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随着北京《京华时报》用前所未有的版面数量刊载了《含高浓度尼古丁 “如烟”存安全隐患仍上市销售》的新闻稿质疑如烟后,一时间包括电视、电台、报纸以及网络在内的全国媒体都纷纷对创新产品如烟提出了质疑,在媒体舆论的引导以及部分所谓专家和相关利益行业的推波助澜下,消费者开始纷纷投诉如烟,各地如烟用户停止使用如烟并纷纷要求退货,号称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已经顺利出口欧盟、以色列、美国、韩国等地区的高科技控烟产品“如烟”在国内遭遇了“过街老鼠”的待遇,甚至引起的卫生部长高强的高度关注。众多百姓和如烟用户也逐渐从质疑如烟,发展到质疑政府的监管不力乃至对整个健康控烟产业前途的关注,如烟“尼古丁门”一发不可收… …
如烟尼古丁门回顾,疑遭遇集团暗箱操作 11月22日,“如烟”遭遇质疑。北京《京华时报》“新健康.独家策划”以两个整版刊发了“如烟存在安全隐患依旧上市销售”以及“如烟身份引出监管尴尬”为标题的负面报道,报道引用了记者、北京市烟草质量监督站以及江苏省淮安市烟草分公司的相关人士对如烟的一些分析,全面质疑“如烟”戒烟产品安全性的三大问题:“如烟”产品烟碱含量达到16毫克/支高于普通香烟1.2毫克/支存在安全隐患;赛波特如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产品“无害”的宣传无权威检测依据;以及国家对如烟缺乏监管。 同日,包括新浪、搜狐在内的各大网络媒体成立专题质疑如烟,全国各主要省份主流的电台、电视、报纸媒体收到相关内容的新闻稿件。 11月22日:厂家发表首次声明公开反驳,表示不接受退货。声明表示:尼古丁替代疗法(简称NRT)是世界卫生组织大力推荐使用的控、戒烟方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应用;“如烟”一只烟弹的使用时间相当于一盒(20支)普通香烟,一只“如烟”烟弹的尼古丁含量(高浓度18mg)相应地低于一盒普通香烟(20支)的尼古丁含量(1.2mg×20支=24mg),不应与一支普通香烟的尼古丁含量(1.2mg)相比。 11月23日:如烟公司将律师函送达首发媒体 11月24日:如烟公司发2号声明,否认其产品如烟被疑含高浓度尼古丁报道:除重复一号声明中的条款外,更提出“如烟”产品,在专利、商标、安全与卫生检测、生产、销售、宣传等各方面均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了相应的手续。专利和商标已经在四十多个国家申请注册。本公司“如烟”产品已经在欧洲、澳大利亚、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家经过当地监管部门的批准开始销售。 11月23日起,各地地方媒体纷纷跟进如烟相关报道,如烟遭遇销售停顿、消费者大规模投诉以及退货,如烟摇摇欲坠… 11月25日,当代经理人杂志、中国企业家论坛和首都经贸大学等多家机构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成长百强评选”活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上市不足两年,但已经在全球范围对人类最大的健康威胁——吸烟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的控烟产品如烟获得本次“最具公益性民族创新产品奖”。 12月1日,如烟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司高层及国内的控烟领域专家为如烟的“尼古丁门”质疑做出正面应对:如烟公司出示了国内外著名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安全卫生检测,这些单位包括有: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北京谱尼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市疾控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理药理实验室等多个国家权威机构的安全检测。发布会现场,中国控烟领域专家张义芳、臧英年、袁守军纷纷证明,烟碱中的尼古丁仅是成瘾因素,而非致害因素,尼古丁戒烟法是安全的,如烟是安全并且符合国际戒烟潮流的。 12月1日,(如烟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当天)所谓《三部门将对“如烟”进行鉴定》的新闻标题在众多媒体上赫然醒目。这三部门分别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尤其是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表态耐人寻味… 12月4日,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如烟”目前被烟草部门视为化学制剂物品。在烟草、工商等三部门最终定性前,烟草专卖局建议全市香烟零售点不要销售“如烟”。 纵观全国,如烟厂家特别无奈,自从“如烟”产品自诞生后,类似的事情几乎每隔3-4个月就发生一次。“去年11月25号、今年2月15号、5月份、6月25号,都有类似的事件,这已是我们第五次‘反围剿’了。所有质疑的内容都一样,就是尼古丁到底有没有毒。” 这一次,质疑声音来得似乎更猛烈些,更有系统一些,烟草集团的声音也更响了一些。
