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战略管理] [原创]我的寻道之旅

[复制链接] 15
回复
423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5-27 15:3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发展战略攸关事业和企业的成败。正确的战略是成功之道、致胜之道、赢之道。正确的战略决定着企业或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本人对战略一直有一种偏执的热爱,加上看到现实生活中众多知名企业的失败衰落。几年来不停的阅读、学习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书籍、文章和资料,以期从中找到一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制胜之道。

最初,我把目光投向西方,想从西方成熟的企业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中寻求企业战略之道。开始从安索夫、彼得·德鲁克、迈克尔·波特、亨利·明茨泊格、钱德勒、彼得·圣吉、加里·哈默尔、大前研一等等大师的著作中去寻经问道。也向国际著名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波士顿(BCG)、罗兰·贝格、科尼尔、埃哲森、贝恩等去寻求企业战略真知。还从惠普、GE等大家学习的标杆企业去求取战略管理之道。几年下来,我几乎翻遍了被认为是战略管理领域的经典著作、著名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的相关书籍和顾问培训资料、以及能找到的标杆企业的培训资料及企业和企业家传记等。这样下来,发现西方的企业战略管理更多是从经营的层面来探讨的,而不是从企业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说。经营只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手段或一个方面,经营战略不是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更不能以经营战略代替企业的发展战略。总的感觉是整个西方管理学界在战略管理方面缺乏一种在战略原理或者说战略哲学层次上的思想指导工具,偏重于具体的方法层面。由于战略所具有的思想性,我们只有在哲学的高度认识和深刻地把握了战略,才能在运用和操作上正确构想和有效实施战略。战略从其层次上来讲应该属于思想指导工具,而不是操作工具和管理工具。战略理论最核心和深层的东西应该是战略思维哲学。而在此层面我没有看到,或是西方根本还没有在企业战略的最高层次上完成其应有的抽象,理论与方法脱节。这可能与整个西方传统重分析,缺整体综合的思维习惯有关。真正战略思想理论的建构需要的是整体统一的思维。战略的最高境界在于合于道。战略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艺术,是思维、思想和智慧的综合体现。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思维逻辑指导工具,而不只是具体操作方法工具。而作为当代整个西方流行的战略管理理论最重要基础的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指导战略方面也存在其局限和不足,无法作为战略构想的指导思想方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8 11:06:03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5-27 15:35:43 | 只看该作者

   (二)

然后,我又转而关注国内一些著名企业如联想、海尔、TCL、华为及已经倒下的德隆(其聘请多家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的咨询费达上亿,曾被认为代表了中国民营企业战略管理的最高水平)等等。还有本土一些较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如君创业、新华信、锡恩、亚商咨询、北大纵横、王志刚工作室等等。国内一些很优秀的企业家确实很有战略智慧和战略头脑,但大都还限于经验层面,经验有其局限性,难以把握、提升、推广和应用。从整体上看,国内企业及这些本土管理咨询公司也许是时间太短,还没有来得及总结整理提升出来。从能看到的资料来说,其在战略管理和战略咨询方面仍然没有超出现在流行的主流西方战略管理理论,最多是在其框架内作些改进和优化,还没看到超越、独创性的战略管理思想。特别是很多中国管理咨询公司,看其内部顾问培训资料,大都雷同、克隆。在我所接触到的国内部分咨询机构中,我认为王志刚是一个对战略真正有所感悟的人。这样说可能引起很多“唯洋派”和教条主义者的不快,因为他们认为战略是“科学”而不是艺术。王志刚工作室所咨询的每一个案例提出的方案都是唯一的、独特的、创造性的,这正是战略所要求的。而反观其他很多咨询公司为客户提供的咨询方案,大都似曾相识,除了数字和名称不同,其他都差不多。美其名焉是科学、是规范,实则是不懂战略。不符合战略个性化和唯一性的要求。战略的本质是艺术,是一种无止境的方略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智慧,而不是一些管理教条下的产物.我之所以关注国内的这些著名企业和本土管理咨询公司,是因为我坚信,有着五千年整体统一思维及深厚战略思想和谋略实践遗传的中国应该可以也能够创造出再度领先于世的战略新思想和科学理论来。因为真正的战略就始于中国。可我暂时还是没有找到我想要或能真正说服我的东西。

