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书笔记 花了两个星期,大秦帝国也就只看了前面的三部.。 昨天去和一起读书的朋友讨论了这本书。坦白一点讲,我觉得我已经看的很认真了,到了现场,我才知道我不过尔尔。
首先是师傅:竟然写了三页纸的读后感,除了文字部分,竟然还有表格来辅助分析,汗。而且他将我们上一次读的书《基业常青》结合起来,在结合一个公司的发展作了一个总体的概述,让俺佩服的五体投地。
然后是活动的发起者peter,这也是一个强人,最近半年都在看历史类的书,而且将西方的文化史和大秦帝国和现在的国际文化和形式结合起来,汗,是真的看书看出水平的人,正所谓纵观古今放眼内外,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俺一个人啥也没有写,就靠着自己把前三部小说当正史来看的气势,居然在他们提到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看来偶也是不弱的呀,哈哈~~~~~~~~~~~~~~
只是活动结束的时候师傅的一句话才点醒偶,让偶知道偶看这本书是从人和谋略的角度来看的,也充分意识目前自己还是单纯的只在看书呀,嘛~~~~~~~~格局是小气了一些,但是毕竟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也就不气馁了。只是苦于时间短,还有好多想和大家讨论的东西根本就来不及细细的说,痛苦ing ~~~~~~~~~~~所以还是决定来写写博客了,但是真的要写的时候又觉得东西实在是太多而且复杂,根本就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只能试一试~~~
千古一遇的选择 沽名钓誉害死人 战略+务实带来非凡的成绩vs扬刀立威 儿要穷养与肚量是天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与商鞅之死 做事谋国与权术之争 秦国的变法与燕赵齐的第二次变法 百家争鸣的世界和洞察世事的千古大师鬼谷子。 战国之下的奇女子
一:千古一遇的选择 商鞅vs秦孝公,苏秦vs秦惠王,张仪vs齐王,苏秦vs六国,张仪vs秦惠王
商鞅苏秦张仪,这三人,最初的心态不是终于某一个国家,而是终于自己的功名。 商鞅在选择秦孝公之前,还在魏国呆了5年之久,经历过被人拒绝的痛苦,更清楚地明白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光有自己单方面的意愿和努力都是不够的,所以在去到秦国以后,他没有按照一般名士的做法直闯宫殿,而且先躲在后面看秦孝公对众多中原名士的态度和他对待整个国情的态度。当三个月的秦国实地考察完成后,商鞅对于秦国的变法也基本上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但是也没有莽撞的跑到秦孝公面前说怎么样怎么样,而是三见秦孝公,依次排除了所有可能碰到的会将自己的想法付诸流水的可能性的治国方针,确定秦孝公和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一至,才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换句话说,商鞅如果是换做了中原六国的国君,也许有可能他根本就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方案说出来。但是正因为是秦孝公,他才把自己的想法和方案说了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在以后20多年的变法过程,商鞅从来都没有犹豫过或者怀疑过。也正因为如此,秦孝公也彻底的认可了商鞅,在他以后的任何行动中,不仅没有怀疑过他,而是在他需要之前把他所需要的一切都给了他,不论是权力还是地位。20多年的变法中,之所以一路坚持了过来,这和商鞅最初的选择态度是分不开的。
同时我们来看一下苏秦vs秦惠王:苏秦选择秦惠王的时候,自己在事前对整个战国格局作了充分的分析,但是他却忽略了秦国实际的国情。所以在他对秦惠王进行游说的时候,秦惠王不是不想大出于天下,只是根据自己的国情作出了那是还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的判断而已。而同时司马错却根据国情作出了攻房凌,取宜阳的决定。最不幸的是在苏秦之前已经有了一个犀首,秦惠王对犀首说了秦国的国情,但是却没有对苏秦来详述。截至苏秦被劫离开秦国,只能说天命如此呀。
然后再看张仪vs齐国,两个人在一起一谈觉得应该是这样,齐王认可了。然后张仪就去化解齐越一战。但是张仪归隐后,齐国也不过是放任自流,并没有觉得国家是非此人不可的。所以就这样搁浅了。
再看三年之后苏秦vs六国。一一去说服各个国君,一举促成了六国合纵之势,但是却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几个稍有作为的老国王纷纷辞世,新上任的国君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气魄,败局已是必然。
再看张仪vs秦惠王,这个时候秦国已经被逼到了杠头上,但是张仪没有认定这个时候秦国就已经可以接受自己而大摇大摆的跑去游说,而是隐藏起自己的行踪,先明察暗访了一番,待到秦惠王安耐不住自己乔装到渭水客栈的时候,其实张仪已经成功了一半了。截至秦惠王下诏张仪进宫,其实两人的心意可以说已经是完全匹配了。张仪非秦国不可,而秦国更是非张仪不可。
而这只是双方选择的态度和在心意上的确定,除了这个以外,个人觉得还有一点就是:时机。在看张仪苏秦的时候就感觉的特别明显,而且经常出来的词就是以下四个字:时也势也。
商鞅入秦时,秦国面临的状况是,要么变,要么死。除此别无其他。不得不进行了选择。 而张仪入秦时,秦国面临的状况是六国合众之势已成,秦国只能连横分解合众。 但是苏秦入秦时,没有合纵,更没有连横,最主要的是中原六国还根本没有意识到秦国的崛起,依然认为秦国是一个野蛮穷弱的国家而已,待到三年之后,秦国取房凌,全歼楚国由田忌带领的10万大军,又夺了韩国的宜阳铁矿等一系列军事行为,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秦国的军事实力,敌对和警惕之心已经充分被调动了,所以这时苏秦的六国合纵之策才有了被采纳的大势之形。也正是在这合纵大势下,张仪的连横才成了秦国的救星。
所以说:时也,势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