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2007年,新年快乐!

[复制链接] 1
回复
74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1 19:4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周前我在BBC中文网站上看到一个互动交流主题:你对2007年的展望。我写了如下的字句:
1、希望中国的弱势群体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2、希望我的亲友们健康快乐
3、希望心爱的人能在我身边
4、希望自己身体更棒胃口更好事业更上层楼

在这里转贴一篇果子的文章,7、8年前因为她的阿里游记而喜欢上她的文字,曾经在一次网友聚会上见过面,记得我到处问人,哪一位是果子?

她两个月前癌症复发。为她祝福!

在新年第一天,谈论看似沉重的话题,实则希望自己和正在读这篇博客的你更珍惜、热爱和把握生活。向死而生,向死则生。

2007年1月1日 于上海浦东联洋 5楼

---------------------------------------------------------------------------------------------

《新年快乐!》
果子


这篇东西是半月之前写好的。但一直没贴上来。对于死亡这个话题,对我来说,是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但对于在健康的世界里生活着的人来说,死亡是遥远的,沉重的,不愿意去触及的。

但,我依然还是决定贴出来。

一方面对于我来说,新的一年,将更加是向死而生的一年。对我有着非常的意义。

另一方面,疾病与死亡,毕竟是人类的常态,是我们迟早要面对的。苏珊·桑塔格说:“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的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个王国的公民。”

我的生存状态和思考,也许可以让健康的你们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

相信你们可以理解。

也许朋友们看了以后会担心我,整天想死多不好!会告诉我,不要想死,要想活!

但我相信,你们其实都会从中看出我有多么热爱生命,呵呵。

2006年的11月,肝转移确诊以后,我被医生判了死刑,缓期6到8个月执行。但是,我会把 2007年1月1日当成我的生日,以后,我会每个新年来过这个生日,看看我能过多少年!嘿嘿。

亲爱的们,感激你们一直温暖的陪伴!尽在不言中……

新一年,愿健康、喜乐!


