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佛家智慧与企业家修身——多识仁波切开示

[复制链接] 4
回复
191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2-28 20:0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教认为,凡事皆是缘起,是因缘和合所致。同船渡海,乃是五百年的缘份,今天能有机会与大家相聚,共同来探讨佛学,我非常地高兴,这也是累世的缘起。

一、什么是佛教?
中国人对“佛”或“佛教”的词并不陌生,很多人喜欢到处观光、朝拜佛像,但真正了解佛与佛教的人则很少。

(一)什么是佛

1、佛的含义

“佛”,梵文音译为“布达”,是醒悟、觉悟的意思。简单地来说,是从醉生梦死中觉悟,从无明长夜的昏沉睡梦中醒悟。

语言词汇,在本质上只是一种约定俗成,是一种符号而已。“布达”,是在汉朝时的汉文翻译,因为唐朝前汉语语音无唇齿音fu,所以“佛”应念bo、“法”应念ba。汉语中有“浮图”、“佛陀”的词,“图”或“陀”应念da。

佛是如何醒悟的呢?佛,又称作“如来”,即如实而来或“如如而来”,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顺着同一的道路,由实际情况产生。

2、佛的根、道、果
正确认识佛,应从根、道、果三个方面来认识。

根,就是成佛的因素、原因;

道,是成佛的的方法、道路;

果,是依道而修达成的佛果,有何特点。
(1)根

根,好比是粮食的种子,在适当的土壤中就能够生长出粮食。如果是石头,它没有生命力,纵使埋在土壤中,阳光、水分等外缘俱足,也生不出芽来,不具生长出植物的可行性。

成佛,也需要有种子,成佛的种子,佛经中称为“如来藏”或“佛性”等。

关于佛性,在佛经中有两种说法:

一是五种性说,也叫做定性说。


认为成佛有成佛的因素,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得了佛的。五种性包括:声闻种性、缘觉种性、大乘菩萨种性、不定种性和断种性。声闻种性决定趋向小乘声闻果;缘觉种性决定趋向小乘缘觉果;大乘菩萨种性决定修菩萨道,趋向佛果;不定种性则遇缘而变,三乘中都有互相变化的可能;断种性,就是“一阐提”,是说此众生没有成佛的种子,永远也觉悟不了,成不了佛。


另一种说法,是佛性平等说。

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性。因此,人人皆有成佛的可能;就连蚂蚁、蚊子等,一切的有情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

佛性存在于一切生命的本性中,佛性生长、发展、完善,也就是有情众生的杂染心,不断被净化,去染还净、背尘合觉,这就是修行成佛的过程;心灵净化到极点,就成了佛。所以,人性净化到极致就是佛,这就是真正的佛的境界。

根,也即佛性,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它从慈悲心与智慧两个方面来体现。

众生皆有慈悲心。不用说人,就连毒蛇、猛兽也有此心,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这就是它的慈悲心的表现。

又,每一个动物都有它的生存智慧,如怎样取利、如何避害等等,都体现着本有的智慧。特别是对人来说,因为人有思维,怎样来发挥人的责任能力,就更加发达得多了。


慈悲心和智慧就是佛性的表现。

佛性有些是隐的,有些是显的。

佛经中用九种比喻来说明受染未显的佛性:

①被莲花包着的人们看不见的佛像。

②蜜蜂腹中藏的蜜汁。蜜蜂会蛰人,但身体内藏着蜜。

③被糠皮包裹着的精米。

④不净之地的黄金。

⑤藏在地底下的宝藏。如人受穷,却不知道自已家地底下埋有宝藏,更谈不上如何利用它。

⑥可成大树的小小树种。

⑦破衣裹着的佛像。

⑧贫穷女人的胎里怀着的转轮王。转轮王是主宰世界的国王,他的母亲,在转轮王生下之前,尽管一直是穷人,一旦转轮王生下来之后,她就随着他的儿子变成太后了。

⑨掉在泥土里的佛像。金佛掉在泥土里头,谁也不知道它是金佛,只有洗掉了泥土,才知道它是金佛。在佛陀未开示前,你并不知道你也具佛性,其实,你本自拥有。

这些比喻,是说明我们众生显露佛性的程度不同。

修佛的过程,就是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把这个佛性显露出来。没有显出来,是无明黑暗覆盖,就像天上虽有日月,但因有浓厚的云层覆盖着而看不到,要拨云见日,用智慧并结合大悲心、菩提心,把思想上、精神境界上的迷云拨开,让佛性的日月彻底显露出来。真正的修行,就是这样的过程,是把人的本性中的慈悲与智慧彻底显露出来。  
总之,根就是种子,是指任何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使可能的东西变成现实,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外缘)和主观的努力(内因)。

有一个故事:在西藏曾有一个成就师,表面上他显现的就像济公和尚一样的疯疯颠颠,不注意威仪。有一天,他到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献茶,一边念着自编的献茶辞:过去您我本来是一样,但我不够努力未成材,您却精勤修练成了佛……他说,本质上,您和我没有什么不相同。

这就是如来藏说或佛性说,佛性也即如来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都有,只在迷悟不同。佛教的平等思想,就是基于佛性平等说,无论富贵贫贱,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有一个平等点,就是在佛性上都是一样的,平等一如。
网速太慢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11:58:44 | 只看该作者
(2)道

道是什么?道就是成佛的方法和道路,就是智慧和方便。大乘佛教,总结起来,就是修两种资粮: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比如说,我们要去旅游或者要到什么地方去,首先就要积攒路费,就是要有资粮——钱。同样的道理,成佛资粮是从人到佛这个过程所要积累的诸多条件。福慧双 资,实际上是成佛的条件,一是从福德方面着手,一是从智慧方面来着手,创造条件提升道德和智慧,促使条件成熟。此一积德增智过程,佛经上说,要经过三大阿 僧祗劫。三大阿僧祗劫,是指很长的时间,所以成佛并不容易,在佛的本生记中提到,佛陀就是无量善行和无碍智慧的圆满结果。无量善行,是指大乘佛法的六度万 行,不是一、两件好事、善行就能成佛的,而是需要不断地修善行、不断地修智慧,最后才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才成佛。

修福,从何处入手?福资粮中,最根本的就是慈悲心。没有慈悲心的人,修不了福,因此,福德资粮来自于慈悲心。

智慧,是通过修禅定而产生的。佛家的智慧,和世间人所说的智慧,在性质上全然不同。人有智慧,但没有大智慧,佛的智慧是大智慧。人的思维和智慧,必须通过 语言才能表达清楚,考虑问题就是通过语言思维,离开语言思维,一无是处。佛的智慧不是这样的,不依靠思维和言语,这在佛经中叫做无分别智、现观直觉智,就 像眼睛看东西一样,存在是什么样态,就看到什么样态,所见与所在全然一致,不象人要通过心智去周遍计度、思虑分别。

从思维来说,思维的最高阶段为直觉,只有思维停止了,才有现观直觉智涌现。

动物只有低层次直觉,没有思维。发展到人之后,虽然人的感官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人的思维则可以用想象去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从直觉发展到思维,思维 再质变,质变为直觉,就是见性开悟。这个时候的智慧,是超时空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指的就是这种直觉无分别智。这种智慧,不是 生来相随的,而是福慧双运,精勤修来。

