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ghzhou88在2006-12-29 10:42:15的发言:从企业的长久发展来看,几乎没有企业喜欢“没德”或“缺德”之人;而从企业某一时段的特殊需要来说,也几乎没有企业不首先考虑“有才”或“是材”之人。在“德才”无法及时做出判断的时候,企业往往“试才而用”;而当“德才”状况清晰可见的时候,我相信大多数企业是会“以德用才”的。 有朋友说企业在用人之初无法考察此人的道德状况,其实这不是永久的理由。关键是中国的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这既有技术的问题,更有意识的问题。现在技术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整个社会透明的、可分享的信用状况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拍拍屁股走人,异地再扯大旗、画虎皮坑蒙拐骗的成本太低,因而纵容了“道德的滑坡”现象产生。 由此,个人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状况最有关联的就是环境了。当我们在讨论某一具体人的道德状况时,千万不要忽视他(她)赖以生存的环境,再看一看新企业的环境是否强大到足以改变他的意识与习惯,如在适当时期内做不到,那么,此人对这一企业就是“不道德”的,至少从“公德”方面是这样。 按照本人的理解,所谓“德”是环境熏陶下面的“习惯”,先是外在的模仿,后是思维的浸染,本身一直在变化。 我相信,当一个企业在“德”方面对用人者有着更多要求的时候,往往他们自身在某些价值判断方面已经有了更多的趋同判断,环境的氛围已为圈内人认同;而当一个企业在“德”方面还没有明确要求的时候,也常常是自身的“习惯”与“氛围”还没有完成整合的过程,因而也无法提出鲜明的“德”的标准与要求。 [em02] 有深度,从实践的角度揭示了“德”的环境因素,以及企业中对“德”的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