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转帖]百年见幽兰 流芳在人间——追忆一代才女林徽因

[复制链接] 0
回复
71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2-6 00:0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风格清新、意境隽永、充满灵性的小诗《你是人间四月天》,风靡了大半个世纪,曾经感动了多少红男绿女。其作者就是曾被胡适先生誉为一代才女的林徽因。
     五十年前的今日,一个暮春时节的清晨,林徽因,这位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与建筑史上都曾留下深深足迹的著名作家、古建筑学家,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百年幽兰,流芳人间」,这是人们对一代才女林徽因发自内心的赞美之词。古往今来,才貌双全的奇女子倍受人们垂青。她们不仅有秀美的容颜,更有独特的气质。东西方文化的浸润就为我们造就了这样一个奇女子——林徽因!当今社会,漂亮美眉随处可见,但学贯中西、兼具美貌与智慧、执着于对理想追寻的女子能有几人?!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就是因为她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幽香」!
     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女性一直被淹没在历史的黑洞里。在妇女解放这条路上,二十世纪中国妇女先觉者中相当多的人以与新文学共体的方式,张扬着自我的独立品格,从而让我们见识到有别于传统「象牙美人」、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美丽人生。丁玲、凌叔华、萧红、冰心、石评梅……如灿烂星河,光照人间。林徽因,就是这一群体中很特别的一个。这位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华照人的女诗人、著名古建筑学家,以她的清纯秀美、晶莹剔透,以她兼具文学家与建筑学家于一身的文化人特征吸引了一大批后来在文坛、学坛上享有盛名的人物。她是一位诗人,亦是一位古建筑学家。她融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诗人的激情于一身,在科学与文学上均造诣很深。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诗人兼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林徽因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林徽因16岁随父游历欧洲、卜居伦敦期间,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以建筑为业。后来,建筑学果真成了她一生的事业,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据说,当年梁思成就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当代国内最著名的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就是由梁思成、林徽因等创办)。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十多年间,他们夫妻二人奔走于山西、河北等乡间野地,共同走访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进行考古与调研,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很多埋没在荒野中的国宝级古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从此加以保护。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等。他们还发现了日本人断言久已不存的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这一历史文物中的瑰宝。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她一生著述甚多,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与梁思成合著)、《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与梁思成合著)、《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文学方面,她亦著述颇丰,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共和国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莫大的贡献。
     
这位半个世纪前就已香消玉殒的女子,凭什么依然深刻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是美貌与才华?还是她丰富的情感世界?
     面对这样一个气质如兰、风华绝代的奇女子,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其人呢?应该说,这是不太容易的事。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和夫人费慰梅说:「林徽因就像一团带电的云,裹挟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1955年4月2日,林徽因辞世的第二天,一生敬佩、暗恋林徽因并为此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怀着无边的悲伤写下挽联高悬林徽因灵前:「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用什么语言来评论她的诗文呢?这也是不太容易的事。就说后人为她所整理的论文集《林徽因谈建筑》吧,比起其它学术书来说,该书装帧虽是如此朴素、如此不事张扬,内容却是如此富有人情味。它也许不过是一位建筑学家的田野日志,闲闲往事,疏疏落落,很是耐心地向人道来。甚至你能在阅读中,感动她的生命历程,很遥远了——昔日的大都会、荒径陋巷、寺庙尼庵、败草瓦砾,人世间悲欢离合,五十年家国长卷,浮雕般地悉现眼前。
是的,阅读林徽因,你不得不油然滋生出一份惊喜、一份感佩,惊叹世间果真有如此奇女子,集才气、集美质、集傲岸于一身,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仰止当世,光照来人。如果不是生不逢时,如果不是天妒红颜,或许今人读到的会是另一个李易安,近代建筑史上又多了一个科学泰斗。
     林徽因的气质里有东方的典丽之美。她通晓英文,对汉语亦别有心解,古文的修养也让人刮目。阅读林徽因关于中国建筑与文物的论文,无不深感精妙深切,无论在学理上还是文学修养上,均堪称上流。她才华横溢,诗文中往往有许多美丽的因素杂糅,诸多心性与趣味并存。她把学术当成创作,将论文当成美文来写,既有科学家的嗅觉,又有文人的良知。在严明的理性之余,还有丰沛的情感。可惜,后代的学人差不多没多少这类特点了。且听听她在古建筑群里都说了些什么:
     「……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地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的存在。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霜所赐与的层层生动的角色,潜意识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凭吊兴衰的感慨。」
     这段文字摘自林徽因的论文《平郊建筑杂录》,林徽因称之为「建筑意」,文史哲饱涵其中。以此等诗意的文字撰写建筑论文的恐怕也只能是林徽因了。
     你听,她又在探问高塔:「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让不知名的鸟雀盘旋?是谁笑成这万千风铃的转动,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摇上云天?……」
     谁能想到,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一个既要奔走四方,为心爱的事业忙碌,还要相夫教子,侍奉老人,为生计奔波的女子,写出的论文竟是如此富有诗意。这就是林徽因,百忙中总有一脉灵思在她心中荡漾,时时漾出细纹滋润外物。当她双目闪闪发亮的时候,整个人儿都诗化了,这是她最动人的时刻,让人辨不清她到底是在吟诗歌唱,还是在进行学术研究。
     艺术、学问、美貌、善德,是人间难得的存在,这些在林徽因身上结合得那么完美。她性情率真、超凡脱俗、才情旷世、绝顶聪明,过从皆知识界精英,如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逻辑学家金岳霖、物理学家周培源,无不是他们各自学术领域里的泰斗人物,就不必说胡适、沈从文、叶公超、朱光潜……毋庸讳言,女性鲜有此辈,才情多远远逊于林徽因。我想,这正是林徽因吸引一众文坛、学界巨匠及后学如我等之辈的原因所在。
去年是林徽因百年诞辰,今年是其五十周年之祭。关于她的诗与文,多被众人提及,各种记述、描写林徽因的作品亦纷纷出笼。但或浮光掠影、有形无神,泛泛的才和貌而已;或无中生有、面目全非,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的林徽因就因去历史人物之远、造成很大负面影响而被观众大加挞伐。
     论及林徽因,不得不提及徐志摩。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这三个字似乎因「徐志摩」这三个字而存在、而响亮。人们因为读徐志摩而认识林徽因,然后再因林徽因而认识梁思成,相信大部分读者都是如此。(我想,读者诸君对梁思成恐怕知之不多。但梁思成这个名字在建筑界如雷贯耳,堪称泰斗。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是近代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其与林徽因之子梁从诫,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火箭动力学专家。因为梁思成未涉足文学,故而少为人知,这跟李四光知名度不如钱锺书是一样的道理。)
   