佛教的智慧,是闻、思、修所得三智:闻所得智、思所得智、修所得智。闻所得智,就是通过广学而得来的智慧;思所得智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思维功 能,深思而得来的智慧;修所得智是反反复复实践,亲证而得来的智慧。闻思修所得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智慧的质变与飞跃,到达佛的层次。

3)果

佛果四身,包含在人身中,但要修到佛位时,才从普通人身质变为一个高度发达了的人的四身。

四身是什么?四身可总括为两身,即色身和智身。

人是由肉体和意识两种东西组成的。肉体这部分叫色,这是哲学的概念,我们一般叫做物质,物质叫做色;意识就是精神。物质和精神这两部分合起来,才叫做人。 所以,在佛法里,人属于不相应法,既不是纯物质的东西,也不是纯精神的东西,既非色法也非心法。眼睛只能看到色法物质,而看不到精神心法。所以,当我们说 “我看到一个人了”,从逻辑上讲,此话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人能被看到吗?从逻辑上讲,人是看不到的。人,只是个概念,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人的表面,如 身体、长相、体格、皮肤等等,你能看到他的内心吗?你能看到他的善恶吗?看不到。人死了之后,精神的东西走了,物质的东西留了下来,精神和物质的分离,就 是人的死亡。

人本有的身,就叫做报身,报身就如醒来时的身体。

化身如梦中身。人睡觉的时候,人躺在床上身体不动,但在做梦时,什么地方都可以到,有的甚至还起来梦游,对人来说这就是化身,是我们自己化出来的东西。

人的思想意识里,有一个根本的东西,叫自性身,佛性指的就是这个本性,本质清净,从不会受污染,污染的只是外部。比如水,水虽被污染了,但是它本质不会受 到污染,经过净化后可以还原,污染的东西是可以分离的。人心也是如此,无始以来,它的本质是清净的,但却从来没有清净过。那么,到何时才能清净呢?就是要 把外来的污染完全去掉,彻底还原本性,也就是成佛之日,那时才清净。本性清净但却从来没有清净过的就是自性身,也叫法身。

法身分为两种,一是自性法身,一是智慧法身。

人心里面的清净本性,就是自性法身的根本因素。还有,就是智慧,智慧不完全是学来的,从根本上来说,本身自有悟性,才能学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开发这个本 有的智慧的过程,人的内心如果本身没有这个聪明才智,学习也没有用。我们学习可以相对聪明些,但悟性不一样。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佛教讲的悟性,是现代科学 的根本,科学家需要有这种悟性。科学的创造力不是学来的,他是自心当中的聪明才智,由内而外爆发出来的光芒。学习,是因为内心有这盏灯,但还没有被点燃, 学习的过程就是点燃自心的蜡烛、自心的灯——慧灯,从心里点燃起来、亮起来,这是根本,是人不同于电脑的、不同于其它动物的最根本点。电子计算机、机器人 这些高智能的东西,无论如何高级,也不会超越人的智慧,它们是通过人为的编程,输进去的智能。一块铁,本身不具足本能的智慧;但是,人不一样,人是天生的 智慧体,本性具足智慧。

然而,由于贪、嗔、痴、慢、疑,也就是佛教上所说的烦恼,是受外界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等各种各样的影响而形成,这些人性后天的缺点的污染,就像乌云一样密布,使本来湛蓝的天空,后来忽然变阴。


佛性,人人本自具有,就是说佛四身的因素本自存在于人身上,但在人位时,只是很微弱的因子,只有到了佛的境界,人身上的四身才发挥到了极致,圆满成就了佛的四身。

色身也称为报身,是人的智慧载体,就如人的肉体。佛的报身,十地菩萨才能看到,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是佛的化身,包括历史上出现的释迦牟尼佛,也只 是一个化身。为什么叫报身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释迦佛在成道路上,历经无数时劫,行了无量的善业(福业),无量善行的果报,终成佛的报身--万德壮 严、妙相圆满之身。

佛经上说,我们的身体,长寿与短命、健康与多病、聪明与愚钝、美与丑等等,都是由前世的福报而形成。众生烦恼相千差万别,是因为无始以来所造的业不同,前 世的福报不同。你前世、前前世做了什么事,只看今生就知道。今生的事业顺利不顺利,遭遇是好还是坏,是前世种下的业使然。比如,同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教 导的学生,同样在勤奋努力,为什么会在知识、智力层次上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平时学习并不怎么样,大学考试时运气好,竟然考上了。而有的学生,虽然平时学 习好,高考却落榜了。公平的竞争,却有不公平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全是业力使然,是由业力所造。

法身就是佛的智慧身,就像人有智慧一样。佛的法身又分自性法身与智慧法身两种。

自性法身是常住不变的无为法,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就像空间一样,它是空性的;从它上面发出来的智慧,是有为法,佛为利益众生说法,他的各种智慧功能,属于有为法。

佛的智慧法身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经庄严论》中说佛的不共功德三百条;一种是《现观庄严论》里说佛的智慧有二十一条。在这里,没有时间展开来讲,只是简单地、粗线条地这么介绍一下轮廓。

佛的化身多种多样,没有一定的形状。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有国王相、大臣相、将军相、教师相、仆人相、男人相、女人相、各种工艺美术工匠相、医生相等等,该以何身得度,即以何身而度之,应众生需要而化现。

总的来说,佛的化身有众生相和非众生相。佛化身的众生相,是化现在众生当中,来度化众生、利益众生的显相。而非众生相,则有药物、衣服、水、饮食、财物等各种各样,凡是众生所需,都有可能会化现出来,满众生之需。

六道中都有佛的化身,在佛本生记中,就有佛化身为金毛猴、梅花鹿等的故事,好多动物里都有佛的化身、菩萨的化身,因为欲度化动物,只有它的同类才能来度。

同理,在人道里,佛的化身就像个人,就如皇帝微服私访,不会显示出本相来。人有什么样的特征,化身也都应该有,外表上没有什么特殊的,但是他的行为特殊、 品质特殊。有的人做了很多好事,他可能连佛菩萨的名称都不知道,不要说信仰皈依佛教,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佛教,因为没有这个环境,从未听说过,但是 他的行为已经达到了佛菩萨的标准。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普普通通的人,做了许多好事甚至舍身救人,非常令人感动。我觉得,这些看起来平平凡凡的人,他 们不是普通的人,他们很可能是佛菩萨的化身,在众生当中为大家树立做善事、做人的榜样。尽管他的社会身份很普通,但是他的行为不普通,他的行为符合佛菩萨 的标准,我们应该尊敬他。我们也常常在社会上听人说,这位是佛,那位是菩萨,这些人所说的不一定是真佛、真菩萨。而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做了很大的善事,倒 很可能就是佛菩萨。辩别真假佛菩萨,要从他的行为上来判别。佛菩萨的行为是什么?利益众生的行为、行善的行为、做好事的行为,而不是看他打着什么旗号。那 些自称已经成佛的人,则肯定都是魔。佛不会说自己是佛,所谓皇帝微服私访,就是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如果把自己的真相暴露出来了,就没办法发挥作用了, 佛菩萨的化身也是这种情况。