《向死而生》

在知道我的病复发以后,我曾有段时间很沮丧,甚至抑郁。有被一下子打垮的感觉。
    死亡太近了。我听得到他的喘息声。在他的恐吓下,生,也成了问题。
    每个人都说:你要心态好啊!对于一个癌症晚期患者,怎么才算心态好呢?难道心态好,癌症就不搭理我了么?
    有人则告诉我要相信奇迹。假如我相信了,而奇迹又没发生,我是不是会崩溃?毕竟每天都有那么多癌症病人离开这个世界,你敢说他们没有相信过奇迹吗?
    如何能向死而生?这成了我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十几年前,我和好友荔枝第一次去西藏。在从新疆到阿里的路上,我因高原反应,在半路遭遇死亡。
    躺在兵站的床上,小战士们说,如果活不过今晚,我就会被埋在后面山上。那里已经埋了好几个旅游者了。
    我和荔枝交代了后事。然后在黑暗中与死亡单独面对面。那一夜,我刻骨铭心的领悟就是:假如生命恣意绽放过,死亡原来也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揣着这个秘密,我以为我能在后来赚回来的日子里过得更充实更无悔一些。
    两年前,当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得了癌症,忍不住哭了。突然发现自己这么多年并没有好好善待自己。人太容易遗忘死亡了。我的遗憾太多。我不想死。
    在治疗的过程中,起起伏伏。有时候觉得很有信心,毕竟活了几十年的癌症病人到处都是,而且,乳腺癌给人的印象并不凶险,大家都说你有治愈的希望。但,当我病房里住进一位复发的病人时,我的情绪就会大受困扰。猛然惊醒: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安然度过危机。那时候,我邻床住了一位第三次复发,而家里为给她治病已经一贫如洗的同龄女子。她在帘子那边嘤嘤低泣,我在这边忍不住绝望地与她同哭。死亡,是那么可怕,那么丑恶,那么令人痛恨……而偏偏,又那么近在眼前。
    化疗后的那一年多,我与一些病友失去了联系。有一位四十来岁的美丽女子,曾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复发到锁骨处的淋巴。她不肯再化疗,想放弃治疗。我们在医院走廊相遇,聊天,我给她讲了许多从书上看来的例子,那些复发了多次依然活下来的人。还有作家陆星儿,她得了胃癌,却坚信自己身体里没有癌细胞,放弃了化疗。结果很快复发了。第二次她老老实实接受了化疗,但还是很快去世了……这些例子给了她很大的触动。她又决心去化疗了。接着,医生告诉她,只要口服一种药就行,还不会掉头发。她马上就可以出院了。她开心极了,过来向我道谢。说我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我也觉得自己做了些能帮助她的事,觉得很开心。
    出院前,她和我说过,她和丈夫的关系不好。丈夫在她病后怨她花了太多钱,还说如果再复发就不要治疗了,免得他人财两空。她恨恨地说,如果她死了,她知道她丈夫一点也不会伤心,只会更开心。她说她一定要把钱花光,免得留给他去享乐。这样的话曾经让我非常难受。出院后,我们没有再联系过。我常常惦记她,也记得她给我留了一个家里的电话。但竟然始终没打过。我想她一定恢复得不错吧。
    直到这个夏天,搬家前,我突然非常非常地想念她。但她家里的电话长时间地没人听。我忍不住担心:难道又进医院了?
    终于有一天晚上,她丈夫接了电话。然后告诉我,她已经走了。春节前就发现转移到了脑,人很快就没了。
    可恨的是,他的丈夫说完就开始细细询问我的情况,居然约我出来坐一坐,聊聊天。语气全是轻佻而没有丝毫对故去之人的愧疚和难过。
    那天,我心里很难过。而且,特别特别后悔。我后悔没有早点和她联系,没有一直关心她。而她,带着那么多怨恨和无奈,就这样急急地走了。我想,当死亡来临,她内心该是多么地不甘和痛苦呢!
    我仿佛看到她躺在床上,气息渐渐微弱,完全被死亡把持和控制。而死亡,那么冰凉,那么空虚,她的内心只有怨恨,却没有丝毫爱的力量与之抗衡。
    我多么想握着那时的她的手。
    后来,我也很快复发了。尤其是,当发现在肝上时,当医生说我这种情况通常只能活几个月的时间,我一再想:我该怎么面对死亡?
    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死亡本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死亡是早已被基督安慰过的一桩事。因为得以认识上帝,因为得以被救赎,信徒们拥有了永生的权力。死亡,只不过是通往天堂和永生的一个开端。
    但,这样的理论,丝毫不能让死亡变得温暖可爱一些,丝毫不能让我的恐惧和愤怒减轻一些。即使是基督徒,一样会殷殷向主祷告可以活着,并且,更好地活着。死亡,从来也没有以温情的面孔出现过。有人说,在圣经里,也从来没提到过死亡是一件愉快的事。
    很多人都说过:我不怕死,但我怕很痛苦地死。
    这大概也是癌症比心脏病显得更可怕,让更多人闻之色变的一个原因吧。
    是的,每个人都会死。但,假如你还年轻,假如死亡的过程会剥夺人的尊严,而且,折磨的过程是漫长而充满绝望的……该怎么面对死亡?
    第一次得癌的病人,在治疗结束后,有相当长的时间,会因为身体的一些微妙的疼痛而恐惧万分。死亡的利剑,时刻悬在头顶,随时都会掉下来。癌症病人都是孤独的。因为在健康人心里,死亡仿佛永远不会发生,这样的生活才显得充满意义和轻松快乐。而癌症病人,则是一群向死而生的人。死就在生中,生也被攥在死亡手里。
    对于复发的癌症病人,生,就变得更不容易。尤其是,当一些真真切切的身体的痛苦铺天盖地袭来时。
    我是不甘心的。
    是的,我不愿意被死亡吓坏。我讨厌死亡对人的胁迫。而我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必须接受死亡。
    死,本来是迟早的事。也许对我来说,这个时间有点早了。就像妈妈哭着说的:你还小啊!要是你已经五六十岁了,也算。可你才三十多岁,为什么要让你死?
