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是管理成长与发展的土壤
世界上大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都是基于本土文化之上的。
现代管理史上曾产生过两个著名管理体系,分别成就了当今世界两大经济巨头。一个是20世纪初期泰罗的“科学管理”。泰罗建立在工业大革命基础上的科学管理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后来居上,超越了老牌资本主义帝国——英国。另一个管理理论是20世纪中期日本的“精细管理”,它促使日本一批大企业成功崛起,经济一路领先,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强国地位。泰罗科学管理与日本精细管理之所以能对本国企业和经济发展起到如此大的推动作用,正是由于他们抓住了特定时代经济背景下本国所具有的文化本质。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犹如土壤与庄稼。当企业整合外部资源,进行并购重组时,如果不熟悉当地文化就会出现水土不服。据统计,国际间经济合作的失败,只有30%是由于技术、财务或战略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70%是由于人员之间的跨文化沟通。可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已成为决定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
转型的中国呼唤商业文化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这是我们管理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来发展的是农业文化。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把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推行体制改革,探索企业管理。1993年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至今不到20年历史。我们正在用20年走西方现代管理100年走过的路程。
当前,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期,探索中国的所有问题都离不开这个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与前相比,我们的企业管理是有了很大进步。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作为市场经济之根本的文化氛围与基础还没有真正确立,诚信机制和各项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具体到个人而言,职业化的意识、团队意识依然很薄弱,这些都是当代企业以及企业家在管理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商业文化作为中国现代企业和经济管理孕育与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它的培育和完善将对中国式管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企业内部管理文化和外部环境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商业文化环境的建设有赖于每一个市场主体企业或个人的努力。要建设基于本土文化的中国式管理,需要我们从各个层面培育适合管理思想诞生的商业文化环境。
全球化下的中国企业管理:契合、融合与整合
我们强调中国式管理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和转型期的特定社会环境,但并意味着对西方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借鉴与吸收的拒绝。事实上,中国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风格与西方以“事”为中心的规范标准化的管理风格正在相互融合。
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需要站在世界舞台上重新审视、规划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来讲,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必须做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所谓全球化,就是有全球视野能吸收全世界优秀管理思想、理念,能学习与借鉴世界先进的管理工具;所谓本土化,就是要深刻领会本土文化的精髓,探求我国转型期经济的内在特征,思考本管理所面对的人性特征。这其中,要做好三个“合”,即契合、融合与整合。
契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能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的前提是自身的业务定位必须准确。因此,本土企业的市场化意识的增强将集中体现为,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市场环境契合、与客户的需求契合。
融合:融合主要是指理念、文化层面的中西融合、古今融合,一方面要深入地吸取西方文化中的商业诚信意识、契约意识、规则意识,同时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意识、“以和为贵”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整合:由于我国独特的企业发展之路,造成了本土企业管理理论落后于实践,为此,需要努力学习、消化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工具、方法,同时结合中国本土管理实践,不断创新突破,真正做到西方管理理论与本土企业实践的真正结合,从而优化与提高本土企业内部的运行架构及效率。
备注:本问已刊登于《上海企业》杂志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