佛有无数亿万化身,《不可思议经》中说,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佛。佛不只是住在寺庙里,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佛,都应该有佛的感应。寺庙供的是佛像而不是佛, 佛像跟佛应该区分开来。在世俗的文化里,会跑到寺庙里去拜佛。其实,如果真信仰的话,你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拜,十方都有佛菩萨,没必要非跑到寺庙。对觉悟的 人来说,到处都是佛,每一尊佛像可能都是佛的化身,只要是能够利益众生的事情,都是佛的事业。

3、佛与上帝的区别

佛不同于上帝。耶酥教、基督教,天主教、还有伊斯兰教、印度教等,都崇尚有个上帝或说造物主,这和佛教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简单地,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认识:

首先,上帝是非人格的,而佛是具人格的。上帝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的东西,佛是具体的、非抽象的。

其次,上帝创造人类、创造万物,佛教则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是业创造世界。众生的共业创造共同的世界,个体的别业则创造个业环境与各人的身世。佛不是创造万物的,佛只是指明、解释万物,指示人们认识万物的本性。

第三,上帝是唯一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上帝,而佛是无数的,佛与众生都是无量的。

第四,上帝是神,是造物的最大的神,它和众生的关系是主仆的关系。上帝是众生的主人,众生仆人要听从他的命令,受他的支配、指挥。佛不是这样的,佛和众生是平等的,佛与众生的不同是: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

上帝掌握着众生生杀欲夺之权,最后的审判权掌握在上帝手中。基督教说,每一个人死了之后都要接受最后的审判,今生做了什么坏事,最后都要算总帐。谁来审判呢?是上帝,上帝是审判长。
佛不是这样的角色,他不是审判官,不掌握生死大权,也没有审判众生的权力。佛只是一个教师、一个引路人,只能起到教化人的作用。这是佛教和其他外道、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点。

有一本书叫《和尚和哲学家的对话》,是一个法国人写的,一个出家的法国佛教徒,和他的哲学家父亲,两个人共同探讨佛教和科学哲学的问题。书中说到,佛教不 是宗教,宗教家不承认佛教是宗教。因为佛教没有神,不承认造物主,所以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都说佛教不是宗教,把佛教排斥到宗教外面去。佛教没有上帝、 造物主之说,而是业力创世说。

(二)什么是佛法

1、佛法的含义

“法”这个字是汉译的,梵文音叫“达摩”,因其有多种含义,翻译时不能完全反映它原来的本义,所以,玄奘采用五不翻原则,直译达摩。

达摩是什么意思?它至少有十三种以上的含义,法是智慧、是知识、是道路、是存在等。哲学上存在的意思是有,是形而上的问题,是性相,是这种事物和那种事物 的不同之点。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性相,有它性质不同的东西,在佛经上叫做法义轨持。轨持就是每一种事物的自身规定性与特性,各自的性相、本性、性能,这 个都叫做法。法还有一种含义,是善,就是不伤害别人,现在说的非暴力就是法。

我们说佛法时的正确含义,主要是指道。佛法,就是解脱道,是解脱的道路。只有用佛的智慧,才能解脱,所以解脱道就叫做佛法。

2、教法和证法

佛法有教法和证法两种。

教法,就是佛陀思想的教育。释迦牟尼三十五岁成佛,直到八十岁圆寂,期间说法四十五年,可分三个时期,也叫三转法轮。三转法轮的内容,在见解上是不一样 的。因为佛说法就像大夫给病人看病一样,对症下药,辩证地方便施治。每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根基都不同,佛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应机说法,概括起来有八万四 千种方便法,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八万四千”是很多的意思,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众生无量,众生的心态无量,对治烦恼的方法无量,所以佛说法也无 量。比如有人问说,现代科学可以克隆很多生命,那么佛教的转世理论是不是就给推翻了?我说不对,佛经中佛陀讲得很清楚,一个人身上有八万四千生命,你克隆 一个生命,只不过是人身上的那些生命的一点发挥嘛。

佛陀像是一位很高级的大夫,根据每个人的病情来诊断下药。药没有好坏,能治病的就是好药,再贵重的药,如不对症,就起不了任何作用。佛法也是这样,八万四 千法是为治众生烦恼病而说。佛经,是佛陀当时的演讲记录,根据弟子的回忆结集。经藏、论藏、律藏,三藏经典的总量非常之大,研究这些佛经,宣传佛教的思 想,进行佛教的思想教育活动,全部属于教法范畴。
 
证法是什么?证就是证悟,是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验证后获得的觉悟。比如说,我们学了一部、几部经典,或者得到一个灌顶、得到一个传承,或者听了一次佛法讲 座,这样得到的是教法,还不是证法。证法是在实践当中,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上产生出来的道德、观念上的改变,是真正证悟了的东西。

教法与证法,有所区别。教法是教育,证法就是在教法基础上,自身去实践、去体悟,真正地结合实践的东西才是证法。佛教的证法,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观念、改变行为,行恶变成行善,这才是真正证悟了佛法。
佛法传到世界上以后,有一个美国佛教专家斯尔曼教授的书中说到,斯里兰卡的锡兰岛,在过去阿育王时代是一个吃人岛,打仗结束后,就把抓到的俘虏杀了吃。就是这样的人吃人的地方,佛法传入后,整个的习俗全部改变,现在的斯里兰卡是一个著名的佛法国家。

过去的西藏,也是很野蛮的,虽然不吃人,但也是一个很野蛮的地区。是佛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野蛮,使放下了手中的屠刀,拿起了念珠。不单藏族是这样,大家 知道,成吉思汗凭他的铁蹄武装,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蒙古族曾是一个很凶猛强悍的民族,毛泽东说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是,佛教思想传入蒙古后, 蒙民族就再也没有那种凶悍的本性了,而是拿起了念珠一心向善。这就是佛教对一个民族的改变,这就是教证二法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见与行

见是哲学思想;行就是行为,是戒恶行善净化精神世界的实际作为。

关于佛法行的方面,将在如何学佛部分来说。佛法具有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下面大致地介绍几种见解。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12:00:29 | 只看该作者
1)生命无常观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最后都要消亡,这就是无常。有生就有死,这是事物发展永远也改变不了的规律。

无常分粗分和细分两种。人生下来以后,一辈子就活几十年或者至多百年,最后就消亡了,从有到无,这是粗分的无常。每一刹那,人的肉身在变,思想精神在变, 非常快速地、不停地在变动,就像流水一样,虽然表面上我们看不出来在变,如一个人变老的过程,一下子观察不出来,但实际上大脑、身体在每一刹那都在趋向老 化,这是细分的无常。