世卫组织控烟专家力挺如烟,卫生部初步通过如烟检测 12月8日中央电视台CCTV2“第一时间”的记者也先后采访了烟草专卖局,以及卫生部下属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控烟领域知名专家。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合作中心顾问、知名控烟专家藏英年教授告诉记者,如烟产品所采用的吸入式尼古丁替代疗法的确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有效戒烟方式之一。尼古丁替代疗法的优点在于没有燃烧过程,从而不产生造成血液缺氧的一氧化碳和致癌物质焦油。用尼古丁替代疗法,让你过烟瘾,但不受烟害。在欧洲已经一二十多年,美国十几年,中国刚刚起步。 央视二套记者随后又电话采访了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刚刚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本年度控烟大奖的杨功焕教授,教授告诉记者,除了一项检测数据之外,如烟的检测基本已经结束,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如烟产品是不具有毒性的,正式的检测结果将在随后发布。 通过央视二套对相关控烟专家以及卫生部疾病控制中心的采访,加之如烟公司所罗列的一系列国家权威机关的各项检测报告以及如烟所出口地区如欧盟、东南亚、澳洲、中东等地区的一系列检测以及出口许可,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如烟“尼古丁门”背后隐藏的一些东西…
辽宁省安监局:如烟不属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如烟安全性政府权威机关早有定论 最近有关媒体一直有较多的疑问,主要集中在如烟是否脱离了政府监管?如烟安全性是否有足够保障?是否存在欺诈消费者的嫌疑?但通过与各个部门的交涉以及相关资料的分析,我们抽丝剥茧细看以后其实如烟一直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如烟是否安全国家相关权威机关也早有定论。 在辽宁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出具的《关于是否办理含“烟碱”制品生产或使用许可证的请示》的复函中明确指出使用“烟碱”不需办理危险化学品使用许可证,也不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不需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 而如烟标有烟碱浓度的企业标准也在北京市以及辽宁省相关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并备案。在如烟杭州专卖店还意外发现了摆在店面显著位置的包括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沈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谱尼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奥地利技术监督协会以及奥地利毒理学与药理学研究所等在内的检验报告以及如烟专卖店的“7天无理由退货”的公开承诺,如烟专卖店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坚持把最真实的如烟情况告知用户,从开业至今也一直坚持“7天无理由退货”,也就是消费者在购买7天之内可以随时选择退货,因为如烟认为应该给予消费者足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由如烟所提供的一系列自从如烟诞生以来的检验报告看看,就一直受到国家相关机关的高度重视,也一直在相关机关有过相关检测,如烟是否安全相关国家机关也早有定论。为什么会有一些利益集团总是想误导消费者国家对如烟缺乏监管?甚至误导消费者如烟应该是烟草制品,应该受烟草专卖局监管呢? 尼古丁替代戒烟法在国际上受广泛认可,这从如烟能够在这些控烟法规、检验标准都十分严格的海外地区顺利出口几千万美金也能得到相关证明,为何有些人士甚至媒体可以不顾烟民利益,在没有事实依据以及实况调查的情况下,一味采用烟草部门的论据抛出如烟有害论呢?
