997年接触到了ICQ(以色列人发明的即时通信软件鼻祖,1998年ICQ以一种星火燎原的态势风靡全球,用ICQ聊天在当时是一种时尚行为)。因为提出的互联网方向开发想法没有得到润迅的重视,加上丁磊成功的启发,1998年初,马化腾就开始考虑独立创业,同年10月份腾讯公司正式成立。
1999年2月,马化腾和张志东开发了中文OICQ。和ICQ相比,OICQ一诞生就具备更加紧贴中国网民需求的特性,如支持中文、具备离线消息的功能;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在线用户的名录随意选择聊天对象。此外,OICQ还提供个性化头像。OICQ诞生后,马化腾把它与老本行结合了起来:传统优势服务——网络寻呼,这也成了当时有别于同类简体字ICQ版本的一个特色。随后,马化腾将OICQ软件挂在网上,供网民们免费下载使用。很快,OICQ就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在大学校园里风靡一时,然后OICQ又以校园为中心,在白领人群中快速传播。
在马化腾的好朋友王峻涛(原8848创始人,现6688总裁)看来,OICQ之所以会成为人们喜欢的工具,是和东方人含蓄的天性有关。的确,大家都喜欢和别人交流,可是都不习惯当面和陌生人随意地交流。OICQ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所有的人可以躲在电脑后面轻松地交谈,开创了中国过去5000年从来没有的一种交流文化。更重要的是,马化腾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用他自己深刻的理解和超凡的直觉,一直在把握这种文化进程中OICQ产品需要做出的改进。OICQ已经比其他即时通信更适合中国人,更为中国的男女老少习惯、喜欢,成为日常沟通的一个基本工具。能做到这一点,和马化腾本人的工作、生活一直没有离开网络有着极大的关系。其实连马化腾自己也可能是用这种流行的方式成就了自己的爱情,有知情人曾说:对马化腾来说,现在OICQ不仅是他的工作,而也是兴趣。他和太太就是通过QQ认识的,不过当时她也不知道马化腾是谁,只知道是位工程师。
沟通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和衣食住行一样是基本需求。
—— 彼得•德鲁克
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上聊天的行列,网虫们以极大的热情体验着网上聊天这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关注用户的需求以及需求的实现,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网民对于网上聊天的热情和种种行为表现。正如王峻涛所评价的,QQ使得网民通过互联网沟通得更方便,成本也大大降低,恰好解决了人们在交流需求中的自由和安全两大心理障碍。
中国和美国网民的年龄层有很大不同,在美国各年龄层网民分布比较均匀,64岁以下的人普及率都在60%以上,而中国普及率只有10%,其中18~24岁普及率最高,达到39%,其次是25~30岁,普及率为25%。在当时中国网民群体中绝大多数的青少年有着比成年人更强烈的沟通需要,而且更加乐于和陌生人沟通。QQ能提供“稳定”的沟通,一大排好友列表,让年轻人很容易找到朋友,如果想要结识陌生朋友,去聊天室、游戏厅或博客转转,拿到对方的QQ号,就能让好友列表变得更长,这很符合年轻人喜欢交朋友的心理。针对不同的圈子,QQ还提供了“QQ群”,同学、同行、同一兴趣的人群,均可以通过加入它而获得长期稳定的即时沟通。
在网民的沟通交流需求背后,“网恋”也曾一度成为那个年代的热门词。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的现代社会中,现代人因为自身对爱与归属的基本需求与现代社会要求人越来越独立、个体化两者之间产生了冲突,将人们摒入一种深刻的内在孤寂当中;个人在内心存在着强烈的孤独感,越来越急于有一股寻求可以给予个人内在稳定性的强烈需求。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寻求爱情的成本与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高,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又害怕爱情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产生了新的矛盾。随着网络的普及和QQ的推出,人们发现在虚拟的网络上可同时满足对爱及安全感的需求。QQ网络世界的交友模式与现实社会中的恋爱交往模式有共同点,再加上因为QQ匿名的特性,容易使彼此互不认识的男女双方很快地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进而发展为相互心灵上的依赖关系,这使得网络上容易擦出爱情的火花,这也正是QQ得到迅猛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在1999年11月出版的第一本网络畅销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中,描述了一对未曾谋面,却真心相爱的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他们认识的契机是网络上的一个即时通信聊天工具OICQ。