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有其大道。所谓道,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企业的大道就是企业文化。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怎样进步,知识更新速度有多快,企业的发展和变革都离不开文化。无论是过去的工业革命时代,还是今天的数字信息时代,强大的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高度进步的文明。同样的道理,卓越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与众不同的文化经营。 我国已走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岁月,但中国企业的很多问题现在才开始慢慢浮现出来。回顾中国企业的20年道路,交易驱动,投机业务是中国企业过去主要的思维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有政策可钻,可以摸着石头过河,那个时候的企业家也感到自己无所不能。与其说是有过度的自信,倒不如说是对企业长期战略和竞争环境没有深入的理解。后来搞市场经济,法制相对完善,很多东西都要讲规范的时候,幸存下来的企业就很少了。幸存者的幸运在于他们在错误还没把他们毁灭的时候醒悟了。所以有了今天的海尔,万科,联想,新希望…… 真正的对手,不在国内。真正的较量,是比文化。文化不是知识,不是口号,不是形式。必须在创业初期就要学习世界可怕民族的文明并结合中国历史规律,打造出适合国情的企业文化。让员工们用可怕的观念,思维,习惯去执行战略。
下面说说本贴的核心观点: 1: 执行到为的企业文化,才是有效务实的,才会真起作用。 2: 学习强大民族文明;借鉴优秀企业文化;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 我国企业在建设文化上主要犯两个错误:一是形式主义;二是盲目模仿。因为时间和篇幅有限,我只做点小谈。
〈一〉组织实践层面:企业文化没有真正成为实践工具。 A:企业文化设计得再好,没有执行力,文化就等于零。 我们都知道余世维,他有一个例子举的很好,说他在上海家餐厅吃饭,点了一个豆腐酥,后来买单的时候,一位看上去像服务员的女士走过来,往桌上一看,就问他:“这豆腐酥做得不好吃吗?”他说:“太油腻了。” 这位女士马上就问:“下次您再来点这个菜,跟我说一下,保证做得合您口味。您还会点吗?”他笑道:“冲你这句话,下次来还点它。”那位女士替他买了单,原来她就是老板娘。 请大家想想,你们到过那么多餐厅,吃过那么多次饭,觉得某个菜难吃不怎么动它,想想有几个服务员在你叫他们过来买单的时候会问你?很多企业的销售场地都有一个挂牌:顾客是上帝。但大部分都是摆设,真正执行了的又有多少。 B:在制度面前,管理者不以身作则,文化就等于零。 在联想,有一条这样的制度:凡开会迟到者,无论有什么理由,都要罚站10分钟。有一次,董事长柳传志在开会时间没有准时到,而且迟到了3分钟。这时大家都以为他要进门开会的时候,他却在门口站了10分钟。后来有人问他有必要这样吗?他回答:“当领导的不以身作则,何以服众。” 反观我们很多企业,践踏制度的,往往就是制度的制订者。明明车间上有标语:严禁吸烟。可领导者悄悄到车间视察员工是否吸烟的时候,自己烟不离手,这是多么喜剧的一幕。整天都在说制度是文化的保障,可自己却践踏制度。 〈二〉设计研究层面: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的企业文化。 A:每个企业的文化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 我们都吃过麦当劳,我们都知道油炸食品和碳酸饮料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但为什么麦当劳的生意这么火红,而且还是在东方国度。麦当劳的成功真的是因为它卖的食物与众不同吗?不是!不信你可以开一家西餐店,模仿麦当劳的经营模式,卖一样的汉堡包,薯条和汽水。看看你的店可以维持几个月。 麦当劳的成功,归功于它独具特色的QSCV的文化理念,即:优质(Quality),服务(Service),清洁(Clean),价值(Value)。做食品的都明白,清洁卫生是最重要的,下面我们来看看麦当劳如何做好清洁这一环。 麦当劳有一条著名的店训:如果你有时间偷闲,就该有时间去打扫卫生。为了树立家庭餐厅形象,麦当劳清洁制度的严格和细致,几乎令人吃惊。比如:工作人员不准留长发,顾客一走就要擦净桌面,落在地上的纸屑要马上捡起来,甚至细致到每个员工上班前要用消毒水将手浸泡多久的时间,员工必须多长时间理一次发,剪一次指甲…… 麦当劳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它卖的是与众不同的快餐文化,更重要的是把文化理念渗透到了整个组织内,落实到了每一个行动细节中。麦当劳只是一个快餐连锁,却经营了近百年。而我们国内很多搞餐饮的,有的投资很大,有的也搞连锁经营。但普遍寿命都不长。为什么?主要的一点就是不切实际地“东施效颦”。要么就是不开发自己的特色,盲目模仿;要么就是有自己的特色,但又不严格管理落实;要么就是用别人的文化理念来强行灌输自己的企业;表面上看企业文化没有什么差别,实际上做起来有着“天壤之别”。真正优秀的企业,不是卖产品,而是通过产品和服务,来卖它的文化。 B: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30℅是知识,70℅是商战的总结。 对一个企业来说,塑造企业文化不是组织一帮人研究和讨论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而是要找到一种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转化为企业的经营思想和行为,细化到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并通过不断的改革让员工合力永存。 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的决策者和中基层管理者必须养成三个习惯:〈1〉博览群书,精于思考的习惯。〈2〉不断增长眼界和见识的习惯。〈3〉在实战竞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习惯。 “研究”企业文化的大多是没做过企业的,看了一些书,到几家公司调研过,懂一些纸上谈兵的理论,就能把无所不包的道理全部囊括,就成为企业文化专家了?