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递书] 【阿懒读文】中国、印度发展模式之比较(华民)

[复制链接] 4
回复
371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12-15 17:0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阿懒导读:中国印度之间的比较比较多,下面是一个经济学家做的比较,有很多创见,比较有启发,尤其是关于中印软件开发和中印基础建设这一块。突破了我以前的很多陋见。

中国、印度发展模式之比较(华民)

上海第一财经电视台《财经大讲堂》第5期 2006-4-22

 
     主:各位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晚上好。欢迎走进《财经大讲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潜力都受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的关注。那么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劳动力成本低,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都面临着经济改革等等。但是,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模式却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特地请来了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所长,著名的经济学家华民先生。他今天给我们演讲的主题就是“中国、印度发展模式之比较。”好,有请华民先生。
    华民: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里边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相似原则,这两个国家最近二三十年的经济增长,走的道路基本上是一样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不同的方法,它们通向富裕的道路、走向经济发展的道路,在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在这么一个题目下我大概准备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中国与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我认为概括下来大概可以概括起来有这么五个方面。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提供了新的希望。世界银行、联合国千年反贫困计划里边寄厚望予中国与印度,为什么?两个人口大国,这两个国家把人口加在一起大概占到世界40%左右的人口,40不到一点,30多。对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增长而不是收入分配是解决贫困的首要任务,这一点已经被中国和印度在最近,中国是将近30年,印度是改革以后的将近20年时间里边事实得到证明。我们看一下数据大概就知道了。
    中国现在是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26年吧,从79年到现在,已经使得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这个被联合国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地贡献。  
    再来看看印度 ,印度刚刚开始改革的时候,贫困人口要占到全国总人口的36%,但是在1992年,走向市场化改革以后,仅仅8年,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就下降了8个百分点,到了28%,然后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第二个,中国和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如果我们把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和发生在15世纪以后的发现新大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后的西方世界去做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在西方世界经济崛起的时候,西方各国它们的工业化,它们的通向富裕的历史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他们是制造贫困的。我们如果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我们读过恩格斯和马克思写的《英国煤矿工人的生活状况》,首先我们发现西方国家在经济崛起的时候造成了它的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产生了贫困。第二,从外部来讲,西方国家在经济增长中,对外又通过对外扩张、殖民造成了世界性的贫困,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从一开始就是和平的,非掠夺性的。所以我们中国人经常在讲我们要和平崛起,其实你从我们现在走的路径来讲很可能就是和平崛起
    第三,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对控制世界人口增长会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刚才说从存量角度来讲中国已经有那么多人了,印度已经有那么多人了,那么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减少贫困人口,如果我们放到流量的概念里边,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和印度的增长可以有效地控制世界人口增长。中国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很多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口已经负增长了,农村的增长率也因为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下降,印度这个临界值还没到来,所以他的人口增长还很快,我们相信随着印度的经济增长,人均GDP突破3000美金以后他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为什么?因为收入增加以后,人们生儿育女的成本和含义的函数会发生变化,生儿育女是有成本的,直接成本就是女同志的产假,间接成本是什么,你失去工作的可能,然后还有生儿育女的直接费用,你收入水平越高,你生育孩子的成本就越高,养育孩子的成本就越高,因此随着人均GDP的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生儿育女的动机会迅速趋于下降,人口就可以得到控制,
    第四,这两个国家的崛起证明了一个什么?证明了一个普遍的真理,任何一个国家,传统经济也好,计划经济也好,要走向富裕,改革开放是必经之路。中国是这样,印度也是这样。在今天的世界经济当中,凡是还没有对外开放经济的,凡是还没有走向市场经济道路的,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就停滞,就落后。我们看一下我们周边的地区,很多国家目前就还处在这种状况,包括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包括还在战乱的阿富汗等等这些国家,只要还它没有对外开放没有走向市场经济,他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走市场经济道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展都是必经之路。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和他们的崛起可以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这个新的动力我想从三个角度我们可以简单概括:第一,中国和印度,特别是印度,都是人口年龄很轻的国家,有所谓的人口红利。他们需要养的老人很少,都是年轻人,他们所索取的社会保障很少,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富,所以他有人口红利。中国最近几年的发展和出生率的下降已经使得人口慢慢向老龄化过渡,所以中国面临的课题是将来不要未富先老,但是我们的人口红利还没有耗尽,还可以继续,印度更加明显。
