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纪彦峰 通联: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商场西路68号 一般来说, 企业内刊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在内部发行,用于企业内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内刊;另外一种是对外“树立形象、宣传品牌”的内刊。有的企业选择了前者,有的选择了后者,有得干脆做两本,一本对外、一本对内。 对外的企业内刊,一般来说目的比较单纯——宣传形象、树立品牌,相对来说,企业里面的各方容易达成共识,遇到的阻力较小,稿件也可以从外边选择,这种刊物有时候已经不像“内刊”了。笔者想重点谈谈对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刊物,这种刊物一般很少有外部的稿件,均要来自于企业内部。 很多成熟的老板知道一个中国人历来办事的技巧——先让大家谈,大家谈得差不多了,我再总结总结,不愿意过早地表露自己的想法,这和我们中国人每次开会的时候主要领导总是最后发言的习惯是一样的。老板不能先定“调调”,老板先谈了,往往要落个“武断”的恶名。 但是,经理层也有经理层的苦衷,关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或者某项重大决策,或者不是自己管辖范围内的问题,很多经理觉得自己不适合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更何况要白纸黑字地发表到刊物中,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别的事情就管不了了。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历来的传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矛盾——老板希望经理们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经理们又觉得自己“不适合”、“不方便”谈论。笔者所供职的内刊就常常遇到这样的矛盾。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这样有利于各个专业象纵深发展,所以我们将企业划分为很多个不同的部门、工种;但是,我们时时刻刻要认识到,企业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不注意关注其他、部门的工作,不注意部门之间的合作,将会导致企业出现新时代下的“小农经济”。因为社会分工的基础是建立这在大家都有“合作精神”这个基础之上的,如果大家都没有“合作精神”,还不如回到原来那种“大而全”的时代了。 这种问题笔者也有过一些思考和探索,比方请老板在会议上提前“吹吹风”,让经理层都知道有“这回事”,然后编辑在请经理谈的时候,向所有的经理声明“这是老板的意思”,一般来说可达到目的。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这样并不能让经理谈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很多人往往会说一些官样文章。 编辑当然也可以和经理层建立很好的个人关系,但是即使经理们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最终他还是会加上一句:这些话可别给我登出来哦!这样,你的路又被堵死了。就是这样,任何人、任何事,私下怎么谈都可以,但是一旦要“白纸黑字”,他们就不愿意了——特别是和老板的不同看法以及牵扯到别人的“一亩三分地”的时候。 笔者在工作中也常常遇到以下这种可叹的情况:当你和员工甲约稿的时候,他会大肆抱怨内刊已经堕落到何种程度了——通篇都是歌舞升平,没有一点批评的文章,然后抱怨领导不放权,控制的很严、企业整体风气不好、溜须拍马成风…… 你觉得他谈得不错,这些问题都是一些迫在眉睫、必须要引起高层领导重视的问题,然后你想让这位先生把他的所思所想以及解决方案写出来的时候,他就“不干了”,就会出现上文所说的“一亩三分地”以及“白纸黑字”的问题,借口“文笔不好、写不了文章”等等。你去和员工乙聊天的时候,往往也是这个情况,如出一辙。这个时候,往往能把编辑的肺气炸了,但是无可奈何。大家都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永远别想形成“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不了,更不要说统一行动了。 笔者对国人的这个习惯思考了好长时间,试作如下探讨:“白纸黑字”是一种证据,是需要负责任的,而私下聊天是一种“交流”、“探讨”,话说完了就完了,留不下证据、把柄,你说我说了,证据在哪里?凭什么别人相信你不相信我?归根结底还是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从国人的传统探求形成这一怪现象的根源,你会发现我们没有“开会”决策的传统,但是有私议朝政、打小报告的传统。决策很难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都是在背后“谋划”的结果。近代以来,尽管有先驱者们在国人的社会生活习惯方面做出种种努力,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是收效甚微,大环境没有改变,要在企业这样一个小环境里面做出改变,笔者对此很悲观——会有一些改观,但是非常有限。但是,也要看到中央最近也在建立一套民主的政治体制方面所作出的一些努力——包括彻底废除公务员的职务终身制度、《监督法》的起草、统一战线的扩大等,这将对整个大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随着随着互联网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的通道变得非常畅通,敢于直言、敢于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点也要考虑进去。 所以,在企业里面一定要不断倡导敢于“负责”的行为,倡导“阳光决策”,包括激励制度、人员的竞升等牵扯到每一个利益的决策,尽可能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对那些敢说敢做敢当的人要进行表彰、提拔,有助于形成“畅所欲言”的舆论氛围,氛围好了,大家都能表达出自己的一些真实的想法,才能尽快“统一思想”。 老纪文章,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