(2)轮回苦观

人生无常,轮回苦多。轮回中根本没有乐,乐的本质也是苦。每一个人都有苦,人生是一个苦海,有生、老、病、死等各种各样的苦。比如,佛经上说,人投生于母 胎的时候,在娘胎里十月,就像坐监牢,在黑狱里生活是一样的。人一生下来就哭,那是因为长期受压制,经过了漫长的黑暗岁月,这时候才来到了人世,见到了光 明,所以以哭来宣泄一下他的痛苦。这是生苦,还有老苦,人不是说四五十岁才开始老的,佛经上说,老与生死是同步进行的,生和死是同一条道路。
  (3)因果观

诸葛亮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不过天,人算不如天算。天算是什么?就是人的业力。多少世以来,由业形成了不同的性格,从而造就着不同的命运。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如果不报,时间未到,时间到了,一起就报,善恶业报,没有不报。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前因后果,这就是佛教的智慧。趋利避 害,要从因果规律上来考虑,这是因果观。

(4)缘起性空观

缘起,是指各种事物都是因缘形成。无论是什么事物,只要条件成熟了,就能形成。事物的产生,往往需要多种因素、多种的条件。比如农民种田,光有土地不行, 还要有植物种子、肥料、水、适当的温度等,这些都具足了,庄稼才能长出来。如果有旱、涝等灾害,还要抗灾才能保收。因为任何事情的成与败,都是由多种因素 决定,也就是由于缘起,是众缘合成的,所以众缘合成的东西,都没有一个自性。哪一个条件最重要呢?各种条件都重要,都是相互依赖的。



缘起又分两种:一种是因果关系;另外一种叫相对的关系,好和坏、有和无、大和小、富和穷,这些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例如,在某一个地方来说,你可能是很 富有的,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你算不了什么,这就是缘起的相对关系。有一些人,从物质财富上来看,他可能很贫穷,什么也没有,但是他的智慧很丰富,他富有 知识,知识也是财富,而且是最大的财富,所以他很富有。所以,富有和贫穷之间,只是相对而言。道德观念上的是非对错,也是缘起上的相对,是因各种社会制 度、政治背景而缘起变化。比如,东方和西方的文化观念,东方人看了说是错误的,西方人看了则说是正常的;相反,东方人看是相当正常的事,西方人却说这是非 常不好的,这就是文化观念方面的对错,是相对的对,而不是绝对的对。



一切万物,都是相依相存,观待而立,没有恒常不变的。缘起之物都没有自性,无自性才有多种变化的可能性,这就是缘起性空观。


二、为什么要学佛?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首先,我们要思考: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应当怎样度过才算有价值?思考了这些问题之后,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皈依佛教的念头。
人,作为一种自然的人,他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和温饱,这也是人与动物共同的需求。过去老百姓说“千里做官,为了吃穿”。现在有很多人经商,是为了什么? 挣钱。挣钱的目的就是为了吃饱、穿暖,这是人的第一层次的需求。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处在经济贫穷的时候,所追求的必然是温饱问题也即生存问题,没有别 的需求。大家可能看过《红楼梦》,里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鲁迅说:《红楼梦》贾府里面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黛玉的。身为贾府奴仆的焦大,根本不关心林妹妹美 不美,他所关心和追求的就是他的生存问题。现在,我们很多大学生,他学习的目的还是围绕能够找到工作、有饭吃,这就是他的需求。

如果生活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温饱已经成为次要问题的时候,就会产生第二种需求。比如人吃饱了穿暖了就想娱乐,上歌舞厅、看电影、看戏、看文艺展览 等,这些属于精神食粮。参与文艺娱乐,是发展精神方面的需要,而知识的追求处于这两种需求的中间,学知识的第一个目的,还是为了生存,学习生存的知识。

人到了第二个层次,精神需要升华,但听音乐、跳舞等娱乐只是暂时地放松,暂时解除一点疲劳,忘掉一些烦恼,人生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解决不了人们的终极 归宿的问题。虽然有一些文字作品,揭露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但它没有提出如何改变现实的主张,即使是超现实主义,它还是离不开现实,最多只是表现现实。

“依靠科学”,“改造世界”,这是我们大家都听惯了一些词,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这是很宏伟的主张。但我们反问一下:世界的 主体是什么?改造世界、改造自然,世界就能变好了吗?人才是世界的主体,我们首先应该来改造我们人类本身,如果人类改造好了,世界就会变好;人类若改造不 好,世界就会变坏,环境也会恶化。

由于人类自己的问题,现在不是制造了很多麻烦吗?这和自然界有什么关系呀?天天炮火连天、杀人放火、人体肉弹的爆炸……都是人为制造的麻烦,和自然没有关 系。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之道是解决好人的问题。所以,过去西洋文化最大的缺点,就是眼睛看着外部,改造世界、改造环境、改造自然,就是没看自己,从 来没有把改造人放在议事日程上。结果,改造到现在,西方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了?物质富裕,精神贫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不相应,这才是今日世界种种危机出 现的主要原因。中国也是如此,过去曾进行过多少次的革命,一个接着一个地推翻反动无能的政权,建立新政权,不断地我推翻你、你推翻我,打破旧的制度建立新 的制度,最终怎么样?发生了无数次的革命,也没多大变化。原因是这些都是外部的改造,人还是老样子没变,江山依旧。忽视了人类精神的自我改造、精神的升 华,是一种根本失误,搞革命应该搞精神上的革命。

我们东方文化最主要的一点,是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佛教,通过改造人心来改造世界,人改造好了一切都会好的。事在人为,有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 事,像希特勒这样的人掌权就会爆发战争。所以,世界上的很多麻烦都是人的问题,人的贪心、嗔恨心、愚味无知、傲慢、邪见等时常制造麻烦,如果不改掉人本身 的麻烦,世界就不会有真正的安宁。

现代是高科技的世界,物质是发达的,住房、交通、资讯信息的交流等设施飞速地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外部的物质生活环境起了变化,而且变化 是非常之大,但是做为世界主体的人的思想,却变化不大,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所以,现在有些科学家、社会学家们说,人类的才智,发展到毁灭人类的方面去了。 比如,制造核武器,把钱都花在这个方面去了。其实,你毁灭别人的时候,也意味着毁灭你自己。这不是人的智慧,而是人的邪恶。如果把钱用在改善人的生活,提 高生活水平,可以减少世界上的很多贫苦。现在整个世界的不安宁,恐怖分子到处制造事端等,都是人的问题,如果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不改变的话,世界也改变不 了。改造世界首先应该改造人类自己,佛教就是为了改造我们人自己。

斯尔曼教授是美国的大学教授,他学习了藏传佛教以后,取得了藏传佛教格西学位,所以他是非常精通藏传佛教义理的。他把佛教称做精神科学,他说从西藏人的信 仰上,看到了人类未来的希望。他说人类出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包括大师级的如中国的孔子、老子,西方的很多智者,如科学家、哲学家,但是对人类最有意义的革 命的创造者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开启了一种人类的内心世界革命,是内在革命的发起者、创造者。从二千五百年前开始,人类就已经开始逐步普及他的这种思想, 对整个世界起了很大的作用,影响之大,是世上其他人所无法超越的。佛教的所谓革命,不是武装斗争,是不流血的革命,不触及政权,不触及社会制度,他是一种 静态的、冷静的革命,安安静静地在改造人的思想,主观世界改造了,对社会、对国家的改造,自然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无为而治。