    第二,因为有大量的年轻人口的存在,有成本极其低廉的劳动力,拥有强大的这种制造能力,它就可以让整个世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不至于发生通货膨胀。为什么没有通货膨胀?就是因为有了两个低成本的国家,中国和印度在提供廉价的商品,为世界经济提供一个广阔的增长空间,有增长就不至于通货膨胀。      
    第三,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增长,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会消费,他们会形成一个有史以来没有过的,20多亿人口构成的一个新兴的市场,这个市场就可以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消费空间,当中国和印度要开始进口的时候全世界就可以分享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成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5 17:12:41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5 17:08:27 | 只看该作者
从现有的国际规则条件下看,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产生的这种世界性的影响不是破坏性的,不是侵略性的,只能是和平或者是建设性的,为什么?今天这个世界,有了联合国,有了世界银行,有了IMF,有了WTO,是在有规则、友善的、相互有利的市场机制作用下开展相互之间的经贸关系,所以它和早期的西方世界崛起是不一样的。有很多人喜欢用中国威胁或者印度威胁来描述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是没有道理的,或者是别有用心。那么最后我们与以往发生在西方世界的大国地崛起相比,中国和印度能够把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解放,能够让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脱贫,他将对于人类的解放和世界的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第二个问题,我们来讨论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在崛起的过程当中都走向了市场经济,但是为什么选择的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我不太赞成我们把中国和印度看成是龙象之争,看成是兔龟竞赛,与其这样说,还不如说是这两个国家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选择了不同的通向富裕的道路,中国和印度选择的是不同的模式,下面我们要分析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进入到世界经济,进入到国际分工体系,实现经济增长。我想从三个方面做一个比较。
    第一,通向市场化的道路,中国和印度是不一样的。从历史遗产来看,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印度在改革开放以前所实行的是什么呢?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所以印度私有财产早在他走向市场经济以前就存在了。
    这两个国家根本经济制度上的这种差异,就决定了这两个国家在走向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必须要走的不同的改革道路。我们有了这个背景的历史遗产的理解,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是怎么走的。
    中国的第一步是建立产权,那么这个建立产权从什么时候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明确了土地的使用权。使用权是所有权里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的一个完整的所有权包括占有、包括处分、包括处置、包括交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产权改革至今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是我们已经开始通向产权,通向市场经济。然后从农村开始以后,迅速地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到城市、到工业,产权改革蓬蓬勃勃开展起来。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在1978到1984年间,联合国世界银行做了一个调查做了一个研究,在这6年当中,由于中国农村的明确了土地产权使用权的一个产权改革,就使得中国的农业产出提高了42个百分点。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当中我们发现,产权改革与私营企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的关系。我们看一下今天的中国,什么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得越好,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越高,什么地产权改革越是滞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就越是缓慢,贫困的问题也更加的严重。
    我们来看一下印度,印度已经有私有化,私有经济,印度改革开放以前。但是他又是计划,是政府管制的一种经济,因此印度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不是改革产权,而是自由化,所以它选择了自由化。与中国相比较,在92年印度进行改革开放以前的那段时间里边,我们发现印度已经存在着数量众多的私人企业,因此他的通向市场经济的道路,只要放松政府管制,取消集体经济就可以了,对内让企业在市场自由竞争,对外让企业能够自由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
    印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期它开始采取了一些减少贸易限制的政策,但是真正的改革是从1992年开始的,在91年的时候印度平均关税率83%,到了98年的时候它的平均关税率已经降低了30%以上,现在还在进一步降低。1992年改革开放到今天,印度的GDP已经翻了一倍,人均GDP提高了4倍,并且和中国一样,印度也非常显著地减少了贫困。每年减少一个百分点。
    那么到这,关于中国和印度两国走向市场经济道路的不同做法,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个小结,这个小结是什么呢?不管中国和印度在走向市场化过程当中他们采取的方法有多么大的不同,但是中国和印度在改革上有一点是非常相似的,渐进式,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什么意思?新房子没有造好,旧房子就不要拆掉。不要搞哪种大爆炸式的改革,big bomb,新房子还没有盖好,就把旧房子炸掉,我说的新房子和旧房子指的是什么?制度,旧的制度和新的制度,就是你新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以前旧制度不要去破坏它。破坏了我们就会成为这种制度上无家可归的homeless。
    我们看到了中国和印度选择的正确性。千万不要被今天很多的那些错误的言论所左右,迷失我们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这个方向,因为中国的改革现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开始有争论了。我们回顾一下这个改革的进程事实,我们怎么可以往后倒退呢?