这本书在大学生和白领中的畅销对OICQ的下载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QQ在大学生和白领中的流行,使当时PICQ、CICQ等竞争对手纷纷败下阵来。然而,随着QQ用户数大量增加,仅是每月每台服务器几千元的托管费,就让弱小的腾讯公司直不起腰来,更不要说购买新的服务器了。“网页、系统集成、程序设计……什么业务都敢接”,正如马化腾自己所言,当时的期望很简单,让公司活下去。马化腾和拍档们为了让QQ这个小家伙存活下来,碰到了不少尴尬和困惑。其他项目赚来的钱根本养活不了它,银行借贷似乎更不可能,“用户数量”不可能成为借贷信用,他们想找一个人投资,找来找去也没有找到。或许很难想象,在不创造任何利润的时候,马化腾和他的伙伴们把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投入到一个并不赚钱的业务中去,这在传统行业是匪夷所思的。1999年11月,QQ推出的第10个月,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00万,这是马化腾从未想到的。也就是在那个月,腾讯公司的账面上只有1万多元了,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在这种窘况下,有人建议马化腾把这个小有人气的软件卖掉,这一次马化腾认定 “再好的项目也如同那张暗藏艰险的藏宝图,除了努力,没有人送你去那个地方”,他选择了坚持,几经周折之后,马化腾找到了美国IDG和香港盈科数码。2000年初,这两家公司决定一共给腾讯投资220万美元,然后各拿走20%的股份。
如马化腾2011年1月30日在其腾讯微博中对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转播”并提到的:“感谢IDG早年对腾讯的投资,才有发展的可能,尤其是当年尽职调查完成后但协议还未正式签署时能先借款购买服务器满足迅速增长的用户需求,非常关键”。QQ这只企鹅在得到雪中送炭的资金后,面向互联网用户的整体服务和支撑能力大大增强,及时地跟上和满足了当时迅猛增长的腾讯用户需求。
另一方面,与其他同期的互联网企业一样,腾讯也立即面临了2000年的网络泡沫灾难。幸运的是,2001年初,中国移动公司推出了“移动梦网”服务,以及移动梦网通过手机短信代收费的“二八分账”合作模式(电信运营商分2成、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分8成)。这对于当时已拥有接近一亿注册用户但却没有收费渠道的腾讯来说,真算是自助者天助。腾讯立即开通了移动QQ业务,发展收费会员,并针对收费会员开展更多的增值服务。一瞬间,腾讯成了移动梦网的骨干,好的时候,腾讯占据了移动梦网内容提供商7成的业务份额。到2001年底,腾讯终于实现了盈利。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腾讯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其实,因为中国移动而获救的不仅仅是马化腾的腾讯,在2002年的下半年,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网站的业绩也先后飘红。手机短信代收费模式帮助了当时除了网游(网游以出售实物点卡作为当时的收费模式)以外的大部分具备庞大用户基数,但又找寻不到收费模式的互联网企业。
到现在,QQ这只企鹅的发展已经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数亿网民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的行为模式,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了工作学习效率,有更多的用户依托于QQ的平台进行信息传递、沟通、娱乐和商务活动。在日常社会生活中,QQ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相隔千里的家人可以利用QQ视频、音频来沟通亲情,老师可以利用QQ来与学生近距离交心,热心人可以利用QQ来发起公益活动;在商业领域,大多数企业也开始利用QQ提升企业沟通效率,成为必不可少的现代化网络办公方式和手段之一。马化腾所创造的QQ通过改变沟通方式,直接影响了互联网时代的进步,它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便捷的沟通平台,它在人们生活中实践着各种生活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商务应用功能,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创造着更广阔的互联网应用前景。