佛陀圆寂三百年左右的时候,印度出了个阿育王,他的一生有三个阶段、三个名称:第一个阶段,阿育王年轻时,他是一位花花公子,生活非常腐败,被称做“大欲 王”。第二个阶段,他开始掌握政权,大开杀戒,为了征服周围的国家杀了很多人,甚至他落难时曾救过他的一个男孩都被他的箭射死,至亲的一个亲人也死在了他 的刀光下。这个阶段他叫做“魔鬼阿育王”,是个杀人狂。第三个阶段,他开始皈依佛教,忏悔自己一生的罪业,提倡非暴力。他把在印度各地保存的佛的舍利子送 到世界各地来建塔,扩大佛教影响,传播佛教思想。中国宁波有阿育王塔,塔中的佛舍利子就是在阿育王的时候送来的。斯尔曼教授认为,历史学家们都忽略了这一 段历史,没有很好地来写一写,事实上佛教在当时是影响极大的,以至整个中东和远东地区、东南亚甚至北非,当时都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叙利亚,是伊斯 兰教的国家,但在阿育王时代是个非常有名的佛教国家,印度就更不要说了,属于古印度的各国当时全部是佛教国家,佛教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确实很大。为什么要推 行这种心灵的革命呢?就是阿育王所认识到的道理,武力、杀戮是不能够使世界和平的,仇恨只会激发仇恨,只有爱,才能赢得爱!


所以,现在世界上的战争、谋杀、凶杀等各种的麻烦事,要从根本上解决的话,必须要解决人心的问题,要推行佛的内在革命教育,发扬爱心。也就是说,我们人活 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吃穿等活一辈子,这和动物的生存水平是同一个层次。人是高级动物,光知道自己娱乐,满足自己的要求,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 题。人活着的目的,必须要有更高的层次,解决一种更高级的终极的归靠问题,这就是第三种需求,内在精神的皈依。在这种层次上,才会产生宗教信仰。



人是不能没有信仰的,信仰才是人真正的灵魂,没有信仰的人是最可怕的。有一个法国的哲学家说过:我从有信仰的人那里得到的好处,比从没有信仰的人那里得到 的好处要多得多。人际交往中,如果知道对方信教,你就可以相信他;如果没有信仰的话,那就不一定了,没有信仰的人,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干出来,所以没信仰是 最可怕的。在国外与人交往,首先会被问到你是信仰什么宗教的?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不可以信任的。无论何种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国家的安定,最根本的一条 就是要建立在一种信仰的基础上面,它就牢固。没有信仰,就很难说了。


过去有些人说佛教是迷信,说转世、地狱等都是迷信。我就对别人说,这种迷信比没有迷信要好,起码你在做事的时候顾忌一下,会不会堕地狱?有这个地狱信仰的 人,做事不会太过分,他会有所恐惧,有个思想防线,没有信仰的人根本就没有任何防线,会胡作非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迷信不迷信,有总比没有 要好。我去年曾写文章,谈到藏传佛教与环境的保护问题。现在很多人都说,西藏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后的、唯一的一块净土,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污染,水是干 净的、空气也是干净的。那么,这块没有被污染的土地是怎么被保护下来的呢?过去,曾有人批判说西藏人思想落后,到处是神山、圣水,这里是神山,不能开矿、 不能砍伐;那里是圣水,不能随便开发;鹿、香獐、羚羊等动物是某某山神的家眷,不能杀害……藏族是有信仰的,藏区寺庙的神山里面的一木一草都不会随便动, 伤害这一个地区的动物就等于伤害了这里的山神。无论是不是迷信,看任何一个问题都要看最后的结果,结果好就是好。你没有“迷信”,把现在的环境都破坏成什 么样子了?而我们有“迷信”的,却把环境保护了下来。这就是有无信仰的一个明显例子。佛教的戒律里,有很多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比如说坐夏期间,不能割 草、不能砍树,夏季是青草树木最茂盛的时候。还有规定不能在净水源头洗衣服、抛脏东西,要保护水源。因为大家要吃水,你把脏东西抛到河水里,或直接在河水 里面洗衣服等是不容许的。有信仰的人,他就会按信仰来做。
4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13:43:02 | 只看该作者
(三)企业经营管理之道

我对如何办好企业缺乏研究,所以也不可能谈得很具体。但是,佛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智慧海洋,佛教文化中有无数指导人生的智慧,值得企业家们好好学习与应用。

1、缘起正见与明理做事

佛陀圆寂四百年之际,印度出了一个龙树菩萨,他是中观哲学的开山祖师;佛圆寂九百年之际,无著菩萨出世,他们两个是自佛陀之后的最伟大的佛教学者。

现代有人在研究龙树菩萨,说他是最棒的世界级哲学家,他不仅仅是在佛教界很有地位,事实上他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哲学家。我们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来源于黑格尔,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则来源于龙树,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龙树菩萨的辩证哲学智慧,是无比地光辉灿烂。

除了中观哲学著作《龙树六论》外,龙树菩萨还写了很多关于处世为人的智慧之书,其中有三部最有名的著作:一是《致国王书》,当时他是一个国师,国王对他非 常尊敬,他就给国王写了这本书,教导他如何做好一个国王;二是《致友人书》,是他写给朋友的,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三是《智慧百诵》,也可以译成《智慧百 则》,整个书讲了智慧一百条。

藏传佛教里有很多这样的智慧书籍,如《萨迦格言》、《噶丹格言》及宁玛的《智慧书》等,不仅仅是给学佛的人看的,里面讲了很多世俗的处世为人的道理,不管是谁,如果能多多学习这些好书,对于做人做事,一定会大有裨益。

佛教从事、理二谛两个角度来认识事物,事谛指事物的现象,包括所有的存在,都是缘起的东西;理谛是从本质上、性质上来理解事物,众缘合成之物无自性。世间的知识,包括科学、哲学等,都属于事谛;理谛,即是龙树哲学中的空性。

事理二谛,相合不悖。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此是中道义”。“中道”,就是中观。因缘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东西,如果它有自性,可以独立产生,就不需要因缘来合成。

“空”是什么意思呢?空是佛教最高的境界,佛教又叫“空门”,佛陀叫做“空王”。但是,很多人对空理解不透,出了很多问题,哲学上就有很多的争论。只有应 成中观派,才对空作了最完美的解释。龙树菩萨本来讲得很清楚,但是他的弟子,后来这样解释那样解释,形成了各种派别。有的人甚至堕入顽空,说既然是空,就 是什么也没有,也不需要做什么事了。到了七世纪左右,和唐玄奘同时代的月称论师,他来写书解释《中论》(即《中观》,也叫《根本智慧论》),形成了应成中 观派的见解。月称论师的思想后来传入西藏,继承他思想的是格鲁巴的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是藏传各学派都非常崇敬的大师,噶举教派的教主,第八世噶玛巴曾 赞说宗喀巴是“雪域解空第一人”,就是说宗喀巴大师是藏地解释空性最正确的一个人;宁玛派著名的米旁大师,写过一个宗喀巴赞偈,他说:“没有一个人在解释 空性方面,能够赶得上您,又怎么会有人可以超越您呢!”这是对宗大师最高的评价。

