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真是一篇巨幅大作,化了好长时间读了前三部。历史往往是作者所处的时代对以前时代的诠释,更多的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理解与想法。从这部巨幅大作中也能发现孙皓晖所做的努力。 一。对比六国,秦国统一天下是不停的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先后有魏国、齐国、赵国崛起,但他们都因种种原因,没能够很好的把握机会
问题 | 组织 | 具体问题 | 解决方案 | 企业发展 | 秦国 | 犀首提出秦国霸业策略
| 采用司马错的谋划,缓慢发展,取得房陵
| 张仪建议灭韩 | 采纳司马错的建议,获得巴蜀 | 魏国 | 因有天象,意图统一天下 | 不纳庞涓灭秦计策,而采用公子卬的的灭赵、灭韩。结果真如庞涓所料,秦国得河西,魏国精锐武卒被齐国围魏救赵灭掉 | 组织 | 面临大好形势,下步如何发展 | 很多企业这时就盲目扩张,如史玉柱的巨人大厦。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盲目自大,以为无所不能但现实会给他们一记漂亮的耳光。 这其实是两种疾病,一种是希望一天就建成罗马;另外就是高估自己,把一时的顺境当成了永久顺境,要居安思危 | 企业用人 | 秦国 | 秦国赢弱,河西丢失 | 下求贤令,善待山东士子,用商鞅开府做左庶长;利用魏国大败的机会,收复了河西 | 商鞅执法刚正不阿,很得罪人 | 秦孝公事先为商鞅谋划,消除大臣反对,为他组建班底,任命为左庶长;并及时从政治上为他消除变法时的阻力 | 齐国 | 打败魏国后,齐国该何去何从 | 将相不和,邹忌成功逼走田忌与庞涓,丧失了机遇期 开学宫,吸纳天下英才,但只是养起来,而不能用到朝堂上 | 组织 | 如何用人 | 企业吸纳了天下英才,但是没有好好的用,只是养起来或者干脆做个研究院,其实上用处不大。优秀人才必须好好利用,充分信任 使用人才时应该用其长而补其短 | 商战 | 秦国 | 百年来第一次大败,八万人全军覆没 | 及时意识到赵国是统一天下最大的对手,需要打一次大决战;长平之战事前经过了几十年的筹划,从战略上做好了准备:收取河东、河内郡,对长平形成钳刑态势;保障了粮草供应,虽然劳师远征,但供应六十万人对峙了三年,直至最终胜利 | | 赵国 | 与强秦争霸 | 赵武灵王晚期意识到需要二次变法来赶超秦国,惠文王屈辱的与秦国邦交,认为需要争取时间让赵国二次变法,到孝成王开始与秦大战,还是认为需要时间来二次变法,几十年过去都没有看见赵国二次变法 | | 组织 | 商战 | 长平之战,秦国是处心积虑,而赵国是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的一场战争。导致秦国战略上具有重大战略优势,有河东、河内做根基,虽然远战但是粮草充分。更重要的是赵国朝野谋略上也大输在先,中了秦军计策,换赵括为将。 秦国虽与赵战于长平,但在未开战及战中,都在战场之外的谋略战上胜过赵国。这就是“庙算胜”吧 关键在于赵国仍然着眼于争霸天下,而没有从统一天下的高度、从举国大战的谋略高度来思考,应对 企业在商场,以及资本市场中,都必须提高谋略意识,商场一直不缺乏野心勃勃,想成为市场的垄断者的人,中国资本市场到目前一直就是波段性很强的市场 | | | | |
二。从《基业长青》看《大秦帝国》 1.秦国的企业文化 其实秦国所处的环境一直是最恶劣的,弱小的时候,六国要分秦,强大了以后,六国要合纵灭秦,一直处于被孤立、被敌视的环境中,国际环境恶劣到不能再恶劣了。 秦国与六国办事风格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秦国历代的风格是摒弃虚礼,崇尚实务,秦国的官场是当日事当日结,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兵败之后,连执政的宣太后都得自杀谢罪。秦国历代国王临死之前给下任国王传递的信念是:大出于天下(统一中国),所以秦国历代目标都很明确。 这是企业文化影响力最有力的例证,体现在“目标明确,有独特的办事风格”。 当然,秦国统一天下后,没有及时找到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实现二次创业,在新的局势下没能够及时的处理新问题,仍然延续老的思路,导致秦国很快灭亡。 2.造钟还是造神 按照基业长青的观点,伟大企业其实不需要魅力型的伟大领袖。 秦国新法的奠基人商鞅最伟大的在于制造了新法这个制度,而秦孝公是躲在商鞅的背后为他保驾护航。以后历代秦王都是制度的执行者。 赵武灵王不管从什么观点来看,都是极具魄力、雄才大略的人物。但也正是由于他的强势,使得赵国制度并没有像秦国那么彻底。赵武灵王可以随意的更改制度,想出一个匪夷所思的“主父”名号,甚至在儿子赵何即位后,还有点想为另一个儿子赵章撑腰,这在秦国是绝无可能发生的事情。秦国军队管理非常严格,没有国王的虎符基本上调不动军队,但是赵武灵王被赵成的私兵困死在沙丘宫。 3.