    第二,中国和印度的区别。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两个国家对外开放的模式也是不一样的。就中国而言,对外开放的主要方法是什么?一个是出口导向,我们大量的商品流向国际市场。第二,我们是引进外资,所以我们出去的是商品,进来的是外资。印度倒过来,印度选择的贸易是完全自由贸易,政府不加任何干涉,然后它也不是吸引外资,是本埠的资本往外走。所以印度有跨国公司,中国没有跨国公司,中国是引跨国公司被引到中国来。导致中国和印度在对外开放上所采取的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做法为什么会发生?初始条件,我们发现有这么几点。第一,劳动力几乎无限可供给。第二,我们生产能力那么强大,有那么多的劳动力但是我们内需是不足的。第三,不能有效地把国内居民储蓄转化成为生产性的资本。
    那么在这样的初始条件下,中国如果要对外开放,它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呢?空间非常有限。所以不是任意的,我们不是任意去做任何事情,我们可以想像,但是不能任意去做任何事情,因为你有约束条件。从中国对外开放的策略来讲,我们根据中国这些初始条件决定了中国的对外开放,第一要出口,你没有内需所以你必须要出口,主要两个做法:
      第一,让人民币汇率贬值。第二,出口退税,给出口的企业减免出口退税,原本政府是可以通过你出口来增税的,或者政府税收收入。那么这两个政策,从金融和财政这两个政策双管齐下,让中国的企业大幅度的,生产的产品,大量增加的产品输送到了海外,解决了国内内需不足、生产过剩的问题,结果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产生。我不太赞成我们现在有一种观点,这个观点说什么呢?说国有企业改革失败了,你看它造成了多少多少人口失业了。但是你想没想,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过程当中我们创造了多少新的就业机会,我们把国有企业减少的几千万就业机会和整个中国经济增长,因为国有企业被改革被退出市场以后,有效率的民营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创造的几亿的就业机会做个比较,中国的改革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所以我们看问题千万不能像盲人摸象,只摸大腿,要摸那个国有企业,你看国有企业改革失败了,它的工人下岗了。首先我们要问很多国有企业是企业吗?它不是企业,它注定是要倒闭是要破产的。所以你要做这个对比,总量上的对比,你要放在整个宏观经济一个大的系统框架下对比,你突然发现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
    第二个做法呢,我们是通过引进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引进跨国公司增加了有效的资本供给,并且引入了企业家精神,导入了市场竞争,激活了我们市场竞争。所有以上这些为中国企业的成长实际上是带来溢出效益的,不是替代效益。我们经常说都这样说外国的企业把我们赶出去了,凡是能赶出去的,肯定你本来就不是企业,你是企业怎么赶的出去呢?你有竞争力怎么会出局呢,你出局了,肯定你不是企业。至于哪种说,我们以市场为成本,为代价引进跨国公司,它们造成了多大的国民损失,这种说法都不能成立,它是企业你也是企业,为什么它进来你就倒下去了,那一定是你有问题。
    接下来我们看印度,印度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有这么几个。第一,它有比中国更好的企业,它长期实行私有制。第二,它有更好的金融体系,因为它有市场诚信,私有制形成了市场诚信是在的,但是它有问题,他的问题是什么?劳动力素质不高,文盲率要达到40%以上。而且基础设施非常糟糕,印度的投资环境和商业环境要比中国糟糕得多,办事效率相当低。
      
    面对这样的初始条件,印度在开始对外开放时所能做出的选择只能是对外投资和自由贸易。第一,印度政府不作为,低效率,高度分权的政府,背后都有利益集团在,无法制定一个有效的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你看看东亚所有鼓励出口贸易成功的国家都是温和的独裁政策体制,这一套的,温和的。你说日本是民主国家吗?其实他是自民党一党专政,为什么?统治这个国家的精英人才全部都在自民党里边,离开自民党没有一个政党可以执政,所以它实际上也是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体系。然后我们看看韩国,朴正熙领导的,《我们国家富裕道路》,他写过这书,他领导下的韩国是在集中,集权的政治体制条件下出口。新加坡那个小国政权集中到什么程度?总统号召大家做广播操,星期天大家都在街上做广播操,权利能够集中到这个程度,它还有出口导向的政策,当然可以推行。但是印度是一个高度民主的、分散的、联邦制的国家,导致它弱政府无法去制定一项补贴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走向世界市场参与竞争的这么一个经济政策,所以印度只能采取自由主义贸易政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5 17:13:28编辑过]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5 17:08: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我们把印度素质比较差的劳动力和糟糕的基础设施这两个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就会发现,印度是没有能力吸引跨国公司到它国内投资生产的。并且只要印度自己的公司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它突然就会发现在国内找不到合格的劳动力,所以它必须出口,企业出口不是产品出口。走跨国公司的道路,所以印度有跨国公司不是印度的幸运,是印度不幸的表现,因为它在国内找不到合格劳动力。我们很多没有去过印度,不了解印度情况的经常这么比,中国没有跨国公司,印度有跨国公司,所以印度比中国发展的好,如果今天我们把这个问题背景说清楚了大家就发现,印度不行,企业大到一定的规模,它就没有劳动力。所以我们说中国的企业是否到了要大规模走出去的地步?没有,没有必要,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的、优质的劳动力,你为什么要出去呢?所以中国的企业没一个愿意出去的。然后我们中国政府天天在讲走出去,企业就是不出去,为什么?企业很清楚,劳动力就在中国,出去就是提高成本了。中国有好几家通讯公司到了印度,基本上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找不到合格的劳动力。