被胡适先生誉为「诗圣」的近代诗人徐志摩,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作品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以意境优美、神思飘逸而广为传诵。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徐志摩与林徽因相识于游学英伦期间,是年林徽因年仅16岁,徐志摩则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但林徽因毕竟是个家学渊源深厚、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年轻女子,经过痛苦的思索,最终还是与志摩不辞而别。这从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诗《偶然》(蔡琴所唱同名歌曲《偶然》即为此诗)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应该说,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我想,正是这个「文化林徽因」吸引了徐志摩,他眼中的林徽因则是他人生理想达到至美至善境界的女神化身。
     胡适曾这样说过:「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林徽因恰恰把这三者水乳般地交融成完整的一体。
     林徽因的一生浸润在爱的乳汁中,她得到过深爱,也付出过深爱,她的爱包容着清澈见底的各种情,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对民众的同情……她认为被爱是幸福,爱人是责任。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受书香门第家庭的熏陶,承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16岁花一般妙龄的时候,她随侍父亲旅居英伦,游历欧陆,又开拓了自由的视野。她进入社会时正是中国文坛俊彦迭出的时代,若干文学家的热情洋溢和独立不羁的性格呵护她,嘘拂她,铸炼了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性格。于是,她自由地运用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也能自由地运用两种文字来思考、来写作。林徽因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现在不同的文字上,我们在林徽因的作品中不难读出她的喜悦(《笑》、《你是人间四月天》),她的伤悲(《悼志摩》、《吊玮德》、《哭三弟恒》),她的苦闷(《恶劣的心绪》、《忧郁》),她的同情(《模影零篇》之《文珍》与《绣绣》)。
     我想,正是林徽因身上所具有的「爱、自由、美」这三者的完美结合,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诗人徐志摩。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也许不会从事文学创作。作为诗人的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上明显受徐志摩的影响。
     但是,世人津津乐道的不是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文学成就,而往往是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林徽因无缘无故地被世俗的迷雾、甚至是灰尘所笼罩,没有为人所真正地认识。林徽因的许多业绩被慢慢地淡化,渐渐地遗忘,而唯独她与徐志摩之间的故事却一代代地往下传,很多人,包括那些毫无恶意的人都难以真正地认识林徽因。
     不错,徐志摩人生途中遇到的几个女人中,最漂亮的是林徽因,最高雅的也是林徽因,爱得最含蓄的是林徽因,爱得最伤感的也是林徽因。别的女人要么结婚,要么成为朋友,清清爽爽,只有她负着混杂的名义与责任,连徐志摩的死都得怨到她头上。其实,这是极不公道的。
林徽因无疑是美丽的:她有美丽的容颜,美丽的情怀,美丽的才思,美丽的文字……透过她飘逸的才思、清丽的文字引领我们缓缓地走近她。中西文化的撞击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又是建筑学家,她是多方位多侧面的「文化林徽因」。她以完美的情感和人格,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在文化领域中发挥她的创作才能。她所写的《莲灯》一诗让人们真正认识了她的冰清玉洁: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面对这样的奇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那些优美的诗文以及她与夫君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夫君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性,人间的一朵奇葩。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