“空” 的正确含义就是事物的无自性、可变性。什么叫自性?自性就是指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性质。而事实上没有,找不到这样的自性。正因为事物没有一个不变的、永恒的东西,所以才叫做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它的空性。反过来说,空性,就是指事物的多变性、可变性。


家都读过《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写书的麦克尔·罗奇是一位精通藏传佛教的教授,他在印度学习藏传佛教取得了格西学位(相当于博士学位)之后,又听从老师 的教导,回到了美国曼哈顿做钻石生意,学习在生活实践中发菩萨心行菩萨行。他实践得非常好,他是一个比丘,受过比丘戒,但他在公司里面是一个总经理,所以 平常也不穿僧服,而是西装革履、留着短头发,他每天早晚都要做功课、进行禅修,白天就去公司上班,他的员工多少年来都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佛教徒。他的书, 就是结合做钻石生意来解释《金刚经》。

什么叫做“金刚”?金刚就是钻石的意义。钻石最坚,能断一切,所以佛教用金刚一词来比喻最高的智慧——空慧,金刚智就是性空的智慧。《和尚遇到钻石》一书 中,有很多做人的道理,他说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心存善念,善念所造的业就是善业。无论大事小情,都贯穿着一个原则:造善业就得善果,造恶业就会得恶果。 空性就是事物的可变性、多样性,正因为空性,所以我们做事情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事情没有可变性,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永远是坏人,人也根本不可能变 成佛。所以,他的日常做事,是完全遵从佛教的理念,依教奉行的。

因为空性,所以我们认识到世界上一切的存在,大至宇宙,小至个人,甚至小至一个原子、原子核等等,都是多种的缘合而成的。正因为事物无自性,才有可变性, 所以,人才可大有作为。佛教讲的业力,不像我是小狗所说的那样,我是小狗教人病了不要去医院看,佛教不是这样的观点。佛教说一切都是空性,业力也是空性, 业力是可以改变的、再造新业的,也是可以净化、被彻底消灭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佛。

因为是空性,所以就必要太执着于世上的名利地位、得失荣辱等等。人生无常,死是必然,但不能等死,在没死之前,就要有所作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要重事 法、重缘起。空有不悖。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是空的,但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做什么都没有意义,悲观、绝望,闲着等待生命的结束,这不是正常人的智慧。所 以,应该如《中论》中所说:因为空,如梦如幻,才要大有作为。明明知道一切如梦如幻,包括世界以及自己,但还要在梦中去运用这种梦,做你应该要做的事。

缘起,正是西方科学家和哲学界最佩服的道理。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个外国的学者,专程到兰州来访问,我和他谈了很多,我问他:为什么现代西方科技这样发 达,还会来信仰藏传佛教?他说最主要有两点:一是藏传佛教的中观哲学,它是非常高超的哲学,是至理名言,谁也没办法反驳它;二是藏传佛教利众的价值观,在 西方非常得人心。

哲学家说:藏传佛教现在在西方,给西方的思想文化增添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东西,尤其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很容易接受这些新东西,因为它是符合实际的道理。

明白了缘起正理,我们如何结合实际来做事呢?

归纳为三条:创造善缘、利用顺缘、排除逆缘。

(1)创造善缘。缘是什么?就是条件。任何事情都是众多条件和合而成,所以做事的时候,就要尽量创造各种良好的条件,使能促进发展。

(2)利用顺缘。就是尽量地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条件如人才、资金等,抓住市场机遇。顺缘就像风一样,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因为当时的状况是“万事具备,只 欠东风”,东风是当时战略胜利的一个主要的顺缘。如果其它条件都成熟了,就是缺一个顺缘的话,也没办法成功。比如说,改革开放的政策,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环 境,就是很多企业提升品牌,走向世界,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一个最大的顺缘。

(3)排除逆缘。逆缘是不利的条件,要避开或排除不利于事情发展的条件。

总之,学佛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要创造善缘、利用顺缘、排除逆缘。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顺利的条件要利用,不利的条件要排除或者避开。因明学中,一般是 从果推因,有了结果就一定能找到它的原因。而从原因来推结果,则很不确定。因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具备了充足的因素,才可以确定未来。但是,如果我们 能充分地利用缘起法则,那么,如同春耕秋收一样,当条件充足时,秋天的收获则是一定的,我们一定能做好自己的事业。

2、慈悲利众行与人性化管理

大乘佛教的慈悲利众原则,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始终贯彻的。

入大乘之门,首先要发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我要成佛。成佛是手段,利益众生才是目的。没有这个大乘心,就成不了菩萨,当然更成不了佛。慈悲利众是一个大前提,要在这个大前提下来做事情。

历史上好多皇帝,都打着为众生的旗号来夺政权,新皇一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对待众生还是以前老皇帝的样子。他们都会利用众生,他们很清楚,只有打着众生的旗号,才能赢得人心,才能做出大事。

但是,佛教和世俗的革命不一样。佛教对众生真诚,真心诚意地对待众生,事事处处为众生着想。大乘佛教说,没有众生就成不了佛。因为有众生,才可以施舍、行 善来造福,没了众生你到哪里行善去?所以,众生的存在,是成佛的前提。有这个行善的对象,我们才能行善;有修忍心的对象我们才能修忍,有修慈悲心的对象我 们才能修慈悲心。如果没有了众生,我们怎么修布施、安忍呢?既没办法修善,那又怎能成佛呢?

在哲学辩论时,就会论辩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最后的一个众生,他能不能成佛?因为前面的众生成佛,是要靠后面的众生来帮他行善、积德、造福,他才最后成佛 的。那么,最后的一个众生,是靠什么来行善的呢?他不是永远也成不了佛吗?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成佛”,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而事实上,因为众生是无量 无边的,不存在有最后一个众生的问题。

佛与世俗之人的区别是什么?佛陀最珍贵之处在哪?佛是最伟大的人天导师,佛的一切都是为了众生。所以,佛的伟大形象,永远都根植于人们的心中。佛出生时,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为尊”。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金像一座一座在不断的塑起。这种形象是人们心中的形象,有哪一个宗教导师可以与之相 比?没有。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高的立佛,被塔利班炸毁以后,全世界的人都起来反对,有的是从文化的角度,有的是从佛教的方 面来进行反对,塔利班极端的倒行逆施,也使它自己短命,立即倒台。中国汉地,儒、释、道三大文化里面,主流是佛教文化,佛像也是最多的,到处都可以看到。