最后,我把寻求的目光投向战略起源及其主要领域的军事战略大师,从西方的克劳塞维茨、约米尼、李德哈特、薄富尔到中国战略史上两座永恒的高峰——孙子和毛泽东,还有东西方的战略思想史,特别是蕴藏着深邃战略思想的中国古典战略思想史以及我国当代军事领域的战略学著作等。我发现西方经典企业战略管理教科书中说谈到的战略与传统的战略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出入,字面相同,含义不一样。战略是用来把握战略方向和掌握战略主动权的工具,而不是用来管理的工具。战略可以指导管理,但战略不是管理,也不能管理。管理是针对确定的对象、条件和方法讲的。战略是对复杂多变的未来环境作出预见、判断的应对之道,是针对不确定情况的。战略需要的是高超的驾驭艺术。战略要高于管理。战略一词已经被滥用,当下,一提到企业的发展,大部分人都言必称战略。使用战略一词的人很多,可深入观察和了解,许多天天把战略挂在嘴上的人,对真正的战略是什么,往往说不清、道不明,停留在一种很模糊,似是而非的状态。这样的认识,如何能构想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如何去指导和实施企业战略规划。更可笑的是,很多人在网上下载了某些咨询公司为一些企业做的所谓战略规划的PPT,就想当然的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企业做战略规划或是战略咨询了。战略咨询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帮助企业变革思想观念、改造思想方法,创新思维方式、发展思想方法。帮助企业培养战略思维,最终使客户能用科学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去思考战略、构想战略和进行战略规划,并形成指导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独有的思维方式,这才是最根本的.而不是给客户一大堆看上去很规范、漂亮却没有任何价值的文本,永远放在哪里沉睡,最多是没事的时候拿来想想为什么这个东写一点用都没有。很多管理咨询公司和顾问,连自己都没有搞懂什么是真正的战略,也没有科学的思想指导方法和态度,就拿着那些半生不熟的东西去胡弄客户。网上的那些战略规划资料其实质只是一些经营规划层面的东西,跟真正的战略规划根本不在同一平台上。这也许是很多企业制订了所谓战略和战略规划,实行了战略管理而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企业战略是针对企业发展的根本利益的,是一种思想指导工具而不是操作工具。战略本身不具有操作性,公司的发展战略只有在不同时空条件下针对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具体环境条件转变为公司应对环境变化的政策和策略,才可以操作。战略既不是目标,也不是措施,而是指导思想或方针。战略不是经营管理、不是计划、不是控制,战略是企业一定时期的指导思想。要真正制订正确的战略,用正确的战略指导企业的整体发展,我们必须从认知出发,从最基本的概念、观念入手,只有廓清概念,更新观念,才能变革思想、创新思路。第一把手和主要执行者对战略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及其指导方法是企业能否构想正确战略和实施战略的关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8 11:07:32编辑过]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5-27 15:36:47 | 只看该作者

(三)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企业要站在世界的最高峰,也不能没有自己新的商业思维和工具。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在管理哲学方面突破西方管理思想的局限和不足,创新管理理论。以更宽广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崭新的商业精神作为我们重新自立于世界的基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与西方迥然不同,中国的哲学思想也与西方哲学截然不同,我们不应用西方的标准来思考中国,中国无法照搬西方的模式。由于中国在近代的落后,使我们丧失民族的自信,在西方文明面前底气不足,对整个西方产生了盲崇,什么都唯西方是从。作为历史国家的盛衰有着极其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暂时的落后就从精神上自我矮化,看不起自己和自己的东西,从而在精神层面丧失我们民族曾经拥有的强烈的进取和创造精神。看看一些西方历史学者是如何看待当今西方的:“美国的一些东亚专家认为,西方的崛起在相当程度上是近期、幸运的事件:就在180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很可能仍高于欧洲。在他们看来,理解世界长期发展的关键是太平洋,而非大西洋。”“如果西方的昌盛只不过是近200年的事,那么它的成功可能更多是出于偶然,其鼓吹者所相信的价值观可能只是次要原因。”“许多西方政策制定者仍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人人想要的,仿佛这些价值观不仅是过去西方成功的关键,还是将来每个国家的希望所在。这是一种臆断。假设200年后,来自重新崛起的北京的中国历史学家,指出那些西方价值观是美国在23世纪衰退的原因,我们会说他们错了吗?”(Mark Mazower_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金融时报》)。所以,我们要放宽历史的视野,不要把西方的一切都看成绝对真理而盲目推崇。从数千年历史的长河来看,美国也只不过是一个二百年短跑冠军。我们在过去的历史中已经证明我们的能量,谁说我们不可以重新超越?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真正的自信,一种新的精神和态度。除了数典忘祖浅薄甚至无知的对自己的文明热嘲冷讽甚或漫骂之外,每一个人能否抛弃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让我们静下心来,从自己做起。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我们的数千年智慧文明中吸收养分,融合世界的各种新兴科学知识,脚踏实地地用滴水穿石的精神来为民族的复兴做点力所能及的理性的建设工作。我们需要创立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世界未来的东西。我们的国家必须走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样,我们的企业也必须走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之路。所有的超越都是独特的、唯一的、创新的。我始终坚信在对战略的深刻把握上,我们的境界要高于西方。如果从战略由低到高的经验、科学、艺术、哲学四个层次来看,西方更多的是强在科学的层面,而中国深邃精深的战略思想在艺术和哲学的层面已经达到很高深的境界。可要达到对战略由知到懂到悟的境界,以窥中国战略思想的堂奥。除了要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和熟悉历史外,还需要经历长久的用心的艰辛的自我历练和不断的自我否定过程。而对于把西方的一切战略管理理论都奉为圭臬又面对急功近利、抄袭成风、懒于思考且对什么都浅尝则止的社会风气的人们,有多少人能沉静下来努力为之。当然,作为西方一切对我们有用的,我们都要学习和借鉴。但也不能机械的照搬,更不能迷信,我们需要的是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8 11:18:54编辑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06-5-27 15:38:05 | 只看该作者

