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达到较高英语听力水平的人来说,要想再提高,所要做的工作就会涉及很广的内容,比如对于各种slang的掌握、对于文化差异的把握等等。听力水平的提高是日积月累的,不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搞得比我还胖!)我觉得外研社的《英语中级听力》《英语高级听力》就不错,虽然其中的news有可能过时了,不过训练听力还是绰绰有余的。尤其是Listen To This:3的语速很快,就我个人的感觉,难度超过了专八的news。对于很古怪的英语,比如要你听懂马来西亚英语,要怎么办呢?多找材料听么!(这不是废话吗!)其实地域的不同使得英语的发音习惯也不同,有的地方的人发r音很奇怪,听没听过俄罗斯人说英语,发的有些音和东南亚人发音差不多。学同声传译的时候,也就是拼听力的时候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听懂source language,能为中间的转换赢得宝贵的时间。
我录过许多盘LarryKing主持的interview磁带,每次interview都有半小时以上,在那半小时中,主持人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Larry King 总会从不同的角度发问,其中不乏尖锐的问题;而interviewee有时正面回答,有时则闪烁其辞。相当多的情况下,interviewee会采取拖延战术为自己的思考争取时间,比如“Speaking of .......well......thatmay be one of the fact.But I am more concerned about.....”之类的。
很多interviewee大量采用定语后置的句子,先把中心语说出,再随着思维的成熟和具体化将句子组织完整。interviewee还会不断更正自己刚才的错误,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不少有用的句子,例如他们会说what I really meant just now was that.....等等。可以说,我的口语是在认真听完并总结了许多CNNinterview后得到突飞猛进的。因为学习重点已经从单纯地叙述一件事转到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对话更连贯和精益求精上了。
一开始,词汇量不够,读起文章来总是磕磕碰碰。关键词不懂,凭你猜功再怎么好也白搭!好么,我就背单词,再阅读起来就好多了。记得最痛苦的经历是外教让我们读尼采的The Birth of Tragedy。好家伙,晦涩难懂的美学文章,又是英文,什么酒神啊,太阳神啊,很多同学都看不下去,我是硬着头皮,心里想着 “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会有的···”(什么和什么啊?!)查着字典啃了下来。读后的感觉啊,象是脑子里叫人灌了稀饭,玄而又玄,稀里糊涂的(说全是水么,不对,还有米;说全是米么,哪来这么多的水?!)反正是似懂非懂的,这才明白阅读的“难”!一般的文章,在词汇量达到1万时,已经是轻而易“读”了。
好险那,与12级台风擦肩而过!(暗自窃笑,嘻嘻)“台风那个吹~~~~~~,大树那个摇~~~~~” 胖胖牛回想起去年9月透过窗子看着12级台风过境的样子,send shiver up my spine,想起《白毛女》中喜儿唱过的那句······ 听着呜呜的风声,又不能出去,只好开始瞎掰喽。虽然墨汁喝得不多(比牛奶难喝多了!),牛皮还是能吹的!说什么呢?就写作吧。我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写作水平高,事实也是如此,唉!发现英语现在的应试作文都是“三段论”,大结构抓住了,再添枝添叶,弄个正反对比什么的,考虑一下层层第进,论证分明、连贯,首尾呼应,最后来个画龙点睛,升华主题,肯定能及格!
真的那么简单吗?
写作是讲究细致的,即使你再满腹##,写下来都是拼错的单词,别人看了也会摇头的,欣赏的兴致荡然无存!因此要想写得好,基本的东西要高标准掌握。多注意比如I am 不要写成I'm之类的小规则。写作是讲究结构的,天马行空地采用stream of consciousness手法,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的。很多指导写作的书都会谈到这一点。
我们固然可以学习很多的翻译理论,早有奈达的理论,近有Peter Newmark的,有很多介绍翻译的书,如张培基的《英汉翻译教程》、吕瑞昌的《汉英翻译教程》等。也有很多介绍翻译技巧的书,五花八门,我较喜欢看的是刘宓庆的《文体与翻译》。有一种感觉,就是双语都得很好地掌握。我自己常做的练习就是“视译”,这本来是训练口译的一种方法,就是看着原文,心里译成target language。常拿着《英语世界》来练习,因为它对照式排版方便了即时检验与学习。每期《中国翻译》杂志后都附有汉英、英汉翻译练习,精选优美的文章,有张培基的译文和孙致礼的译文。选文有过《落花生》等好文章。我常常花去整个晚上练习篇章翻译,再拿参考译文对比,做到最后常常可以背出参考译文了。这有个好处,就是多了一种参考。比如I didn't have enough to eat at that time.这句话,在口语中译成“我那时吃不饱。”,在书面语中就译成“我那时忍饥挨饿。”因此翻译讲究文体,建议大家也去看看《文体与翻译》,看后会有个总体的理解。
很多人听说我是北外毕业的,又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往往第一个反应就是,我肯定是北外英语系毕业的。实际上,我曾是北外俄语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学时由于思想不够"先进",眼里只有专业,不象现在的"后生"早早就知道发展多种经营,我直到本科快毕业才想到学英语。幸运的是,由于使用了正确的方法,完全通过自学,我不光当年把俄语学得很好,后来还把英语也学得自己都觉得不比名校的英语研究毕业生差,完全可以赖以earn my bread and butter。我还曾在半年内把德语学得可以借助字典做笔头翻译,并能进行简单对话。之所以能相对轻松地比较高层次地掌握几门外语,我最大的法宝很简单,就是听和录。
我学英语时,也反复听了很多很多磁带,如新概念,北外的英语口语教程,原来每期18元的疯狂英语。我也时常收听广播和电视,由开始听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到VOA,到现在可以在宽带网上看CNN和BBC。同样的方法不仅让我的听力水平迅速上升,而且我原来很蹩脚的英语发音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纠正。
回首十余年来学习外语的历程,我一方面感到自己是一直在进步,另一方面却遗憾自己时常的懈怠。如果不是因为我摸索出的一些科学的方法,我恐怕学不出什么结果来。好在现在出版市场繁荣,开发的外语学习软件也越来越人性化。初次听说听力通,简直觉得这种东西too good to be true,因为她的复读、跟读、听写、收音和最近加上的带存储的数码录音功能真是太符合我的需要了。因为是价格并不贵的软件,我再也不用象做学生时担心录音机坏了;因为不需要磁带,我可以尽情地从各处搜罗来资料,也可以放心地无限制地录音了,而且录音的效果是我以前的两百来块的录音机无法比拟的。我一方面如获至宝,另一方面不禁慨叹现在学外语的有多幸福,他们一开始就可以拥有如此实用又便宜的外语学习工具。我也羡慕那些中小学生,他们如果有条件,通过一个几十块钱的软件就可以轻而一举地实现我少时多年都不可能有的梦想,少走无数语言学习上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