世俗的人,一般都是为了自己,考虑自己的生存与幸福,能力大些的,就为自己争权夺利。佛的境界不是这样的,他的身语意都是为了众生。佛经中说,你的心中有 众生,众生的心中才会有你。你若想在众生心中树立立品牌形象,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在做事时处处考虑大众的利益,无论是产品的生产、销售还是售后服务,无论 是面向客户还是对待自己的员工,做为企业领导,都要真诚地想使他们获得好处,让他们开心欢喜。如果做事不为大众考虑,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没有了顾客, 你就没有了市场。没有忠诚的员工,你一个人再能干,也玩不转一个企业。离开了众生,你什么也办不成,就是这样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13:52:32 | 只看该作者
世界的主体,始终是人。因此,人是各种因缘中的主要因缘、第一因素。我们要做事,就需要有人来做,办好一个企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吸引住人才。菩萨的 四摄法,就是吸引人的意思。一个传法的人,首先要有能力把弟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他们才来听你说法。国外的大学,都是挂牌上课,象美国的哈佛大学、日本的 早稻田大学等,很多大学我都去过。哪一个老师讲什么课,学生们事先都知道,试听选择后才决定去听。国内也在试行,但只限在部分选修课,一般还都是固定老师 上必修课,学生没的可选。如果都实行挂牌上课制度,那些混饭吃的老师们就呆不下去了。而那些名气大的专家来上课,教室会座无虚席,甚至整个礼堂都差点给挤 破了。这就是摄受力,即吸引力的问题,是知识、能力以及人格魅力所致。

四摄,是吸引人的一种方便智慧。

第一,财施摄,就是用财物来吸引人。很现实的,哪个单位工资高、福利好,人都愿意去那里,这个企业就有竞争力。平时,要能真心诚意地关心你的部下和员工,当他们生病或者家中出现了困难的时候,要能及时给予慰问,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这是得人心的第一个办法。

第二,美言摄。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 要平等地对待员工、对待部下,给予他们尊重,用温和的语气、文明的语言来和他们沟通,这便是美言摄。2000年,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参观了硅谷的一家微软 公司,老板的办公室是和群众在一起的,没有任何的特殊化。我问了一个人:“你们老板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吗?”他说:“是的,老板和大家是一样的”。这件事, 给我的印象很深。长期以来,中国的历史上,国王和下级的关系是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是主人和仆从的关系,现在是民主时代,这些关系早就应该过时了,应该发 扬民主、尊重人权,民主、平等地待人。老总和部下,只是分工不同,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敬人者,人恒敬之”,尊敬别人,其实就是尊敬自己。同理, 如果不尊敬别人,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动不动说粗话,喜欢训人,这非常不好。不但管理者要和善待人,也要培养员工善待客人,以文明的敬语来与客人说话,这 样才有可能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使客人乐意成为回头客,稳定并拓展客源市场。

第三,同事摄,就是与群众一起同甘共苦。当你和群众融为一体的时候,他们会感觉你很亲切,也会拥护和支持你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做教师的,教师要教书育人,自身的行为道德是很重要的,“身教重于言教”,光是嘴巴说是不行的。

第四,利行摄,就是为群众办实事。人心换人心,以诚待人、以情动人,办企业要让大家都得到实惠,领导在群众中才有威信。如果老板和员工之间,只是一种雇佣 关系,这是非常糟糕的事。因为,被雇佣的人会没有责任感,他想“我只要有工资拿就行了,公司或者企业的好坏和我没有关系”。如果员工不关心单位的发展,本 职工作也是做不好的,人人如此,那么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有所发展,这是非常不好的。

我们在学校里也曾批判过这个雇佣观念,老师在工作八小时之外,什么都不管,你给我排了几节课我就上几节课,上完了就走人,不管学生。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现在,正在探讨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很多人批评说我们的教育有很多弊病,最主要的是只重视知识教育,而轻忽了道德教育,导致从学校出来的很多人,道德素质 很差,没有主动服务的精神,不会肩负起道义上的责任。人才人才,首先是人,人才的第一个标准是德不是才,真正的人才须德才兼备。

我国的教育,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政治思想教育的课太多,占总课程的百分之三十,效果非常不好,属于学校里最不受欢迎的课,因为全是老套套,没有什么新 东西。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得年轻的一代,连起码的做人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都培养不好,只是学了一些干巴巴的知识和技能。国外的学校教育,开设有基督 教、佛教的课程,教学计划中按照不同年龄孩子的思维水平,分别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个好人、如何做个好公民、怎样做人做事才能获得 快乐、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等,无疑,这些都是围绕着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来进行的教育。

现在国内选用人才的办法,也是没得选择。政治卷宗上,有政治头脑的人谁也不会写坏话,大学毕业的时候,思想鉴定上都写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老师的推荐信 也都是讲好话,不会说坏话的。仅凭这些材料,是不能够了解到这个人的为人的,他的心理素质、道德怎样呢?一个人的知识不行的话,还可以学习提高,但如果缺 乏做人的基本道德,高科技犯罪,会极大地危害社会,比如说黑客,就是掌握了高科技知识的人才能干出来的事情。怎样改革,才能够切实可行地把人才的道德素质 培养放在首位,我国的教育还有待探索。

做任何事情,发心要能利益到别人。办公司也是如此,小就有利于一方,大则有利于一国甚至全球。当然,你首先得在你这个团队里面,给你的员工带来好处,激发 他们干事业的积极性,他们才会更加努力。我在洛杉矶时,遇到一个信佛的中国人,他来看我并带我去了好多地方。他说他工作的公司老板人很好,只要你是老老实 实地在干活的人,他就会对你好,公司发工资是不公开的,按照各人的业绩、贡献大小,用红包的形式发工资,每月发的都不一样。他在这个公司干了好多年了,不 想走开,因为老板很信任他,把分公司也交给他管,他非常满意。如果做到这个份上,你说,谁不愿意努力工作呀?



现在回想起来,人家老板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人性化管理。人是有感情的,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企业应该有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 有统一的制度标准,也就是说没有行为规范不行。作为制度的贯彻者,应该平等、公正地的执行规章制度。但,制度只能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如何才能挖掘人的内在 的潜力,积极发挥人们内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人的条件,这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与改进。

总之,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领导着一个公司,相当于是一个王者,统领着一个王国,应当具备一个国家领导的才能、心理道德素养,以及具备智慧远见等,才能自如地管好你的公司。

第一,道德心理素质。就是高尚的德行:慈悲、宽容、谦虚、冷静等等,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得民心者得天下”。首要的就是以慈心、爱心来待人。要“严于律 己,宽于待人”,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部下作榜样。“马列主义口对外”,说一套干一套,别人就不会听你的。毛主席也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 后。” 谦虚是人性中的重要美德,智慧越高的人,就会越谦虚。还有,就是碰到问题时,需要冷静,冷静地思索、冷静地待人处事,避免过激、出偏差。

第二,远见。做领导的人,应该要有远见,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甚至百年,没有远见,只搞一些短期行为是不行的。领导是领航、掌舵的,你只顾眼前,将来 的发展都没有保障,就会自断前程。学校里的老师,如同是学生的领头人,老师自己须有知识、才能、德行,才可以教导、说服学生。如果老师和学生的水平相等, 那学生就只能在原地踏步;如果老师的水平还比学生的水平低,那就意味着学生还会退步。所以,学生如果要选择老师的话,原则就是老师应该在各方面,要比自己 高得多,越高越好,这样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品德等各方面的收益。同样的,大至国家小至企业,作为一个领导,你与下属的关系,就和师生关系差不多,你的一举 一动都要做榜样,要能以身作则。如果领导的水平很差的话,就很难领导好部下。所以,领导要不断学习,提高领导水平。要学习现代科学管理知识,但不是全盘吸 收国外的东西。有一个日本人写了本书,说到日本人学习西洋的东西,有很多的失误,凡是离开自己本民族文化根基的东西,都有点过,现在又开始回头了。我们中 国现在也有这种情况,初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西方文化并不是都比我们东方文化好,不能崇洋媚外。如《西方文化五百年》一书中所说,西方工业化最重大 的失误,就是环境污染,极大地破坏和浪费了自然资源。所以,学习时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地吸收,尤其要好好传承、利用自己的民族文化, 比如学习用佛教文化来观察、审视,具足长远的发展眼光,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

四、答问释疑
1、问:什么是有为法和无为法?