控烟为何如此艰难,力量悬殊的博弈 如烟在中国上市以后,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如烟的销售额接近十亿,也就是说有将近百万的烟民购买了如烟产品,从如烟用户评论而言,有说好的也有说没效果的,但是有更多如烟用户反应用如烟可以明显减少烟量,改善烟民清晨恶心、干呕以及浑身烟臭的状况,更多如烟用户的亲属表示如烟让他们摆脱了二手烟的烦恼。可如烟以及众多的如烟用户不曾想到近百万如烟用户不但影响了烟草近百亿的营业额,而且如烟还天天在各大媒体宣扬吸烟有害健康,天天倡导戒烟,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全国的全民控烟浪潮… …如烟也因此陷入了一个个暗藏杀机的质疑漩涡中。 就在北京赛波特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同时,相关利益集团也希望在如烟咸鱼翻身之前给予致命一击。作为戒烟产品冲击利益最为严重的组织,烟草专卖系统抛出了重量级武器,试图将“如烟”置之死地。 12月初,所谓《三部门将对“如烟”进行鉴定》以及“建议烟草零售点停止销售如烟”的新闻标题在众多媒体上赫然醒目。这三部门分别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然而正是这篇报道给了如烟一丝喘息的机会,这三部门给予媒体、公众在“如烟”问题上不同的表态,使得公众们对如烟“尼古丁门”的的由来疑虑再三。尤其是烟草专卖局发出“烟草零售店停止销售如烟”的建议使烟民恍然大悟… … 在发表声明的三部门中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表态更是欲盖弥彰,为我国创造2000多亿元税收、享有烟草专营权、普通中层员工收入达到数十万的部门,一个不馈余力抵制国家控烟立法的行业却在积极叫嚣如烟未获安全鉴定,从国家局到地方局整个烟草系统都在喊如烟不安全,烟碱有毒。 却不曾想控烟产业与烟草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一个希望能够在中国多达4亿的烟民中宣扬戒烟从而实现控烟产品的销售,而另一方面却因烟草专卖而获得巨额利润,两者的关系本身就如水火一般。若如烟等控烟产品隶属于烟草监管,那岂非如羊入虎口一般? 再看工商总局,表态很严谨,说了等于没说。工商总局表示:“如烟”产品广告,不属于烟草广告,也不是药品、保健品广告,不需要前置审批,因此得以在媒体上发布。工商总局已请卫生、药检、安监部门对如烟产品进行鉴定,如果含有有毒物质,不允许媒体发布广告。也就是工商总局觉得如烟不属于烟草,从其提供的资料看广告是合法的,销售也是合法的,是否含有有毒物质也在等相关部门进一步证实。 当前,如烟“尼古丁门”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对如烟一个产品的考验,卫生部对如烟的检验其意义非常深远,“如烟”能否在这次力量悬殊的博弈中成功逃出烟草行业的“围剿”,将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戒烟产品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将引起了整个社会对中国控烟法规早日出台的强烈渴望。一个是国家纳税大户,一个是国内控烟领域的代言产品,已经出口欧洲几千万美金的控烟产品,是否能够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赢得上风,都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数亿烟民的健康未来。希望双方的在博弈的同时能够多想想烟民,想想社会发展趋势,是否可以双方携手开发出无害烟草替代品,共同开发国内国际控烟市场,那岂不是国家之福?社会之福?烟民之福? 最近一年来,数家国际烟草巨头屡次接触如烟,欲以巨资获得如烟产品核心技术。虽然遭到婉拒,不过以这些国际巨头强大的财力,辅以发达的科技研发环境,以及发达国家对降低烟害鲜明的支持态度,在短时间内面向世界市场推出具有颠覆性的新型烟草替代品,已是必然。最近美国食品药物监管机构(FDA)加快通过了辉瑞公司研制的戒烟药品“Chantix”,这需要引起国内各界的高度关注。可以设想,一旦其发展形成规模,必然大举进入吸烟人数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市场,并以种种强势手段抢夺中国传统烟草工业市场。而从消费角度来看,一边是国外高科技新型低害及无害烟草制品,一边是国产传统有害的烟草,选择不问可知。届时每年近万亿的烟草销售额、几千亿政府税收、6000万中国烟草从业人员必受冲击。而这种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及时出台与控烟有关的法律法规,制订中国低害以及无害香烟标准就是办法之一。 可以预见,无害香烟标准的产生将根本改变烟草行业和控烟组织的对立。也许从此“戒烟”这个概念将变得过时,取而代之的将是吸有害香烟和无害香烟的斗争。数百年来烟草工业背负的恶名也因此得以洗雪,烟民健康得以最大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