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3-6-3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深市不提创业板,重恋发行新股之始末
5月29日,有消息透露,深市有望十月重发新股,将以接纳成长型的高科技企业为主。但是,早在2000年7月,深圳决意要建创业板,并不惜以停发新股为代价,到此,为何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1、深市的难言之隐
深圳地处中国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与香港一河之隔,1979年,它被邓小平选中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突破口。正是有着这样的特殊意义,深圳获得了各个方面的全力支持。短短十几年,深圳迅速成为全国最为工业化、现代化的城市。
1997年前,深圳是全国工业品的制造中心,它除了是钟表、服装、玩具、鞋帽等日用品生产基地外,它还是全球重要的计算机及零部件、通讯器材及影视听产品的市场生产基地。深圳拥有全国最为完善的陆、海、空交通枢纽。现有口岸17个,其中有中国大陆最大的陆路客运口岸-罗湖口岸,中国大陆最大的陆路货运口岸-皇岗口岸,中国大陆第二大集装箱海港-深圳港,中国大陆第四大空港-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这样的条件,使深圳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许多跨国企业的的产品采购中心,经贸合作十分活跃。深圳也是全国的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它有着招商银行、发展银行、平安保险这样的大型金融企业,也有着全国闻名的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还是全国大部分基金公司的驻扎基地。1997年,经深圳一线口岸出入境人员11652.98万人次,出入境交通工具1143.05万辆(架、艘、列)次,港口货物吞吐6642.54万吨,远远超过全国其他城市,包括上海。
深圳的辉煌在中国没有那个城市能与之比拟。资金、人才源源不断的涌向深圳,一度造成“孔雀东南飞”之怨,人们一谈到深圳,对此都充满 了神往,深圳成了全国城市的标兵,上海也不在它的眼里。
然而,到了1997年以后,随着香港已经回归,深圳作为有特殊意义的开放城市,笼罩在它身上的光环逐渐褪去。与之相反的是,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龙头,逐渐崛起。宽广的地域、雄厚的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使上海再次焕发青春活力。特别是浦东开发区的设立,就已经标志着深沪城市地位之争的开始。
自从中央决定开发浦东以来,政策偏向、资金流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九五”期间(1996-2000),上海市的基建资金达到2274亿元,超过前40年总和的两倍。1998年人民银行机构改革,设立九大分行,作为金融重镇的深圳却未能占得一席。另外,外资金融机构600多家大部分落户上海,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总资产已达180亿美元,占据了全国外资金融机构的半壁江山,而深圳这方面显然是落伍了。更有甚者,2000年,关于平安保险欲迁上海的传闻一直不断,另有媒体披露,招商银行迁址上海一事也正在全面论证之中,这无疑要给深圳雪上添霜。
与之同时,决定一个城市竞争力的人才取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90年代以前,深圳及其周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曾是各路人才争相涌入的热土。,目前深圳虽然仍是就业热点城市,宝安北路的人才大市场虽然依旧是人头攒动,但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却已今非昔比。最近的一份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表明,上海与北京是大学生心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以27.67%居第二位,深圳则排到了第三。 深圳,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经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曾经创造了诸多奇迹的经济特区,曾经是光芒四射的年轻城市,但到现在似乎已黯然失色。
更令人窒息的是,上海日益强盛,风头逐渐超过原本有大陆头号城市之称的深圳,人们还似乎有意无意的经常拿深圳与上海作比较。2000时,有人还提议将深圳人民引以为荣的深圳证券所撤销,并入上海交易所,深沪之争趋于白热化。
深圳面对上海带给自己的重重压力,极力想突围而出。2000年,全国要求开设创业板呼声高涨,深圳认为改变自己日益下降的金融地位的机会来了,深圳市政府及广东代表在全国人大会上极力陈述在深圳开设创业板的优势和好处,终于获得中央政府同意。这似乎是上天再一次给了深圳厚爱。深圳市民还为之欢呼了好几天。满以为可以借此胜出上海。但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却带给了深圳难言的痛。