机会主义 可以看到秦国的发展是在目标的指引下,不断的往前走。除了目标“大出于天下”不变以外,秦国统一天下的方针始终在不停的变化。他摒弃了很多看起来很美的宏图大略,如犀首的争霸天下策略何张仪的灭韩策略。我们在平时应该注意学习的是这种实事求是的心态与处理方法。不断总结、观察实际情况,敏锐的发现、抓住新的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解决方案。 4.务实的理想主义 秦国是被六国排斥的,很多外交往来都缺少秦人的身影。秦国一直秉持着自己的理想“大出于天下”,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步步的增长着自己的实力。 5.不断自我成长 基业长青认为最佳公司最注重的是战胜战胜自己,不断成长不谋。如果说司马错的务实谋取楚国的房陵和巴蜀,以及白起败赵,夺取楚汉中和魏河内还是注重打败敌人,夺取土地。那么秦昭襄王发展关中和巴蜀,显然是注重发展自己,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虽然与六国征战不休,也不是一番风顺,被多次合纵攻打,以及函谷关外土地得而复失,但是秦国是一直在不停的自我超越,谋求自我成长 三。从《孙子兵法》看大秦帝国中的战争 a.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知己知彼,百战不贻。 我们平时需要良好得现实感及灵活机变得应对方案。对当下自身及周边的环境及面临的问题多多观察,多多思考。不断要考虑自身状况,也要考虑周边实际情况,正是考虑到敌人的实际情况,司马错对灭韩与夺取巴蜀的考虑,无力灭韩,但是是夺取巴蜀的好机遇;白起从一开始就提出要抓住机会与赵国大决战。而赵括进入长平谷地时,不认真考量地形,坚信:兵法云,十则围之,他怎么能够把我围了呢?赵括是“虽知地形”,但被白起利用地形用同等得兵力就灭掉。 b.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战国时,名将绝大部分出身于秦国和赵国。著名的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李牧、廉颇、王翦)更是只有赵国和秦国的将领。这是建立在赵国和秦国的军队体制最好,军队是七国中最精锐的基础上。但赵国的将领基本上是败在自己人手里,廉颇被长平之战临阵换将,后来想重新启用也被奸臣使计不得录用;赵牧被临阵换将之后更是死在自己人手里。 白起打仗很厉害,建立在秦国新军精锐无比,从战略指挥上的创新。 使自己处于一个优秀的制度(公司或者某个组织)中或者使自己有着良好的习惯有助于个人的成功。也需要研究历史,历史可以使人迅速成长,少犯前人犯过的错误。历史也可以让人明白事情演变的逻辑,对未来的理解更加深入。 c.慎思慎战。赵括的一个重大失误是虽然天资很高,但是轻言兵事,把打仗看的很简单。指责别人的时候头头是道,轮到自己的时候轻率的做决定。一个优秀的将领必须慎思,对战争及战争形式经常思考,用自己的大脑揣度战争可能的走向,这样他就少犯错误;而缺乏思考的将领,就会在战场上不断犯错,需要用实际的错误来纠正他的错误,这样损失就比较大。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投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场战争,在投入战场(持有仓位)前、中、后,都需要不断的思考,谨慎的思考,未得胜先虑败,风险永远是第一位的。还需要明断,战场瞬息万变,及时根据变化的情况,得到自己的结论,根据思考后的结果及时下定决断,也需要我们事情考虑清楚可能发展的演化方向,做出相应的预案。 d.思考超出了战场,未开战之前已经庙算胜利了。司马错和白起都是谋国的将领,他们的共同点是未开仗之前先要仔细考虑国家形势,而不是拘泥于战场。司马错对灭韩和取巴蜀得考虑,白起对打败赵国的考虑,以及班师后反对灭赵的想法,都说明他们已经超过了战争来考虑战争。思路必单纯的将领高了一个层次。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三。秦国的政治制度优势是秦国巨大的战略优势,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 秦国一统天下的时候,曾经夺取了楚江汉、魏河内,后来昭襄王晚年丢失,但是此时秦国的制度使秦国在“化地”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能够很好的保持胜利的果实。秦国函谷关外的土地得而复失之后,河东、河内郡的老百姓都跟着秦军撤回了关中。而战国之世,化地之难超乎想像,秦国一个部落流失到赵国,几百年后仍然有三成的人回到了秦国。所以秦国制度优良,能够吸引老百姓,有着巨大优势。 由于战略的优势,秦国虽败犹胜。所以战略的重要性在于立于不败之地,战略能够转化为战术的胜利,但能够把我们战术胜利果实最大化,战败损失最小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