  (四)  

   经过不断学习和寻求,由中国人自己根据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思维、统筹经验,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而自主创造的统筹学突破了系统思想在指导被管理对象整体全局发展上的局限和不足,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统筹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统筹学和以统筹学为指导创立的战略统筹理论进入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我们重新超越开始迈出的步伐。这是我迄今所看到的,诞生在本土的,真正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和创新性的管理科学思想。也是到目前为止能基本让我信服的一套指导构想战略和制订战略规划的理论,尽管它还有待完善。统筹学理论(整体统一理论)用“四个准则”和“三个环节”构成了科学统筹的完整概念体系。“四个准则”的完整理论框架:在组成对象上坚持“主体、客体、环境相统一”的“对象准则”;在核心依据上坚持“人群、时间、空间相统一”的“核心准则”;在组成内容上坚持“事业取向与相容性相统一”的“构成准则”;在价值实现上坚持“成功,优化,良性循环相统一”的“价值准则”。“三个环节”的完整方法体系:统筹研究—“理论”环节;统筹规划—“理事”环节;统筹安排—“理用”环节。战略统筹方法体系包括:辨证法、逻辑、认识论统一的思想方法;以时间为核心的人时空统一的组织方法;发展趋势-态势-优势统一的应用方法;自证与实证统一的判断方法.战略统筹的核心是变革思想。战略统筹理论方法目前还不为大多数人了解和认识,也处于非主流的地位。一是这种理论方法还处于前期的建设之中,需要作进一步的检验、充实和完善;二是要应用这种方法需要熟练掌握统筹学理论,并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哲学素养,更要靠一种感悟,有一定难度。但这一新的战略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企业整体发展的效果是勿庸置疑的,它本身就是诞生在实践基础之上。如果你对统筹学有深入的学习和深刻理解,你就会坚信这一科学的理论。用心才能深入,读懂才能坚信作为从事战略工作的人来说,有科学预见力和战略洞察力是本身就需要具备的素质之一,要能够看到这一科学理论的价值和生命力。系统思想从20世纪30年代提出经过了整整20年才得以确立,到1957年才出现第一本系统工程专著,而成为一种有广泛深入影响的管理思想更是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才确立了自己在管理领域的地位。统筹科学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现实问题(包括系统问题)在最高层次上的总体处理。战略统筹理论体现了理论和方法的完整统一。因为任何科学都是理论与方法的统一。我相信统筹学及其相关统筹学科理论的科学化,必将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管理实践发挥重要作用和产生重大影响,以统筹为鲜明特征的整体统一思想已被国际著名学者视为21世纪的主导思潮。

    战略统筹是运用统筹学理论研究创立的新的战略理论和方法。战略统筹与目前国内流行的,包括从国外引进的战略管理从前提条件到理论、方法乃至形式、内容、结果等在整体上根本不同,有自己完整的体系、概念、观点、方法。

    在对统筹学理论及其战略统筹的相关文章深入的学习后,我开始感觉到我多年的寻求可以暂告一小段落了.........

     这一过程使我对战略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漫长之旅的一个起点。这个过程刚开始,而且永远也不会、更不可能完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8 11:21:20编辑过]
5
发表于 2006-6-15 16:13:3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文,深有体会!!!谢谢!!!
6
发表于 2006-6-16 10:39:5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文,但战略不一定全都具有逻辑性,也具有非系统性,楼主心中的战略是如何定义的呢
7
发表于 2006-6-16 10:43:5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个人建意应该把战略与发展并屈而论.现在多企业往往就是因为把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定错方向才导致企业一夜之间破产.

8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11:28:54 | 只看该作者
战略与发展本来就不可分,楼上可以看看我转贴的“正确认识企业战略”一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1 22:29:22编辑过]
9
发表于 2006-6-16 17:49:58 | 只看该作者

以不变应万变之战略一定没有.有思想深度,深有启发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2:59:24 | 只看该作者
我说的以不变应万变之道,乃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指具体的战略。因为每一个战略都是有时空条件和针对性的,也可以说是具体的。肯定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所谓战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