2000年9月,作为开设创业板的配套原因,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不再发行新股。然而,2000年至今,创业板却迟迟无法推出,深圳金融业并因此而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深交所的存在,曾带动了证券及相关行业在深圳的蓬勃发展,银行也因此集聚了大量的股票买卖资金。但是,自从深市停止发行新股以来,各项金融业务大大缩水。2年间,深市累计流失二级市场交易资金达到4695亿元,平均每月187.8亿元;平均每月流失印花税收入3756万元,两年累计近10亿元。不仅如此,在深交所投资者开户数量也不断减少,深市交投也不如沪市活跃,深市券商投行业务也遭受重大损失,许多券商要求离开深圳奔上海。沪深两市200年前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流通市值都相差不多。但到现在,沪市已大大超过了深市。以2003年5月28日的数据为例,沪市和深市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792家和640家,上市证券总数分别为848只和614只,深市已经输于了上海。
停发新股,令深圳心伤的不仅是因为利益上的损失,更因为金融地位的丧失。2年间,深圳在金融领域的活动几乎衰退,金融业务衰减30%,从业人员减少20%以上。与之相反,上海却在这2年间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当今时代,金融资本是一个城市繁荣的前提条件,是决定一个城市实力的关键因素。但是,深圳却在这2年间因为创业板、因为停发新股,耽误了金融领域的发展,耽误了自己金融中心的巩固,耽误了自己雄踞城市榜首的美梦。
如今,上海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已无可争辩。停发新股,带给了深圳难以言喻的伤痛。
2、不得已,重恋新股发行
其实,早在2002年,深圳已是不眠城市。创业板推出迟迟得不到首肯,主板又不能发行新股,深圳市政府急得如热锅上得蚂蚁。在全国人大、在各种论坛、会议中深市主要官员都积极倡导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的议案。
2002年,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委副书记庄礼祥等35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一份议案,呼吁启动创业板,尽快恢复深交所的新股发行。2003年,广东代表团又在人大会上提出《关于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的议案》,深圳市市长于幼军,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凯,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李连和,原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余庆,珠海市市长王顺生等在内的代表联合在议案上签名。全国政协委员、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也在当天向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交同一内容的提案。深圳市政府为维护深圳金融中心地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是,创业板却因为这种理由那种理由被无限的延期了,在这种情况下,深市各方力量不得不提出创业板改良的方案,即将原定于在创业板上市的高科技企业移到深市主板去上市。深市各方面又为这四处奔波、呼吁、请命。
2002年3月,深圳有关官员曾到中央请求恢复深圳新股发行业务,但是中央提出国有股问题没有解决前,深交所暂不发行新股。但是,2002年6月24日,国家决定暂停国有股流通问题,问题似乎已经僵化。到了2002年7月,有关深圳将恢复新股发行业务的消息,却又悄悄在业界流传开来。《国际金融报》还报道,“深圳证券市场将恢复新股发行。今年9月份,生产皮卡的长城汽车公司将会成为深圳首家恢复上市的新股。”不管事实如何,至少表明,深交所已有意放出风来,开始试探性要求恢复新股发行业务。
2002年11月,再次盛传“中粮集团”有望成为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的首家上市公司。后来,消息没有得到证实。直到今年3月17日,深交所有关人士表示,深市恢复新股发行比争取开创业板具有更强的现实性, 并且很可能跨过5月份之后将有突破,但更为具体的时间要视那时的情况而定。
在沉寂2个月后,终于又有消息传来,深市有望十月重发新股,将以接纳成长型的高科技企业为主。国家信息中心发展部徐宏源副主任评论说: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应该以接纳成长型的高科技企业为主,上市规则也会有所修改。但他还认为,深交所重开新股上市也不是简单地一开了之。它不可能像以往深市那样,只要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都可以前去挂牌上市。因此,深交所重新发行新股还需要一定时间。
但是,作为深圳方面来讲,一天也不愿意再等,在创业板无法开设的情况下,,深交所重新发行新股,是他们不得已的的期盼,他们不愿意再浪费时间了。深交所一位人士表示,我们已经做好了重发新股的一切准备。(邹学柏)
和讯海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