    第三个区别,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道路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改革道路不一样,一个是开放的策略不一样。好,我们先来看中国的增长结构,我们是按照规范的、传统的演进路径在走。中国的增长结构我们来看一下, 1990年的时候,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27%,工业包括制造业和采掘业在一起是占GDP的比重为42%,其中制造业占了33%,服务业占了31%  。但是到了03年的时候,农业降到了15%,制造业,也就是整个工业上升到52%,其中制造业39%,服务业只增长了两个百分点,33%。那么就出现了什么呢?两头小中间大的情况,农业相对小的,服务业相对小的,制造业很庞大,所以这就有中国制造一说,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组装厂就是这么来的。
    再来看印度的增长结构,印度的增长结构与中国刚好相反,在1990年的时候,它的农业占GDP的比重为31%,工业占28%,其中制造业17%,服务业则高达41%。这个经济结构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进有一点畸形,服务业太大了,服务业大就说明什么呢?它的社会收入分配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富人在享受大量的服务,贱民们无偿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到了2003年的时候,我们发现印度的产权结构相应变化为农业降到22%,工业降了一个百分点变成27%,服务业倒从41%增加到了51%。所以我说从印度现在的趋势来看走的是一条从农业到服务业一条增长路径。
    到这里我想给出两个必要的评论。
第一个评论,很多人认为从事软件业外包生产的印度要比大规模制造的中国更有发展潜力,因为在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当中,印度似乎要比中国处在科技含量更高的国际分工层次上。我的研究表明这个论点不能成立,为什么不能成立?首先,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所做的都是各自行业的低端,印度人在做的是软件业里边的低端,他是写软件,不是设计软件,设计软件是在比尔盖茨手里。我们也没有能力设计产品,我们是加工组装,所以我们干的活和印度人干的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然后第二我们来看,如果我们把印度和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做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具有优越性,因为制造业的产业链比较长,它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它可以通过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出很多很多的就业岗位,然后造成中国农民工源源不断进入城市,贫困的问题就在很大范围内得到了解决。你在印度农民工是进不了城的,因为没有就业机会,他能参与软件分包吗?不可能,因为这是做的是有知识的产业,所以和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是扩大的,而我们做的是制造业,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差距是没有扩大的。在机器旁边工作的,和在工地上罐水泥的人的工资收入是差不多的,大家都有这样的就业机会,收入是比较公平的分享的,(0503)但是在印度不一样,只有受到教育的人才能参与国际分工,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是不能参与国际分工的,所以它的收入差距很大。
    第二,有人认为,印度在基础设施上的供给不足是属于硬件上的一种硬伤,是可以弥补的,但是中国在制度与技术,因为不能做软件,很多人就把他说成中国人的技术落后,所以软实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得到克服的,因此从长期来看,印度的发展潜力要大于中国。那么对于这样的看法能够认同吗?我也不认同,为什么?我也有根据,事实根据。从现实经济生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国家经济发展都会面临双重制约,软实力、硬实力。硬实力是你的基础设施,交通、港口、码头等等这些东西,软实力是你的文化、是你的制度,是你的技术设计,中国是这样,印度也是这样。但是世界银行2005年发展报告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构成世界经济增长的各种制约因素中,在构成世界经济增长的各种制约因素中,在构成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各个制约因素当中,名列首位的不是制度也不是技术,对经济增长构成最大障碍的是什么?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钢性的,是不可以进口的,技术是可以转让的,是可以借鉴的,制度是可以借鉴的,是可以学的,基础设施学不会,有投资就有,没有投资就没有。
    印度就是缺的这个,所以印度是硬伤,我们是有弹性的制约条件,我们可以学,学会了我们这个瓶颈就可以打破,印度只要没有现金流量里投资基础设施它就始终无法发展。所以我认为这个论点已经被世界银行2005年调查报告研究调查报告所驳倒,因此我们应当正确地看待中国和印度之间所存在的这种经济增长上的差异,来判断谁更加具有将来经济增长潜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5 17:14:01编辑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5 17:09:15 | 只看该作者
主:各位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欢迎来到《财经大讲堂》。今天我们继续请华民教授
    就中国印度发展模式之比较作精彩的演讲,有请华民教授。
