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3-6-6 16:30: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凭什么获得竞争优势?如果企业精心构造了三层业务链,我们说这家企业从业务安排上就获得了持续增长的业务框架,但为什么一些拥有三层业务链的企业却出现问题呢?比如海尔,联想等等优秀企业,它们的三层业务链是完整的,但为什么他们目前仍然没有足够信心回答十年后仍然繁荣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这是因为三层业务链的平衡管理,本质上讲不仅是对业务的安排,同时也是对企业文化的挑战。你去想,第一层面的目的是赚今天的钱,也就是做现金流,对这类人的要求就是把钱挣到;第二层是为明天赚钱做准备的,是做一些不能马上见效的业务;第三层是做种子业务,这有点类似于风险投资,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业务。
要使这三种人共同在一个企业和谐生存,如何管理这个企业?可以想见难度是很大的。当所有的工作标准和要求都是针对第一层面业务时,就有可能出现第一层面的人做第二层面不但不是高手,可能还是阻碍,更不用说第三层面了。
这就是目前联想杨元庆面临的处境。我听到他接受媒介采访时说,过去联想主要做分销,所有的人几乎都是按这种文化和标准去培训和要求的,当联想发现戴尔进来、竞争压力加大、面临转型的时候,就发现现有的人和文化对新业务形成了排斥。所以有时候企业明明面对很好的机遇,但就是抓不住,为什么?不是它不想,而是它不能。这不仅是联想,也是海尔、格兰仕等中国相当多的一批著名企业面临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凭什么扩张业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扩张的基础,所有扩张只有建立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才有持续的可能。没有核心竞争力,那就是去挣钱,跟持续发展无关。比如联想宣布进入房地产,如果联想并没有经营房地产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我们可以从战略上判断它进入的目的是完全为了挣一笔钱,否则你就要去发展核心竞争力支持你去做房地产,而这就叫转型,而不叫挣钱了。
进入一个新的产业是转型还是赚钱,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点所在。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如果不是基于未来,那么企业今天赚多少钱都毫无意义,十次赚的钱一次失败就足以倾家荡产。一切扩张如果不是基于核心竞争力,那么我可以负责地下结论,它很危险。生产万宝路的菲利浦莫利斯公司,收购了和路雪,三年之后惨败而归,因为它进去之后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也没能培育出核心竞争力,结果就只有惨败而归。而诺基亚在20年前是木材制造商,当它转向通信之后,如果不是在通信领域培养起核心竞争力,是不可能成为通信领域全球老大的。
总结以上分析,在衡量一家企业是长盛不衰,还是昙花一现上,我们有这么一些基本结论:
第一个结论:如果远景核心价值观与战略目标和业务链、核心业务、核心竞争能力不匹配,那么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结论:如果三层业务链不纳入平衡管理的轨道,那么持续的繁荣也将不可能。
这一结论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说过三层业务链的挑战是对人的挑战。问题不是出在钱上,面是出在人上。首钢有钱就可以做软件,但如果你用钢铁文化去做,这种文化就可能无法包容软件人员的创新能力。三层的业务链纳入平衡管理,实际上是文化的创新性包容问题。
第三个结论:如果不集中力量在核心业务上形成比较竞争优势,而是到处出击,那么企业将面临资金链压力导致的崩盘危机。
第四个结论:如果核心业务不能从三维(产品、地域、客户)获得比较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将面临对手攻击导致的衰亡危机。
第五个结论:如果业务扩张不是建立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那么持续的增长将不可能。
第六个结论:如果目前的繁荣不是建立在内在的能力上,那么外在支撑失去之时,就是企业的衰亡之日。
为什么要在否定与创新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公司发展战略?
加入WTO的2002年标志着中国企业家依赖权力管理企业的终结,同时也是依赖制度和发掘智力管理企业的开始
对那些身居要职的企业家来说,最困难的不是学习而是忘记:一个人过去愈成功,要他忘记这些成功经验愈难
中国公司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依靠某个人获得繁荣,还是依靠制度、赢利模式和战略体系获得持续增长
曾经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说明了一个被颠倒黑白的年代的成功逻辑。好在现在人们对那些成功企业家已经很宽容了,人们并不去深究他们成功的逻辑和对底线破坏的“原罪”,但是具有英雄性格的企业家却并不会因此而发现日子更好过,他们发现只要想往前走,就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具有英雄性格的企业家们发现,建立在权力和个人魅力基础上的管理方式已灯枯油尽,过去行之有效的控制、命令和鼓动方法也难以为继。
历史会记住,加入WTO的2002年标志着中国企业家依赖权力管理企业的终结,同时也是依赖制度和发掘智力管理企业的开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快速淘汰一切过时事物的速度社会,对于那些不愿意直面未来的人,那却是悬崖。这正像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说的那样:不论一个人的职位有多高,如果只是一味地看重权力,那么,他就只能列入从属的地位;反之,不论一个人的职位多么低下,如果他从整体思考,负起成果的责任,他就可以列入高级管理层。
所以一个人的过时并不是他懂多少,而在于他是否过于看重和留恋拥有的权力——那是过时的力量。儿童学习新的技能为什么比成人快得多,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需要忘记的东西少,音乐和体育对早期正确技能的重视,说明学习比忘记要容易得多。对那些身居要职的企业家来说,最困难的不是学习而是忘记:一个人过去愈成功,要他忘记这些成功经验愈难。
因此,我认为目前中国大部分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我否定和创新,这与西方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任务是优化有着本质的不同。我在摩托罗拉做过战略规划经理,工作的内容主要是规划摩托罗拉怎么从目前的状态向明天和后天发展,这种规划是在一个规范经营企业中去思考如何获得持续的增长,所以我认为西方企业战略的本质是在做优化,因为摩托罗拉本来就有战略,在10年前、20年前、30年前都有自己的战略。但是中国大部分企业显然不是这样,大部分中国企业的战略我管它叫“老板战略”——老板的想法就是战略规划,老板的批示就是战略实施。
我的结论是,在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如果没有对“老板战略”的否定和创新,没有企业家对自我的否定和创新,企业就不可能有持续增长能力,进入500强也就只是一个永远的梦。中国公司在持续发展问题上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依靠某个人获得繁荣,还是依靠制度、赢利模式和战略体系获得持续增长。
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在成为500强或世界级企业的路上还有十年甚至几十年的路要走,而认识到我们与500强为代表的世界优秀企业之间的差距是迈向未来的第一步。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地对一批中国著名企业与世界级企业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分析,所有分析都将围绕一个基本点:为什么有一些企业长盛不衰,而有一些企业昙花一现,也就是“持续发展的战略底线问题”,比如当我们分析海尔与GE之间的差距的时候,我们将对底线问题做出回答:
第一:GE与海尔分别凭什么凝聚员工的人心?
第二:GE与海尔分别凭什么来指导它们各自的业务发展?
第三:GE与海尔分别凭什么获得它们的竞争优势?
第四:GE与海尔分别凭什么扩张业务?
最后,我们将提出两个建议:针对公司——海尔向GE学习的要点建议;针对CEO——张瑞敏可以向韦尔奇学习的要点建议。
作者 姜汝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