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麦肯锡方法与管理社会

[复制链接] 9
回复
469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ke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6-6 11:0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马文•鲍尔(Marvin Bower)于1933年进入麦肯锡公司时,管理顾问学还被称作“管理工程学”。同一年,24岁的彼得•杜拉克为了逃避刚刚上台的德国纳粹的迫害,成为伦敦一家保险公司的证券分析师,对于自己的未来尚不清晰。尽管哈佛大学早在1908年就已训练出第一批MBA,亨利 •福特的“流水线”与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也已被广泛运用,但是管理学依旧处于商业活动的边缘。

   30年代,商业界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一次大战后,通用汽车邀请一群外部的工业工程专家为公司做未来规划。经过仔细研究,这群管理咨询专家建议通用公司取消“雪佛莱”型号汽车的生产计划,因为它没有竞争力。幸好通用公司没有执行这个建议,15年后,“雪佛莱”成了最受青睐的品牌。由此可以推论,詹姆斯•O•麦肯锡创办于1923年的这家咨询公司在当时受到的嘲弄一定大过尊敬。

   40年代初,当彼得•杜拉克试图研究管理学时,当时的管理学权威哈利•霍普夫先生的图书馆里只有3本相关书籍,而且充满了断章取义式的短见。不过这位来自艺术天堂维也纳的聪明小子在24岁时就已认定,管理决不是一件技术活,它与商品没有关系,而是一项人与人的业务。他说服通用汽车公司的高层允许他进入公司,对这项业务展开研究。

                                   一

   1945年,杜拉克出版了《公司的概念》,虽然通用汽车公司传奇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通将之称为“可怕的灾难”,却大受公众欢迎,这是第一部深入分析大企业管理模式的著作,尽管当时人们还不能肯定大企业组织是否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在这一年,英俊的福特二世开始执掌其祖父创办的汽车王国。刚愎自用、衰老不堪的亨利•福特先生已经利用自己罕见的独断专行将公司弄得混乱无比。

   福特王子知道,想挽救公司颓败必须引入天才。他看中了桑顿、麦克纳马拉这一伙从空军退役的年轻人,在二战期间,他们成功地将数字化管理模式引入空军后勤,为盟军节省了十亿美元的耗费。不动声色的麦克纳马拉是这十个孩子中的表率,这位哈佛精英长久以来被误为数字化的象征。在担任肯尼迪政府国防部长时,他总是能准确地记住每一次轰炸动用的炮弹与死亡人员的数量。他的大脑似乎是由计算机运转的,具象事件通通可以转化成数字,分析能力无人匹敌。

   查尔斯•桑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法兰西斯•利斯、乔治•摩尔、艾荷华•兰迪、班•米尔斯、阿杰•米勒、詹姆斯•莱特、查尔斯•包士华、威伯• 安德森,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被后人称作美国商业管理史上的“十杰”。他们没有过任何商业经验,甚至没有战争经验,对于麦克纳马拉来说,他在空军后勤的工作不过是学校数学作业的翻版。

   他们是一群沉迷于理想、稚气十足的优秀学生,执着地相信智商与理性。他们所表现出的强烈信心不是建立于市场经验与产品经验之上,而是来自实证资料体系。相比于艺术修养良好的人文主义者彼得•杜拉克,这群天才只信任数字,不相信人。

   “十杰”在福特汽车大显身手的50年代,正是美国社会逐渐“组织化”与“技术化”的时期。政府、大学、公司等机构迅速扩充,在这些庞大的机构中,在长春藤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精英开始受到青睐。他们像麦克纳马拉一样,坚信智商而非经验才是成功企业的主导。50年代, “十杰”马不停蹄将哈佛、普林斯顿的MBA们招募到福特公司。

   1937年接管了麦肯锡公司之后,马文•鲍尔决定将这家咨询公司变成“一名值得尊敬的、易于CEO亲近的人”。他要求麦肯锡的顾问与客户间不仅是工作关系,而且要成为遵守 “诺言”的“伙伴”。像麦克纳马拉一样,鲍尔不再雇佣精通某一行业的管理人员,而是从名校毕业生中寻找那些具备学习能力的年轻人