    华民: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导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增长模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就是为什么两个国家都是人口大国,要素禀赋是差不多的,都有大量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为什么一个走了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一个走了制造业为主的发展道路。第一个差别,中国的投资环境决定了中国要比印度更加适合发展制造业。我们反复强调了中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工业比服务业要求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现在大家就要说了,为什么中国和印度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在基础设施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就和财政制度有关系,财政结构有关系。我们看一下中国的财政非常有意思,中国的中央财政,它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什么?主要来自于商品和服务税,是流转过程当中交易过程当中的税收,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基本建设。中国政府有投资的偏好,了不起的,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世界上有投资偏好的国家是很少的,你看上海市政府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马上隧道,马上铁路一条条的给你造出来,到2010年开世博会的时候,400多公里的地铁就通车了,就是这种投资偏好,然后钱是从流转税、交易税中来的,那么基础设施就发展了。与中国很不相同的是印度,印度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什么呢?所得税,不是交易当中的,交易当中产生的税收流量大,所得税在你一个低收入国家能收多少钱,所以印度财政来源是非常稀缺的。它的所得税包括利得税、资本收益税、国际贸易税等等,都是变成财产、变成你的收入以后来征税,在一个十几亿人口,大部分为穷人的国家里边你是收不到税的,这就是我们中国政府的聪明所在,收的是交易流转税,只要你有一笔买卖就收税,只要你有一笔交易就收税,这就是在两国财政体制制度设计上的很大的差别。然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印度的中央政府有没有钱来维持它的正常的开支,因此它就要借债,一借债以后印度中央财政支出的30%是用于归还利息。沉重的利息负担使得印度的中央政府再也没有投资基础设施的能力。但是你查一查中国政府,内债、外债极其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政府在生产基础设施上与印度相比具有如此强大的能力。
    最后我们发现地方政府的行为也不一样, 因为很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地方性的。那么我们中国的财税体制非常的有意思,中国的中央政府收的是流转税、交易税,把所得税,收入所得税,各种各样收益的税收交给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就有积极动机,通过去投资基础设施争夺企业,因为企业到了我这个地方就可以创造利润,就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就可以拿到工资税,就可以拿到利润税,就可以拿到所得税。然后中央政府又把四权不断下放到地方政府,你要管这个,你要管那个,那么地方政府在财政危机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大量的支出,一方面要大量的搞钱,于是怎么办呢?争夺企业,争夺企业最重要的条件,创造企业生存的空间--基础设施。这就是为什么地方政府也拼命的在修路,拼命的在建立开发区,争夺企业。而且在争夺企业的过程当中,地方政府的腐败逐步下降了,你敢腐败吗?企业就不来了。大家都说中国的腐败挺严重,其实不严重,为什么?有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竞争,所以我们说竞争在任何场合都有效率,为争夺企业的竞争所以导致地方政府的腐败程度大幅度的下降。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中国和印度的不同。那么在印度地方政府是没有多大的税收权利的,它收流转税,当然企业不发达的时候流转税是收不到的,结果中央政府所得税很少,地方政府收不到什么税收,于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几乎没有动力去投资基础设施,争夺企业,因为企业过来了,所得税也不是他的,企业的交易可能在海外进行,企业注册在班加罗尔,交易可能是孟买发生的,他们拿不到税收,因此地方政府为什么去投资基础设施争夺企业呢?争夺企业的结果是他付了成本,基础设施成本没有任何的收益,所得是归中央的,交易是在它临近的一个邦里边发生的,他就没有,因此它就是负激励,我们中国是一个正激励。
    第二个差别,中国的商业环境,除了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看基础设施,看配套,中国的商业环境总体上也要比印度好。
    在创办企业所需要的时间上,中国是41天,印度是89天,民主国家,有了人民群众的监督,但是官僚工作效率很差,没有用还是两倍于我们。财产登记注册中国只要32天,印度需要67天。所有这些数据都是03年的。在反映企业雇佣职工的僵化指数当中,我们取值是0到100,越高越不好,中国30,印度48。也就是说在印度解雇雇员,让企业完成破产过程的成本比中国要高。中国处理破产企业所需时间平均2.4年,而在印度需要10年。
    我们再来看腐败指数的问题,03年又是世界银行的一个调查报告里边讲,腐败构成企业发展限制的数值中国为27.3%,印度要高达37.4%。表面上看中国好像我们报道看的很多 ,因为你是新闻时代,有一个腐败的马上就报了,所以给你不断地加深印象,好像中国到处在腐败,其实不然。其实印度的腐败程度超过我们,它要达到37%,要比中国高出10个百分点。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情况,就是我刚才说的,地方政府为争夺企业的竞争,使腐败的程度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政府官员的个人所得作为一种效用函数必须和整个社会的福利函数正相关才它有收入,他要破坏经济增长他个人收入也没有了,他只有推动经济增长然后地方政府官员们才有比较高的收入,但是在印度不是这样,因此这两个国家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中国的商业环境要好于印度,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的跨国公司都乐呵呵地愿意来中国投资,而不愿意到印度去,尽管他是讲英语的。这是我们说的第二个差别。