答:有为法有生住坏灭变化,有实际作用。

无为法如虚空,是一种没有任何变化的存在,它为有为法提供空间,但是它本身没有任何作用。佛性就是这样,是空性,本身不起任何作用,但是它给佛的智慧的产生提供一种条件。
     
无为法有几种: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和虚空无为。择灭无为指的是把人的思想意识里的缺点改掉,后来这些缺点就不存在了。非择灭无为是指有些东西可以生出来,但暂时条件不具备,未生出来,所以不存在。虚空也是一种无为法,是一种存在,但是没有好坏的作用。 

2、问: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什么样的人是坏人?如果见有人掉到水里去了,我本身又不会游泳,救不了他,我就没去救他,我是不是很自私?我这时候应该怎样想才是智慧的思考?如果我不因救他而死,我活着可能对国家的贡献更大,不是吗?

答:人的本性是无为法,是空性,像天空一样,没有什么善恶倾向。所以,禅宗说善和恶都是烦恼。胜义谛上没有善恶,佛性属于胜义谛,众生都是平等的,但是它在世俗谛的显相上则有善有恶,受教育与环境等的影响,可以变恶,也可以变善。

人是好是坏,是从人的发心及行为结果上来说的,造成害人害己结果的行为是恶行,造成利他利己善果的行为就是善行。有些行为短暂是利己不利他,但长远来说, 害他一定会害到自己,真正地发心利他行一定会利益到自己。所以,制止恶行、弘扬善德,这是必须要做的事。善恶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比如,为了制止一个杀 人凶手害人,你就把他给杀了,以恶治恶,从发心及结果上来说,对大家都有益,那就是善。

利益众生是多方面的,你应该发挥你的长处,做你能做的事。你明明不会水,而硬要下水,即使是把自己的命送掉了,也成全不了他人。要下水救人,首先自己是会 水的。真正的善是完全利他而不考虑结果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救得成、救不成是一回事。救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善名,如果是为了出名,动机不纯,即使是舍了 命,那也不是善行。


3、问:什么是慈悲?

答:慈就是仁慈,是爱的意思;悲是一种同情心,对别人痛苦的处境表现非常关怀;爱和同情,联合起来就叫做慈悲。佛教的悲心有三种:一是悲心单独用;二是慈 悲合用;三是无缘的慈悲,是最大的慈悲。人的慈悲与爱都是有条件的,如子女关系、夫妇关系、朋友关系等等,爱与同情是有特定对象的,只限于自己的亲友。而 佛的慈悲是没有条件的,众生都是平等的,佛的爱对一切众生都是如母对子一般,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缘无故的爱,这就是佛的伟大之处。

学佛就是要学习佛的利众慈悲,成佛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要觉悟众生,是为了报答有情的恩情。从缘起上来说,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是在众缘中生存,吃、穿、 用、住、通讯、交通等环境,要依赖多少人的因缘?是无数人的劳动付出,我们才可以享受各种的生活条件。个人是渺小的,自己只是众生中的一个因素、一个原 子,我的生存是如母众生的恩赐,所以,我们应该报答众生的恩德。

4、问:能举例解释一下缘起性空的理论吗?佛家说空,空就是无所谓善恶,那为什么还要学习用智慧来区别善恶、好坏呢?

答:比如说,水分子的结构,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组成,那么水的本质是氧还是氢呢?都不是,而是一种合成,本质上找不到一个叫水的独立不变的东西。随着各种化学元素的不同组合,又会形成新的东西,没有不变的存在。

又如人,人也是多种因素,精神与肉体的组合,假名为人。马克思说,人的本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个文化现象,有脑子、有智慧等,并不是单一的肉体。

空性,不是指什么也不存在。有人说,佛家讲四大皆空,就是说什么也没有了,这是大错特错的理解。空性,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说它的本性是空无的,自性空, 但是事物的显相还是存在的。如水的本性是没有的,但氢氧结合了以后就形成了水。空就是缘起,各种的缘起,好的缘起形成好的结果,恶的缘起形成恶的结果。所 以,必须重视善恶因果法则。

5、前世今生是什么关系?我们今生的命运都是由前世决定的吗?人可以改变命运吗?
      
答:前世今生是一种续流,就像黄河、长江,在不断地流变过程中,会加进一些新东西,失掉一些旧东西。人生的命运不全是前世的业决定,前世种的因重要,今世 的所作所为更重要。把业看成是绝对的东西,是错误的,如我是小狗说病是业造成的,有了病不要看医生,结果耽误了很多人。佛家是破宿命论者,人们今生的努力 是完全可以改变命运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6、问:如何看待藏民们一步一个长头从家乡前往远处的寺庙朝圣?不磕头不是可以快一点到达目的地吗?
      
答:磕头是造善业消恶业的行为,藏民们怀着虔诚的愿力,从几百里甚至上千里磕着长头去,和你坐着飞机去拉萨的业是不一样的,心诚则灵。

7、问:慈悲与智慧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智慧是从爱心中爆发的?比如,大象的保护问题,为了不让人因取象牙而杀大象,人们就把森林围起来保护,但是想不到好 多年以后,大象繁殖过多,反而把整片森林全部遭踏了,而且大象还出来毁坏人畜与庄稼,最后没办法,只有杀大象。我的意思是说,当我们的智慧不够的时候,如 果仅有慈悲,是不是会好心办坏事?

答:只有佛家的智慧是从爱心中爆发出来的,世间没有慈悲的智慧很多。慈悲,是佛教智慧的前提,因为佛教智慧的本质,是以利益众生为目的的。有了慈悲心,才 修佛的智慧,才应用佛的智慧。所以,佛教的智慧是慈悲和智慧的结合体。慈悲和智慧,是辩证的关系。单有慈悲或单有智慧,都是枷锁,是一种困缚,只有两个合 起来才是解脱。悲智双运,就是这个意思。

  (本文根据 2006年5月 多识仁波切 在杭州与企业家座谈的录音整理,答疑只节选了其中部分。欲更多了解仁波切与企业家多次的座谈内容,请关注本站商城即将出版的新书。)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