   哲学家A•N•怀特海说,20世纪最大的发明,是发明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十杰” 与麦肯锡公司共同的哲学是,事物或许千变万化,但本质却近乎相同。一个聪明人能够用一种几乎恒定的方法来拨开表面的迷雾,寻找到根本。

   在组织化倾向愈发严重、迷信专家的风气开始盛行的50年代,麦肯锡公司的声誉扶摇直上。就像福特王子要仰仗麦克纳马拉惊人的逻辑分析能力那样,当面对显得过于庞杂的人与事时,大型公司首脑需要麦肯锡那些聪明过人的小子们撕破雾瘴。1959年麦肯锡开设了第一家国外分公司。

   一种说法是,彼得•杜拉克在1954年11月6日发明了管理学,尽管杜拉克对此矢口否认:“修建金字塔的埃及法老们比现在任何一位首席执行官都懂得多”,但他也承认:“《管理实践》一书的出版使人们有可能学习如何管理。在这之前,管理似乎只有一小群天才会做,而且没人能学会。我坐下来花了些功夫,把管理变成了一门学科。”

   在一般人心目中,“管理十杰”与麦肯锡的英才们是一群只知道数字的冷血动物,他们是教条主义与课本主义的典型化身,用一种不变的方法妄想解决所有的难题。而管理人员所钟爱的组织或许正是卡夫卡描绘的可怖城堡,人们变成了50年代知名作家所写的《孤独的人群》。但是,深信“管理学关系西方文明”的彼得•杜拉克为管理者披上了20世纪文化英雄的迷人外衣。他们介于野蛮与文明之间,表现了西方社会的基本信仰。这位喜欢引用简•奥斯丁与亨利•詹姆斯的大师从一开始就反对管理仅仅意味着数字与商品。

   尽管大多数管理者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文化使命,但有一点确凿无疑,60年代之后,西方开始进入管理社会。战后的日本或许是美国管理思想最不遗余力的执行者,他们将爱德华•戴明的 “质量管理”奉为圣经,也喜欢彼得•杜拉克“人是价值而非成本”的说法。“管理十杰”们在60年代各奔东西,戴着金边眼镜的麦克纳马拉将管理福特公司的方法带到了国防部,这位分析天才知道,用于越南战争的炮弹与汽车配件在本质上并无区分,它们都是数字。马文•鲍尔的麦肯锡公司也在60年代后获得了更为显著的发展,他的海外分公司越来越受欢迎,人们喜欢美国式经验。

                                  二

    在《巫医》一书中,《经济学人》两位记者约翰•米克尔思考韦特与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将管理学在80年代后的迅速升温归因于公司对于利润的渴求与全球化竞争带来的焦虑感。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观念成为公司的核心,而各国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得每个公司都要面临另一个世界的挑战,接下来的信息革命,则使大公司纷纷患上了资讯焦虑症,他们害怕遗漏机会。

   名校的商学院、跨国咨询公司与MBA成为全球化浪潮热情洋溢的推动者。管理学“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合乎跨国公司将公司开到非洲、亚洲每一个角落的迫切心态。尽管彼得•杜拉克一直反对依靠学校的成绩来判定个人的才华,但是,一个窘迫的事实是,在面对大量没有经验、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时,除了哈佛、普林斯顿、剑桥这样的头衔,你又有什么办法来辨别他们?

   马文•鲍尔的麦肯锡公司将自己塑造成带有神秘色彩的精英的聚会。在越来越技术化与程序化的世界中,麦肯锡方法代表了最佳解决方案。而对于印度与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麦肯锡与哈佛商学院一样变成了不可撼动的迷信,他们是西方文明最耀眼的部分的表征,管理也在无意中变成了彼得•杜拉克所说的西方文明的象征。麦肯锡的聪明小子,穿着统一的套装出发了,他们满脑子解决方案,他们要拯救衰败、落后的企业。

   管理学多少变成了一项儿童游戏。麦克纳马拉将做数学题的才智,用在福特汽车生产线上;而麦肯锡公司的孩子们则将分析游戏的方式,带到了大公司。孩子们的游戏规则并没有错,只是孩子们有时候过分一厢情愿地用单纯目光来观察成人世界。对于麦肯锡这样的咨询公司最大的责难就是,在面对现实时他们聪明却教条的做法缺乏可行性。他们的确值得尊敬,但他们不过是爱慕虚荣的首席执行官桌上用以点缀的金笔罢了。