    第三个,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在总体上也要比印度好。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接受教育的机会,第二教育的成果。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家看看这个数据,
    我们小学的入学率是116%,中学是67%,大学高等教育为13%。但是在印度分别是多少呢?99%,50%,11%,他比我们要差很多了。再从教育成果来讲,02年成人识字率中国男性是95%,女性是87%,青年识字率男性和女性都是99%,但是印度的数字是什么?68%、45%、80和65%。
    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更加适合发展制造业,而印度则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服务业。为什么?制造业需要比较均质的劳动力,服务业有高端有低端,高端的做软件,低端的扫地,文盲也可以做,这就是为什么印度的劳动力是在两个极端市场出现的,受过教育的做高端服务,没受过教育的做低端,趴在地上,旅馆里面擦厕所。但是中国是比较均质的劳动力,然后进了电脑加工厂,进了彩电厂,进了炼钢厂,进了建筑工地,这就是我们说的劳动力的素质,对于这个国家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这里我们又要做一个必要的评论。中国通过这么好的一些条件成为了世界工厂,成为了世界组装车间。那么现在有很多人反对,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有问题,做世界加工厂主张有问题,第一资源会枯竭,第二环境会遭到破坏,对吗?我不赞成。为什么不赞成呢?事实告诉我们,第一我们环境千万不要拿今天中国的环境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你要天和他一样蓝,月亮和它一样圆,空气要和他一样清新,水质要和他一样好。成本,你有投资吗?环境投资钱在什么地方?如果我们要达到美国的标准,工厂投资的一份钱都没有了,我都用于改造环境去了,全中国老百姓全部趴下,不吃不喝,搞环境,可能吗?不可能的。美国有位贸易学家,他天天就在和美国的国会议员辩论,他说美国政府要求墨西哥的厂家生产的产品标准达到和美国一样,那么墨西哥的全体人民就陷于贫困了,他没有生产能力了,因为要把创造财富的投资全部用来改造环境还不够,所以他说美国人用自己的环境标准来要求墨西哥人是毫无道理的,墨西哥人今天有它自己的环境标准。所以中国今天也有自己的环境标准。
    第二,中国今天参与国际分工是劳动要素密集的制造业,我们投入的主要资源是劳动,不是在破坏环境,不是在消耗资源,我们最主要的投入要素就是劳动,就是增加就业,就是公平收入分配机会,有什么不好呢?如果说今天环境有问题了,受到破坏了,资源有问题了,那就是政府管制的不对,你为什么要让破坏环境的跨国公司进来,所以不是出在中国加工制造,是出在你选择的厂商不对,是在你进行企业引进的时候,你管制的审核上没有达到你的标准。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制造的时候,我们投入的主要要素是劳动,不是环境不是资源,我们资源是进口的,否则我们就会陷入一个悖理当中,悖论当中,我们又是一个没有资源的国家,我们又不做来料加工,不做制造,那么我们怎么活呢?做了一般贸易说我们的资源要枯竭,做了加工制造说我们的环境破坏,那你说我们要做什么呢?你总要给我们一条出路,中国人出路在什么地方?所以我们要在众多的约束条件下,找到一条出路,那么这条出路就是大量消耗劳动的,也就是能够让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加工制造,等到有一天中国人都富起来了,他们的孩子就会接受很好的教育,那时候不搞高科技他们也想着也要搞高科技。现在你大学入学率13%,等到大学入学率超过31,51%,71%,像美国这样1亿多人口有3000所大学的时候,你不搞高科技做什么?不做高科技就要淘汰出局?所以美国是不搞高科技是要淘汰出局的。他也很痛苦,你像比尔盖茨他能睡着觉吗?他睡不着觉的。
    接下来我们最后一个讨论的是我们中国和印度必须面对的挑战。首先第一个这两个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是,根除贫困和公平收入。
    在根除贫困和公平收入方面谁优谁先?应当是根除贫困。先解决贫困问题,然后再解决公平收入分配问题。贫困是什么?贫困就是犯罪的源泉。(2915)所以我们社会要稳定,经济要增长,一定要先解决贫困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5 17:15:55编辑过]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5 17:09:3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首先倒过来讲,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当中,保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这个意义在什么地方?收入分配比较公平了,平均储蓄率就会下降,边际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平均的这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内需就会增加。否则的话,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一部分人没钱消费不起商品,一部分人拼命储蓄,就会出现很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问题,没有内需,而把大量的商品转移到国际市场,构成对世界的巨大压力,然后遭到各种各样的反倾销的报复,当然中国今天已经开始面临这种压力,所以我们还是要关注公平收入分配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和印度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状况。大家讲研究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非常重要的指数是什么?基尼系数,拿一部分特别富有人的财富和总的平均分配的比。中国现在是0.447,印度是0.325。所以从表面上来看,中国的基尼系数要比印度大一点。再从收入最高的20%居民的消费占全社会比重来看,中国为50%,印度为43.3%,这个差距就明显缩小了。
