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式管理”也渐渐浮出水面。与已有相对共识的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不同,新生的中国式管理注定要引起重大争论和深度研究。本专题对中国式管理冠以“批判”的噱头,期待通过客观深入的剖析,有益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期待更多中国企业以自己明天的成功为注脚,来阐释和演绎“中国式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广义的中国式管理包括多个维度,比如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引入中国文化的管理等等。当我们声称“中国式管理”时,一定是指与中国体制﹑环境﹑文化﹑人的行为有关的管理模式。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于中国式管理的概念,人们往往狭义地认定和理解为以台湾学者曾仕强先生为代表的以“曾记”中国式管理。所以本专题所指的中国式管理如无特别注明,均应该给予狭义理解,并不包括中国管理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其他部分。
中国式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愈具管理实务经验的人士,愈是对中国式管理产生热列的回响。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来说,21世纪是以中国管理哲学统驭西方管理科学获得发扬的时代。 科学无国界,从管理科学的层面来看,管理无所谓中式、美式、欧式、日式的区分。但因文化的差异,各国管理哲学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从管理科学看,没有中国式管理;从管理哲学看,又有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的贡献主要在管理思想、管理观念。 ◎ 中国管理哲学对管理最具影响的,在其注重“务实”、“中庸”,以及“不执著”的态度。这同时也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的三大特征。 ◎ 决策层既务实又不执着,仍然不足以保证所有决策皆合理,必须切实把握“中庸”的道理,务求在变化多端的各种状态中,达成其合理的决策。 ◎ 管理层除了务实之外,尚须“不执著”,因为企业内外环境不断变迁,如果凡事依例而行,固执以往的经验,必然无法因应时、空变化所产生的种种压力,为了权宜应变,以求制宜,就应该“不执著”,这是中阶层主管最重要的一种素养。 ◎ 执行层首重“务实”,只要大家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实实在在遵照既定的计划去执行,便见功效。 “务实”、“不执着”、“中庸”,一层比一层困难。中庸之道的管理,亦即“中道管理”,就是现代所倡导的“合理化管理”。“安人之道”、“经权之道”和“絮矩之道”,是构成中国式管理的三个向度。
三大观念支柱 中国式管理强调变动性,或者说是弹性。这很适合中国人的特性,但它已经具有通用价值,超越了文化与传统。 中国式管理的第一个观念支柱—“太极思想”。太极思想的关键在于,认为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然后以怎么样都好的心情,以自然的方式自得其乐地顺势行事。中国人做事,看起来好像不十分认真,实际上是用心而不紧张。这样的做事方式,看似悠闲,却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未来的工作群体可能大部分都是靠头脑中的创意与创造力完成工作,过分紧张反而不利于发挥。 中国式管理的第三个观念支柱—“中庸”,中庸即是合理。中庸是该走极端就走极端,不该走极端就不走极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朱子说:“无一事不合理,才是中庸。”中庸之道就是“合理主义”。 中国式管理的第二个观念支柱—“把二看成三”。现代人思维喜欢二分法,把事情分成两个部分,譬如把管理分为人治、法治,认为其中一个对,而另一个不对。中国式管理却是“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
安人之道 中国式管理最大的特色就是强调安人。一切管理措施,均以安人为衡量标准。利润固然重要,但是做一件事,除了利润之外,还必须思考股东、员工、顾客、社会大众是否会因此而安吗?如果安,所为就是正确的;如果不安,就要适时调整。 从事管理的人要记住:安人的目的是不能变的,不管什么环境都要使他安,但是环境在变,所以方法就要跟着时代改变。 修己的目的还在于树立仁爱之心,如孔子倡导那样仁以安人。在企业中注入仁的因素,使员工间消除隔阂,爱人如己。公司要使员工身体健康、内心愉快、生活有保障、工作有能力,这样管理才会上轨道。 安人始于修己,修己是整个管理历程的出发点。修是修治,把原本欠缺的地方修好,使原本优良的地方加强,让管理者以正己的面目出现在部属的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部属十目所视,自然很快有所知悉,起初会怀疑、试探,甚至考验,然后信心逐渐增强,产生良好感应,尽力在安的气氛中把工作做好。
经权之道 安人的目的不变,叫“常”;安人的方法要变,叫“变”。所以要有“常”有“变”。“常”的部分又叫经,“变”的部分又叫权,所以管理又从安人之道引申出一个经权之道。 平常要按照常规做事,叫做守经;非常时期,就要有突破性的做法,叫做权变。 在管理中整个企业都应坚守的原则叫经,可变通的部分叫权。经权都是动态的,必须平日多多默契。中国人太聪明,又喜欢取巧,所以必须有经才敢授权。经不可屡变,要使大家明了,以建立常道的共识。 中国人最好采用将心比心的方法,替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总是这样就会比较合理。任何事物都有先天的矛盾性,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科学的方法是客观的,而使用方法的人是主观的。对物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对人则用将心比心的方法较好。中国式管理,可以用“关心、体谅”来形容,即上对下要关心,下对上才能体谅。 管理就是管得合理。管得合理,人们就接受;管得不合理,人们就会抗拒。中国人有时候不要你管,但有时候却又希望你管。这要看需要而定。管得太早,他听不进去;管得太晚,是马后炮;管得太多,他不高兴;完全不管,他就会乱来。但是,我们还是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合理的事情,大家终究会接受;如果不合理,大家就要抗拒,这就是适中。
絮矩之道 絮矩之道是指管理中的衡量与变通,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将心比心,互谅互信。絮矩也就是具备“礼的态度”,中国文化倡导“礼”,在管理中“礼”就是角色期待,组织内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按照角色期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为合礼的表现。 絮矩之道的推行,也就是处理好我们常说的“情、理、法”的关系。制度化管理,重点即在大家共同守“法”。但是制度由人创立,亦由人改订,看起来好像固定,却仍随着人事而变动。制度初订立的时候,必有其外在的需要与内在的用意,此二者又皆是变动的。可见制度如果不能因时因地而制宜,那就会僵化,形成官僚管理,难以应付两可及例外事宜。制度为求合宜,必须“应时而造道”,依“理”变“法”,把“制度化”提升为“合理化”。 管理者一切求合“理”,必然合“法”,如果出现合理而不合法,便证明此“法”已不合时宜,有修订的必要。中国式管理具体说来,便是“情、理、法”的管理。 合理不合理,很不容易认定。一切凭良心就会合理,合理自然合法。所以,从凭良心开始,而做到合法的地步,这才真正叫中国式管理所能行得通的途径。情,是彼此彼此,互相互相,用情来讲理,大家才能够接受。利用员工的情,利用员工的喜怒哀乐来管理,这才是合乎人性的管理。 (本文完全根据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整理删节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