   但是这种指责缺乏可信度,麦肯锡可能犯下教条主义的错误,但其在事实基础上进行严密分析的方法却是解决我们混乱世界的惟一途径。一位麦肯锡顾问对客户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获得有关客户的一切材料,然后就此提出自己的意见。曾在麦肯锡任职的路易•格斯特纳说:“麦肯锡的确是在事实的基础上,为客户提出明辨的分析,而不是无为的争论。”而麦肯锡员工优异的表现,也让指责者哑然。路易•格斯特纳在IBM公司力挽狂澜,汤姆•彼得斯成了享有盛名的管理大师,有的麦肯锡成员还成为了政府政策的顾问。

   80、90年代彼得•杜拉克的声誉达到顶峰。他关于知识社会、知识工人的预言都已经变成了现实,世界500强中大多数的公司将之聘为顾问,他的管理学著作畅销世界。这个老人依然执着于“管理是一门人文科学”,而管理学的确也变得逐渐有趣起来,大工业时代的官僚机构正在消除,社会开始普遍推崇年轻、冒险的精神。但学历精英主义依旧主宰着世界,尽管dot-com运动带来了那么多辍学生创业的神话,哈佛毕业生依旧畅通无阻。

   麦肯锡则是全球化浪潮的鼓动者与重要的受益者。没有人再把他的分析师称作“管理工程师”,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专业人士。他在全球拥有75家分公司, 4500名杰出雇员。27年前,印度人拉杰塔•古普塔加入麦肯锡,如今他成为掌门人,他的故土也成为咨询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但是,游戏天才的确要面临如何消除文化差异的挑战,在中国发生的麦肯锡与PC制造商实达之间的不快,更多是文化上的误读。杜拉克很多年前就已讲到的文化问题,如今在跨国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核心的角色。

   尽管杜拉克的人文理想已经在管理界得到普遍推崇,更为激进的汤姆•彼得斯将个人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麦肯锡与“管理十杰”留下的宝贵遗产依然是人的理性如何在纷纭的事物中寻找线索,人的分析与预见能力依然是引导我们世界发展的关键动力。尽管我们都会犯无知的错误,但我们必须对未来进行预测,必须设立计划。

   就像马文•鲍尔1995年说的:“商业活动在过去的60年中没有什么变化。经营的基本方法都是相同的。”我相信马文•鲍尔并未藐视60年来世界发生的巨变,他的意思只是,我们的分析方式并未发生多少改变。经验世界早已崩溃,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复杂不断更新的世界,麦肯锡试图将他们简化成数学公式,以便方便地解决。伊萨克•牛顿、麦克斯韦尔、马克思还有麦克纳马拉都是这样思考的。无论的弊端如何显而易见,我们的确无法找出更优的方式。
沙发
发表于 2006-6-7 20:09:2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不可否認的是,企業經營中,數字往往比長篇的報告更有效~
板凳
发表于 2006-6-8 11:27:09 | 只看该作者
数字和经验在各个领域一直是大家讨论的话题
4
发表于 2006-6-8 22:46:42 | 只看该作者

麦肯锡是一家管理咨询公司,最近看到讲 运营效益 和 战略的书,说到麦本质不是战略咨询公司。

5
发表于 2009-1-8 16:33:27 | 只看该作者

数字和文本本来是解释事物的东西,西方人偏好数字,中国人偏好文本,这无可厚非。

何明亮   硕士

执业管理咨询师

(证书管理号: 08181320131836919)

手机:15810471460

电邮:hmlwwweca@yahoo.com.cn

6
发表于 2010-7-21 17:09:44 | 只看该作者
谢分享经验之谈啊!顶
7
发表于 2011-6-12 16:36:44 | 只看该作者
名誉满天下的麦肯锡
8
发表于 2011-6-14 09:18:27 | 只看该作者
挺好的帖子。学学
9
发表于 2011-8-11 13:38:49 | 只看该作者
人谁无错,但拥有一套专业的分析方法一定是万能的,但数字背后的事情谁又能100%知晓呢?
10
发表于 2012-2-4 18:43:37 | 只看该作者
管理仅仅是一门人文学科吗?我不这么认为,现代管理是建立在数字基础上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