    这些到底能说明什么呢?说明印度的实际收入分配差距也很大。但是我们要注意,中国和印度尽管收入分配方面出现了差距扩大的现象,但是比经济增长停滞的拉美国家小得多。我这里有一个数据,大部分的非洲国家和拉美国家他们的基尼系数都在50%到60%之间,像阿根廷智利都达到了65%了,所以这样的国家不可能有经济增长,因此国际上一般界定的临界值是50%,超过0.5基尼系数这个社会的增长就会出现危机,社会就会出现动乱。关于印度比中国低的似乎表面上看起来令人惊奇的现象就我们得到解释了 ,因为它有所得税,政府是以所得税为税基,所以它税后的收入分配差距看起来是缩小的。这样的两个基尼系数,这样的两个国家告诉我们,对他们的未来经济增长来讲都面临着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比较好的方法不是公平收入分配,去做再分配,去做转移支付,我们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是在发展经济当中实现充分就业。
    所以我觉得所有中国的,我们的年轻人也好,我们的公民一定要认清这个道理,因为这方面我们的影响太根深蒂固了,中国文化传统里边非常经典的一个说法是不患寡,患不均,穷没关系,就是要公平分配,这就是造成我们西方工业化以后,我们经济增长停滞的主要的文化障碍,如果我们今天还是按照这样一个传统的古训来制定我们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就有可能让我们的经济增长嘎然而止。
    第二,我们讲中国未来的课题。我们认为中国未来非常重要的课题,能够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经济当中究竟做什么?我们把中国过去发生的和现在发生的,和将来要发生的,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我们会发现,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中国的政府是一个全能政府,从投资决策、消费决策,一直到分配实物和住房,(3800)包括分配我们所有读过书人的就业机会,都是政府来分配的,所以那时候的政府是全能政府,然后造成了低效率,为什么?政府不可能拥有充分的信息,把所有的资源和要素有效地配置到最有效率的用途上,所以就有了改革,改革就变成了转型经济当中的政府。转型经济当中的政府在做什么?政府在推动制度创新。
    将来走向市场经济,那么走向市场经济当中政府做什么呢?解决两个问题: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失败,去做市场不能做的事情。我们最担心的是什么,政府慢慢最后就变成一个盈利的政府,政府要挣钱,这个社会就有问题了,没有一种社会力量可以和政府在市场当中公平竞争的。所以政府究竟做什么?
    政府要转向一个市场经济的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纠正市场失败,政府就应该提供公共服务、提供公共品的,这个地方,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政府在最近26年改革过程当中在某些领域出现了一点差错的,比如政府的社保、医保、教育,部分的私有化和部分的市场化,让微观的经济主体--消费者、家庭个人来承担,然后它进入了私人消费品部门,去生产汽车、去生产钢铁、去生产石油,这个结果我们看这个图表就知道了,它产生了双重的挤出效应,导致了整个社会运营的低效应。第一个挤出效应是什么?政府进入私人消费市场就把民营企业挤走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什么?哪一个地区、哪一个省国有企业比重大,他的经济好不了,为什么?  因为它是用低效企业代替了高效企业。
    第二,他产生了什么挤出效应呢?你政府从公共品生产领域退出了,要叫自己花钱看病了,要叫自己花钱给孩子上学了,那么私人就会购买,家庭个人购买个人消费品的消费支出就下降了,于是他就被挤出去了,挤出去干什么去呢?储蓄,为将来自己孩子上学储蓄,为将来自己看病储蓄,为将来自己养老储蓄。双重挤出,政府职能变了。在这些社会领域中,所出现的这个群众不满的情绪,就是和政府的职能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有关系,这样一做就会产生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我们经济效率在下降,增长率在下降,另一方面内需严重不足,老百姓没钱去买东西,拼命储蓄,然后,大量的产品就要向国际市场“倾销”,带引号的,其实不是倾销,我们就是这个成本,但是西方人定义我们是倾销,  出去了,然后他们反倾销,贸易战,要将人民币汇率升值,这就造成了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如果政府能够非常好地去转变一下自己的职能,提供公共品,私用品让市场机制来解决,市场创造效率,政府创造公平,那么我们的市场经济就有可能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所以我觉得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我们需要改革政府。
    所谓改革政府要改革什么?改革改变政府的职能。比如说我们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过于市场化的医疗体系政府慢慢接过来一部分,作为公共品,去增加教育投入,去增加研发投入,去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去发展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基础设施,做这些市场做不了,个人做不了的事,那么中国就会出现既有效率又有公平的社会,经济增长就可以持续。所以政府如果不退出市场,和作为个体的企业和消费者去竞争,这个市场收益的时候,经济增长就有可能不可持续。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最近的,可以预见的这段时间里边,这可能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所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这是中国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讨论印度未来的课题。从印度未来的课题来讲,印度面临的是改革落后的种姓制度。因为印度政府已经分权了,建立了民主政策体系。政府很弱小,但是印度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社会政治瓶颈是什么?一个文化瓶颈是什么?种姓制度,什么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社会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的主要的特征就在它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就是将全部人口划分成为相互排斥的、具有界定明确的、并且是可以继承的社会职能的不同群体。把人分成高贵、低贱,终身不得改变。
