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准确地“量体”,适当地“裁衣” 这是最难的问题,也是本文的重点问题。如果做不到量体裁衣,我们前面论述的问题统统没有用处了。 1、审查前提条件,做好引入准备 上一章提出的三个前提条件,是成功导入“战略管理机制”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发现企业中并不具备这三个条件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慎重考虑引进战略管理机制的问题了。这就相当于说连脚的形状都不具备,就不必要去探讨如何做鞋子的问题了。在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一定要制作鞋子的话,那制作成的也只可能是只手套,而不是鞋子。 客观地讲,这三点条件很多企业都是不具备的,或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这些无疑会阻碍企业引进“战略管理机制”。问题是在现实当中,很多企业都不具备,也有不同程度上的缺陷,但他们仍然可以非常成功地开展战略管理,这不是与本篇的观点相矛盾了吗? 事实上,这也正是本篇正在讲述的“量体裁衣”问题。 2、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要等到万事具备了,才开始操作,都是在完善中实施,在实施中完善的,战略管理的三个前提条件也是如此。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如何去寻找战略管理的切入点问题。前提条件的正常逻辑是充分必要关系,也就是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但现实中却往往都不能全面具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就是设法实现这三个条件;第二种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一双适合企业的鞋。 为了能让读者可以对这种因地制宜有一个概念性的理解,我们现在用举例子的方式来探讨一下,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方式方法绝对不拘泥于此,这也只是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可以引导大家理解如何进行缺失项的整救问题。 1)若计划水平不够,可开展短期战略。计划水平不够,代表着企业对自身发展的前瞻性不够,通过短期战略的制定可以慢慢培养企业的前瞻能力。如1-2年期战略,逐渐培养企业的计划水平,提高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性。 2)若计划体系不完善,可率先完善计划体系。不管是KPI,还是经营计划,或者是平衡记分卡,如果这个体系不够完善,尤其是直接影响战略实施的计划体系不够完善的话,必须先建立完善后才可以制定战略。有的企业是利用KPI来落实战略,有的企业是利用平衡记分卡来落实战略,无论如何战略必须是可以直接分解到员工层的,否则这个计划体系就不够完善。 3)若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欠缺,则应积极建立“问题暴露机制”,并加强经营状况的分析调查。任何企业都必须有自查系统,这不是由于其经营水平决定的,是因为企业也是一个“有机体”,不能自查,就不能发现问题,这些问题一直隐藏在经营中,终究会养虎为患。但这系统有时并不是非常理性地建立的,而是由于各种事件促成的,也可能是由企业家建立的,也可能是企业管理机制逐渐形成的。如果这种能力没有建立起来,那么企业必须先将这个能力建立起来,否则根本无法实现企业的环境分析。比如,有些企业采用的“内部投诉”、“经营检讨”、“问责制”等等,来强迫相关责任去学习运用分析技术,逐渐提高其分析水平,也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 4)若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可鼓励创新,建立并完善创新机制。有时由于事态比较复杂,即使是分析出问题原因所在,但仍然很难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就显示出了事态的无耐,所以,企业必须鼓励各级管理干部去寻求创新。许多企业都在建立创新管理,比如丰田汽车、微软等公司都是如此,他们建立了员工的,甚至是客户的创新机制,非常有效地利用了资源,这种能力的具备并不一定是某一个人的能力有多么强,有时是一种机制、文化带动着其能力的加强。 5)若决策人认识不够,可制定较宽泛的战略。不要把事态控制得过死,可以将方针制定得较为宽松,不要让决策人感觉战略总是在约束自己,然后再去说服他,让他能够投身到战略管理过程中,让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家,而不是一般性质的企业家。 6)若专业人士缺乏,可用实践培养与专职培养相结合,再进行战略管理。没有一批专业人士来操作战略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战略管理的,所以如果没有这种人的话,还是早做打算,要么专职(脱产)培养,要么就边做边培养,并给予其较高的待遇水平(包括职位、薪金、福利等),让其有兴趣继续保持下去。 7)若全员战略素质较低,可让大部分来参与战略的制定。最好的培训就是参与,让他们参与进行,在大家一起做战略的过程中,逐渐学习战略知识。这些是非常有益于企业发展的。 3、不断完善这些前提条件 在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到底哪一项运行的不好,或者缺少,基原因是什么?是我们管理水平低吗?是我们计划体系不完善吗?是我们的计划水平不够吗?是决策人不够支持吗……只要我们找到了不足之项。当然这里指的不足之项是指针对战略规划而言,而不是指企业运营而言,在范围上要小了很多。 在总结出到底是哪一项有问题后,我们就可以总结出,本阶段战略管理引入的最主要问题在哪里,然后设法去解决这个矛盾。把解决这个矛盾定为部门工作的重点来抓,并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适合战略管理的土壤来。 4、将战略管理机制逐渐制度化 如果战略管理逐步建立起来,企业应该着手建其制度化,让战略管理不因某个人的喜好而取消或改变,让其真正可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起到相应的作用。这种机制的制度化在已经可以正常操作的情况下,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流程的建立。明确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各相关部门是如何进行操作的,它的操作流程是怎么样的。这种界定可以让一些新进入公司,或者是新进入岗位的人员可以按照流程要求去操作自己的负责的工作。 2)制度的建立。这主要是界定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是秉承着怎么样的原因与规则去做的。这两个方面明确之后,要坚持对其进行维护,实际工作改变了,其制度与流程也应该相应的改变。 战略管理机制的制度化是在战略管理已经步入正轨时才需要建立的,在从来都没有实施过之前,根本不需要建立,也派不上用场。 事实上,即使大家可以理解上述四点主张,可能在战略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还是会有其它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难以解决,由于笔者能力与精力有限,无法全面总结各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战略管理工作。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块“土砖”,可以引发陷入沉思中的读者再次审视本公司战略管理的出路所在,生成通灵宝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