市场上企业文化的书籍也是让人云里雾里,分不清高低,直至叹为观止。所谓专家,就好比古代后宫里的总管太监,什么都懂,但什么也做不了。 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企业文化,是自己一边做一边感悟出来的,别人的理论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所以每个企业的文化是独特且不可复制的。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不是适应目前的环境,而是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只有“看世界做自己”,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出的战略,才能适应变革。 有知识没文化的中国企业如何强补文化:
如果你去古镇旅游一番,你就会有这样的感悟:穷乡僻壤的野老村夫,目不识丁,然而在那个小山村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相待以诚,相尊以礼,童叟无欺,这就是没知识但有文化的体现。而在繁华的大都市或那种天之骄子云集的象牙塔里,往来无白丁,人人手拎电脑。而造假贩假,男盗女娼,随地大小便,张口我靠!闭口哇噻!这就是十足的有知识没文化的表现! 同理,如果企业文化只是做在形式表面,那就是在浪费人力物力。为什么我们的员工不能更积极些?为什么他们总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他们只做上级指示的事,而不主动做需要做的事?为什么我们不能完成更多的销售额?为什么没人为解决问题出些主意?为什么各部门的管理者只顾保护自己的地盘,而不是为总目标而携手努力……这些问题经常萦绕在管理者的心头,挥之不去。在采取了规范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等一系列措施之后,企业仍然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就把目光投向企业文化,于是有了《追求卓越》、《基业常青》等介绍国外企业文化的“经书”红透大江南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习和导入,自己的企业文化却仍然是“看上去很美,说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 针对我国企业的通病:有知识没文化。我认为当今企业要建设好企业文化,必须强补以下四个方面: 一:用正确的观念来塑造有知识更有文化的员工。 二:向世界强大的民族文化学习借鉴。 三:企业在变革时期,一定要力除“大企业病”。 四:诚信经营,别尝试用能力去挑战法律。 下面,我联系一下实际。因时间和篇幅有限,故只作个“抛砖引玉”,以起到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画龙点睛”。 《大长今》启示:改变高分低能的员工,从EQ开始。 相信大家都看过前段时间风靡亚洲的韩剧《大长今》。作为一部励志连续剧,它向我们深刻地展现了韩国的饮食文化,宫廷文化,历史民俗。韩剧有一个特点,就是眼泪特别多。这让我们以为韩国人懂浪漫,心理较脆弱。其实,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韩国人无论哭也好,悲伤也好,他们对自己想做的事情,绝不会轻易放弃。韩国人对梦想的执着,在挫折前表现的坚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EQ,情绪商数,是指一个人控制个人情绪和面对困境时缓解自己压力的能力。它主要体现在激情,信心,团队精神上。IQ,智慧商数,是指一个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及掌握能力。中国很多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往往看重员工的IQ大过EQ,觉得学历越高的人越有能力。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在国外,洋人称我们中国学生为“高分低能”。中国人的IQ并不低,低的是EQ。中国的留学生在国外,比洋人还勤奋,学习成绩相当突出。但近年来,留学的签证越来越难办,美国政府更公开批评过中国留学生素质差。在国内,跳楼自杀数最多的大学,是我们一流的北大清华。在工作上,突出表现为环境适应能力弱,团队合作意识差,动不动就跳槽,在社会上低不了头弯不下腰,缺乏大局观,遇事找借口,推责任。这都是中国教育机制“生产”出来的。 企业无法改变中国的教育,但是可以改变员工的思想。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个人命运和公司命运)。其实,一个人在工作前所学的知识,能应用到企业里的,不会超过10%,所以很多企业重视对员工的岗前培训,社会上的招聘才会如此看重工作经验。技术出身的前微软副总李开复说:“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80%是EQ。”企业文化,要靠人来执行,也要靠人的思维和行为来优化,否则就是务虚的文化。既然公司可以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企业文化,为什么不多花点精力来塑造员工的EQ呢。要用好的机制,制度,领导者用人方法来让员工有激情,有信心,有智慧,讲团队精神。只有让员工们拥有进步甚至可怕的观念,思维,习惯,这个企业才是真有“文化”。 可怕的日本人,可怕的企业文化。 塑造员工的观念,必须向世界强大的民族文化学习。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不是因为早期的资本积累,更不是因为他们IQ高,而是因为他们的观念,他们的习惯。在此我只举一个典型例子:日本。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当代日本人的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崇尚我们的《孙子兵法》,《道德经》,《易经》,崇拜我们的唐宋文化。但我们自己却对祖国的古文化视而不见,或者只知道背诵而不懂运用。第二个特点是很讲究“知耻后勇”,这是以前“武士道”精神的延续,上级下达的任务完不成,指标完不成,他们会有很大的压力,会觉得自己丢脸,而不是找借口,推责任,因此日本人的时间观念强,生活节奏快。第三个特点是讲团队精神,这是从幼儿的家庭教育就开始培养的。在日本,一个小孩被人说没有家教,不懂礼貌,不团结伙伴,不尊重长辈,不守秩序,是对当家长的奇耻大辱。正因为上述三个特点,日本的企业其文化有六个共同特点:
(一)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二)把企业以人为本与以企业为家园统一起来,注重建设人企合一的发展团队。 (三)努力做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明白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是文化。 (四)注重企业家思想行动与员工思想行动相统一,确立了上下同欲的追求。 (五)推进理念变革与结构重组、战略调整相统一,形成了文化与管理相融。 (六)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通过卖产品和服务卖企业的文化,这才是真正的促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历史,不可能照搬别人的东西,但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学习,正如别人学我们的古代文化一样。 大象一样能跳舞,用“破釜沉舟”的霸气力除大企业病。 企业的发展路程肯定会经历变革,而变革最怕的就是患上大企业病。国外的通用电气,福特汽车患过;我国的青啤,长虹也患过。那什么是大企业病呢?它主要有如下特征:
〈1〉居高自傲 一是简单复制、盲目扩张。这种扩张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只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大,不注意经营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到最后,企业虽然把摊子铺得很大,但每块业务的利润率都很低,甚至出现严重的亏损。三株公司就曾将保健品行业的运营模式复制到“人才、技术、资金密集”的行业,结果根本无法在这些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失败当然就不可避免了。 二是是创业元老抱着原来的老思想、老做法不变,不能接受新的经营思路和管理方法。由于他们的原因,许多有创意的想法得不到认可,而且创业元老的身份保证了他们在公司的地位。企业长大之后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思想僵化的元老问题,将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形成巨大障碍。 〈2〉机构臃肿 另一个症状就是“肥胖”。不合理的结构设置形成了大量的部门,部门之间业务又交叉,权利责任分配不清。部门之间信息难以沟通。这就导致了人员冗余,管理人员数量众多却责任不清,基层员工士气低落,应付交差。在一个国有企业的小故事中讲到,三个工人在推一辆平板车,车上却只有一个纸箱,因为旁边有两个领导在指导工作。机构臃肿的企业,员工工作往往没有效率。 〈3〉内部斗争 坚固的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内部斗争会使各级管理人员从权利和利益出发,组成几个对立的派系,每个派系有自己的核心群体。不同派系的人员控制的部门之间的协作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这样,企业就不再是一个统一的集体,企业的资源和力量也不在朝向同一个目标,派系斗争导致经营目标分散、协同困难、相互刁难的问题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内耗。 大企业病导致的最严重结果:人才流失。企业缺乏凝聚力,人才得不到重视,企业发展缓步不前,会使真正有激情、热爱事业的人才离开。如何解决大企业病呢?答案有很多,在此我只说一个最重要的,即领导者要有霸气来面对,不能逃避,不能松懈,不能妥协。长虹倪润锋在解决长虹大企业病时,坚持自己的想法,当时反对声占多数,但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倪润锋说:“力除大企业病,要做很多改革,这要牵涉很多人的利益,企业领头人在这个时候要霸道。” “教父”秩序:从旧上海滩到“上海首富”周正毅
在过去旧社会时期的上海,黄金荣,杜月笙的故事堪称传奇,被称为中国“教父”。那个时候,帮会的势力决定着市场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治理下,上海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商业大都市。2003年初,周正毅被某知名媒体评为上海首富,同年底,涉嫌金融诈骗被逮捕。这宗原本要查清中银香港高层腐败问题的案子,结果不仅带出了周正毅,更带出了像上海市人大副主任这样的诸多高官,让中南海为之震惊。 在新中国做生意,的确要讲人脉,讲关系;但并不代表就可以挑战法律。这个世界确实有很多潜在的规则,可惜人有个天性,就是一时得逞后,往往就克制不住了。正如犯罪份子的心理一样,有了第一次,就想第二次,直到事发,才会彻底明白“走多了夜路要闯鬼”的道理。所以,不要迈出第一步,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直到被毁灭。厚黑学也好,钻政策也好,都只是一种不能长久的手段,并非“王者之道”。诚信经营,把心思用在正当竞争上,做一个儒商,把企业的利润和对社会的奉献联系起来,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企业才是聪明的,才有可能基业长青。 结束语 企业竞争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产品竞争、营销竞争、战略竞争和文化竞争。企业产品竞争的成功是一种短期成功,营销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期成功,战略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长期成功,而文化竞争的成功才是企业长期成功的根本保证。因此,写下此帖,望各位管理者务必重视你们公司的文化建设! [em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