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观念日新月异、行为千变万化的时代。仅仅数年以前,社会的主流还是倡导要尊重女权,更多的是男性以居高临下之姿态,谈论如何对女性进行鉴赏与评价;营销学上也在孜孜不倦地讲授如何对“三B”(即beauty美女、baby婴儿和beast宠物)进行营销是成功的关键;而如今,风水突变,乾坤倒转,突然冒出一个“男色经济”的术语,并愈演愈烈成为一股商界和学界都不可小觑的发展潮流,迅速地改变着社会文化的范畴与社会经济的格局。 “男色经济”讲得通俗一点,就是经由对男性传统审美观念的修正,发掘其“纠偏”过程中的种种经济价值。这其中,伴随着男女两性地位的微妙变化,女性由历来的被审美者,转化为主体的审美者,并把其手中拥有的经济选票运用于自己的审美结果。 这导致两种现象的发生:一是人们不得不开始对女性的心理与影响力侧目相看;二是受利益的驱使,不少男性乐于去迎合和适应女性新眼光的变化。 当然,深层次的是为什么男女两性都要对传统男性形象进行颠覆呢?其背后最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而且也很有经济研究的价值。 让我们来看看“男色经济”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吧: 最为常见的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各种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发式——长发但不飘飘的“叔叔阿姨头”或错落但不有致的“刺猬头”,不黑不白不红不绿的“彩虹头”等……可以说,发廊是“男色经济”的始作俑者; 最有号召力亦最具示范作用的就是媒体公众人物的影响了。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影像的视觉冲击很容易摧毁少年们本来就脆弱的理性防线。象古天乐的造型、李学庆的写真、F4的作秀等,在2.8倍(据有关研究,媒体平均放大公众人物真实生活的2.8倍)效应的作用下,各种各样时尚但不实用的产品也就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了; 最具转折意义的是所谓的社会精英分子的“舍身首试”,由此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与反叛。如2000年贝克汉姆成为英国著名时尚杂志《MarieClaire》发行14年来第一个登上封面的男士,再如2005年10月IT精英张朝阳更是半裸于《时尚健康》杂志,这些都引发了一场关于“男人”形象重新定义的讨论。 历史告诉我们,当某一种事物已经聚集成“势”的时候,必定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心理力量的支撑。细细分析,女性经济力量崛起后,其被压抑良久的反抗意志开始苏醒了,并已行动起来。虽然从长久历史来看,阴柔阳刚还是必然趋势;但从近期来说,希望两性彼此接近却是最现实的要求。这就有了所谓的“中性人”大行其道的理由。如超女李宇春、周必畅等向男性靠拢,而正在进行的“加油,好男儿”的入选者的性情、气质也向女性靠拢的原因。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男色经济”已经开启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里面包括的行业五花八门,不会仅仅局限于原有的“女色经济”的范畴。作为有心人,必须关注和研究这一趋势的变化,否则的话,你有可能失去互联网以后的又一次重要的发展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