    这个种姓制度刚性达到什么程度?不同种姓之间的成员是不能通婚,不可以在一起吃饭,也不可以任何社会交往。人们说怎么识别?一看衣服,一看气质,一看皮肤,一看走路的样子就知道他是什么种姓的。这种种姓制度形成了一种社会职业的自然的血缘继承系统,这就使得这个社会缺乏任何创新和前进的动力。
    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消极后果。当然他也有积极的后果,人们不会造反,不会革命,不会起义。但是他有消极后果,第一个消极后果,它会削弱人们开展经济活动的动力。因为在种姓制度条件下,当人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时候,来改变对社会财富的占有的时候,人们就会失去工作动力,走向宿命论。你印度一看,大街上满街都坐着人,干活没有意义,干活不会改变身份,干活不会带来财富增长。这是第一个,没有工作动力,所以你走到印度任何一个城市,满街,满街都是。你走到中国的城市,没有,上班的时候街上是没有人的,都在上班,都在工作,哪怕农民工进来以后也在工作。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印度的社会生产力,因为种姓制度的存在,而没有得到普遍的解放,他解放的是精英做软件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解放了全中国所有的劳苦大众,给他们创造了就业机会。
    第二,它会削弱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印度老百姓的读书识字率很低,文盲率高达40%,为什么呢?我们说读书,培养孩子读书是人力资本投资,当这种人力资本不能产生收益的时候,所有的理性行为的个人都不会再对他进行任何的投入。假如我是一个贱民出身的,你给他上了中学和高中有什么用呢?找不到工作的,你不能越出你这个阶层所处的社会分工的地位。
    但是中国不一样,再差的家庭总有把孩子走向富裕的一条出路,读书去。中国有望子成龙一说,为什么呢?因为读书是有回报的。我们的社会阶层没有那么刚性,我们都是垂直流动的,农民可以变成知识分子,都可以办变的,印度不行,所以这就是印度必须要面对的挑战。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印度需要的是什么呢?其实印度除了经济体制改革之外还需要宗教改革。中国除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府改革,而印度需要的是宗教改革。印度的种姓制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是它的印度教。印度教是以转世说为核心,你这边出身在贱民,你就好好的,规规矩矩的,你不要偷不要抢不要盗,努力干活,来世投胎转到一个婆罗门家里去,所以印度人老老实实,不敢犯罪,不敢有前科,否则他的来世就转不了了,下辈子出来还是个贱民。这就是它的宗教的魅力所在,让你老老实实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满足于现状。因此为了改革这个缺乏效率的、让人丧失工作动力和能力的种姓制度就必须对印度的宗教进行必要的改革。那么最近有一位印度的学者阿尔文德沙尔玛他写了一本书,最近在印度出版了,我们时代的印度教,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改革方案,那就是把深深烙上了种姓制度的印度教改造成为弹性的能够与现代化发展兼容的没有种姓制度的印度教。他是怎样论证的呢?他说过去印度人民很贫困很穷苦,一个人的平均生命周期35到40岁,刚刚学会读几个字就要死掉了,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身份,他说现在现代化了,印度人平均寿命也在60岁以上了,你有足够的时间改变你的生活,转世说变成现世说,只要你通过努力,在你活这那段时间,在你活着的时候,在你40岁、50岁的时候就可以改变身份,因为他说,现代化已经给了你两倍的生命周期,你已经活了两次了,所以社会应当宽容,让转世说变成现世说,让只要受过教育的人,让底层出身的人,只要受过教育就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份,被称之为印度宗教改革的一本教科书。但是印度的社会实践能不能接受?
    到这里,我想对今天这个题目做个一个总的结论。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这两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要在21世纪当中真正崛起,首先就必须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们就必须对传统的文明加以改革,对中国来讲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央集权,强政府,尽管我们是家天下,但是政府一直是中央集权,非常强大。我们要改革政府在经济生活当中的作用。然后对于印度来讲,要改革让社会各个成员不能垂直流动的这种僵硬的社会结构种姓制度。没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就会发现市场力量没有足够的空间,要么被政府所窒息,要么被宗教所窒息。我们回顾一下西方的崛起,就有什么呢?现代国家的创建和宗教改革,这两个都有的。在中国和印度各缺乏一个东西,我们这两个东西都要进行改革。所以我的结论就是尽管中国和印度走的道路不同,其实要解决的课题是一样的,通向富裕的道路,必须要让市场机制起作用,让个人的选择起作用。
    好,谢谢大家!
    主:好,非常感谢华民先生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我想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在今后的崛起发展之路上都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里呢,也祝愿我们这两个文明古国在发展之路上能够越走越顺畅。好,感谢您收看本期的《财经大讲堂》,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5 17:16:21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