    上帝创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并不因为长短而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只要活着,就好好对待每一天,假如我们曾经感恩地活着,假如我们在其中领略了充足的爱与被爱,死亡即使降临,我们也并不应该以为自己被亏待太多。
    前段时间,看一部电视剧。里面一个男人的父亲突然去世了。全家人痛哭失声,无以自拔,那个男人跪在母亲的膝下哭得晕死过去。是的,假如这个活着的世界是我们唯一的世界,假如死亡是一切的结束,假如所有的人生意义都被死亡剥夺……那么,死,是多么可怖的一件事啊!有多少眼泪为它抛洒,都不能抚慰活人的创痛和将逝者的绝望。
    唯物主义者在死亡面前,是不能够被抚慰的。只能在彻骨的虚无面前毫无办法地忍受。
    但我,相信这个世界不是唯一的。在本质上,死亡绝不是整个意义的消亡。生命,那么美好的生命,不会让死亡剥夺了所有的生机。
    假如,我们内心有某种软弱的东西,有种无法面对的深渊,那里,就一定有上帝的手在托着我们。我们就是这样在内心认识和感受到祂的。我们就是在我们被安慰之处感受到祂的。
    有位德国的学者,在被诊断为膀胱癌后,拒绝手术等治疗,他觉得在余生都要带着一个装尿的塑料袋子,并随时倾空,这样失去尊严的状态与死亡相比并没有多少魅力。他说,如果一个人不能面对死,说明他从来没有真正地活过。
    也有人说过:人们活得好像永远不会死,却死得像未曾活过一样。
    我想,真正能从死亡的阴影下解脱,是一定要相信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不要以为唯物主义是一种清醒和理性。在我看来,正如林语堂所说,那反而是一种缺乏灵性的表现。一个渺小的个人,面对无比空虚的巨大深渊,还要清醒地告诉自己:就这样吧,接受吧。那是多么可怜可叹的一种“坚强”呢。
    承认自己需要安慰,是更大的一种勇气。在此生心存彼岸的盼望,可以让生变得更温暖,让死变得更从容。
    一旦接受了死亡,在死亡阴影下的生活也许也会变得容易一些。
    我想,对于一个人类目前治疗手段上已经捉襟见肘的癌症病人,可以用更多的方式让他余下的日子过得舒服一些。假如我的时间真的进入了倒计时,我会希望我能在止痛剂的帮助下自然地离开,而不是被绑在呼吸机上拼命地留下一个痛苦而没有灵魂的躯体。在最后的日子,我希望看到亲人和朋友们的笑脸。而且我在内心相信,我们将来会在天堂再次相遇。
    曾经在粉红丝带的一个网站中,听说广州的一个叫“橄榄树”的女子,全身转移复发后进入了弥留状态。她父母早亡,只有一个姐姐,靠姐姐打工的薪水维持她曾经巨额的医药费。在第一次治疗后,他郁郁寡欢,离群索居。复发后也没有及时去治疗。她曾经觉得自己这一生都很失败。我了解那种感受,专门买了一本《圣经》,打算去医院看她。但打过电话去,做义工的小妹妹说,她身边的朋友不希望人们来探视她,因为她的精力不够。我终于没有去成。便想下次吧。但很快,我发现了自己转移的病灶在肝上,并立刻飞回了山西去找中医治疗。等我回来,再想去探望她,她却已经走了。
    与上次一样,我后悔万分。
    我知道我不能够安慰她。但我希望在她最后的日子,和她好好聊聊,告诉她,让我们来真正地面对死亡而不是恐惧死亡。而且,在死亡面前,心存盼望和感激,相信死亡是另一个美好世界的开始。我相信,一个人,当他安然地离开,不是带着苦毒和怨恨,那么,他就已经战胜了死亡。
    但,死亡是一次长长的离别。虽然我们还会和所爱的人们在天堂再聚。但,毕竟有那么多的日子,我们再也无法想见。在彼此想念的日子,我们再也无法传递思念和倾诉衷肠。我们从亲人们的生活中缺失了。
    没有一种离别是幸福的。所以,我们依然在死亡来临时感到撕心裂肺的痛。我们不愿意分离,不愿意与亲爱的人们分开,哪怕是暂时的。曾经写过《纳尼亚传奇》的路易师,痛失爱妻后,他不仅怀疑神是“耍猴戏的”。面对亲爱的妻子去往的那个若有还无的永世,他重新成为一个无助的、卑微的扣门者。直到有一天,他感受到她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注视——“并未传达任何的信息,只让我感受到她的知心和关注,无忧无喜……”
    我依然不知道他是如何被安慰的。但我知道,即使分别,爱,依然还在那里。
    死亡,这个世代都让人类无法释怀的问题,我也不可能欣然对待。但是,我想,假如卑微的我,依然能够荣耀上帝,能做的也许就是——坦然无惧地面对死亡。让我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了解,死亡,并不能剥夺什么,也不能分离什么,死亡,是我先一步走到更深的喜乐和平静里去。且在那里,心怀关切和爱,注视着他们。
    在这样的态度下,假如我依然尚有一些时间,把自己未曾完成的心愿补补功课。余下的日子,就当上帝赐给我的额外的礼物。也许有更多惊喜和奇迹也不一定。
    笑着对死亡说:看你那小样儿!来吧,谁怕谁。然后才能对生命说:来吧,让我们拥抱。呵呵。
    有位美国作家曾经说过:困在敌营中的战士,如果想突围出去,他必须兼具强烈的求生欲望及不怕死的感觉。
    也就是说,他不能仅仅是贪恋生命,否则就成了懦夫,无法脱逃。他也不能单单等死,否则就成了自杀,依然无法脱逃。
    他必须用视死如归的精神去寻求生命。他必须渴慕生命如同需要水源一样,但也必须敢把死亡当作美酒来品尝。
    向死而生。向死则生。
    当然,内心唯一害怕的,依然是癌症在最后时光纠缠不休的身体的痛苦。所以,请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临终关怀,请人们越来越善用止痛的技术。甚至……安乐死。让人们有尊严地面对死亡,才能在灵魂上获得安宁啊。
沙发
发表于 2007-1-5 14:45:16 | 只看该作者

逝去的已经过去了,留给了我们太多的遗憾与无奈,但是活着的仍然要好好地活着

为爱而生!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