很多人都说,一直以来,马化腾其实就是腾讯最大的产品经理,他在很多时候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腾讯产品两位一体的“使用用户和总设计师”,他甚至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体验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这点和本书前面所述的hao123李兴平的成功之道如出一辙。在倾听用户的声音上,腾讯也经常显得比其他公司更加用心——他们摒弃了用户提意见时只有一个邮件地址的做法,而是几乎给每个产品都开设了意见反馈的坛子。一个用户在早上6点提出“应该为QQ影音增加粘合功能”的建议后,不到十分钟就收到了产品经理的回复:这个功能将在下个版本中被增加进去。同时,腾讯内部会给一款游戏或者其他产品更多的时间去改善,去养成,两三年之后,产品也完善了,用户也慢慢积累起来了。笔者在这3年内一直将腾讯的QQ邮箱作为办公联络工具,亲身经历和体验了腾讯对于一个产品的持续改进。
2010年3月5日,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截至2010年9月30日,QQ即时通信的活跃账户数达到6.366亿,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1.187亿。在腾讯这只“帝企鹅”已手握超过6亿网民用户、成为中国互联网霸主的今天,它似乎已经无所不做,从邮箱、游戏、门户、搜索、电子商务到视频、空间、支付、微博、手机浏览器、团购……一路走来,腾讯不断承受着业内诸如“毫无创新”、“抄袭模仿者”等骂名。但其实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都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平台”,就像一个超级市场,网民今天想买的东西全部都能在我这里买到。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互联网用户并不关心这些服务是由哪家公司在提供,而只会关心哪些服务对于自己来说用起来更方便。腾讯从国内即时通信领先者到门户后来者的转换,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毫无疑问,腾讯(股票代码:0700.HK)是今天中国互联网的巨无霸。截至2010年7月份的数据显示:腾讯的单季度收入规模已经超过42亿元,几乎是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季度收入的总和,而且还在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腾讯的市值超过2500亿港元,约相当于100多个新浪或3个阿里巴巴;其产业布局既广又深,几乎所有的主流互联网公司都与腾讯发生着联系:大部分是竞争,当然也有合作。
腾讯几乎从不公开“宣布”自己进入什么领域,而是让产品悄悄上线,当腾讯这样做时,没有哪一家与其上线产品有潜在竞争关系的领头公司不会心头一凉。只要用户需要,腾讯丝毫不会觉得自己的产品线过于丰富,在腾讯自己看来,一切工作就是围绕用户需求,满足用户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创新。在经历2010年的3Q大战后,面对日益增长和演变的互联网用户海量需求,腾讯开始加速其“开放、共享”的战略。2011年1月12日开放QQ空间,迈出“开放,共享”计划第一步之后,腾讯旗下的大部分产品也开始频频加大开放力度,如QQ商城、财付通、腾讯微博、拍拍等平台都已向合作伙伴伸出“橄榄枝”,合作伙伴可以通过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接入、统一认证、接入应用、商务合作等各个层面与腾讯开放平台接轨。在资本层面上,2011年1月24日腾讯公司更是宣布成立了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按照国际通行的企业内部基金形式运作,预计投资规模达50亿元,为互联网及相关行业的优秀创新企业提供资本支持,更好地满足到腾讯开放平台上的多样用户需求。
如2010年7月,腾讯游戏总裁任宇昕出席Chinajoy2010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产业高峰论坛所讲的:“抛开商业数字,满足用户需求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仔细分析腾讯的成功之道,我们很容易发现腾讯其实是一家持续紧贴用户需求、持续改进产品用户体验、值得学习和敬畏、真正的用户型互联网企业,其越来越全面的产品布局正是其紧贴用户需求的防守式“攻击”,这也说明了腾讯对于未来(全面满足用户需求)的清醒。
本文节选自《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一书。
《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浪潮揭秘:与中国五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一书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Mull He编著。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